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 1919-1933(引進版權)

包豪斯 1919-1933(引進版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包豪斯檔案館,[德] 瑪格達萊娜,德羅斯特 著
圖書標籤:
  • 建築設計
  • 現代主義
  • 包豪斯
  • 設計史
  • 藝術史
  • 德國設計
  • 20世紀設計
  • 設計理論
  • 文化藝術
  • 工業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6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45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33280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嚮讀者展示瞭位於柏林的包豪斯檔案館非常珍貴的收藏資料,包括文件、各種設計成品、研究手繪以及建築模型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精美地編排,本書從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後期發展生動並成體係地介紹瞭包豪斯運動對藝術和建築深刻的影響力,並對整個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羅皮烏斯、馬塞爾·布勞耶、康定斯基和保羅·剋利等都做瞭全麵的詮釋。
  在魏瑪建校距今已近100年瞭,包豪斯已然成為世界性的概念和標誌。作為藝術設計的開創者,它所倡導的就是現在我們稱之為“包豪斯風格”的純粹的簡約主義。包豪斯的教師蜚聲世界,囊括瞭一個時代的藝術先驅,例如瓦西裏·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奧尼·費寜格(Lyonel Feininger)、保羅·剋利(Paul Klee)和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學策略主要是由約翰·伊頓(Johannes Itten)、約瑟夫·阿爾博斯(Josef Albers)和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製定的,而後被全球的藝術課程和設計機構廣泛應用,時至今日依然勢頭不減。另一方麵,包豪斯建築先鋒派在20世紀得以發展,以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為發端,其單調的盒狀結構和“沒有靈魂”的住宅因使城市變得醜陋且違背鄉村肌理,而在今天飽受爭議。
  瑪格達萊娜·德羅斯特(Magdalena Droste)已經在包豪斯檔案館和包豪斯設計博物館從事研究多年,她緻力於彌閤該項研究的斷層。本書以近年來不斷修正的視角來描述包豪斯的曆史,從包豪斯的産生到最終解散,清晰而簡明地梳理瞭它的結構與發展曆程,適讀群體既包括一般讀者,也包括專傢學者。本書沒有忽視與包豪斯的美學和社會目標相關的矛盾與衝突。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1. “本書內容豐富,是對包豪斯發展曆程的一次完美詮釋。關於如何運營富有創造力、多産的工作坊,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許多建議、靈感和啓迪。”
  ——《計算機藝術項目》雜誌,巴思

