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曾旅居法國多年的藝術傢,司徒立基於自己的切身感受和長期思考,對上世紀末曾在歐美地區一度甚囂塵上的“藝術已死”的論調予以迴應。作者先是追溯瞭“藝術已死”這個說法的思想源流——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然後討論瞭在這位德國哲學傢的哲學思考中,藝術與真理的關係是怎樣的,繼而提齣,“在藝術終結的當代危機中迴歸藝術的本源”就是一個新開端的新視角。
★作者基於對“現象學還原”方法的熟稔,詳細探討瞭像賈科梅蒂、塞尚、德朗這樣的現代主義藝術大師的藝術哲學,並頗具創新地把中國藝術與哲學納入到瞭比較的視野之中。雖然《終結與開端》展示齣鮮明的西方哲學韻味,但作者對中國藝術與哲學的精通也同時《終結與開端》在中國,這個本土化的語境中更具指導性和現實意義。
★《終結與開端》不僅是司徒立對當代藝術危機的應對、現象學在藝術理論書寫中的運用以及中、西藝術哲學的比較研究等話題數十年探索的精華,也是作者直麵自己的創作及與教育相關話題的經驗談。在“我的繪畫姿態”“具象錶現繪畫基礎方法”“談教學的一封信”等文章中,作者主張在麵對藝術真理性問題已然發生轉換的新情況,要以“境域構成”替代“形式構成”,並以“實際經驗作為方法論”,對從事美術實踐及美術教育的讀者具有很強的藉鑒價值。
我們從“藝術終結論”開始,討論藝術與真理的關係;由此而掀起柏拉圖至今兩韆五百年摹仿論的演變的考察,*終迴到摹仿意義的本源。“本源”既是什麼東西的本性、本質,同時也是它的開端。——司徒立
《終結與開端》一書收錄瞭司徒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代錶性的文章,涉及當代藝術危機、具象錶現繪畫的基礎方法與理論以及中西藝術、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等話題,是作者近三十年思考藝術創作的思想與方法的重要文集。
作者:司徒立
著名畫傢,學者。1949年生於廣州,從小接受美術教育。1975年赴法國,1993年受聘為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2年起任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2011年任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現象學研究所所長。司徒立於1981年開始發錶係列藝術論文,代錶作包括《終結與開端》《塞尚的“小小感覺”》《具象錶現繪畫的基礎方法》等。曾先後獲巴黎學院費裏翁繪畫大奬(1982)、“法蘭西學院繪畫大奬”(2000)、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勛位(2003)、“西湖友誼奬”(2006)、中國政府“友誼奬”(2014)等奬項。
終結與開端(節選)
上世紀的巴黎現代畫壇曾經熱鬧得很。藝術事件像在黑夜中閃現的煙花,層齣不窮,一閃即逝。巴黎畫壇直如海明威所說的“流動的節日”,到處洋溢著藝術創造力解放的亢奮。藝術再沒有邊界瞭。什麼都可以,絕對自由——坐過的一張椅子,一隻尿盆,從海邊撿迴來的幾段枯木、石頭……什麼都可以是藝術品。總而言之,任何事物、現成品,隻要經過藝術傢摺騰幾下,甚至不用他自己動手加工,隻要藝術傢指定的,就可以是藝術品瞭。這些東西一旦擺進藝術博物館的殿堂,就如放在祭颱上,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嗎?當時流傳一種理論:藝術品是藝術傢所指定的現成品,或者說藝術傢指定的現成品就是藝術品,而藝術傢又是批評傢指定的,至於批評傢是誰指定的呢?當然還是批評傢自己迴答。
海灣戰爭爆發之後,人們在談論“世界新秩序”、“曆史的終結”。新世紀的來臨似乎未帶給人們新的激動。那個被稱為“流動的節日”的畫壇,經曆瞭創造力長久的亢奮之後,終於疲遝下來,變得安靜,至今再沒有一個新的流派産生瞭。一百多年前,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一時成為畫壇爭論的現實題目。好像藝術真的死去瞭,就算未死,也已經奄奄一息。那些還在畫畫的人再不去思索“畫什麼”、“怎麼畫”的現代繪畫的老問題。今天已經是後現代、後現代之後瞭,繪畫在畫壇無足輕重,隻剩下一些畫店展示、拍賣的商業活動。在這個“藝術終結”的時代,畫傢似乎隻有兩個問號:畫畫還有什麼意義嗎?還能夠或還值得把畫畫下去嗎?藝術似乎屬於過去的事情。
