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元代繪畫十講》通過對自然的再認識,元代文人開始瞭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二次完善。他們直接追溯到繪畫的源頭,體會中國書畫藝術的本質精神,然後遵循自己對自然萬物的理解,用自己的圖式錶達當下的心態。
元代繪畫體現齣的重要意義是:在主流渠道無法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時,繪畫比其他藝術形式更能承擔起傳承文脈的重要職責。
作者簡介
陳文璟,藝術管理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藝術品投資專傢、書畫評論傢、著名策展人。其著作主要有《雲舒浪捲—南宋時期的名畫》、《陳玉圃山水小品集》、等。他在藝術品投資領域有著多年的實踐經驗與深入理論研究,其關於藝術收藏和文化的文章陸續發錶在多傢***核心刊物及重要報紙之上。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元代畫壇的變化
第二講 淚泉和墨寫離騷——鄭思肖
第三講 今日有誰憐駿骨——龔開
第四講 平生隻閤書畫老——錢選
第五講 胸次磊落品自高——高剋恭
第六講 鷗波落月夜窗虛——趙孟頫
第七講 風流總如東流水——黃公望
第八講 天闊江湖雁影長——倪瓚
第九講 隻釣鱸魚不釣名——吳鎮
第十講 王侯筆力能扛鼎——王濛
附錄 元代繪畫思想研究
精彩書摘
《元代繪畫十講》:
以陰以雨。之子於歸,遠送於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嗚呼,泰山其頹,梁木其壞,起木鐸而無所應,遊諸國而窮於途,聖人是以自擬於蘭草,非唯言其蕭索,更取其自得之意也。事實上,”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纔是聖人的胸懷。蘭花比德於君子,非為其體態之幽靜足以顯君子之落寞,更有其卓然自得之姿不因枝葉柔軟而不挺拔,沁人心肺之幽香不因雜草群居而不自有。節操於人,也應如此:環境縱可以改變,國傢也可以破亡,而我自為我,傳遞的是文化脈絡,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文化精神。此即莊子所謂”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因此曆代遺民畫傢,尤喜畫蘭而意不在蘭,因其意不在蘭,蘭花的文化內涵纔能充分體現。所以,鄭思肖的《墨蘭圖》成為曆代以來最負盛名目.最具感染力的蘭花作品,也就不奇怪瞭。此圖以簡淡之筆墨似乎隨手撇齣一花數葉,構圖簡單,左右對稱,仿佛人人可以為之。然而,不說蘭花似柔而剛、生機旺盛的形態,單說看似平淡的構圖其實也充滿變化,沒有足夠的修養和筆墨認識是畫不齣來的。這不正是中國文化簡單而豐富的錶現嗎?此圖的蘭花頗似天平,衡量著兩首遺民的詩。右邊是鄭氏題詩:“嚮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一”左邊是遺民陳氏題詩。鄭氏詩寓意明確而決絕,對於文化的信仰和對外來者的拒絕都錶達得非常直接有力。這蘭花就是遺民,它承擔著文化的傳承。思肖於此,應該不僅僅是錶達蘭花無土,土為番人所奪之意,更主要的是在自況,錶明文化歸屬和繼承的誌嚮、文化理想和認識的信仰。隻可惜世人多從錶相看畫,僅得其一,不得其二,遺憾。
事實上鄭思肖還是很自由的。此畫的落款為“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捲”,鈐以“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之章。前者天韆地支的紀年錶明他與當時統治者對立的堅決態度,而閑章錶明他至少還有獨立創作的環境。這一則顯示,當時社會對文化藝術的忽視,另外也說明鄭思肖還有一個比較厚實的群眾基礎。他36歲時,母親去世,友人再次勸他娶妻成傢,他大聲哭泣說:“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國傢都沒有瞭,我還要祖宗香火乾什麼?時人聞之莫不流淚。流淚就說明有同感,雖然身不能力行,但對鄭思肖至少是有感情支持的。鄭思肖還可以對強索作品的嘉定縣吏說:“手可斷,蘭不可得也”,說明他一定還是有群眾基礎的,否則手不僅會斷,頭也會斷。
相對於畫傢來說,鄭思肖首先是一個詩人,他的著作有《心史》《所南詩集》等,詩歌較於書畫更直接和有力。當然,也因為很直接有力的緣故,寫的詩歌和文字不能被當即刻版印刷,所以他把寫好的詩集存在鐵盒子裏,藏在井壁中,直到三百多年以後纔被發現。一些人懷疑是僞書,因為發掘的時機太過可疑,正好是明未清初的時候。是否當時人為瞭振奮精神而作僞瞭呢?我想,現在做學問的人都成瞭學術機器瞭,難道就沒有一點點文化感覺嗎?且不說這詩集是鄭思肖的思想,詩歌如同人的靈魂,沒有真靈魂做不齣真詩歌,鄭思肖的風格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僞造。而就算是僞書,它的文化精神可以因此而否定嗎?
……
前言/序言
元代繪畫十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