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

書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翔 編
圖書標籤:
  • 書法
  • 書法研究
  • 學術期刊
  • 藝術
  • 中國書法
  • 文化
  • 藝術史
  • 文獻
  • 2017年
  • 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710006041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0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書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主要內容包括元代書法生態新論——從顔體書法在元代的際遇談起,略談蘇軾《錶忠觀碑》,族徽金文與璽印起源|趙超,圖像印中的虎與犬,中國佛造像印的發軔與演變,楊士修生平補證散考及相關問題研究,趟之謙印學觀中的“魏碑意識”,確證懷素《自敘帖》“南昌縣印”為明代印——兼論颱北故宮博物院《自敘帖》前後隔水裱綾斷代問題,東晉以來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的重塑與變形,草書“引帶”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元代書法生態新論
——從顔體書法在元代的際遇談起|侯開嘉
略談蘇軾《錶忠觀碑》|水賫佑
族徽金文與璽印起源|趙超
圖像印中的虎與犬|徐暢
中國佛造像印的發軔與演變|張學津
楊士修生平補證散考及相關問題研究|孫誌強
趟之謙印學觀中的“魏碑意識”|黃輝
確證懷素《自敘帖》“南昌縣印”為明代印
——兼論颱北故宮博物院《自敘帖》前後隔水裱綾斷代問題|張紫石
東晉以來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的重塑與變形|方波
草書“引帶”研究|宋立
《書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聚焦於書法藝術的多個維度,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多元的視角,深入探討書法創作、理論與曆史的脈絡。本期內容涵蓋瞭從古代經典碑帖的釋讀與鑒賞,到當代書法創作的新探索與實踐,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豐富而全麵的書法藝術圖景。 在理論層麵,本期深入分析瞭曆代書法名傢在特定曆史時期創作的獨特風格成因,探討瞭漢字形體演變與書法審美意識之間的關係,並嘗試從哲學、美學等角度解讀書法藝術的深層意蘊。對於書法批評的範式與發展,也進行瞭具有前瞻性的梳理與探討,為書法理論研究提供瞭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創作實踐方麵,本期關注瞭當下書法創作的新趨勢與新動嚮。通過對優秀作品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書法傢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個人情感與時代精神,創造齣具有鮮明個性和時代特徵的藝術作品。同時,也探討瞭新材料、新媒介在書法創作中的應用,展現瞭書法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生命力與可能性。 此外,本期還對書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學術貢獻進行瞭深入研究。例如,對某個特定朝代的書法發展狀況進行梳理,挖掘被忽視的書法傢及其作品,或對某一碑帖的流傳、摹刻、僞造等問題進行辨析,以期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堅實可靠的文獻依據。 本期內容還可能涉及到書法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探討如何有效地傳承和發展書法藝術,培養新一代的書法人纔。對於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融閤,以及書法在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也可能有所涉及,展現瞭書法藝術的廣泛影響力和社會價值。 總之,《書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秉持著對書法藝術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通過一係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旨在推動書法藝術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為書法愛好者、研究者以及廣大讀者提供一次深入瞭解和欣賞書法藝術的寶貴機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法研究》的第三期,給我帶來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種新鮮感和對未來發展的期待。文中探討的一些當代書法創作的實踐案例,以及對新興錶現手法的介紹,都讓我眼前一亮。特彆是關於“跨界融閤”和“數字化書法”的討論,雖然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其提齣的理念和可能性的探索,都非常具有前瞻性。我一直覺得,書法藝術要想在當下保持生命力,就不能故步自封,必須積極擁抱變化,吸納新的元素。這期雜誌在這一方麵做得相當不錯,它沒有迴避當代書法創作麵臨的挑戰,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呈現和分析不同的探索方嚮。我尤其欣賞其中一篇關於青年書法傢創作觀念的訪談,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藝術追求,讓我看到瞭書法藝術新的可能性。雖然有些實驗性的嘗試,可能還需要時間來檢驗和沉澱,但我相信,正是這種不斷的嘗試和突破,纔能讓書法藝術在新的時代煥發光彩。這本雜誌讓我覺得,書法並非是屬於過去的東西,而是有生命力的,可以不斷發展的藝術。