  2. “……最後,這是一本為寡然無趣的包豪斯建築作品帶來陣陣清風的書籍。”
  ——多莫斯設計學院,米蘭

目錄

前言 6
包豪斯的起源 8
魏瑪包豪斯——錶現主義時期的包豪斯 20
關於教師 22
約翰·伊頓和他的教學 24
關於工作坊 34
聚會—工作—玩樂 37
包豪斯的女學生 38
建築教學和房地産 40
格羅皮烏斯與伊頓之間的衝突 45
政治分爭中的魏瑪包豪斯 46
藝術與技術——走嚮新融閤 52
包豪斯的風格派 54
保羅·剋利的課程 62
瓦西裏·康定斯基的課程 66
陶器工作坊 68
編織工作坊 72
金屬工作坊 75
傢具工作坊 82
彩繪玻璃和壁畫工作坊 86
木刻工作坊和石雕工作坊 91
裝訂工作坊 95
平麵印刷工作坊 98
魏瑪包豪斯的劇院 101
1923年包豪斯展 105
魏瑪包豪斯的建築 110
魏瑪包豪斯的衰落 113
德紹包豪斯:設計研究所 118
德紹包豪斯的建築 120
教師住宅 126
多登住宅區 132
1925年和1927年的學校改革 134
包豪斯著作——《包豪斯》季刊 137
約瑟夫·阿爾博斯和拉茲洛·莫霍利·納吉
在德紹的基礎課程 140
保羅·剋利和瓦西裏·康定斯基在德紹的課程 144
工作坊的生産和教學 147
印刷和廣告工作坊 148
編織工作坊 151
細木、金屬、壁畫和雕塑工作坊 153
德紹包豪斯的戲劇 158
睏難年代1926—1927年 161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辭職 162
漢斯·邁耶:必需品,不是奢侈品 164
包豪斯重組 170
工作坊重組 174
室內設計工作坊——細木工作坊 175
室內設計工作坊——金屬工作坊 176
室內設計工作坊——壁畫工作坊 178
廣告工作坊 180
編織工作坊 184
漢斯·邁耶管理下的戲劇 186
自由繪畫課 188
漢斯·邁耶管理下的建築教學 190
貝爾瑙工會聯盟學校 193
多登住宅擴展 196
漢斯·邁耶領導下包豪斯取得的成就 196
漢斯·邁耶被解雇 198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包豪斯成為建築學院 202
包豪斯的新課程 204
財政睏難與政治鬥爭 206
希爾博賽默和密斯·凡·德·羅的建築課 209
容剋斯住宅區 216
廣告和攝影工作坊 219
編織工作坊與室內設計工作坊 224
德紹的政治終結 227
德國的包豪斯?包豪斯的終結 228
柏林包豪斯 233
注釋 240
人物介紹 242
參考文獻 254
插圖目錄 254

精彩書摘

  1.在嚮全德國發布的包豪斯宣言(如第18、19頁圖)中,格羅皮烏斯製定瞭新學院的計劃和目標:藝術傢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未來建築”。對藝術院校“現代觀念”改革的討論在柏林州立圖書館館長威廉·馮·博德(WilhelmvonBode)1916年發錶的一篇文章中有所提及。他主張美術、藝術和手工藝學科應該設置在一個院係中共同發展,這樣可以緩解藝術傢無從就業的現狀——這在當時被稱為“藝術傢無産階級”。
  2.格羅皮烏斯采納瞭巴特寜“專傢團”的建議。包豪斯的等級體係在巴特寜的文章中已經被明確地構想齣來:學徒—熟練工—導師體係。
  3.格羅皮烏斯通過第一個包豪斯計劃傳播瞭革命期間和革命後教學改革的理念。但是包豪斯不隻想成為美術學校與藝術和手工藝學校的閤並;相反,它的教學是由建築建造的象徵性目標和實踐性目標雙嚮控製的。對格羅皮烏斯來說,與“藝術蘇維埃”的想法一緻,建築是社會的、智力的和符號的活動。這使得先前一些獨立的學科和職業得以融入一項共同任務當中。建築就是要縮小等級差異,讓門外漢和藝術傢能在同一平颱對話。
  4.早期,伊頓對每個工作坊都具有影響力。除瞭費寜格負責的平麵印刷工作坊和馬爾剋斯主持工作的陶器工作坊,伊頓和穆奇是其他所有工作坊的形式導師。然而第二學期,伊頓把石雕工作坊交給施萊默,穆奇接管瞭編織工作坊,剋利負責裝訂工作坊,格羅皮烏斯負責細木工作坊。到1922年10月,伊頓的影響力在重組改革中被削弱,隻剩下金屬、彩繪玻璃和壁畫工作坊由他負責。
  邁耶也為工作坊的哲學思想注入瞭新的靈感。在“包豪斯生産原則”中,格羅皮烏斯曾宣布包豪斯的主要目標就是工業産品模型的開發研究。邁耶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包豪斯要設計齣滿足“人們需要”、滿足“工人階層”的産品模型。邁耶因此將包豪斯的社會目標轉化成一句話——流行的必需品而不是齣眾的奢侈品。“標準”一詞成為工作坊生産活動的試金石。邁耶想創造盡量少的具有普適性的標準産品,進行大規模生産,最廣泛地被大眾接受,並能悄無聲息地融入大眾日常生活。
  ……

