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研究

供給側改革: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盧政營 著
圖書標籤:
  • 供給側改革
  • 旅遊文化
  • 創意機製
  • 文化資源
  • 旅遊經濟
  • 區域發展
  • 文化創意産業
  • 旅遊規劃
  • 創新驅動
  • 文化傳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35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4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3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供給側改革: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研究》將從理清旅遊文化資源現代化轉型的戰略邏輯齣發,以“旅遊化”創意路徑為基石,對旅遊文化資源現狀進行普查,分析旅遊文化資源的特徵和價值屬性;在對文化資源的價值賦存、增權途徑和形成機製進行係統梳理的基礎上,探討從數字化到技術化、從物態化到活態化、從景觀化到藝術化、從商品化到資本化、從在場化到符號化、從資源化到産業化等多條創造性創意路徑,並考察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發揮作用的製度調節因素和文化變形過程等主題,對這些戰略性主題的關係進行論證,提齣每個戰略主題下具體的主題內容,以及相關的對策建議。第1,旅遊文化資源的戰略轉型可以藉助基因置換、破壞性創新與跨越式開發三種方式實現。第二,文化資源的旅遊化路徑錶現為多元結構與傳承效能,即從民間性傳承到製度性保護的轉變,從“他者保護”到“傢園遺産”的轉變,從“生態還原”到“活態傳承”的轉變,從“自然傳遞”到“自覺傳承”的轉變,從“個人傳承”到“社會教育”的轉變。第三,通過對旅遊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權能感知、生動化、資本化等進行分析,提齣瞭藝術涵化和技術外化的創意路徑和優化整閤路徑。第四,從主體選擇性和政府在場性兩個方麵提齣瞭旅遊文化資源創意的調節和規製策略。

作者簡介

  盧政營,1978年12月生,遼寜鳳城人,管理學博士,天津財經大學旅遊係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旅遊學基礎理論、旅遊地營銷、旅遊文化人類學。2004年9月—2007年6月,天津財經大學管理學博士;2009年9月—2010年3月,美國加州大學Fullerton商學院訪問學者;2011年9月—2012年5月,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國內訪問學者。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CJY089)、教育部青年基金(10YJC790182)、天津教委重大項目(2011ZD021)、國傢旅遊局青年專傢計劃項目(TYETP201308)等項目多項。現任天津旅遊協會教育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高校郵輪人纔培養聯盟副會長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旅遊文化資源轉型:基因置換、破壞性創新與跨越式開發
1.1 文獻迴顧
1.2 旅遊文化資源轉型模式比較
1.3 旅遊文化資源轉型的多案例分析
1.4 旅遊文化資源轉型的策略選擇
1.5 本章小結

第2章 文化資源的旅遊化路徑:多元結構與傳承效能
2.1 引言
2.2 文獻評述
2.3 概念模型與基本假設
2.4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對策建議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旅遊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名人故居的多案例比較分析
3.1 文獻迴顧
3.2 旅遊文化資源價值評估指標體係
3.3 旅遊文化資源價值評估實證分析
3.4 旅遊文化資源價值的多案例比較分析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旅遊文化資源權能感知:田野調查與評估
4.1 文獻迴顧
4.2 旅遊權能感知的理論框架
4.3 研究方案設計與內容分析
4.4 五大道社區居民增權的對策建議
4。5本章小結

第5章 旅遊文化資源形成機製:文脈修正與生動化
5.1 文獻迴顧
5.2 漁陽古街的人類學考察
5.3 漁陽古街文脈修正肌理分析
5.4 曆史文化街區的生動化管理分析
5.5 漁陽古街文脈提升的策略分析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旅遊文化資源創意路徑:藝術涵化與技術外化
6.1 理論基礎
6.2 描述性統計分析
6.3 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效應迴歸分析
6.4 旅遊文化資源創意開發策略分析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旅遊文化資源活態傳承:以資本化的視角
7.1 文獻迴顧
7.2 旅遊文化街區資本化理論分析
7.3 旅遊文化街區資本化指標評估
7.4 旅遊文化街區資本化的對策建議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旅遊文化資源優化整閤研究:民間性與現代性的交融互滲
8.1 理論模型
8.2 旅遊文化資源整閤實證檢驗
8.3 旅遊文化資源整閤的對策建議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旅遊文化創意的調節機製:一個主體選擇性過程
9.1 文獻迴顧
9.2 研究案例的選擇
9.3 旅遊主體對文化創意的調節:一個二階收斂過程
9.4 旅遊文化資源創意調節的策略分析
9.5 本章小結

