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31
有琴一張 黑膠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資中筠先生的音樂生活散記;
內附資先生鋼琴獨奏CD和珍貴個人照片;
內含資先生終身的“保留節目”;
五百張編號限量珍藏黑膠唱片
與音樂的關係隻不過是少時課餘學過六年鋼琴,青年時曾以樂會友,老來成為不可或缺的自娛內容,同時也以之念舊遊、結新交。其中有一些花絮、趣事以及人生的哀樂、體驗。今接受齣版社建議,在早已絕版的《錦瑟無端》小冊子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內容,續成一本小書,雪泥鴻爪,以饗同好。無以名之,想起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六一”之中我得其三:書一萬捲、琴一張、老翁(媼)一個,遂以《有琴一張》為名。——資中筠
資中筠,1930年生於上海。1951年清華大學外文係畢業。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傢,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退休研究員、原所長。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與中華美國學會。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裏根》、《冷眼嚮洋:百年風雲啓示錄》、《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資中筠集》(學術論文)等。譯著:[法]巴爾紮剋《公務員》,[美]薇拉·凱瑟《啊,拓荒者》,[英]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等。
從玩具鋼琴啓濛
幸遇好老師
個人演奏會
清華園的弦歌雅樂
樂魂鼕眠
樂魂復蘇
大洋彼岸的琴緣
在上海電視颱過把癮
衰年餘興
隨感二則——不算樂評
個人演奏會
如同文科畢業生要交畢業論文,工科要做畢業設計,音樂係演奏專業的畢業形式之一是舉行匯報演齣,英文稱“recital”,不同於正式的音樂會(concert)。我不知道以後的音樂學院采取什麼樣的製度,據劉金定先生稱,燕京音樂係的慣例是畢業生舉行個人匯報演齣。於是她對學生中她認為夠程度的也實行這種做法,把它放在高中畢業之時,因為在這以後,學生不論是否繼續學音樂,在她那裏的學習即將告一段落,也算是“畢業”。她在天津教學這幾年,始終一貫由她教齣來的號稱三大弟子:一位劉培蔭,1945年畢業,一位硃起蕓(就是前麵提到與我一同學樂理的),1946年畢業,另一個就是我,1947年畢業。連續三年相繼舉行個人演奏會的就是我們三人。劉和硃都上瞭燕京音樂係,劉還是當時公認的“大美人”,在燕園因此而頗有名氣。她們二人後來都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劉培蔭主要教音樂附中),而且都是優秀教師。隻有我沒有走這條路,那一場個人演奏會就算是音樂生活中的一個製高點瞭。
舉行這種演奏會至少集中準備一年以上,所以劉先生一年多以前就提齣來瞭。有瞭兩位學長的榜樣,對我已不太神秘,似乎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隻是母親不十分贊成,原因是我當時身體瘦弱,同時麵臨高考的激烈競爭。抗戰勝利後,各名牌大學相繼復員,自1946年起恢復全國招生,考生一下子擴大瞭許多倍,而各校喘息未定,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名額,可以想見競爭之激烈,特彆是西南聯大三校仍聯閤考試,按誌願分彆接收。一則由於其名氣,二則由於國立大學不收學費,所以北大、清華等國立大學門檻特彆高,那兩年清華錄取率在韆分之幾。加之我們華北淪陷區的學生英語程度遠不如上海,也不如內地如聯大附中、南開中學等的學生,必須在最後一年中加緊補課,迎頭趕上。母親是一個重實際甚於虛榮的人,她怕我顧此失彼,或身體吃不消。但是劉先生十分堅持,在最後一年的教課中就按音樂會的需要,一樣一樣布置練習,母親也就不反對瞭。我自己大約是傾嚮於試一試的,不過也無強烈的欲望。反正老師十分認真,我就按照她的要求練下去。那一年中每日的練琴時間超過瞭平時的一小時,同時補習高考的功課也比平時時間多得多。所以那是我學習最緊張的一年。但是好像較之現在的中學生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我還是從不開夜車,還有時間看許多“閑書”和“玩兒”。
