硃元璋傳

硃元璋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梧桐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明朝
  • 硃元璋
  • 傳記
  • 帝王
  • 古代史
  • 人物傳記
  • 政治
  • 曆史人物
  • 王朝興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00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60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明史學傢陳梧桐教授四十年研究硃元璋集大成之作
  作者陳梧桐先生是研究硃元璋已有四十餘年,齣版有《硃元璋研究》《洪武大帝硃元璋傳》《自從齣瞭硃皇帝》等與硃元璋相關的作品。本書為作者四十年研究硃元璋集大成之作,補充瞭一些新發掘的資料,吸收瞭硃元璋研究的zuixin成果,代錶瞭硃元璋研究的前沿水平。對一些學術界存在爭議的問題,作者根據史料進行瞭客觀的闡述,很有新意。
  ★與吳晗的《硃元璋傳》堪稱“雙峰對峙,兩水分流”
  陳梧桐先生所寫的硃元璋傳記,在學界很有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王春瑜研究員在《北京日報》以《chaoyue吳晗》為題發錶評論:“陳教授的這本大著,無論是在對硃元璋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chaoyue瞭吳晗,是時下齣版的幾本硃元璋傳中zui有學術價值的一本。陳著與吳著,在硃元璋的研究史上,堪稱‘雙峰對峙,兩水分流’。”颱灣師範在底盤硃鴻教授將陳梧桐的硃元璋傳與其他幾部傳記進行比較之後也認為“以陳著的學術成就zuigao,論者謂其chaoyeu吳晗之作,絕非溢美之詞”。

內容簡介

  一個貧苦農民齣身的小行童,何以成為威震四方的起義領袖?他為什麼能在“地狹糧少”“孤軍獨守”的條件下愈戰愈強,最後掃滅群雄,推翻元朝統治?他既提倡尊孔崇儒卻又對儒學經典《孟子》大加刪節,既積極網羅人纔卻又無情摧殘人纔,這究竟是為什麼?鬍惟庸黨案與藍玉黨案震驚朝野,它們是冤假錯案,還是有真有假、真假混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為什麼能夠提齣“鋤強扶弱”的主張,毫不留情地嚴懲貪官汙吏、械殺不法豪強?他究竟是傑齣的政治傢與軍事傢,還是嗜權如命的“權力野獸”?
  本書為你一一解答。

作者簡介

  陳梧桐,著名明史學傢。1935年11月齣生於福建安溪。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顧問、硃元璋研究會顧問。齣版有《硃元璋研究》、《洪武皇帝大傳》(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洪武大帝硃元璋傳》、《自從齣瞭硃皇帝》、《晚明悲歌:大明王朝滅亡之謎》、《黃河傳》(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奬)、《明史十講》、《中國軍事通史?西漢軍事史》、《中國文化通史?明代捲》(主編)、《中國文化雜說?民族文化捲》(主編)等多部著作。參編、主編人民教育齣版社齣版的中學曆史教科書多部。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精彩書評

  “陳教授的這本大著,無論是在對硃元璋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chao越瞭吳晗,是時下齣版的幾本硃元璋傳中zuiyou學術價值的一本。陳著與吳著,在硃元璋的研究史上,堪稱‘雙峰對峙,兩水分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史學傢王春瑜

  “以陳著的學術成就zuigao,論者謂其chao越吳晗之作,絕非溢美之詞。”
  ——颱灣師範大學教授硃鴻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從放牛娃到紅巾軍戰士
第一節 貧苦農民的兒子
第二節 入寺為僧,漂泊淮西
第三節 投奔濠州紅巾軍
第二章 升任宋政權的左副元帥
第一節 有勇有謀,嶄露頭角
第二節 南略定遠,攻拔滁州
第三節 計取和州,升任左副元帥
第三章 營建江南根據地
第一節 南渡長江,攻占集慶
第二節 攻奪浙東
第三節 營建江南根據地
第四章 擊滅陳友諒與張士誠
第一節 保衛應天之戰
第二節 北援安豐
第三節 西徵陳友諒
第四節 東滅張士誠
第五章 推翻元朝統治
第一節 轉化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錶
第二節 平定浙東閩廣
第三節 北上伐元,攻占大都
第六章 創建大明王朝
第一節 登基稱帝,擇定都城
第二節 設官分職,重建全國政權
第三節 尊孔崇儒,製禮作樂
第四節 睦鄰外交與禦倭鬥爭
第七章 統一戰爭與民族政策
第一節 略定晉秦,齣擊北元
第二節 平定四川、雲南
第三節 經略西北,統一遼東,擊潰北元
第四節 “威德兼施”,德懷為主
第八章 任用賢纔與開通言路
第一節 行薦舉,辦學校,興科舉
第二節 人纔的選用及其局限
第三節 納諫與拒諫
第九章 君主專製的高度發展
第一節 洪武初年動蕩不安的政局
第二節 “躬覽庶政”,加強集權
第三節 《大明律》與禦製《大誥》的頒行
第十章 “鋤強扶弱”,安定民心
第一節 “安民為本”“鋤強扶弱”
第二節 整肅吏治,嚴懲貪腐
第三節 抑製與打擊不法豪強
第十一章 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
第一節 對淮西將臣的重用與抑製
第二節 鬍惟庸黨案
第三節 藍玉黨案
第四節 所謂文字獄
第十二章 休養生息,發展生産
第一節 休養生息,振興農業
第二節 手工業的復蘇
第三節 商業的逐步繁榮與大明寶鈔的發行
第十三章 個人愛好與傢庭生活
第一節 勤奮好學,博覽經史
第二節 “贊成大業、母儀天下”的馬皇後
第三節 眾多的妃嬪和兒女
第十四章 喜憂交織的晚年
第一節 晚年的喜與憂
第二節 長眠於鍾山腳下
第三節 一生的功過評價
後記

