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空王佛》主要內容包括上篇文本研究,下篇文本之外,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張強,1962年生於山東肥城,曾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係主任,重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當代視覺藝術中心主任。2013年獲得“兩江學者”終身榮譽,現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學與水墨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張強藝術學體係》四十捲(2013年由文化藝術齣版社開始齣版)。
魏離雅(Lia WEI),比利時國籍,1986年生於意大利,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藝術史與考古係學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係碩士、博士候選人、講師;2015~2016年參與國傢漢辦孔子新漢學計劃聯閤培養博士,師從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考古係教授魏堅。曾重點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大空王佛——北朝石刻造像中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文化交融”。2014年,任教於四川美術學院;2015年至今,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係。曾開設課程“西方漢學史中的東方藝術研究”“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絲綢之路藝術與考古”等。
目錄
上篇 文本研究
第一章 北朝刻經的背景、分布及研究現狀
第一節 書刊的實現傳統及形製
第二節 北朝刻經的背景
第三節 僧安道壹刻經的分期
第四節 僧安道壹及北朝刻經的研究
第二章 金石學與書法史邏輯之中的僧安道壹
第一節 金石學視野中的僧安道壹
第二節 金石學嚮碑學書法趣味的轉換
第三節 追認與重構——關於僧安道壹與鄭道昭書法的討論
第四節 書法史邏輯語境中的僧安道壹
第五節 僧安道壹與鄭道昭的比較
第三章 僧安道壹與安公之碑、佛名書刊方式及蘊秘書寫
第一節 僧安道壹的基本狀況
第二節 安公之碑文本分析
第三節 “大空王佛”佛名含義探究
第四節 僧安道壹佛名書刊方式及其意圖探究
第四章 作為文本的佛經與篇幅化的文本
第一節 綜述
第二節 作為文本的佛經
第三節 文殊般若經篇章分析
第四節 青州發現“文殊般若”殘石搜集與僧安書刊方式研究
第五節 其他篇章化的佛經
小結
下篇 文本之外
第五章 宗教與喪葬語境下的觀像工具
第一節 風格影響與圖像理論
第二節 主體與洞見
第三節 外圍人像研究
第六章 佛與符
第一節 翻譯
第二節 符籙是否源於性靈書寫
第三節 密教化
第七章 書與刊
第一節 傳播
第二節 山水的獨立
第三節 技術與風格
第四節 書寫與實現方式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大空王佛》:
第二節 北朝刻經的背景
一 儒傢經典的書刊
早在東漢時期,在佛經尚未真正進入中國時候,便有把儒傢經典刻石立碑的行為,這就是最早流傳今日的石經。它源於中國古代儒傢的經學觀念,也投射齣瞭儒傢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這種文化現象的産生和漢武帝以來的尊儒崇經有直接的關係,石經就是在這種主題觀念的影響下延續瞭兩韆多年。
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和遺留下來的石經碑及石經殘石言之,東漢熹平刻石開其端,曹魏刻石繼其鍾,後來又有唐、後蜀、北宋、南宋、清等共計七朝刻經立碑於太學以示教育、規範仕進的做法。
漢質帝劉纘即位(145),梁太後專權,雖試圖努力恢復舊有的儒學之風,但世道不古,好景不再。儒學之風式微,浮華谘談之習日盛。為瞭博取功名,以至行賄,篡改《五經》文字。
漢靈帝劉宏時,接受瞭宦官李巡的建議,命當時蔡邕等鴻儒者正定《五經》,刻石立碑以為範本,達到匡正仕進腐敗之風的目的。中國曆史上首部“太學石經”(即熹平石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今古文的分彆首先錶現在文字的差異上,古文是指用六國時的古文字所寫的先秦儒傢經典,今文即是用漢通行隸書所改寫的先秦儒傢經典。
石經的數量計有:
經石64枚,每石25行,行約70~78字,其格式亦不一律,錶裏刻字,每石皆倍其數。
《周易》24437字;《尚書》18650字;《魯詩》40848字;《儀禮》57111字;《春鞦經》16572字;《公羊傳》27582字;《論語》15701字;總計200901字。
洪適在《隸釋》敘述到:
《水經》雲:光和六年立石於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中,又刻古篆隸
三字。三字石經蓋諸儒受詔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年也。隋誌有一字石經七種,三
字石經三種①。
漢代的石經以一字石經隸書行。而魏石經的字體則更加豐富,所謂的正始三字石經,三種字體同時刊行,雖然在保留儒傢經典的功能上,顯見齣煥爛而煩瑣的一麵,但是,從書法的角度來看,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深刻的提示。
……
大空王佛:僧安道壹刻經與北朝視覺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