评分

這次的《書法研究》期刊,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在“實用性”方麵的嘗試。以往讀到的一些書法刊物,內容相對比較學術化,對於一些初學者或者想要提升實踐技能的愛好者來說,可能門檻有些高。但這一期,我驚喜地發現,有幾篇文章非常貼近實際練習需求,提供瞭不少具體的指導和方法。比如,關於如何臨帖纔能事半功倍,以及如何針對性地解決一些常見的筆法問題,都有非常詳細的講解和圖示。作者們並沒有因為追求學術深度而犧牲實用性,而是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和操作的建議,讓我覺得非常有幫助。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如何建立個人書寫風格的文章,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並提供瞭一些循序漸進的探索路徑。這種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指導的辦刊思路,確實能夠吸引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也讓我覺得這本刊物非常有價值,能夠真正地幫助到我這樣的書法愛好者。

评分

這次拜讀瞭《書法研究》2017年9月第3期,感覺收獲頗豐,尤其是幾篇關於古代書論的解讀,實在是讓我眼前一亮。作者們在梳理曆代書論大傢觀點時,不僅精準地把握瞭核心思想,更難得的是,他們能夠結閤現代的視角,對一些被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論斷進行審視和深化。比如,其中一篇對“二王”書風的分析,就拋開瞭過去許多泛泛而談的贊譽,深入到具體的筆法、結構和墨法變化之中,並嘗試去探究這些變化背後的時代審美和文化精神。以往讀到一些書論,總覺得隔靴搔癢,難以真正領會其中的妙處,而這期的文章,則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步引導我進入書法的精神世界,讓我對“筆精墨妙”、“神采飛揚”這些詞有瞭更深切的理解。而且,文章的論證邏輯非常嚴謹,引用史料也相當紮實,讀起來讓人心服口服,忍不住跟著作者一起去思考,去品味。這種探究精神,對於我們這些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常常感到迷茫和睏惑的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和啓示。它讓我們明白,書法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背後深厚文化底蘊和個人情懷的體現。

评分

不得不說,這次的《書法研究》內容相當“硬核”,一些關於書法史料考證和字形演變的專題文章,簡直就是書法“偵探小說”。作者們在追溯某個字體的起源、辨析不同碑帖的真僞時,那種嚴謹細緻的態度,以及抽絲剝繭般的論證過程,都讓我深感佩服。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某個失傳書體考證的文章,作者通過對大量零散史料的梳理和比對,最終成功地還原瞭這個書體的麵貌,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讀這樣的文章,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礎,但一旦深入進去,就會被那種發現的樂趣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漢字,其背後蘊含著多麼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都可能承載著一段曆史。這種對知識的敬畏之心,以及對學術嚴謹的追求,是這期雜誌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不僅僅是關於書法技藝的探討,更是對中國文字文化源遠流長的深刻解讀。

评分

讀完這本《書法研究》的最新一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尤其是那些關於書法傢精神世界的剖析,讓我對藝術的本質有瞭更深的理解。文章沒有停留在對藝術傢技法的贊美,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人生哲學以及藝術理想。其中一篇關於某位已故書法傢的生平介紹,通過大量的訪談和文獻資料,展現瞭他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藝術追求,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這種對藝術傢精神層麵的關注,讓我覺得非常珍貴。它不僅僅是藝術史的記錄,更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著精神的傳承。我常常覺得,學習書法,最終還是要迴歸到提升個人品格和精神境界上。而這期雜誌,正好提供瞭這樣一種思考的維度。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藝術,一定是與作者的生命體驗緊密相連的,是“心手閤一”的最高體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