精彩書摘

  鬍惟庸黨案
  隨著淮西勛貴權勢的不斷膨脹,硃元璋同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特彆是鬍惟庸晉升相位、專恣擅權之後,相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更使雙方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鬍惟庸是淮西勛貴集團的重要人物。他是定遠人,“為人雄爽有大略,而陰刻險鷙,眾多畏之”(《獻徵錄》捲一一,王世貞:《鬍惟庸》)。早年曾做過元朝的小官,龍鳳元年(1355年)在和州投奔硃元璋,任元帥府奏差,尋轉宣使。三年除寜國主簿,尋升知縣,七年遷吉安府通判,十二年擢湖廣按察僉事,整整做瞭十年的地方官。吳元年(1367年),經大同鄉李善長推薦,擢升為太常司少卿,尋轉為太常司卿,成為一名中央大員。據後來李善長傢奴盧仲謙等人揭發,為瞭報答李善長的推薦,“惟庸以黃金三百兩謝之”(《明太祖實錄》捲二〇二)。而“按據《昭示奸黨錄》所載招辭,有雲龍鳳年間,舉薦惟庸為太常司丞,以銀一韆兩、金三百兩為謝者。此太師火者不花之招也”(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捲四)。到洪武三年(1370年),他升任中書省參知政事,跨入權力中樞的門檻。洪武四年正月,左丞相李善長退休,右丞相徐達以大將軍身份備邊北平,不與省事,硃元璋遂以汪廣洋為右丞相,鬍惟庸為右丞。十二月,徐達從北平還京,不再任右丞相。洪武六年正月,汪廣洋因整天喝酒,“浮沉守位”“無所建白”,以“怠職”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鬍惟庸以右丞身份獨專中書省事。他使盡渾身解數,極力逢迎巴結硃元璋,“晨朝舉止便闢(逢迎諂媚),即上所問,能強記專對,少所遺,上遂大幸愛之”(《獻徵錄》捲一一,王世貞:《鬍惟庸》),於當年七月被擢任右丞相,十年九月又升為左丞相。在鬍惟庸升為左丞相的同時,汪廣洋雖然恢復瞭左丞相的官職,但位居鬍惟庸之下,唯浮沉守位而已。
  隨著權勢的擴張,鬍惟庸結黨營私,排斥異己。鬍惟庸的鄉土觀念極重,他本來是利用鄉土關係給李善長行賄而由外放調任京官的,獨專省事乃至任相之後,更利用鄉土關係巴結拉攏淮西將臣。他不僅將自己的侄女嫁給李善長的侄子李佑,同李善長結成親戚,還力圖與另一同鄉徐達結好。徐達鄙薄他的為人,未予理睬,他又賄賂徐達的看門人福壽,“使為間以圖達”。這個看門人嚮徐達告發,“達亦不問,惟時時為上言惟庸不可過委,過委必敗”(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捲一,《徐達》)。有些淮西武將違法亂紀,受到硃元璋的懲處,鬍惟庸便乘機拉攏,結為死黨。濠州人、吉安侯陸仲亨自陝西返迴京城,擅用驛馬,被罰到山西代縣捕“盜”;五河人、平涼侯費聚奉命撫治蘇州軍民,沉溺酒色,被罰到西北招降濛古部落,又無功績,受到硃元璋的嚴厲切責。鬍惟庸遂“陰以權利脅誘二人。二人素戇勇,見惟庸用事,密相往來”(《明史》捲三〇八,《鬍惟庸傳》)。對於非淮西籍的臣僚,鬍惟庸也設法加以籠絡,拉到自己一邊。高郵人汪廣洋與鬍惟庸在中書省同事多年,後來又同居相位,即受鬍惟庸拉攏而成為他的同黨。錢謙益的《太祖實錄辨證》即指齣“據《昭示奸黨錄》諸招,廣洋實與惟庸閤謀為逆”,但由於《昭示奸黨錄》今已不存,其結黨細節今已無法弄清。湖廣茶陵人陳寜,元末做過鎮江小吏,後投奔硃元璋,纍官至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二年坐事齣知蘇州。此人有些纔氣,但性特嚴酷,人稱“陳烙鐵”。尋改任浙江行省參政,未行,經鬍惟庸推薦,召為禦史中丞。後升任右禦史大夫、左禦史大夫。及居憲颱,益尚嚴酷,“上切責之,不改。其子孟麟,亦數以諫,寜怒,杖之數百至死。上深惡其不情,嘗曰:‘寜於其子如此,奚有於君父耶!’寜聞之懼,遂與惟庸通謀”(《明太祖實錄》捲一二九)。陳寜從此成為鬍惟庸幫派的一名核心骨乾,並拉瞭同在禦史颱共事的中丞塗節入夥。對於不肯附己的非淮西人,鬍惟庸則極力加以排擠和打擊。江西金溪人吳伯宗洪武四年廷試第一,中進士,硃元璋特賜袍笏,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日曆》。鬍惟庸派人拉攏,欲其附己,“伯宗不為屈,惟庸銜之,坐事謫居鳳陽”。後來吳伯宗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不法,不宜獨任,久之必為國患”(《明史》捲一三七,《吳伯宗傳》),纔被硃元璋召迴。
  鬍惟庸還大肆貪汙受賄。吳元年之前,他在地方任職,先是做瞭七年的正七品知縣,再做瞭二年的正六品通判,而後做瞭一年正五品的按察僉事。當時由於戰事頻繁,經濟凋敝,財政十分睏難,國傢根本發不齣官俸。在攻占應天之後,文官撥付職田,召佃耕種,收取田租作為俸祿。估計從職田上收取的租米除維持一傢人的溫飽外,僅有不多的盈餘。他能一下子拿齣“銀一韆兩、金三百兩”或“黃金三百兩”這樣一筆巨款嚮李善長行賄,錶明他為官並不清廉,不是嚮百姓橫徵暴斂,就是貪汙公帑,收受賄賂。獨專中書省事後,各地想升官發財的官吏和失職的功臣武夫紛紛投靠鬍惟庸,爭相給他送金帛、名馬、玩好,多至“不可勝數”(《明史》捲三〇八,《鬍惟庸傳》)。後來鬍惟庸案發後,有人告發他“贓貪淫亂,甚非寡欲”,說“前犯罪人某被遷,將起,其左相(鬍惟庸)猶取本人山水圖一軸,名曰夏珪《長江萬裏圖》”,硃元璋命人查驗,果然在鬍惟庸的贓物中找到瞭這幅《長江萬裏圖》(《明太祖集》捲一六,《跋夏珪《長江萬裏圖》》)。
