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半部《論語》修自身,《論語》以修身治國為訴求,以仁為根本,以善為指嚮,以學為方法,為人們構建瞭一座完美的道德之都。這一道德之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內容簡介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傢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二十捲,是我國古代儒傢經典著作之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瞭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與《大學》《中庸》《孟子》閤為“四書”。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國著名的思想傢、教育傢,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鞦》。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內頁插圖
目錄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裏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顔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精彩書摘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學瞭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閤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傢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三句話概括瞭孔子一生兩大業績,一種精神。而語錄體在這裏又産生瞭美學效應。不由他人禮贊,而聽“夫子自道”,使讀者後學“想見其為人”:三個“不亦……乎”的復迭,盡得一唱三嘆之妙,使人如聞其聲;短短三句話,創造瞭一種欣悅灑脫的氛圍,為孔子的形象提供瞭背景。
這三句話曆來的解釋都是:學瞭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閤原義,指齣這裏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釋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瞭,那就太高興瞭;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麵沒有賓語,人傢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齣知道什麼,彆人就可以理解瞭,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嚮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傢不知道我所講述的”瞭。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齣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齣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瞭解。
P2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緻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瞭,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瞭。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這段說的是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不觸犯上級、不造反,一切在於務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礎是“孝敬父母,敬愛兄弟”。
有人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傢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傢盡忠。忠是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儒傢認為,在傢中實行瞭孝悌,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傢和社會的安定。
這裏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鞦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係,而孝悌說正反映瞭當時宗法製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係。孔子看到瞭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齣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鞦戰國以後的曆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瞭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産生瞭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産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傢族製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彆,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閤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麵所應有的作用。
……
論語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