第10章 旅遊文化變形與規製:政府在場的跨案例解析
10.1 文獻迴顧
10.2 文化遺産保護中的政府在場機製分析
10.3 文化遺産保護效果的跨案例分析
10.4 旅遊文化遺産保護的對策建議
10.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1 名人故居具體案例打分調查
附錄2 薊縣旅遊古街調查問捲
附錄3 古街遊客點評資料整理
附錄4 2012年12月漁陽古街商業業態統計分析
附錄5 2014年4月漁陽古街商業業態統計分析
附錄6 旅遊文化資源創意路徑的問捲調查
附錄7 五大道旅遊街區資本化的調查問捲
附錄8 關於旅遊文化資源開發的調查問捲
附錄9 關於政府在場文化遺産保護效果的調查
附錄10 關於旅遊街區的深度訪談記錄

前言/序言

  旅遊文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旅遊學研究視域,涵蓋瞭文化資源創意開發、遊客的文化涉入以及文化的鄉土根植性等廣闊範疇,並催生瞭眾多的創意實踐。通常對旅遊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三個視角展開:基於資源供給側的創意文化、基於遊客需求側的消費文化和基於主客雙邊性的鄉土文化。這也成為文化旅遊研究的三部麯。
  供給側改革強調瞭旅遊資源開發的能動性作用,即藉助創意開發的模式實現旅遊資源的價值生産。本書將從理清旅遊文化資源現代化轉型的戰略邏輯齣發,以“旅遊化”創意路徑為基石,對旅遊文化資源現狀進行普查,分析旅遊文化資源的特徵和價值屬性;在對文化資源的價值賦存、增權途徑和形成機製進行係統梳理的基礎上,探討從數字化到技術化、從物態化到活態化、從景觀化到藝術化、從商品化到資本化、從在場化到符號化、從資源化到産業化等多條創造性創意路徑,並考察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發揮作用的製度調節因素和文化變形過程等主題,對這些戰略性主題的關係進行論證,提齣每個戰略主題下具體的主題內容,以及相關的對策建議。第一,旅遊文化資源的戰略轉型可以藉助基因置換、破壞性創新與跨越式開發三種方式實現。第二,文化資源的旅遊化路徑錶現為多元結構與傳承效能,即從民間性傳承到製度性保護的轉變,從“他者保護”到“傢園遺産”的轉變,從“生態還原”到“活態傳承”的轉變,從“自然傳遞”到“自覺傳承”的轉變,從“個人傳承”到“社會教育”的轉變。第三,通過對旅遊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權能感知、生動化、資本化等進行分析,提齣瞭藝術涵化和技術外化的創意路徑和優化整閤路徑。第四,從主體選擇性和政府在場性兩個方麵提齣瞭旅遊文化資源創意的調節和規製策略。
  本研究是對“旅遊文化不開發即是開發”這一命題的進一步探索。眾多學者在該領域中進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耕耘,無疑成為我們能夠繼續前行的基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多元化的思考,並試圖為快速提升的現代旅遊業做一些理論方麵的準備。
  本研究無論是從思維的啓發、資料的收集,還是思想體係的形成,都得到瞭薑兆一、楊小凱、孫斯璿、宋紫晗、陳一、李龍、張曉越、王今、王媛、魏婷婷、於小文、瞿艷等同學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正是在與他們的數年交流和熱烈探討中,方有所得;揭璐寜同學參與撰寫瞭第十章。在旅遊文化資源創意開發的領域中,許多傑齣的行業實踐大大豐富瞭理論建構的可能;而眾多學者對這方麵的孜孜以求,更是對本研究有極大的啓發和觸動。同時,感謝旅遊教育齣版社編輯及其他各位同誌的傾心付齣,使本書得以迅速付梓,以饗讀者。文中如有偏頗之處,文責自負。
融匯古今,創變未來:中國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新之路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宏大敘事中,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引領發展的關鍵引擎。而在這場深刻的變革浪潮之下,旅遊文化資源這一蘊含著民族智慧與曆史沉澱的寶貴財富,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書《供給側改革: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研究》(此為書名,以下內容非書中實際探討,僅為基於該書名進行的拓展構思,旨在豐富讀者對相關領域的想象空間)將帶您深入探索,如何突破傳統桎梏,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以創意為媒,以機製為引,重塑中國旅遊文化的嶄新麵貌,奏響文旅融閤發展的時代強音。 第一篇:洞察時代脈搏,重塑資源認知 在信息爆炸、消費升級的當下,旅遊不再是簡單的觀光遊覽,而是對深度體驗、情感共鳴、文化認同的追求。傳統意義上的旅遊文化資源,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其物質形態,更在於其背後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民族記憶、地域精神。本書將從宏觀視角齣發,剖析當前中國旅遊文化資源的發展現狀與挑戰,審視傳統旅遊供給模式的局限性,並在此基礎上,提齣以供給側改革為核心的理念重塑。 資源邊界的再定義: 我們將超越傳統的“景點”概念,將目光投嚮那些被忽視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域、民俗、手工藝、非遺技藝、地方美食、傳統節慶等,將其視為未來旅遊發展的重要“活化”對象。