  鬍惟庸獨相數年,利用鄉土關係拉攏淮西勛貴,和他的門下故舊僚佐結成一個小幫派,仗恃李善長的支持,驕橫跋扈,專恣擅權,“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明史》捲三〇八,《鬍惟庸傳》),甚至“僭用黃羅帳幔,飾以金龍鳳文”(《明太祖實錄》捲二四三)。在明代,龍鳳紋飾屬皇帝專用,玄、黃、紫三色也為皇傢專用,官吏軍民的衣服帳幔均不得使用。“凡帳幔,洪武元年,令(官民)並不許用赭黃龍鳳文”(萬曆《明會典》捲六二,《禮部?房屋器用等第》)。鬍惟庸這一舉措,錶明其政治野心已膨脹到瞭極點。
  鬍惟庸的所作所為,顯然已突破當時禮法製度的底綫,這是任何一個封建君主都不能容忍的。他的末日,很快就到來瞭。
  硃元璋原先鄉土觀念也極為濃厚,他不僅主要依靠淮西將臣打天下,還想依靠淮西將臣治天下,故而有中都的營建。但是洪武八年中都營建工匠的“厭鎮”事件發生後,他即決定拋棄鄉土觀念,從倚重淮西鄉黨逐步轉嚮任用五湖四海之能士。與此同時,隨著自己逐漸坐穩龍椅,硃元璋開始思謀改革國傢機構,以便擴張皇權,強化專製集權,“躬覽庶政”。
  洪武九年六月,硃元璋下令撤銷行中書省,改置布政司、都司和按察司,將地方的行政、軍政和司法大權集中到中央,中書省的權限因而擴大,相權和君權的矛盾更加突齣。接著,他便采取一係列措施來限製和削弱中書省的權力。當年閏九月,下令取消中書省的平章政事和參知政事,“惟李伯昇(平章政事)、王溥(右丞)等以平章政事奉朝請者(隻參加朝會而不署事,因為李是投降的張士誠部將,王是投降的陳友諒部將,奉朝請是給他們的一種榮譽待遇)仍其舊”(《明太祖實錄》捲一〇九)。這樣,中書省就隻留下左丞相鬍惟庸和右丞丁玉,而丁玉已在當年正月率兵至延安備邊,到七月纔返迴京師,中書省實際上隻留鬍惟庸在唱獨角戲。第二年五月,又令李善長與硃元璋的親外甥李文忠共議軍國重事,“凡中書省、都督府、禦史颱悉總之,議事允當,然後奏聞行之”(《明太祖實錄》捲一一二),又“命政事啓皇太子裁決奏聞”。九月,擢升鬍惟庸為左丞相,命汪廣洋為右丞相,又將丁玉調任禦史大夫,將中書省的佐理官員全部調空。十一年三月,更下令“奏事毋關白中書省”(《明史》捲二,《太祖紀》),徹底切斷中書省與中央六部和地方諸司的聯係,使中書省變成一個空架子。下一步,便是選擇適當的時機撤銷中書省,以便獨攬大權,“躬覽庶政”瞭。為防止突然事件的發生,十二年七月,硃元璋還將李文忠從陝西調迴京師,提督大都督府事,以加強對軍隊的控製。
  鬍惟庸眼看自己的權勢受到抑製和削弱,深感焦慮和不安。他知道,如果中書省被撤銷,丞相的官職也將被廢除,他苦心經營的一切都將盡付東流。於是,便與禦史大夫陳寜、中丞塗節等密謀造反。據《明太祖實錄》捲一二九洪武十三年正月甲午條的記載:
  (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嘗過惟庸傢飲酒。酒酣,屏去左右,因言:“吾等所為多不法,一旦事覺,如何?”二人惶懼,計無所齣。惟庸乃告以己意,且令其在外收輯軍馬以俟。二人從之。又與陳寜坐省中,閱天下軍馬籍。令都督(僉事)毛驤取衛士劉遇寶及亡命魏文進等為心膂,曰:“吾有用爾也。”
  根據這段史料,鬍惟庸除瞭讓陸仲亨、費聚“在外收輯軍馬以俟”,叫毛驤“取衛士劉遇寶及亡命之徒魏文進等為心膂”,還與陳寜在中書省偷閱“天下軍馬籍”。明初的軍隊冊籍是歸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正月析為五軍都督府)掌握,其他衙門包括中書省都不能過問。史載:“祖製五府軍,外人不得預聞,惟掌印都督司其籍。前兵部尚書鄺埜嚮恭順侯吳某(即吳剋忠)索名冊稽考,吳按例上聞。鄺惶恐疏謝。”(陳衍:《槎上老舌》)鄺埜是在明英宗正統年間擔任兵部尚書的。可見在明前期,連主管軍政的兵部尚書都不許查閱軍隊冊籍。鬍惟庸卻不顧禁令,將大都督府掌管的軍隊冊籍弄到中書省,與陳寜一起查閱,為調動軍隊做準備。
  不僅如此,鬍惟庸還力圖勸說李善長同他一道謀反。硃元璋雖然不滿意李善長的丞相工作,洪武四年讓其退休,但並未完全失去對他的信任。翌年李善長病愈,仍命其督建中都宮殿,洪武七年復命督遷江南14萬人至鳳陽屯田,並擢其弟李存義為太僕寺丞,李存義子李伸、李佑為群牧所官。洪武九年,又將臨安公主嫁給其子李祺,拜為駙馬都尉,與其結為親戚。雖然公主下嫁僅一個月,有人上告:“善長狎寵自恣,陛下病不視朝幾及旬,不問候。駙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又不引罪,大不敬。”(《明史》捲一二七,《李善長傳》)但硃元璋隻削減李善長歲祿1800石,尋又命與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禦史颱,同議軍國重事,督建圜丘。由於李善長在明初政壇的重要地位和影響,鬍惟庸久“謀善長為己用”,於十年九月將反謀密告李存義,讓他陰說李善長參與,“善長中坐默然而不答”。過瞭十天,鬍惟庸命其故舊楊文裕再去勸說李善長,“許以淮西地封王”,李善長說“這事九族皆滅”,沒有答應。到十一月,鬍惟庸又親自往說李善長,李善長“猶趑趄未許”。洪武十二年八月,李存義又再三勸說,李善長乃雲:“我老瞭,你每(們)等我死時自去做。”(《太祖實錄辨證》捲四)
  不久,鬍惟庸的兒子在市街上策馬狂奔,撞到一輛大車,身受重傷,不治而亡。鬍惟庸不分青紅皂白,一怒之下命人殺瞭馬車夫。硃元璋大怒,要他償命。鬍惟庸眼看大禍臨頭,即刻派人“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明太祖實錄》捲一二九),準備起事謀反。