那種獨奏會的麯目有嚴格的一定之規:開頭一定是巴赫,休息之前的最後一個是奏鳴麯,最後壓軸的是協奏麯,這是“必修課”。在上半場的中間有一組短篇或中篇,多為浪漫主義時期作品(這不是硬性規定),而且至少有一首練習麯。下半場在協奏麯之前可以有幾首較為輕鬆的或接近現代的麯子。那時德彪西、麥剋道威爾(美國)就算最“現代”瞭。我的節目單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付之一炬,其中有些現在仍記得,而且還在彈;有些則已惘然,任憑苦苦搜索記憶,也無法百分之百地恢復原貌。現在記得清的有以下麯目:
巴赫:半音階幻想麯與賦格,d小調
肖邦:即興幻想麯,作品66
搖籃麯,作品57
黑鍵練習麯,作品10第5號
貝多芬:奏鳴麯,c小調,作品13(悲愴)
柴可夫斯基:鬍桃夾子組麯之一
拉赫瑪尼諾夫:小醜
門德爾鬆:諧謔麯,作品16第2號
舒曼:鋼琴協奏麯,a小調,作品54
前 言
開始起意寫有關音樂的小冊子是世紀之交應揚之水女士之約,因遼寜教育齣版社要齣“茗邊老話”叢書,入選作者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我算是其中最“年輕”的(69歲),不過等書齣版時也就達到“古稀”瞭。這套小叢書第一輯我已見到,從內容到形式都很精緻可愛,不少作者都是學識、文采為我所心儀的長者。我忝列其中惶恐之餘,不覺悚然心驚,真的不知老之已至瞭。我當時正好剛剛結束一部堪稱“宏大敘事”的放言全球百年沉浮的大部頭著作,喘息未定,正需要休整,何不以此換換筆?遂欣然同意。
寫什麼呢?顧名思義,“茗邊”者,茶餘飯後閑談也,重在一個“閑”字;“老話”者,重在一個“老”字,活瞭多半個世紀,總有一些積久彌醇的舊事。大半生來我與音樂斷斷續續的離閤悲歡倒也能理齣一些不算無聊的故事,我就想起寫寫我的音樂生活。由我來寫個人的音樂生活,本來是沒有資格的。這類自述之吸引讀者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本專業的名傢,寫成長過程的故事、立業的甘苦;一是不論屬於哪一界的傢喻戶曉的大名人,隨便寫什麼生活花絮都有人感興趣。而我兩者都不是,是學書不成,學劍(琴)又不成的韆百書生中之一員。與音樂的關係隻不過是少時課餘學過六年鋼琴,青年時曾以樂會友,老來成為不可或缺的自娛內容,同時也以之念舊遊、結新交,如此而已。其中有一些花絮、趣事以及人生的哀樂、體驗,平凡得很,值得與讀者分享嗎?
不過那段時間生活中的偶遇常會勾起一段與音樂有關的往事。例如1999年5月訪美時,碰巧參加瞭一名高中畢業女生的個人小提琴演奏會,不由得喚起我對自己高中畢業時的個人鋼琴演奏會的迴憶。那情景處處似曾相識,甚至演奏者的年齡、親切而熱烈的觀眾以及老師為她伴奏,都與我當年極其相似,著實令我懷舊瞭一番。還陸陸續續想起一些舊事,於是略加整理,追述成篇,名為《錦瑟無端》,扉頁自題:“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音樂是與我的華年綺夢交織在一起的。這是一個極小開本的小冊子,裝幀十分精緻,於2000年齣版,隻印瞭三韆冊,齣版不久就告罄,沒有再版。其中部分內容收進瞭後來齣版的《資中筠自選集》中的《閑情記美》捲。
2008年老伴陳樂民離我而去。我的悼亡詩中有一句,“賸得琴書不自憐”,這是無奈中的自我解脫,在漫長的獨處歲月中幸得有琴、有書為伴。沒有想到,自那以後,琴於我越來越重要,我的音樂生活越來越豐富。竟然參加瞭比賽,得瞭奬,還開瞭演奏會。受此激勵,自己練琴也興趣日增。原來就缺乏紮實的基本功,又是荒廢幾十年後纔又撿起,笨拙的琴藝似乎還有些進步。在不同的契機中還不止一次為自己錄瞭音,留下紀念。衰年自得,有忘年之樂。最近幾年撰寫迴憶錄時,圍繞音樂生活的憶舊懷新不斷湧現齣來。於是接受齣版社建議,在早已絕版的《錦瑟無端》小冊子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內容,續成一本小書,雪泥鴻爪,以饗同好。無以名之,想起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六一”之中我得其三:書一萬捲、琴一張、老翁(媼)一個,遂以《有琴一張》為名。
有琴一張 黑膠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