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20世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的丘吉爾關於非洲的經典之作
收錄1908版珍貴的3幅地圖及59幅照片
自1908年首版以來多次再版,被譯為多國文字,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中文版首次麵世
1907年,溫斯頓·斯賓塞·丘吉爾作為英國殖民地副大臣前往東非進行考察,旅程中大型狩獵觀光活動與官方會晤交替進行,為他提供瞭豐富的寫作素材。
本書絕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遊記,其中不乏對非洲風土人情的描述,但更為重要的是,丘吉爾在其中穿插瞭他對於非洲政府治理和經濟發展的看法,指齣挖掘東非發展潛力的*佳方式是發展鐵路係統。此外,本書也為讀者瞭解當時英國與非洲殖民地的關係打開瞭一個窗口。此次齣版保留瞭1908年英國首版的3幅地圖及59幅照片,爭取*大程度地為讀者還原齣丘吉爾所描述的那個神奇的非洲世界。
溫斯頓·斯賓塞·丘吉爾( Winston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傢、曆史學傢、畫傢、演說傢、作傢、記者,齣身於貴族傢庭,父親倫道夫勛爵曾任英國財政大臣。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兩度齣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特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領導英國人民贏得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錶《鐵幕演說》,揭開瞭冷戰的序幕。他寫的《不需要的戰爭》獲1953年諾貝爾文學奬,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16捲、《英語民族史》24捲等。丘吉爾是曆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很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誌《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有說服力的一大演說傢之一,曾榮獲諾貝爾和平奬提名。從1929—1965年,連續36年擔任英國布裏斯托大學校長。2002年,BBC舉行瞭一個名為“特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特偉大的英國人。
歐陽瑾,男,1972年生於湖南,畢業於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熱愛並多年從事翻譯工作,已單獨翻譯或者與人閤譯瞭多部作品,齣版瞭《重壓下的優雅——海明威中短篇小說精選》《瓦爾登湖》《正嚮思考力》《有限夥伴:二十一世紀美俄關係新常態》《強勢》等譯著,且有多部譯作正在齣版中。
第一章 烏乾達鐵路1
第二章 近探肯尼亞山23
第三章 東非高原53
第四章 大湖覽勝73
第五章 烏乾達王國97
第六章 坎帕拉之行117
第七章 “徒步之旅”145
第八章 默奇森瀑布169
第九章 河馬營191
第十章 順白尼羅河而下217
第十一章 維多利亞—艾伯特鐵路244
第四章 大湖覽勝
我們再一次踏上烏乾達鐵路齣發瞭。盡管這條鐵路從濛巴薩通往內羅畢那一段沿綫的鄉村很有意思,景色也很優美,但從內羅畢前往維多利亞湖這一路上的風景,卻還是稍勝一籌。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東非大裂榖。那是地球錶麵上一道古怪的斷層;據地質學傢所繪,東非大裂榖在陸地和海洋上橫亙4000英裏,將非洲與巴勒斯坦隔開來,然後繼續延伸,南端直達坦噶尼喀湖,烏乾達鐵路則在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地方,穿過瞭這條大裂榖。東非高原的海拔逐漸上升,一路上全是起伏不定的森林,長達60英裏,最終達到瞭海拔6000多英尺的高度。然後,高原陡然下落,幾乎是齣其不意地急轉直下,海拔下降瞭2000多英尺。這道由岩石和森林構成的險惡崖壁,有如直尺一般,徑嚮遠處延伸,一眼望不到頭;它就是“基庫尤斷崖”。隨著火車在斷崖上沿著傾斜而蜿蜒的軌道往下駛去,一幅宏偉壯麗的全景圖,便展現在瞭我們的眼前。遠遠望去,下方就是寬廣遼闊的東非大裂榖;它沐浴在陽光之下,一直延伸到遠方那朦朦朧朧、紫色茵蘊的地平綫。原本平坦的榖底,突兀地聳立著許多奇形怪狀的火山和火山口。遠方隱隱約約地顯現齣對麵那道褐藍色的山脈來。我們凝視著下方的平原,宛如坐在高空氣球上,還以為森林隻是一片片綠草,而高大巍峨的樹木則隻是矮小的荊棘呢。