  鬍惟庸的陰謀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不料,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使臣陽須文旦入明朝貢,中書省未及時引見,被值門內使告發。硃元璋敕責中書省臣,鬍惟庸與汪廣洋等叩頭謝罪,而“微委其咎於禮部,部臣又委之中書”。硃元璋益怒,“盡囚諸臣,窮詰主者”(《明史》捲三〇八,《鬍惟庸傳》),鬍惟庸、汪廣洋等皆下獄,嚴加追查。十二月,禦史中丞塗節和已謫為中書省吏的原禦史中丞商暠都告發鬍惟庸謀反。塗節揭發鬍惟庸毒死劉基之事,並說“廣洋宜知其狀”。硃元璋審問汪廣洋,汪廣洋迴答說沒有此事,被貶海南。舟次太平,硃元璋又追究其往昔擔任江西行省參政時麯庇硃文正,後又未曾獻一謀劃進一賢纔,未能揭發楊憲的罪責,“特賜敕以刑之”,“以歸冥冥”(《明太祖集》捲七,《廢丞相汪廣洋》)。汪廣洋被殺後,他的小妾跟著自殺,硃元璋查明此妾是被籍沒入官的陳姓知縣的女兒,大怒曰:“凡沒官婦人女子,止配功臣為奴,不曾與文官。”因勒法司取勘,遂“齣鬍惟庸等並六部官擅自分給,皆處以重罪”(《國初事跡》)。翌年即十三年正月初六,硃元璋下令處死鬍惟庸、陳寜。兩人被押往玄津橋斬首,埋進一個丈餘深的大坑,第二天又將屍首挖齣,“支解於市,縱犬食之”,兩人的傢財全都沒收入官,“妻子分配軍士,子弟悉斬之”(《明興野記》捲下)。廷臣認為“塗節本為惟庸謀主,見事不成,始上變告,不誅無以戒人臣之奸宄者”,於是“乃並誅節,餘黨皆連坐”。大都督府左都督丁玉即“坐黨論死”(《皇明開國功臣錄》捲一六,《丁玉》)翌日,硃元璋召集文武百官,宣布鬍惟庸的罪狀是:“竊取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結於眾舌,朋比逞於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譬堤防之將決,烈火之將燃,有滔天燎原之勢。”(《明太祖實錄》捲一二九)。接著,硃元璋下令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由自己直接掌管國傢大事。從此,“勛臣不預政事”(《明史》捲一三〇,《郭英傳》),淮西勛貴除繼續領兵作戰外,一般不再擔任行政職務。從洪武十三年至三十年,除李善長在十三年當過十二個月的都禦史,臨淮人鬱新在二十六年至三十年當過戶部尚書,虹縣人康鐸在十三年至十五年、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當過兵部尚書,十八年至二十二年當過刑部尚書,懷遠人湯友恭在十一年至二十一年當過右都禦史外,七卿之職大多由非淮西籍大臣擔任。硃元璋殺掉鬍惟庸後,又進一步擴大與開國武將的聯姻,以固結肺腑。此前,在洪武三年五月,硃元璋曾明令規定“天子並親王後妃宮嬪等,必慎選良傢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進”(《明太祖實錄》捲五二)。他自己卻置此令於不顧,從十五年起,又決定聘徐達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湯和長女與次女為魯王妃,吳復之女與鄧愈之女為齊王妃,於顯之女為潭王妃,吳忠(吳禎之子)之女為湘王妃,藍玉之女為蜀王妃,傅友德之女為晉世子妃,並將第五女嫁給陸仲亨之子陸賢,第八女嫁給張龍之子張麟,第九女嫁給傅友德之子傅忠,第十一女嫁給鬍海次子鬍觀,第十二女嫁給郭英之子郭鎮。這樣,通過血緣關係,把一批武臣聯結成一個以皇帝為中心的姻婭集團,以達到拱衛皇權的目的。
  此後,硃元璋以鬍案為武器,抓住一些淮西勛臣的違法事件,搞擴大化,對淮西勛貴及其子弟展開大規模的誅殺。他采取捕風捉影的手段,不斷擴大鬍惟庸的罪狀。當時由於倭寇問題與日本交涉未果,明廷斷絕與日本的外交關係。洪武十九年十月,硃元璋將鬍惟庸的罪名升級為私通日本,說他曾與明州衛指揮林賢密謀,授意林賢故意犯法,將其貶往日本,三年後藉日本精兵400,藏在日本貢使如瑤的貢舶之內,藉朝貢之名,入明助鬍惟庸作亂。又先後將一批心懷怨望,驕橫跋扈,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文武官員都牽連進鬍案,處以死刑,並誅殺瞭一些江南的豪強勢族。洪武年間,濛古為明朝勁敵。二十三年五月,硃元璋又將鬍惟庸的罪名升級為私通濛古,說鬍惟庸當初準備謀反時,曾私派封績前往漠北,帶信給北元,“著發兵攏邊”(《昭示奸黨錄》,轉引自《太祖實錄辨證》捲四)。後來,鬍惟庸案發,封績不敢迴來,二十一年藍玉北徵,在捕魚兒海將其俘獲,押解迴國,李善長又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明史》捲三〇八,《鬍惟庸傳》)。最後,硃元璋還給鬍惟庸加上勾結李善長謀反的罪名。洪武十三年鬍案初發時,李善長並未受到觸動,當年五月禦史颱左中丞安然告老還鄉,還命其“理颱事”(《明太祖實錄》捲一三一)。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善長弟李存義“實惟庸黨者”,詔免死,安置崇明。“善長不謝,帝銜之”(《明史》捲一二七,《李善長傳》)。二十三年,李善長已年屆77歲高齡,卻“耆不能檢飭其下”,又要營建第宅,嚮湯和“假衛卒三百人役”,湯和攘臂曰:“太師敢擅發兵耶?”並“密以聞”(《獻徵錄》捲一一,王世貞:《中書省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公善長傳》)。四月,京民有坐罪應徙邊者,李善長又奏請免其兩個姐姐及私親丁斌。硃元璋大怒,下令逮捕丁斌,嚴加審訊。丁斌供齣李存義父子往時交通鬍惟庸之事。李存義及其子李伸、其弟李存賢及其子李仁皆遭逮捕,他們的供詞牽涉李善長。閏四月,李善長及其傢人全被下獄,他的傢奴盧仲謙等人又供齣其“與惟庸往來狀”(《太祖實錄辨證》捲四)。五月,硃元璋便以“心謀不軌,黨比鬍、陳”(《野記》一)的罪名,藉口有星變,需殺大臣消災,下令將李善長及其妻女弟侄傢口70餘人全部誅殺,抄沒傢産,“籍沒六萬金”(《國榷》捲九)。陸仲亨、唐勝宗及費聚等同時坐鬍黨被誅。應天府所屬上元、江寜兩縣,許多豪強地主被指為鬍黨,也遭到屠戮。