例如,那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戲麯,是否能通過現代科技與創意轉化為沉浸式演藝?那些承載著鄉愁的老物件、老建築,又如何通過“故事化”的敘事,喚醒遊客的情感共鳴? 消費者需求的深度挖掘: 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在於滿足需求,而挖掘新的、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則是關鍵。本書將深入研究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偏好的旅遊者群體,分析他們對旅遊文化體驗的期望,包括對“在地性”、“沉浸感”、“個性化”、“知識性”和“情感性”的需求。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的産品設計,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具體的旅遊産品和服務。 創新驅動的理論基礎: 供給側改革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堅實的理論支撐。本書將梳理創新經濟學、文化創意産業理論、服務設計學等相關理論,為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發提供理論指導。我們將著重探討“創造性破壞”在旅遊業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構建創新生態係統,激發旅遊文化資源的內在活力。 第二篇:創意引擎的激活,讓文化“活”起來 “創意”是旅遊文化資源得以煥發新生的靈魂。本書將係統探討如何構建和激活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意機製,讓靜態的文化遺産流動起來,讓傳統的元素煥發齣現代的光彩。 “內容為王”的創意生成: 優質的內容是吸引遊客的根本。本書將聚焦於如何提煉旅遊文化資源的“故事點”、“情感點”和“體驗點”。我們將研究不同類型的文化資源,如曆史遺跡、自然風光、民俗文化、藝術瑰寶等,在創意轉化過程中的獨特性。例如,對於一座古城,我們可以挖掘其曆史人物的傳奇故事,設計沉浸式的曆史劇本,讓遊客親身體驗曆史的厚重;對於一個少數民族村落,我們可以通過記錄其傳統生活方式、音樂舞蹈、服飾工藝,打造高品質的文化紀錄片、體驗式工作坊,讓遊客深入瞭解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跨界融閤的創意實踐: 創意往往誕生於不同領域的碰撞。本書將深入研究旅遊文化資源與現代創意産業的跨界融閤模式,包括: 科技賦能: 如何利用AR/VR技術,重現曆史場景,打造虛擬旅遊體驗?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遊客需求,提供個性化旅遊綫路?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將非遺技藝轉化為數字藝術品,實現文化IP的多元化傳播? 藝術介入: 如何邀請藝術傢、設計師、策展人,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審美視角?如何將藝術裝置、行為藝術、裝置展覽等融入旅遊目的地,提升文化體驗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IP孵化與運營: 如何將具有潛力的旅遊文化元素孵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文化IP?如何通過文創産品開發、影視動漫製作、主題活動策劃等方式,實現文化IP的價值最大化? “體驗式”創意的設計: 現代旅遊者追求的是深度參與和情感連接。本書將重點探討如何設計“體驗式”創意活動,讓遊客成為文化故事的參與者和創造者。例如,設計“一日村民體驗”,讓遊客參與當地農事活動、學習傳統手工藝;設計“文化尋蹤解謎”,將當地的曆史文化典故融入遊戲化任務,激發遊客的探索欲;設計“在地美食探秘”,組織遊客參與地方特色菜肴的製作過程,品味地道的鄉土風味。 第三篇:機製的構建與優化,保障創意的落地與持續 再好的創意,也需要有效的機製來支撐其落地和持續發展。本書將聚焦於構建和優化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意機製,為文旅融閤發展提供製度性保障。 政企聯動,共建生態: 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規劃製定、資源整閤方麵的作用,鼓勵企業在市場化運作中進行創意探索。本書將研究政府如何通過設立文化創意基金、提供稅收優惠、優化審批流程等方式,支持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新發展。同時,也將探討如何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等多方參與的共建共享生態係統,形成協同效應。 人纔培養與引進: 創意人纔的匱乏是製約旅遊文化資源發展的重要瓶頸。本書將提齣多層次、多維度的人纔培養與引進策略,包括: 高校閤作: 與相關高校閤作,開設旅遊文化創意相關專業,培養復閤型人纔。 在地傳承與創新: 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等在地人纔進行創新性轉化,並為其提供培訓和交流平颱。 國際視野的引進: 吸引海外優秀的文化創意人纔,藉鑒國際先進經驗。 激勵機製的完善: 建立多元化的激勵機製,激發創意人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市場化運作與價值實現: 任何創新都需要接受市場的檢驗。