前言/序言

  世人對包豪斯,簡化、偏見和誤解居多,在其短暫而坎坷的14年曆程中,包豪斯更是經曆瞭太多的自我掙紮。包豪斯已經成為激進的現代化生活和其積極作用與消極副作用的一個代名詞。這個名字代錶著一套完整的程序,同時,學校的發展和麯摺的命運也受到瞭支持者和批評傢的廣泛關注。
  包豪斯的發展曆程或多或少地與德國的第一個共和國——魏瑪共和國的曆史有關。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魏瑪建立包豪斯,而魏瑪是商討製定民主憲法的國民議會所在地。1933年,在幾個月前剛剛奪取政權的德國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巨大壓力下,作為最後一任校長的密斯·凡·德·羅,不得不在柏林將包豪斯解散。
  然而,體製的壓製無法控製其所代錶的思想的影響力,尤其是包豪斯最重要的那些教師都陸陸續續地離開德國,在美國等國傢大放異彩。格羅皮烏斯和馬塞爾·布勞耶(MarcelBreuer)成為建築師和哈佛大學的建築學教師,密斯·凡·德·羅去瞭芝加哥,阿爾博斯繼續他在黑山學院的教學生涯,莫霍利·納吉於1937年在芝加哥創辦瞭“新包豪斯”。其他包豪斯成員分散到瞭歐洲各個地方以及蘇聯和中東。另一些人仍然或多或少地安靜地處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
  包豪斯在停止辦學後還能得到持續關注,是對它存在的1919至1933年短短10多年間所取得成就的緻敬。這一時期的發展需要仔細地審視與辨彆,因為包豪斯的影響滲透到瞭設計的方方麵麵。包豪斯的發展自身也存在矛盾——從魏瑪早期的錶現主義風格,到德紹基於建構主義的理念,再到德紹後期和柏林時期對建築感的日益重視,與此同時,包豪斯的校長也由格羅皮烏斯更換為漢斯·邁耶(HannesMeyer)、密斯·凡·德·羅。今天,大量齣版物、展覽中記錄瞭包豪斯的發展曆程及其工作和活動的範圍,探討瞭許多重要的包豪斯觀點,涵蓋設計、建築、理論教育和藝術等領域。20世紀60~70年代寫作齣版的包豪斯的曆史大部分基於格羅皮烏斯個人的迴憶,在20世紀80年代則齣現瞭越來越多的批評研究,幾乎還沒有一本著作結閤近年研究成果翔實地記錄包豪斯的曆史。
  包豪斯的影響永遠不會消退,還沒有到最後總結它的功績的時候。本書,以及本書中確鑿的、獨樹一幟的方法,都將為熱度持續不減的包豪斯討論注入令人振奮的新鮮血液。


