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博物學愛好者,博物學研究者 這是一份以書代刊的半學術性讀物,旨在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
內容簡介
博物學在宏觀層麵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時髦,各種專門學科和技藝似乎完全取代瞭其功能,各級學校的課程錶已難覓博物學的字樣。博物學已經淪為前科學、膚淺探究的代名詞。博物學在衰落中,但是並沒有徹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體製之外意外獲得瞭廣闊生存空間。在許多國傢中,博物學得到公眾前所未有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參與,博物類圖書和博物類活動均受到大眾的普遍歡迎。可能的解釋在於,博物學有獨特的視角和眼界,重視普通人對“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係統在大尺度上的價值權衡,它相當程度瞭彌補瞭主流“現代性”話語的不足。
本書由劉華傑、薛曉源主編,定位為半學術性的讀物,旨在為博物學研究者和熱愛博物學的社會群體提供雅俗共賞的博物學文化論壇。古今中外、一階二階與博物學相關的內容都在討論之列。第二期分為“縱橫”“小品”“博物畫”和“圖書信息”三個欄目,包括“保護生物學初探”“淺說博物學的外與內”“幾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學實踐初探”“深入山林:鍾觀光的野外考察”“以伍德為例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博物學文化”“《鼴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等多篇文章。
作者簡介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植物愛好者。熱心於復興博物學文化。作品有《看得見的風景》《博物人生》《檀島花事》《從博物的觀點看》等。
薛曉源,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書畫》雜誌專業委員會委員。主編《博物學經典譯叢》《博物學經典叢書》等,計三十多種博物學著作。
精彩書評
《中國博物學評論》的創刊,對中國齣版界來說,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對於文化傳播來說,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清華大學教授劉兵由於博物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進入門檻”相對來說比較低,不需要太艱苦的專業訓練,就可以涉足進來。這對於博物學走進公眾生活當然是有利的,因為容易將各方麵的博物學愛好者吸引過來;但對於這一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從理論層麵進行建設和提高,將博物學從親近自然或怡情悅性的層麵提升到真正的學術高度,也就顯得尤為迫切瞭――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對《中國博物學評論》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目錄
縱橫
保護生物學史初探
淺說博物學的外與內
幾暇格物:康熙帝的博物學實踐初探
深入山林:鍾觀光的野外考察
以伍德為例看維多利亞時期的博物學文化
小品
《鼴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下)
博物畫
紅春鈴:為吊鍾花換個俗名
圖書信息
地方性知識與博物學
如何寫齣一本《看不見的森林》
首屆“大鵬自然好書奬”——國內第一個自然好書評選,開啓自然閱讀之門
博物學圖書推薦(200部)
精彩書摘
《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
與會者有科學傢、動物園管理者和野生動物保護者,他們在聖地亞哥野生動物公園參加瞭一個宴會,宴會就在距離瀕危的非洲低地大猩猩(Lowland Gorillas)幾百英尺的地方。聽著受危物種亞洲獅(Asiatic Lions)的咆哮,蘇萊趁機嚮他的同事們呼籲,世界幾乎到瞭六韆五百萬年來生物滅絕最嚴重的時刻,學者們和保護者們是時候打破界限共同努力來拯救動植物瞭。一些領域的科學傢錶示質疑,蘇萊說,“生態學傢和生物地理學傢認為遺傳學傢對保護沒有什麼貢獻,野生生命管理者也不認為搞科研的那些學究有什麼發言權”。很多人離開瞭會議,盡管第一屆國際保護生物學會議並沒有它的名字聽起來那麼宏大和成功,但是當時預感到將會産生一門新科學的蘇萊和一小部分科學傢,在幾年以後成功建立瞭保護生物學(Gibbons,1992)。
1980年,蘇萊和威爾考剋斯主編齣版瞭《保護生物學:一種演化生態的視角》(Conservation Biology:An Evolutionary-ecological Perspective),這本文集中大部分文章來自1978年的保護生物學大會的與會者,他們都是專業的生物科學傢,如戴濛德、威爾考剋斯、埃利希等。這本文集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針對一個主題,分彆是:保護的生態學原則;島嶼化的後果;圈養繁殖與保護;開發與保護。這本文集旗幟鮮明地打齣“保護生物學”的名片,被國內很多研究者認為是這門新科學開始發展的標誌(傅之屏等,1997;陳海道等,1999;郭忠玲,2003;遲德富等,2005;張恒慶,2009;李俊清等,2012)。
但兩位作者在此書第一章寫道,“這本書並非此領域的第一本書,已經有其他優秀的文本(Dasmann,1968;Ehrenfeld,1970)”(Souleand Wilcox,1980:1)。達斯曼是一位卓越的野生動物學傢和保護生物學傢,他在保護前綫工作瞭50多年,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齣瞭極大貢獻。達斯曼1959年齣版瞭《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後於1968年、1972年、1976年、1984年四次修訂,總共五版,書的內容主要是達斯曼對他所教授的自然資源保護課程的整理。蘇萊和威爾考剋斯提及的另一本書是埃倫費爾德1970年的著作《生物學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他認為過去的保護局限於木材生産、獵物、遊憩和商業漁業、糧食、飼料和牲畜等,如今問題已遠遠超齣這些範圍,擴展到動植物種群和群落、技術對自然界的影響、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影響、保護與生態學的關係(Ehrenfeld,1970:viii)。這本書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保護生物學,隻是未明確提齣保護生物學的概念。
1985年5月,第二屆國際保護生物學會議(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Conservation Biology)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安娜堡(Ann Arbor)召開,並在會議最後提齣成立國際保護生物學學會(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簡稱SCB)。本次會議催生瞭又一本保護生物學文集,即蘇萊主編的《保護生物學——關於稀有性和多樣性的科學》(Conservation Biology: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該書內容涉及種群生物學、生物多樣性和稀有性格局、生境破碎化及其影響、群落生態學以及自然保護生物學的應用等(Soul6,M.E.,1986:v-vii)o
1985年12月,蘇萊在《生命科學》(Bioscience)雜誌上發錶文章,首次對保護生物學做齣詳細的定義:“保護生物學作為科學應用於保護問題上的新階段,是探討直接或間接被人類活動或其他動因乾擾的物種、群落和生態係統的生物學。其目標是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Soule,1985:727)同時,他也詳細闡述瞭保護生物學的基本原則和假設。
……
中國博物學評論(第2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