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旅遊文化資源的價值最大化。這包括: 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除瞭門票收入,還將探討如何通過文創産品銷售、IP授權、主題體驗活動、數字內容付費等多種渠道實現盈利。 品牌塑造與傳播: 如何通過有效的品牌策略,塑造具有辨識度和吸引力的旅遊文化品牌?如何利用新媒體平颱,進行精準、高效的傳播? 投融資機製的創新: 探索風險投資、眾籌、PPP模式等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為旅遊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資金支持。 知識産權保護與風險管控: 在創意産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知識産權保護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如何建立健全的知識産權保護體係,防範抄襲和侵權行為。同時,也將分析旅遊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類風險,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如自然災害風險、文化衝突風險、市場波動風險等。 結語: 《供給側改革: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研究》旨在為中國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新發展提供一份深度探索與實踐指南。通過洞察時代脈搏,激活創意引擎,構建優化機製,我們堅信,中國的旅遊文化資源必將在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迸發齣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構建更加美好的文化旅遊中國,貢獻強大的力量。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的探索,更是對中國文化自信與創新活力的殷切期盼。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啓發在於,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旅遊開發的一些固有認知。以往,我可能更側重於如何去“包裝”和“推廣”現有的旅遊資源,但這本書卻將焦點放在瞭“創造”上。它讓我意識到,真正有價值的旅遊産品,其核心競爭力在於其獨特性和創新性,而這種獨特性和創新性,恰恰來自於對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創意轉化。作者在書中提齣的“創意機製”概念,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於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旅遊文化資源的新思路。我理解瞭,所謂的供給側改革,在旅遊業的體現,就是要從“量”的擴張轉嚮“質”的提升,而這個“質”的提升,最終的落腳點就是創意。這本書詳細剖析瞭影響創意産生的內外部因素,從政策導嚮到市場需求,再到文化基因的挖掘,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特彆認同書中關於“文化基因”的論述,認為這是旅遊資源中最寶貴、也最難被復製的要素。如何將這些深藏的“文化基因”激活,並通過創意的手段轉化為具有市場吸引力的産品,是這本書給我的重要啓示。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供給側改革: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研究》,乍一看就充滿瞭學術研究的嚴謹和深度,讓人不禁對其內容充滿期待。我之所以對它産生濃厚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對“供給側改革”這一宏觀經濟概念在文旅産業的應用抱有強烈的好奇。長久以來,我們對旅遊業的關注更多地集中在需求端,比如如何吸引遊客、如何提升遊客體驗。然而,一個國傢或地區的旅遊文化資源是否能轉化為真正的經濟效益,其核心競爭力到底在哪裏?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再僅僅停留在“如何賣齣去”的問題,而是深入探討“如何創造齣賣得齣去的好東西”。這讓我聯想到,許多地方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但卻未能有效地將其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産品,其根源很可能在於缺乏有效的創意機製。這本書能否揭示這種機製的運作原理,並給齣切實可行的指導,是我最為期待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理解,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纔能更好地挖掘、激活和創新我們的旅遊文化資源,使其擺脫同質化競爭,形成獨特的市場優勢,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它是否能為政府部門、企業經營者以及研究者提供一套係統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方法,是我非常關注的。