  鬍惟庸黨案前後延續十幾年,僅公、侯一級被列入鬍黨名單的就有22人,其中淮西籍的公、侯多達12人,占到一多半,先後誅殺瞭3萬多人。就連“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明史》捲一二八,《宋濂傳》)的宋濂,在退休之後,因其長孫宋慎涉鬍黨之案,他舉傢連坐被刑,宋慎及其父宋璲坐法死,宋濂緣皇太子與馬皇後力救,於十三年九月被貶謫茂州(治今四川茂汶)。第二年五月,宋濂以72歲高齡走到夔州,憂憤成疾,“不食二十日。晨起索紙筆書《觀化帖》,端坐而逝”(孫鏘:《潛溪錄》捲三,鄭楷:《翰林學士承旨宋公墓誌》)。一案株連如此之廣,自然要引起臣民的懷疑和議論。硃元璋於是特命刑部尚書楊靖將案犯的供狀輯成《昭示奸黨錄》三編,冠以硃元璋將近4000言的手詔,陸續予以公布,算是為鬍案畫上一個句號。
  由於硃元璋嚴酷的封建專製統治,鬍案事發後,時人大多不敢加以記載,而輯錄案犯供狀的《昭示奸黨錄》後來又佚失不存,僅在個彆史著如錢謙益的《太祖實錄辨證》中抄錄瞭個彆段落,難以窺其全貌。時過境遷之後,史實的真相已經模糊不清,許多史書隻能根據某些史籍一鱗半爪的記載,加上自己的揣測,來加以敘述。於是便齣現瞭歧異迭齣、真假混淆的諸多記述,令人莫衷一是。比如,雷禮在《國朝列卿記》捲一《鬍惟庸傳》中引《國琛錄》的記載雲:“太監雲奇,南粵人,守西華門,邇鬍惟庸第,刺知其逆謀。鬍誑言所居井湧醴泉,請太祖往視。鑾輿西齣,雲慮必與禍,急走衝蹕,勒馬銜言狀。氣方勃崒,舌不能達。太祖怒其犯蹕,左右撾捶亂下,雲垂斃,右臂將摺,猶奮指賊臣第。太祖乃悟,登城眺顧,見其壯士披甲伏屏帷間數匝,亟返棕殿,罪人就擒。”將鬍惟庸罪行的揭發歸功於所謂雲奇告變,與《明史》所記塗節、商暠告發迥異。類似彼此相左的記載,不勝枚舉。因此,明清以來不少史學傢不斷搜集史料,排比考訂,力圖弄清事實的真相。明末清初的錢謙益、潘檉章分彆撰有《太祖實錄辨證》《國史考異》,對鬍案做過深入的考辨,指齣雲奇告變是“鑿空說鬼”、《明太祖實錄》所載李善長罪狀“不勝舛誤”。1934年6月,吳晗在《燕京學報》發錶《鬍惟庸黨案考》一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指齣所謂雲奇告變、如瑤貢舶、封績使元以及鬍惟庸勾結李善長通倭款虜諸事純係嚮壁虛構,可謂確論。但吳晗的翻案有點過頭,他連鬍惟庸毒死劉基、貪汙受賄、朋比為奸特彆是謀反的罪行也一並推翻,把整個鬍惟庸黨案都說成是徹頭徹尾的大冤案。此後有不少學者沿襲這種說法,進而認定鬍惟庸謀反的故事是編造的。這種說法有悖於史實,顯然無助於人們對明初曆史的瞭解,也無助於對鬍案的作用和影響做齣全麵、客觀的評價。
  鬍惟庸毒死劉基、貪汙受賄、朋比為奸的具體史實,前麵已經講述,此不復贅。這裏著重談談吳晗否定鬍惟庸謀反的問題。《鬍惟庸黨案考》一文,先是否定鬍惟庸決心起事謀反的動機。文中列舉史籍關於鬍惟庸案發前決心謀反的兩種記載,一是《明史?鬍惟庸傳》:“會惟庸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帝怒,命償其死。惟庸請以金帛給其傢,不許。惟庸懼,與禦史大夫陳寜、中丞塗節等謀起事,陰告四方及武臣從己者。”一是《獻徵錄》捲一一所錄王世貞撰《鬍惟庸》:“會其傢人為奸利事,道關榜辱關吏。吏奏之,上怒,殺傢人,切責,丞相謝不知乃已。又以中書違慢,數詰問所由。惟庸懼,乃計曰:‘主上魚肉勛舊臣,何有我耶!死等耳,寜先發,毋為人束,死寂寂。’”然後寫道:“同樣地在敘述同一事件,並且用同一筆法,但所敘的事卻全不相符,一個說是惟庸子死,一個說是惟庸傢人被誅。”吳晗未明言何種說法對,何種說法錯,或者二說皆錯,但言外之意非常明確,那就是二說既然不相符閤,就都不可信。因為緊接著,他這樣寫道:“根據當時的公私記載,……在鬍案初起時鬍氏的罪狀隻是擅權植黨。”“我們找不齣有‘謀反’和‘通倭’‘通虜’的具體記載。……到瞭洪武二十三年後鬍惟庸的謀反便成鐵案。”意思是說,在洪武十二年九月鬍惟庸被捕入獄直至十三年正月被殺,硃元璋並沒有給他加上謀反的罪名,後來編造“通倭”“通虜”的罪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後纔將鬍惟庸的謀反弄成鐵案。這種說法,與史實並不相符。因為洪武十三年正月鬍惟庸被殺後,第二天硃元璋對文武大臣宣布鬍惟庸的諸多罪狀,其中就有“謀危社稷”四個字。“謀危社稷”指的就是謀反,屬於不可赦免的十惡大罪之首。《大明律》的《名例律》及《刑律》,對十惡大罪中的謀反罪,都明確注明:“謂謀危社稷。”吳晗的論文雖然也徵引瞭硃元璋對文武大臣宣布鬍惟庸罪狀的這段諭詞,遺憾的是他沒有弄清“謀危社稷”一詞在明代法律中的真正含義,卻說找不齣當時有說鬍惟庸謀反的具體記載。
  鬍惟庸黨案是明初皇權與相權矛盾衝突的産物。鬍惟庸獨專省事,任相之後,不僅在經濟上貪汙受賄,而且在政治上拉幫結派,打擊異己,飛揚跋扈,擅專黜陟,藏匿於己不利的奏章,侵犯瞭皇權,最後發展到策劃謀反,他的被殺是罪有應得,咎由自取。而硃元璋大興黨獄,是為瞭加強君主專製的中央集權。鬍案一發生,他就乘機搞擴大化,“餘黨皆連坐”,這些被株連的“餘黨”有的是冤死鬼。此後,他將罪名步步升級,用以打擊一部分恃功驕橫、飛揚跋扈的功臣,這些則純粹是冤假錯案瞭。因此,就整個案件來說,是真真假假,有真有假,真假混淆。我們必須進行細緻的辨析,分清哪部分是真案,哪部分是假案。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對整個案件的作用和影響做齣正確的評價,既看到硃元璋通過此案清除部分驕橫跋扈的勛臣,産生瞭促進社會安定、經濟恢復與發展的積極作用,又看到硃元璋所製造的大量冤假錯案,冤殺瞭大批無辜的將臣,造成政治的恐怖,齣現人人自危,“多不樂仕進”的消極影響(參看拙作《鬍惟庸黨案再考》,《明清論叢》第10輯)。
  ……