又過瞭1個小時左右,奈瓦沙湖便映入瞭我們的眼簾。這片水域,麵積大約是10平方英裏;湖中還有一個沒在水中的火山口,其邊沿則形成瞭一座模樣古怪、呈新月形的小島。湖水含鹽量很高,當地居民沒法飲用,卻給無數野生禽類、許多河馬提供瞭棲息之所。政府設立的畜牧場,就位於奈瓦沙。在各種不同畜群裏,我們可以看到本地綿羊、半純種英國羊、四分之三純種羊,等等。品種改良的結果,令人驚訝。本地綿羊本來毛茸茸的,因而在沒有經驗的人看來,它們更像是山羊,而不是綿羊呢。與蘇塞剋斯 羊或者澳大利亞羊雜交之後繁殖齣來的綿羊,身上的毛便變得捲麯蓬鬆,變成我們熟悉的樣子瞭。而再雜交一次之後繁殖齣來的綿羊,外錶便與純種英國綿羊幾乎沒有什麼分彆,卻更適應非洲的炎炎烈日和氣候瞭。牛的情況也是如此。雜交後繁殖的第一代品種,就沒有瞭非洲公牛背上的那種肉峰。到瞭第二代,就變成一種還算可以的英國短角牛瞭。設立這個畜牧場,帶有雙重目的:首先,是找齣最適應本地環境的牲畜品種;其次,就是給殖民者和本地土著飼養的牲畜提供一種不斷擴大的優質血統,從而讓他們飼養的牲畜價值可以提高2倍或3倍。那些負責此項工作的人的激情和熱忱,令人覺得耳目一新。然而,他們目前的工作,卻因資金不足和必須防範“東海岸熱”這兩個方麵而受到瞭製約。前一種睏難,是可以解決的;但後一個方麵,卻不那麼容易應對瞭。
“東海岸熱”這種疾病,還是1年半以前越過德屬東非的邊境 蔓延過來的;自那以後,盡管我們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采取瞭種種預防措施,可此病還是逐漸而緩慢地在整個保護國境內蔓延開來瞭。一頭牛染上這種疾病之後,30天後就會死亡。在此期間,它走到哪裏,哪裏成群的扁虱就會受到感染。扁虱體內的毒性,可以保持1年之久。在這段時間內,倘若其他的牛經過這裏,扁虱就會爬到牛的身上,從而將此種疾病傳染給其他牛。而每頭新染上此病的牛,又會到處亂走,將病毒傳給新的扁虱,而扁虱反過來再將病毒傳染給新的牛,依此類推,直到所有的牛全都死去。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讓新感染的地區變得人心惶惶,而新感染的牛群則會一頭一頭地減少,再把那種邪惡的病毒傳染給貪婪的扁虱。
因此,我們在這裏便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兩大原則在同時發生作用:健康、多産的純種羊和純種牛,在整個地區的生命周期正不斷延長;而四麵八方感染瞭“東海岸熱”的牛,則帶來瞭死亡的預兆。這兩種情況在每一個地方齣現之後,這個地方隨即就會變成一個新的中心,或是生機勃勃,或是死亡毀滅。這兩種過程,都是從容不迫地朝著無限倍增的方嚮前進著。麵對著步步迫近的牲畜死亡,土著完全是無可奈何。要是任由疾病肆虐的話,邪必毀正,直到牛群滅絕,此種疾病因沒有寄主而自行消亡纔會罷手。不過,來自農業局那棟鐵皮房子裏的白人是擁一種有推理能力的兩足動物,此時他們便開始進行乾預瞭;比如說,他們發現,放養綿羊可以淨化地麵,因為扁虱叮咬綿羊、釋放毒素之後,並不會讓綿羊染上“東海岸熱”,而且它們本身此後就不會再攜帶病毒瞭;他們修建瞭數百英裏的鐵絲圍網,將整個鄉村分隔成瞭一片一片,就像戰艦上有艙壁隔開一樣;他們把受到瞭病毒感染的地區隔離起來;他們殺掉瞭那些疑似感染瞭病毒的牛;他們有條不紊地尋找著,並且比以前更有希望找到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治療藥物;他們一方麵在對疾病這種詛咒進行遏製,另一方麵又在加快福音的傳播速度。因此,在各個方麵的人看來,他們這樣做,無疑就是在履行一種相當重要的職責。
……
就搜集信息這個方麵而言,旅行具有的種種優勢,可能常常都被人們高估瞭。人們已經撰述瞭許多的著作,已經記錄下每一個國傢的諸多情況,連那些最為偏遠的國傢也不例外;因此,審慎而持續地研究一下現有的資料,無疑就會讓讀者獲得幾近充實的知識,連身都不用起呢。但是,對於形成自己的觀點、對於促進並保持思想活躍、對於識彆色彩和比例而言,旅行的收獲,尤其是徒步旅行的收獲,卻是無價的。正是齣於此種考慮,為瞭確保自己擁有這些收獲,去年我纔進行瞭本書所述的這場漫遊。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成功地得到瞭這些收獲;而即便是得到瞭這些收獲,它們是不是可以傳達給讀者,就更不用說瞭。因此,我是用一種公允的眼光,來看待本書中所記述的這些內容的。
它們主要都是我在烏乾達度過的那一個個漫長而炎熱的午後所寫,也就是待當天的行程完成之後寫下來的。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已經在《海濱雜誌》上刊登過瞭;而本書中增添的內容,則屬於讓整個故事完整起來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些增添的內容,完整而連貫地記述瞭這場對我而言非常愉快、非常具有啓發性的旅程中較為輕鬆的一麵;我希望,它們可以激發並強化英國人民對本國近期在非洲東北部獲得的這些神奇領土的興趣,因此我纔用一種相互關聯的形式來進行敘述,以饗公眾。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捲入瞭一場關於生存與文明衝突的深刻對話之中。這並非一本簡單的遊記,而是一部充滿瞭張力與反思的社會學觀察報告,隻是載體是極其生動的個人經曆。作者的筆觸犀利而毫不留情,他沒有美化任何事物,無論是自然環境的殘酷無情,還是殖民曆史遺留下的復雜傷痕,他都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進行瞭呈現。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對權力結構變遷的分析,尤其是當現代工業文明的鐵蹄踏入傳統社群的生活半徑時,所引發的文化斷裂和身份認同危機。文字的密度極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復雜信息量。他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將歐洲的理性思維與非洲本土的神秘主義信仰並置,引發讀者對“進步”定義的深刻質疑。整本書的基調是沉鬱的,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但這種沉鬱並非絕望,而是一種對復雜現實的清醒認知,它促使我們反思自己所處的優越位置,並對那些仍在掙紮中尋求平衡的生命錶達齣由衷的敬意。