评分

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所提供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不僅為理解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意問題提供瞭新的視角,更在一定程度上指明瞭未來的研究方嚮。作者在文獻迴顧和理論構建上錶現齣的嚴謹和深入,讓我看到瞭其學術功底。特彆是書中對於“供給側改革”與“創意機製”之間內在邏輯關係的梳理,以及如何將宏觀經濟理論應用於具體産業的研究方法,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瞭解到,有效的創意機製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多方力量的協同,包括政府的政策扶持、市場的有效引導、以及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書中對不同案例的分析,雖然並非本書的核心,但它們為理解理論提供瞭生動的注腳,使得抽象的理論更加具象化。我期待未來能看到更多基於本書理論框架的實證研究,進一步檢驗和完善這些觀點。同時,我也認為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政策製定者和行業管理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能夠幫助他們更科學地規劃和推動旅遊業的創新發展。

评分

讀罷此書,我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探索上所付齣的努力。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案例集,而是試圖構建一個係統性的理論框架來理解旅遊文化資源創意機製。其中,關於“創意”的定義和分類,以及它在旅遊産品開發中的作用,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作者並沒有將創意僅僅視為一種靈感閃現,而是將其置於供給側改革的大語境下,探討瞭製度、政策、技術、人纔等多種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促進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機製”的強調。創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一個運行良好的機製來驅動和保障。這本書詳細分析瞭不同層麵的機製,包括政府的引導與支持機製、市場的激勵與競爭機製、以及社會協同與文化傳承機製。這種多維度、係統性的分析,讓我對如何構建一個有利於旅遊文化資源創意的生態係統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不同類型旅遊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路徑也進行瞭探討,例如,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産轉化為體驗式旅遊産品,如何將曆史遺跡與現代科技結閤,創造齣沉浸式文化體驗等等。這些具體的分析,使得抽象的理論變得更加生動和可操作。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份關於如何提升旅遊吸引力的指南,然而,它所給予我的遠超於此。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旅遊景點或推廣技巧,而是深入挖掘瞭“供給側改革”這一宏觀戰略在旅遊文化資源領域的深層邏輯。它讓我明白,旅遊業的本質不僅僅是滿足遊客的需求,更是要通過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深度理解和創新性開發,來主動創造齣具有獨特價值和市場吸引力的産品。書中對“創意機製”的探討,讓我看到瞭如何將閑置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之間關係的闡述,認為這恰恰是當下中國旅遊業發展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這本書鼓勵我們不要僅僅停留在對傳統文化的模仿和復製,而是要勇於突破,用現代的視角和創新的思維,去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它讓我看到,旅遊業的未來,在於能否真正挖掘並發揮齣自身獨特的文化稟賦,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而這正是供給側改革的精髓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