設計革新與時代精神的交匯點 包豪斯,一個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中期,橫跨瞭短短十四年的教育機構,卻在世界現代設計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影響深遠,至今仍是理解現代主義建築、設計、藝術教育乃至社會思潮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包豪斯(1919-1933)的起源、發展、理念、實踐及其留下的寶貴遺産,勾勒齣那個動蕩年代裏,一群先驅者如何試圖通過藝術與設計重塑社會,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具功能性的未來。 時代背景:動蕩與革新 包豪斯的誕生,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社會劇變之中。戰敗的創傷、經濟的蕭條、政治的動蕩,都促使人們開始反思舊有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係。在這個背景下,一股強烈的改革思潮席捲瞭德國,尤其是在文化藝術領域。人們渴望打破等級森嚴的藝術學院傳統,尋求一種更開放、更包容、更貼近大眾的藝術形式。同時,工業化進程的加速也帶來瞭新的生産方式和技術,如何將藝術與工業生産相結閤,創造齣既美觀又實用的産品,成為瞭當時藝術傢和設計師們麵臨的重要課題。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這位年輕而富有遠見的建築師,正是抓住瞭這個時代脈搏。他深信藝術與技術、藝術與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係,並緻力於打破藝術學院與工藝美術學校之間的隔閡。1919年,在魏瑪,格羅皮烏斯整閤瞭兩所藝術學院,成立瞭名為“國立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的學校。這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意義:“Bau”在德語中意為“建造”或“建築”,“Haus”意為“房屋”。包豪斯,意即“建築之傢”,象徵著將所有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平麵設計、工業設計、傢具設計、服裝設計以及最重要的建築,都統一在建築這一核心之下,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藝術創作和教育體係。 核心理念:藝術、技術與社會的融閤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可以用“整體性”和“功能性”來概括。格羅皮烏斯及其後來的領導者們,如漢斯·邁耶和密斯·凡·德·羅,都堅信藝術不應是脫離現實的象牙塔,而應積極地介入社會,改善人們的生活。他們倡導“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試圖剋服“精英藝術”與“大眾工業品”之間的鴻溝。 為此,包豪斯課程的設計極具創新性。學校沒有設立傳統的係彆,而是采用瞭一種基於工作坊(Werkstatt)的教學模式。學生們首先需要接受基礎課程(Vorkurs),這門課程旨在解放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的色彩感知、形式理解和材料運用能力。約瑟夫·阿爾伯斯、約翰內斯·伊頓等大師都在基礎課程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他們的教學方法至今仍對藝術教育産生著影響。 基礎課程結束後,學生們將進入不同的工藝工作坊,如金屬、木工、陶藝、紡織、印刷、舞颱設計、廣告設計等。在這些工作坊中,他們不僅學習傳統的工藝技巧,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與機器打交道,理解工業生産的規律,並將其融入到設計創作中。這種實踐性的教學模式,使得包豪斯畢業生不僅是藝術傢,更是能夠勝任工業生産的設計師和工匠。 “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是包豪斯最著名的口號之一,它強調設計的目的在於滿足使用需求,而非單純的裝飾。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包豪斯的設計缺乏美感。恰恰相反,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基於結構和材料的純粹美學。簡潔的綫條、清晰的幾何造型、對材料本身的尊重,成為瞭包豪斯設計的標誌。他們摒棄瞭繁復的裝飾,將美學寄托於設計的內在邏輯和功能實現之中。 “大眾化的藝術”是包豪斯另一個重要的目標。在魏瑪時期,包豪斯就積極與當地的手工藝人閤作,嘗試將藝術傢的設計轉化為可批量生産的産品。到瞭德紹時期,包豪斯與工業界的聯係更加緊密,設計瞭大量能夠投入工業化生産的傢具、燈具、紡織品等。他們的目標是為所有社會階層提供高質量、高美學、可負擔的設計産品,從而提升大眾的生活品質。 發展與遷徙:從魏瑪到德紹再到柏林 包豪斯的十四年曆史,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伴隨著政治壓力和學校的幾次重要遷徙。 魏瑪時期(1919-1925): 在格羅皮烏斯的領導下,包豪斯在魏瑪奠定瞭其基礎。這一時期,學校吸引瞭眾多纔華橫溢的教師和學生,如保羅·剋利、瓦西裏·康定斯基、奧斯卡·施萊默、拉茲洛·莫霍利-納吉等。他們共同創造瞭包豪斯早期充滿實驗性和藝術探索的氛圍。然而,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動蕩,特彆是保守派的崛起,使得包豪斯在當地的生存日益艱難。最終,由於地方政府的壓力,學校被迫在1925年遷往德紹。 德紹時期(1925-1932): 德紹時期是包豪斯發展最繁榮的階段,也是其影響力最廣泛的時期。在德紹,格羅皮烏斯親自設計瞭標誌性的包豪斯校捨,這座建築本身就是包豪斯設計理念的傑齣範例,集教學、生活、工作於一體,充分體現瞭功能性與現代感。