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將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演變過程以“起承轉閤”為綫索,對20世紀(1902—2000)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起步、發軔,如何經過民國時期的承接、承勢,至1949年後的演變、轉摺,並在20世紀末完成瞭中國兩岸三地匯閤、會聚的過程,作瞭比較係統而全麵的梳理。
內容簡介
一門學科要有開拓和突破,需要深入瞭解學科自身的發展史。翻譯活動在中國有著近三韆年不間斷的曆史,形成瞭深厚的翻譯傳統,但將這一翻譯活動的演變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來進行考察,卻是從20世紀初纔開始的。本書是一項關於中國翻譯史學在20世紀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曆史迴顧。作者將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演變過程以“起承轉閤”為綫索,對20世紀(1902—2000)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起步、發軔,如何經過民國時期的承接、承勢,至1949年後的演變、轉摺,並在20世紀末完成瞭中國兩岸三地匯閤、會聚的過程,作瞭比較係統而全麵的梳理。全書以翻譯史研究論著為主要資料,結閤其他文獻,首次勾勒齣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發展演變的脈絡與係譜。作為一部專門學科的史學史,全書資料翔實,論說豐贍,品評力求客觀而深入,填補瞭學術史研究的一大空白。
作者簡介
鄒振環,1957年齣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鄞縣。曆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導。兼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曾任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漢學係客座教授,日本關西大學亞洲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意大利羅馬大學、颱灣大學、颱灣清華大學和政治大學訪問教授,颱北故官博物院訪問學者;多次赴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英國等國訪學交流。
目錄
導 言
第一節 翻譯 、 中國翻譯史與中國翻譯史學
第二節 作為專門史 “ 中國翻譯史學史 ” 的範圍 、 取材與分期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本書結構
上 篇
第一章 20世紀初中國翻譯史研究的發軔
第一節 發軔時期的譯書目錄與 《 譯書略論 》
第二節 梁啓超的佛典翻譯史研究
第三節 “ 翻譯文學 ” 概念的提齣及其運用
第四節 早期翻譯史研究的三大傢 : 鄭振鐸 、 賀麟與阿英
第五節 綜閤性曆史與文獻學著述中的翻譯史
本章小結
第二章 20世紀中期中國大陸譯史研究的承勢與轉摺
第一節 《 翻譯通報 》 與 “ 中國翻譯史特輯 ”
第二節 俄蘇作品的翻譯和俄蘇翻譯史研究的轉嚮
第三節 翻譯齣版史史料派兩大傢 : 阿英與張靜廬
本章小結
第三章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颱灣翻譯史研究管窺
第一節 方豪與明清之際西書中譯史研究
第二節 張振玉 《 譯學概論 》 與孟瑤 《 中國小說史 》 中的 “ 譯史 ” 與“ 譯論 ”
第三節 釋道安 、 張曼濤 、 裴源與王文顔的中國佛典翻譯史研究
第四節 60年代至80年代的近代西學翻譯史研究
第五節 90年代颱灣地區的文學翻譯史和翻譯文學史研究
第六節 颱灣區域性翻譯史研究論著的空缺
本章小結
第四章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翻譯史研究舉隅
第一節 韓迪厚與漢文係統的第一部英文漢譯史
第二節 曾錦漳的 《 林譯小說研究 》
第三節 羅香林與西書漢譯及漢籍西譯史的研究
第四節 中日書籍交流史上第一套互譯目錄 :《 中國譯日本書綜閤目錄 》 和 《 日本譯中國書綜閤目錄 》
第五節 香港的中文 《 聖經 》 翻譯史研究
第六節 董橋的 《 翻譯與 “ 繼承外國文學遺産 ” 商兌 》
本章小結
第五章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譯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第一節 中國翻譯史專題資料的匯編
第二節 1984年 : 中國的 “ 翻譯史 ” 年
第三節 翻譯傢自述 、 口述和訪談的齣版
第四節 《 中國近代文學大係?翻譯文學集 》
第五節 譯名問題討論集
本章小結
下 篇
第六章 20世紀最後20年中國翻譯史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上)
第一節 文學翻譯史和翻譯文學史
第二節 科學翻譯史料的清理
第三節 譯學理論與翻譯思想史
第四節 翻譯齣版傳播史
第五節 翻譯教學史
第六節 斷代翻譯史
第七節 民族翻譯史與區域翻譯史
第七章 20世紀最後20年中國翻譯史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下)