前言/序言

  自序
  “文化大革命”後期,筆者與所在單位人民教育齣版社的同事於1969年夏被下放安徽鳳陽,到教育部“五七乾校”接受“再教育”,即勞動改造。那裏是明太祖硃元璋的故鄉和曾被他定為中都的地方,明中都的殘垣斷壁,龍興寺的離離荒草,明皇陵的鞦風落葉,以及民間流傳的種種硃元璋逸聞,引起瞭我的沉思:這個沒有多少文化的小行童,何以會成為威震四方的農民起義領袖?渡江之後,他為什麼能在“地狹糧少”“孤軍獨守”的睏境中越戰越強,逐一掃滅群雄,推翻元朝的統治?他為什麼要選擇無論從經濟、地理、軍事還是政治的角度講都不具備建都條件的鳳陽作為中都,而在中都營建工程“功將告成”之時,卻又棄而不用?他既提倡尊孔崇儒,卻又對儒學的經典《孟子》大加刪節;既重視並積極網羅、培養人纔,卻又無情地摧殘、扼殺人纔;既積極求言、鼓勵進諫,有時確也能虛懷納諫,有時卻又頑固地拒絕諫言,這究竟是為什麼?鬍惟庸黨案與藍玉黨案的真相如何,是冤假錯案,還是有真有假、真假混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為什麼能夠提齣“鋤強扶弱”的主張,毫不留情地嚴懲貪官汙吏,械殺不法豪強?他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強化封建專製中央集權製度,這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産生瞭怎樣的作用和影響?他采取什麼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百孔韆瘡的經濟?他的是非功過交織於一身,究竟應該怎樣評價?其時“四人幫”尚在颱上肆虐,這些思緒很快就被艱苦的勞動所驅散,被為國傢和民族前途的憂慮所取代瞭。
  在乾校待瞭三年後,筆者被分配到南疆的廣西大學,參與中文係的創辦和教學。又過瞭三年,幾經周摺之後,我調迴北京,到中央民族學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學任教。不久,“四人幫”垮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知識分子重新獲得從事學術研究的權利,我選擇明史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嚮。要研究明史,首先得對硃元璋其人其事有個比較全麵、深入的瞭解,因為硃元璋是明王朝的創建者,明王朝的典章製度大多是由他親手擘畫與奠定的,他一生的活動對明朝的曆史有著重大的影響。而過去在安徽鳳陽同硃元璋有關的各種見聞又在腦海中浮起,更激起我對他的強烈興趣。我找來史學前輩吳晗的《硃元璋傳》仔細研讀,並查閱瞭有關硃元璋的各種論著。這樣,有些問題清楚瞭;有些問題依然若明若暗,百思不得其解;有些問題則又無人涉足,沒有現成答案。於是,我在教學之餘,跑遍北京各大圖書館,翻檢有關史籍,搜集資料,就硃元璋一生活動的幾個重大問題撰寫瞭幾篇論文,提齣自己的看法。接著,河南人民齣版社的張繼紅編輯找到我傢,約請撰寫一部硃元璋傳。此後,我將所寫的16篇關於硃元璋的論文稍加整理,集為《硃元璋研究》一書,交付齣版(天津人民齣版社1993年齣版)。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動筆撰寫《洪武皇帝大傳》,於1993年由河南人民齣版社付梓刊行。書齣版後,獲得學術界的好評,譽之為繼吳晗《硃元璋傳》之後的“又一部有影響的硃元璋傳記”,1993年榮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後來,颱灣師範大學硃鴻教授在《漢學研究通訊》第20捲第1期(2001年1月)發錶《近十年來(1989—2000年)有關硃元璋研究之介紹》一文,將拙著與其他學者先後齣版的幾部硃元璋傳記做瞭比較,認為“以陳著的學術成就最高,論者謂其超越吳晗之作,絕非溢美之詞”。
  同行的肯定,使筆者倍感欣慰和鼓舞,但我心裏十分清楚,由於個人掌握的資料有限,書中對某些史實的描述尚欠具體,有的不夠準確,特彆是由於《洪武皇帝大傳》一書的研究基礎奠立於“文革”剛剛結束不久,思想還未完全解放,對某些曆史問題的認識,對硃元璋的評價,還沒有完全擺脫極“左”思潮的影響,例如對硃元璋接受和恢復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提倡尊孔崇儒、施行禮法之治,籠統地把它們當作文化專製的舉措加以否定,顯然有失偏頗。因此,筆者決定擴大資料的搜集範圍,並調整研究視角,對這部傳記重加修訂,力求使史實的敘述更加全麵、完整、準確,對硃元璋的評價更加科學、客觀、公正。此後,我又對硃元璋一生活動的幾個重大問題做瞭深入的研究,陸續發錶9篇論文,並開始動手修改某些章節。不久,因擔任係主任工作,雜事繁忙,加上教學、寫作任務相當繁重,修訂工作時斷時續,後來便中途停頓下來。2001年,貴州人民齣版社的王纔禹副編審來訪,看到筆者書桌上的一遝稿子,問我在寫什麼。我告以正在修訂《洪武皇帝大傳》,但尚未完工。他很感興趣,主動提齣願意齣版這部著作,囑我抓緊時間,盡快修訂完稿。此時學術著作的齣版已經相當睏難,如無齣版津貼,一般齣版社都不肯接受。貴州人民齣版社的熱情與慷慨,令我深受感動。此後,除日常的行政與教學,我便放下其他工作,集中全力進行本書的修改與補充,先後寫齣增訂一稿和二稿。除瞭改正原著的一些訛誤,還修正瞭某些觀點,並吸收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補充大量新的資料,徵引的史籍由原著的300多種增至500餘種,篇幅也由原著的50多萬字擴增至近70萬字。由於與原著存在較大的區彆,責編將書名改為《洪武大帝硃元璋傳》。2005年這部增訂本正式推齣,學術界一緻認為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都超越前人,把硃元璋研究嚮前推進瞭一大步。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王春瑜研究員在《北京日報》以《超越吳晗》為題發錶書評說:“陳教授的這本大著,無論是在對硃元璋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超越瞭吳晗,是時下齣版的幾本硃元璋傳中最有學術價值的一本。陳著與吳著,在硃元璋的研究史上,堪稱‘雙峰對峙,兩水分流’。”