在德紹,包豪斯的教學更加係統化,也更加注重與工業界的閤作。學校設計瞭大量的傢具、燈具、織物,這些産品在市場上獲得瞭巨大的成功,並對後來的工業設計産生瞭深遠的影響。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校長職務,由瑞士建築師漢斯·邁耶接任。邁耶更加強調包豪斯的社會責任,推行“人民的需求優於個人喜好”的原則,使學校的設計更加麵嚮大眾。然而,邁耶的左傾政治傾嚮也引發瞭新的政治風波,他於1930年被解職。 柏林時期(1932-1933): 邁耶離職後,著名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接任校長,並將學校遷往柏林。在柏林,密斯·凡·德·羅試圖將包豪斯從一所教育機構轉變為一個獨立的、私立的設計工作室,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政治環境。然而,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對包豪斯所代錶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和進步主義思想構成瞭直接的威脅。納粹黨認為包豪斯是“頹廢藝術”,是“布爾什維剋的溫床”。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學校無法繼續運作。1933年,在校長的領導下,包豪斯教師們一緻投票決定關閉學校,以避免被納粹政府玷汙。 遺産與影響:跨越時空的思想力量 盡管包豪斯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它的思想和實踐卻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並對世界現代設計和建築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 教育體係的革新: 包豪斯的基礎課程和工作坊模式,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藝術和設計教育。許多包豪斯教師流亡海外,將他們的教學理念帶到瞭美國、以色列、英國等地,並創立瞭新的設計學院,如美國的新包豪斯(後來的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設計學院)、黑澤爾藝術學院等。 現代主義設計語言的確立: 包豪斯的設計風格——簡潔、功能、理性、對材料的尊重——成為瞭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標誌。從傢具、燈具到平麵設計、海報,包豪斯的設計語言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許多在包豪斯時期設計的經典作品,如馬歇爾·布勞耶的“瓦西裏椅”、馬歇爾·布勞耶和馬塞爾·布勞耶的B3椅(後來的“太空時代”椅)、威廉·瓦格納的“烏爾姆椅”,至今仍是設計史上的經典。 建築理念的傳播: 包豪斯對建築的貢獻同樣巨大。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等人都成為瞭國際主義風格建築的代錶人物。他們設計的“包豪斯建築”本身,以及他們後來在世界各地設計的住宅、辦公樓、博物館等,都展現瞭簡潔的幾何造型、開放的空間、大量的玻璃和鋼材運用,以及對功能至上的追求。 設計與社會責任的結閤: 包豪斯最寶貴的遺産之一,在於它將藝術傢的創造力與社會責任緊密結閤。他們相信設計能夠改善人們的生活,提升社會整體的品質。這種對設計社會功能的強調,至今仍是許多設計師所遵循的原則。 結語 包豪斯,一個短暫卻輝煌的時代。它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對美好未來不懈追求的理想。在那個變革的年代,包豪斯匯聚瞭一群對藝術、對生活、對社會充滿熱情和想象力的先驅者。他們用設計作為語言,用功能作為原則,用技術作為工具,試圖在廢墟之上,建造一個更理性、更公平、更美好的世界。雖然包豪斯本身在曆史的車輪中戛然而止,但它的精神卻如同種子,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對設計、對藝術、對生活以及對未來的思考。本書旨在重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探尋包豪斯的核心價值,並理解其在當代設計領域仍然具有的強大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豪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力量,一種革新和前瞻的意味。我之所以毫不猶豫地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相信它能夠為我帶來關於設計起源的深刻洞見。我一直對包豪斯學派如何將藝術、工藝和技術進行有機融閤感到著迷。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他們的教育理念,特彆是基礎課程的設計,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以及對材料的理解。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包豪斯早期發展曆程的細節,比如他們的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是如何構思和建立這所學校的,以及在早期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我也很想瞭解,包豪斯是如何吸引並匯聚瞭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藝術傢和設計師,比如康定斯基、剋利、莫霍利-納吉等,以及他們之間是如何碰撞齣思想的火花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設計史的讀物,更是一份關於如何通過教育和實踐來塑造未來的寶貴藍圖。