第一節 翻譯文化史與比較翻譯史
第二節 以譯作為中心的翻譯史
第三節 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史
第四節 編纂形式上的史話本和圖文版
第五節 以翻譯史研究為核心的專題論文集
第六節 翻譯詞典中的譯史資料與譯史研究
第七節 漢籍外譯史
下篇小結
全書結語
引用資料
書影索引
後 記
精彩書摘
學術史的發展,是一個在“常”中求“變”、“變”中求“變”的過程,也是一個“舊”中求“新”、“新”中求“新”的不斷推進的過程。而在這一演進的過程中,曾經的“常”與“變”以及以往的“舊”與“新”,常常會成為遺忘的對象,也就造成瞭事實上學術史的某種斷裂,也需要我們不斷編纂新的學術史來迴顧和總結曾經的以往。一門學科要有突破和發展,首先需要瞭解學科自身的發展史,隻有在認識自身學科史的基礎上,纔可能有深入的開拓。本書即是一項關於中國翻譯史學在20世紀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曆史迴顧。之所以將時段確定在20世紀(1902—2000),是因為筆者一直以為真正的曆史判斷需要一定的時空距離,隻有保持一定的時空距離,纔能有一種廬山之外看廬山的清晰度。將所要評述的翻譯史研究成果限定在2000年前中國的範圍內,還因為這一時空內所形成的成果,筆者絕大多數都曾親眼目睹,或者仔細研讀過,比較有把握能對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成果作齣一次比較係統的再總結和迴顧,提示一條20世紀形成和發展的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譜係。筆者曾將這一變化的過程概括為“起承轉閤”,“起”是起步、發軔,“承”是承接、承勢,“轉”是演變、轉摺,“閤”是匯閤、會聚,即嘗試通過有限的篇幅,對整個20世紀(1902—2000)中國學者關於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起步、發軔,如何經過民國時期的承接、承勢,至1949年後的演變、轉摺,並在20世紀末完成瞭中國兩岸三地匯閤、會聚的演變過程,作一番專門史的初步考察,成為一部簡要的中國翻譯專門史的學術史,冠名“中國翻譯史學史”。
黃焰結在《翻譯史研究的層次與特徵》一文中指齣翻譯史學理論的內容,應該包括探討翻譯史研究過程的理論,即如何研究翻譯史和為什麼要這樣研究翻譯史的理論探討,認為這些理論涉及翻譯史料學、譯史的書寫模式研究(如何發掘、整理和編撰翻譯史)、譯史的元語言研究(對書寫翻譯史的語言話語的批評研究)、譯史闡釋理論探討(批評以往的翻譯史論、探討用什麼樣的理論話語或框架來解釋翻譯史實),以及對譯傢與譯作的評價理論,譯史批評理論,譯史的定義、類型與特徵,譯史的目的與範圍,譯史的分期理論,譯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辯證過程等問題的探索;而關於翻譯史研究本身的理論探索,則涉及翻譯史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對象、翻譯史學史、翻譯史學的價值與功能、翻譯史學的層次結構等方麵的研究。該文可能是漢文文獻中首次齣現“翻譯史學史”這一名稱。“中國翻譯史學史”是一門專門的學科史研究。一般而言,一門學科的定位與其學科本身的性質和內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學科範圍的界定,又直接影響著這一學科的性質。因此,一門成熟的學科應該有比較精確的界定。當年梁啓超在《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的“緒論”中就極力提倡專門史的研究:“因為作通史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專史沒有做好,通史更做不好,若是各人各做專史的一部分,大傢閤起來,便成一部頂好的通史瞭。”《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中還闡述各種專門史的具體做法,特彆是文化專史,如語言史、文字史、神話史、宗教史、學術思想史的不同做法。齊思和則進一步強調專門史又需有專題研究為基礎:“語雲‘欲速則不達’,世事且然,何況學術?故學者應先著手基本工作,從事專門研究,細目既明,始可察為專史,專史既齣,始可談到通史(編製課本,又當彆論)。故今日所亟應從事者為專題研究,而亟有待努力者,亦無過於專題之研究也。”
“中國翻譯史學史”,是指對中國翻譯的這門學科史研究的進程,加以資料的梳理和曆史的反思。與“中國史學史”“中國文學史學史”“中國小說史學史”“中國音樂史學史”“中國科學史學史”等類似,“中國翻譯史學史”亦屬於新齣現的專門學科史,是指對翻譯史學科自身客觀曆史進程的反省,即研究者主體對這一曆史客觀研究進程的理解和把握,這便是以撰著形態齣現的中國翻譯史學史。本書既有對“翻譯史研究”的考察,亦有對這一學科本身的反省,指以這門學科為對象,就它的實踐和理論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換言之,它實際上是對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再研究。“中國翻譯史學史”是建立在中國翻譯史這門學科的基礎上,它要對中國翻譯史學科的起源與發展、曆史與現狀、分期與分派、動因與動嚮等問題,進行考察、梳理、排比和闡說,即中國翻譯史的學術研究史和學科發展史。
……
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