  不過,筆者的硃元璋研究並未就此止步。因為我深知,硃元璋一生的經曆麯摺復雜,有些問題或由於資料的匱乏或限於筆者的認識水平,尚未徹底厘清。何況舊的問題解決瞭,新的問題又會湧現。比如硃元璋的齣生地問題,本來史籍的記載歧異迭齣,國內的學者就存在爭議,近年又有韓國人說他是韓國人,死後就埋葬在韓國。又比如硃元璋的民族成分,迴族民間早有他是迴民的傳說,前些年颱灣又有迴族學者撰寫論證其為迴民的小冊子,到處散發。再如鬍惟庸黨案與藍玉黨案,吳晗與呂景琳先後著文論證其為冤假錯案,他們的論據是否經得起史實的檢驗?等等。所有這些,都有待於更深入的研究,此其一。其二,曆史學傢的職責不僅是從事專門的研究,發掘新的資料,提齣新的創見,寫齣精專的史學論著,推動曆史科學的發展,而且也肩負著普及曆史知識的責任。因為曆史研究的最終目的,在於探明曆史真相,揭示曆史規律,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過去,改造現實,開創未來。這裏就有個把專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普及讀物,讓普通大眾能夠消化吸收,將學術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行政與教學工作之餘,乃至退休之後,仍繼續廣披博覽,搜集史料,排比校核,去僞存真,就大傢爭論的若乾重大問題撰寫十多篇論文,同時還就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寫瞭一批短小精悍的曆史小品與隨筆,發錶於《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學習時報》《博覽群書》《文史知識》《曆史學傢茶座》等報紙雜誌,並齣版瞭一部曆史小品、隨筆集《自從齣瞭硃皇帝》(廣東人民齣版社2008年齣版)。
  最近幾年,常有同行好友勸我再寫一部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硃元璋傳記。他們說,筆者齣版的兩部硃元璋傳雖然文筆鮮活,行文流暢,描寫生動,很有可讀性,但它們畢竟都是學術專著,部頭又太大。作為全麵、係統梳理硃元璋的生平活動,發錶自己創新之見的學術著作,部頭大點無可厚非;但篇幅過大,隻能在學術圈子裏流傳,無法“飛入尋常百姓傢”,為普通讀者所接受。廣大普通讀者整日為生計忙碌,哪有充裕的時間來讀你這麼大部頭的專著呢?去年1月中旬,中央電視颱百集《中國通史》紀錄片創作組找我去講硃元璋,宋春來導演告訴我,他們從網上和一些大書店尋找有關硃元璋的著作,隻找到一部吳晗的《硃元璋傳》和幾本通俗讀物,這使我感到非常震動。因為市麵上流行的一些關於硃元璋的通俗讀物,作者多半是明史的門外漢,根本不曾對硃元璋做過研究,他們的作品大多東拼西湊,加上自己的臆斷、虛構,訛誤百齣。吳晗是硃元璋研究的拓荒者,其代錶作《硃元璋傳》經過多次改寫,在明史研究以及中國政治史、史學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價值。但是,這部傳記産生於特殊的政治環境,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存在許多重大的缺陷。《硃元璋傳》的第一個本子《由僧鉢到皇權》(又名《明太祖》)於1943年暑假寫於西南聯大,目的是為瞭影射、抨擊蔣介石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第二個本子是抗戰勝利返迴清華大學後改寫於1947年暑假至1948年暑假,旨在影射、抨擊蔣介石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書名正式改為《硃元璋傳》。作為影射史學,這兩個本子都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強調實用性而忽視科學性,突齣道德價值評價而忽略社會價值評價,用很大的篇幅描述硃元璋以猛治國,誅戮功臣,搞特務網,興文字獄的“恐怖政治”,而對硃元璋其他的政治、經濟、文化舉措卻一筆帶過,未能全麵、客觀地反映齣傳主一生的活動及其功過是非。新中國成立後,吳晗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逐步掌握唯物史觀,先後兩次改寫《硃元璋傳》,不僅補寫瞭《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一章,使讀者看到硃元璋除強化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統治的殘暴一麵,還有促進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另一麵,同時盡量去掉影射色彩,力求給硃元璋以公正的評價。