评分

在我的印象中,包豪斯代錶著一種對秩序、清晰和效率的追求。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相信它能夠為我提供關於如何在一個復雜的世界中尋找簡潔和邏輯的答案。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包豪斯的設計哲學,例如他們對幾何圖形、基本色彩以及網格係統的運用,以及他們是如何將這些元素提煉齣來,並應用於各種設計領域。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展示包豪斯設計的成果,更能揭示其背後的思考過程,例如他們是如何通過分析功能需求來確定設計形式,又是如何通過實驗和迭代來不斷完善設計方案的。我也很想瞭解,在那個還沒有被過度消費主義所裹挾的時代,包豪斯的設計師們是如何看待設計與社會責任的關係,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設計來改善普通人的生活。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如何通過理性思考和嚴謹實踐來創造美好設計的學習之旅。

评分

作為一名平麵設計師,我一直將包豪斯視為我的精神導師。他們對網格係統、字體選擇、色彩理論以及簡潔排版的研究,至今仍然是我們工作的基石。因此,當看到這本書的引進消息時,我感到非常興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包豪斯在平麵設計領域更深入、更係統的論述。例如,我希望能看到他們是如何運用幾何圖形來構建視覺語言,如何通過對比和平衡來創造和諧的畫麵,以及他們如何處理文字與圖像的關係,使其能夠有效地傳達信息。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還沒有電腦設計的時代,包豪斯的設計師們是如何通過手工和精湛的工藝,創造齣如此富有現代感的視覺作品。他們的作品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它們所蘊含的邏輯性和清晰度,這對於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尤為重要。我也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標誌性的包豪斯設計案例分析,從海報、廣告到書籍封麵,深入剖析其設計思路和方法。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為我提供寶貴的靈感和學習資源,幫助我不斷提升自己的設計水平,並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包豪斯的設計精髓。

评分

我總是對那些能夠塑造我們生活方式的文化運動感到著迷,而包豪斯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這本書的到來,就像是一扇通往那個黃金時代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奠定瞭現代設計基石的偉大思想傢和藝術傢們。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那個時代獨特的教育模式充滿瞭好奇。包豪斯的設計理念不僅僅是關於美學,更關乎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對社會責任的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他們的教學方法,比如基礎課程的設計,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如何培養他們跨學科的視野。從建築的簡潔綫條到傢具的實用性,再到平麵設計的排版藝術,包豪斯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以至於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設計原則,都源於那個時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設計理念背後的邏輯和哲學,而不隻是停留在錶麵。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包豪斯如何在一個充滿政治動蕩和社會變革的時期,依然能夠堅持其藝術理想,並為世界留下如此寶貴的遺産。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設計,它更是關於一種精神,一種不斷追求進步和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無數的設計師和藝術傢。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厚實的紙張,經典的字體,以及那幅標誌性的包豪斯建築圖片,瞬間將我帶迴那個充滿創新與活力的年代。我一直對現代設計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包豪斯無疑是現代設計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從建築到傢具,從平麵設計到藝術教育,無處不在。因此,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就買下瞭。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翻閱目錄和一些扉頁的內容,我就已經能感受到它背後承載的分量。引進版權意味著我們可以接觸到更原汁原味、更權威的內容,這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熱愛設計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福音。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包豪斯學派的核心理念,比如“形式追隨功能”的原則,以及他們如何將藝術、工藝與工業生産相結閤,從而創造齣既實用又美觀的現代産品。我也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包豪斯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變革,以及它在納粹時期被迫關閉的悲壯曆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史的書,它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關於理想主義、創新精神以及藝術與社會互動的重要案例。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設計師們是如何挑戰傳統,擁抱未來的。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藝術和設計,是能夠超越時代、觸及人心的。包豪斯,這個在20世紀初橫空齣世的設計學派,恰恰做到瞭這一點。這本書的引進,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這段輝煌的曆史,並從中汲取新的靈感。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是因為它代錶著一種對純粹、對功能、對理性美的極緻追求。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包豪斯的核心美學原則,例如他們如何看待色彩、綫條、形狀在設計中的作用,以及他們如何將藝術的自由錶達與工業生産的效率相結閤。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能深入分析這些作品背後的設計哲學和創作過程。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還沒有被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所充斥的時代,包豪斯的設計師們是如何進行交流和協作,又是如何將他們的思想傳播齣去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能夠重新思考設計與生活、藝術與社會的關係。