在後現代之後的今天,人工世界早就代替瞭自然,擬真代替瞭本真。然而,“藝術摹仿自然”的摹仿論,仍然是我們畫傢在當代藝術危機甚至如藝術理論傢所說的藝術終結(丹托)的時代,藉以反思藝術真理性的關鍵所在。
“藝術終結論”,是1828年到1829年鼕季黑格爾在柏林大學做美學講座時所下的判詞。為什麼黑格爾會下這樣的判詞?黑格爾在討論藝術的三種類型的時候,認為在“浪漫型”的藝術中,感性形式僅僅是精神觀念的載體,而精神渴求自由的錶現是藝術的終極指嚮。精神要求自由錶現,而自由如果還需要依賴具體形式作為載體,這樣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徹底的自由。其結果,藝術為瞭自由錶現,精神觀念最終要擺脫感性形式;當它找到瞭錶現的絕對自由因此失去瞭形式之後,同時也就失去瞭藝術作品不言而喻的自明性和自足性。自明性和自足性是藝術的本性,大傢還記得在中世紀基督教藝術時期,曾經禁止過形象,後來發現用形象去錶達《聖經》的內容,那些不認字的窮人一下子就能自己看明白瞭。西方藝術從古希臘、羅馬到基督教藝術的偉大傳統,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自明性和自足性,正是從作品中充足的感性完滿的形式中獲得保證的。如今,由於精神要追求絕對的自由錶現,放棄瞭這種感性形式,精神理念就成為無主的孤魂,飄忽不定而無以錶象。因此,黑格爾說:“對於我們來說,藝術不再是真理讓自己獲得它實存的最高樣式。”“從這一切方麵看,就藝術的最高的職能來說,它對於我們現代人已經是過去的事瞭。”這就是著名的黑格爾“藝術終結”的判詞。
問題真的如黑格爾所說嗎?海德格爾在20世紀30年代《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的注解中提齣質問,他說:藝術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一種真理的基本和必然的發生方式嗎?另一個更尖銳的問題是黑格爾判詞中所說的藝術不再能承擔的真理,是怎麼樣的真理?是否最終極的真理呢?也就是說,海德格爾要追問黑格爾所說的“藝術作為真理實存的最高樣式”的“真理”的真理性是什麼。
這樣,對藝術與真理的關係問題的思考,就重新提齣來瞭。海德格爾又認為“隻有當我們對藝術的本質有一番深思熟慮,我們纔能探問這個問題”。他自己通過迴歸到“藝術作品的本源”的考察,來重新思考和追問:“藝術與真理的關係如何?”他說:“處於這種關係中的藝術在哪裏?藝術乃是摹仿,藝術與真理的關係必須根據摹仿的本質來測度。”
什麼是摹仿?摹仿論已是老生常談瞭,摹仿論早就完結瞭。今天再談摹仿論被視為十足的悖時之論。海德格爾當然瞭解情況,因此,他勸告我們,對於藝術的摹仿論,最好暫時把我們似乎更為偉大的聰明和“早已知道”的高傲的態度擱置起來。讓我們在這裏接受海德格爾的勸告,將“摹仿”這個概念曆史地、綜閤地重新考察一番,希望從中領會到一些我們已經忘卻的東西。
古老的希臘人認為“摹仿是人的本性”。公元前五世紀的大醫學傢希波剋拉底就有過“技藝摹仿自然”的說法。從事建築的人們摹仿燕子築巢;從事紡織的人們摹仿蜘蛛織網;從事唱歌的人們摹仿天鵝和夜鶯;宇宙運轉産生萬物,於是陶工運用轉盤生産成品。另外,人世間的法律是對神界法律或自然界運作規律的摹仿,而今所說的藝術在那時猶如其他工藝,是“一種製作的知識和技能”。到瞭蘇格拉底,纔思考藝術品與其他工藝製品的區彆,認為“摹仿是繪畫和雕塑這類藝術的基本功能”。由於與其他技藝沒有什麼分彆,以至蘇格拉底將雕刻和繪畫應用到“藝術摹仿自然”這句經典概念時,多少感到一些疑慮。蘇格拉底對格勞孔說:“你能告訴我,摹仿一般地說是什麼嗎?須知連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摹仿會是什麼?它的目的何在?”他又說:“命名是以字母和音節對事物本性的摹仿。我能像繪畫那樣將名字賦予對象嗎?正確的賦予可稱之為真理,不正確的賦予便是錯誤。”(見柏拉圖《國傢篇》)
柏拉圖繼承他老師蘇格拉底的摹仿說,而且在他的整個形而上哲學框架中,“摹仿”是一個極其核心的概念。他指齣藝術摹仿(imitation)自然,其實是“摹仿之摹仿”。他認為神創造瞭床的理念(idea),木匠依據床的理念製作床,藝術傢摹仿床的物形的錶象,與理念隔瞭一重,兩番離異。柏拉圖的摹仿說結束瞭古希臘人“萬物同質”的信念,在自然世界之外設立一個理念世界。這個高高在上的理念作為實有、實質、本質、本相,萬物的可感的可經驗的世界被視為“錶象”。“實有與錶象”的二元對立的形而上框架於是就産生瞭。理念作為存在者的存在卻不在存在者之中,這種二元論一開始就令存在者與存在斷層——這種存在仍然不在。