评分這本關於一位探險傢深入未知大陸的史詩巨著,簡直是文字構築的奇跡。作者以其細膩入微的觀察力和近乎虔誠的敬畏之心,帶領我們穿梭於廣袤無垠的稀樹草原、神秘莫測的熱帶雨林,以及那些似乎被時間遺忘的古老部落之間。我尤其被他對當地風土人情的描繪所震撼,那種深入骨髓的尊重和理解,絕非走馬觀花的遊客所能企及。他不僅僅記錄瞭地理上的發現,更捕捉到瞭那些生命在極端環境下迸發齣的韌性與詩意。書中對光影變幻的捕捉,仿佛能讓你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獅群在夜幕下的低吼。敘事節奏的掌控堪稱教科書級彆,時而如急流般磅礴,將驚心動魄的遭遇和生死一綫間的抉擇推嚮高潮;時而又如涓涓細流,緩緩滲透齣他對自然哲學的思考,對人類文明在廣袤世界中的位置的沉思。讀完閤上書頁時,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洗禮,世界觀被拓寬,對“傢園”的定義也變得更加宏大和復雜。那份對遠方的渴望,那種對未知世界純粹的好奇心,被這本書徹底點燃瞭。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好比是觀看一部色彩飽和度極高的老電影,那種復古的質感和年代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古典,用詞考究,句式修長而富有韻律感,讓人忍不住放慢語速,去品味每一個詞語的精確落點。這更像是一部個人迴憶錄與田野筆記的結閤體,核心內容圍繞著作者在特定曆史時期,對某一特定地域進行長期駐紮的經曆。其中有大量關於等待的描寫——等待雨季的來臨,等待政府的許可,等待一個關鍵人物的齣現。這種對“時間流逝”的獨特感知,是現代快節奏生活無法給予的體驗。我特彆欣賞他對“孤獨感”的刻畫,那種深入骨髓的、與整個世界仿佛隔著一層透明屏障的疏離感,被他描摹得如此精準而又富有詩意。這種孤獨並非負麵的,而是一種激發深度思考的必要空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那些地方的樣貌,更在於它記錄瞭一種失落的、慢下來的、與大地深度連接的生活哲學。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自然科學記錄,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錯瞭。這位作者的文筆,簡直可以用“魔術師”來形容,他能將最艱澀的生態學知識,用最富有人情味的故事講述齣來。那些關於稀有物種遷徙的描述,那些關於植物根係如何在貧瘠土壤中頑強生存的細節,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我仿佛能“看”見那些復雜的生態鏈條是如何環環相扣,稍有不慎便會全盤崩潰。更妙的是,他將自己的科學考察過程,融入瞭一係列充滿戲劇性的冒險之中。比如,為瞭追蹤某種遷徙中的鳥類,他必須與當地的嚮導建立起難以置信的信任關係,而這個建立信任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堂關於跨文化交流的精彩課程。他的敘述充滿瞭幽默感,那種夾雜著自我調侃的機智,衝淡瞭宏大主題可能帶來的壓迫感,讓閱讀體驗變得輕鬆愉快,卻又不失深度。這本書讓我真正理解瞭,科學探索和人文關懷,是怎樣完美地結閤在一起的。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開篇部分,讓我有些不知所措,因為它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充滿瞭難以辨認的地名和復雜的人物關係網。但一旦我堅持讀過前三分之一,一旦我適應瞭作者那種碎片化敘事和跳躍式時間綫的寫作手法後,我就徹底被迷住瞭。這感覺就像是拼圖遊戲,作者不斷拋齣綫索,讓你在腦海中自己去構建那個廣闊世界的全貌。這本書的強項在於它的“沉浸感”,作者似乎拒絕給我們提供清晰的導遊圖,而是直接將我們扔進瞭事件的中心。我們跟著他一起迷路,一起睏惑,一起在絕望中找到轉機。這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方式,它要求讀者調動所有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書中那些關於民間傳說和口頭曆史的轉述,充滿瞭民間智慧的火花,那些故事的邏輯與我們習以為常的“曆史”大不相同,卻有著強大的內在自洽性。它挑戰瞭我們對“真實”的定義,讓我意識到,一個地方的文化精神,往往比它的地理邊界更難以捉摸,也更值得探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