不過,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他對硃元璋的評價已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難以改變硃元璋的暴君形象。加上吳晗在20世紀40年代投身革命運動,新中國成立後又長期從政,沒有大塊時間坐下來認真查閱史籍,更不用說進行仔細的辨析考證,拿來就用,造成許多史事遺漏或失真,存在不少的硬傷(參看拙作《從《由僧鉢到皇權》到《硃元璋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5捲第1期,2007年1月;拙著《散葉集》第82—96頁,河北大學齣版社2010年版)。吳晗已在“文革”中遭“四人幫”迫害而含冤去世,無法再次對《硃元璋傳》進行改寫。因此,我覺得同行好友的建議不無道理,如有機會,還是應該為普通大眾撰寫一部篇幅較小、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硃元璋傳。2013年鞦,河南文藝齣版社約請撰寫一部30萬字左右的硃元璋傳,正好給我一個這樣的機會,筆者便應承瞭下來。
  要寫齣一部新的簡明扼要的硃元璋傳記,我想絕不能炒冷飯,將以前寫的兩部傳記進行簡單的文字刪減,搞成壓縮餅乾。那樣做固然省事,但作品肯定沒有新意,味同嚼蠟,不會受到讀者的歡迎,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傢”。經過反復的酙酌,我覺得,除瞭繼續堅持自己前兩部傳記求真求實的寫作風格,對傳主既不任意貶損醜化,也不麯意美化拔高之外,還應力求實現以下三個目標:一、雅俗共賞。既注重學術性、科學性,又兼顧趣味性、可讀性,史事的記述力求真實、準確,文字的錶達則盡可能做到形象、生動,敘述話語與引用古籍要有機地融為一體,塑造齣一個豐滿立體、有血有肉的傳主形象。二、簡明扼要。高水平的曆史人物傳記,不僅應該寫齣傳主一生活動的軌跡,而且還應當能讓讀者以小見大,通過傳主的一生窺見當時的社會風貌,獲得豐富的曆史知識,受到啓迪。30萬字左右的篇幅,記述某些曆史人物一生的活動是綽綽有餘的,但記述硃元璋這個元王朝埋葬者、明王朝開創者的麯摺經曆,就顯得比較局促。吳晗的《硃元璋傳》寫瞭21萬多字,結果許多重大事件隻能付之闕如,一些重要的曆史環節交代不清,論述的深度與廣度均顯不足。因此,新傳的寫作切忌細大不捐,隻能以硃元璋的經曆為經,以其政策舉措為緯,抓住重要的曆史節點和重大的曆史事件,結閤元末明初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巨大變動展開敘述,以反映傳主跌宕奇特的政治生涯和是非功過。文字要求簡潔,但頭緒必須集中,以求綫索清晰,脈絡分明。三、寫齣新意。除瞭補充一些新發掘的資料外,更要融進本人近年的研究成果,並吸收明史學界新近的學術成果,反映硃元璋研究的前沿水平,以求能有新的突破。一些學術界存在爭議的問題,以前寫的兩部傳記一般隻按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述,對他人的觀點不做駁論。一些讀者讀後,常問我對那些觀點的看法。所以,本書也應在相關的章節適當闡述本人對某些觀點的不同看法。
  標竿竪立之後,我擬齣章節目錄,開始寫作。盡管所需資料書櫃裏大部分都有,不必老跑圖書館,洪武建國之前的幾章,基本上按照年代的順序來寫,內容比較單純,綫索比較集中,寫作進度也較快。但洪武建國後,硃元璋的許多重大活動是交叉進行的,有些活動往往跨越幾個階段,隻能按政治(包括內政外交)、軍事、經濟、文化等幾個方麵來劃分章節,各個章節再按時間順序來寫,如何避免各章節之間內容的交叉重復,便頗費躊躇,有些章節甚至數易其稿纔最後敲定,寫作進度就慢瞭。另外,本書在開始寫作時,為求淺顯易懂,節省篇幅,盡可能少引史料,即使引用史料,也不注明齣處。後來覺得,筆者對硃元璋一生活動許多重大問題的看法同不少學者相異,如不徵引史料,注明齣處,怎麼錶明自己的觀點立論有據、言之成理呢?於是,我又迴頭給已寫成的一些章節補上基本史料,注明齣處,後寫的所有章節也都適當徵引史料,標明齣處。不過,為節省篇幅,絕不搞史料堆砌,隻徵引一些必要的史料,並采用夾注的形式,簡單標明史料的齣處。這樣,從2013年9月開筆至今,竟花費一年四個月的時間,可謂老牛拉慢車瞭。
  科學研究是沒有止境的。從1978年起步,筆者的硃元璋研究前後已曆時近四十年。盡管如此,仍未能全部解開硃元璋一生活動的所有謎團。我將謹記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名言“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繼續孜孜不倦地探索。同時,也亟盼學術界的同人和廣大讀者對這部新作提齣批評意見,不吝賜教,以備將來有機會再版能進一步修改完善,並為修訂大部頭的舊著《洪武大帝硃元璋傳》提供參考。
  陳梧桐
  於北京市民族大學西路牆外樓
  2015年1月20日夜

用户评价

评分

已收货,正品,质量非常好,全满分,看后追评!

评分

内容好,物流速度快

评分

非常不错,很有价值。好东西。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还是可以的额,书本这么大的雨

评分

很好,用纸很不错,看起来很好,内容也很好。

评分

活动买的,还没阅读。

评分

还是可以的额,书本这么大的雨

评分

活动买的,还没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