评分

對於任何一個對建築和城市規劃感興趣的人來說,包豪斯都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我一直對包豪斯的建築理念,特彆是他們如何將功能性、標準化和工業化生産相結閤,以創造齣既實用又美觀的建築感到好奇。這本書的引進,對我而言,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建築革命時期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瞭解包豪斯在建築設計方麵的具體實踐,比如他們如何運用新的材料和建造技術,如何考慮空間的功能性和人的使用體驗,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簡潔、幾何化的造型來錶達現代主義的精神。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建築案例分析,配以精美的圖片和建築圖紙,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包豪斯建築的特點和魅力。同時,我也想瞭解包豪斯建築理念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對後世建築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建築,它更是關於一種關於如何建造一個更美好、更宜居的社會的新思考。它所倡導的理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藉鑒。

评分

包豪斯,對我來說,是一種永恒的靈感源泉。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渴望從中汲取關於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持設計的前瞻性和創新性。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包豪斯在材料科學、技術創新以及可持續設計方麵的早期探索。例如,我希望能看到他們是如何運用新的工業材料,如鋼管、玻璃等,來創造齣具有革命性的設計。我也很想瞭解,在那個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的時代,包豪斯的設計師們是如何預見到技術對未來設計的影響,以及他們是如何為未來的設計發展奠定基礎的。我還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包豪斯學派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它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所産生的變異和創新。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如何從曆史中學習,並為未來設計指明方嚮的寶貴啓示。

评分

我一直認為,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而包豪斯恰恰是將這種模糊化為清晰,並將藝術融入生活的典範。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是因為它代錶著一種對生活本身的理解和重塑。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包豪斯在不同藝術媒介上的探索,從繪畫、雕塑到攝影、戲劇,以及他們是如何將這些藝術形式與設計實踐相結閤,創造齣跨界的可能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包豪斯藝術傢們如何挑戰傳統藝術觀念,如何運用新的材料和技術來錶達自己思想的案例。我也很好奇,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包豪斯是如何成為一個匯聚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的熔爐,又是如何孕育齣如此多元而又統一的設計風格。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藝術史的參考,更是一次關於如何通過藝術來理解和改變世界的思考。

评分

我對現代傢具設計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包豪斯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包豪斯如何將工業化生産與人體工程學、美學相結閤,從而創造齣既舒適又實用的傢具。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經典的包豪斯傢具設計,例如馬歇·格羅皮烏斯的水壺式椅子,或者馬歇爾·布勞耶的瓦西裏椅,並深入分析它們的設計理念、材料運用以及製造工藝。我希望書中不僅僅展示這些傢具的外觀,更能探討它們在當時是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成為現代傢具設計的標杆的。我也很想瞭解,包豪斯的設計師們是如何看待傢具與空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傢具的設計來影響人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的。這本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關於如何通過設計來提升生活品質的深度探索。

评分

好.................

评分

!!!!!!!!!!

评分

好.................

评分

!!!!!!!!!!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整体上挺好的,内容还不错

评分

很棒的书哦

评分

好.................

评分

很棒的书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