2003年歲末於西子湖畔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令人驚嘆的。作者對於節奏的把控爐火純青,時而讓我屏息凝神,時而又讓我放聲大笑。它不是那種一味追求刺激的敘事,而是在平靜的敘述中,暗藏著一股強大的暗流,緩緩地將我捲入其中。我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代入書中人物的情感,為他們的遭遇而悲傷,為他們的勝利而欣喜。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許久未曾感受到的。
评分我發現自己對這本書的喜愛,不僅僅在於其情節的吸引力,更在於其背後所傳遞的精神力量。它教會我勇敢地麵對睏境,堅持自己的信念,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懷揣希望。作者的敘事是充滿智慧的,她用一種非說教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品質傳遞給瞭讀者。我感謝這本書,它讓我變得更加堅強,也更加明朗。
评分我曾嘗試用其他方式來理解書中的某些概念,但最終都覺得不如直接閱讀這本書來得深刻。作者的洞察力是驚人的,她能夠捕捉到那些最微妙的情感波動,並將它們用最精準的語言錶達齣來。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話,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意。這是一種緩慢而充實的閱讀,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一個故事,而是在“悟”一個道理。
评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首長詩,一幅畫捲。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充滿瞭藝術氣息,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都仿佛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它帶我走過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他們的信仰,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我從中學到瞭很多,不僅僅是關於曆史,更是關於人性,關於生命。
评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結局”這個概念。它並非總是意味著結束,有時候,它也可能是另一個嶄新旅程的開始。作者巧妙地將這一點融入故事之中,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循環和不斷的可能性。我在這其中找到瞭慰藉,也找到瞭力量。這種充滿哲思的敘事,是我在其他許多書中都未能獲得的。
评分初讀此書,我被其錶麵上的簡潔所迷惑,以為它隻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它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想法和情感,讓我得以進行一次自我對話。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常常在看似不經意的轉摺中,揭示齣驚人的真相,這種“留白”和“暗示”的運用,使得讀者需要主動參與到故事的構建中來,去思考,去聯想,去填補那些未曾言明的部分。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對“選擇”的探討。在那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環境中,每一個人物都麵臨著艱難的抉擇,而這些選擇,往往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作者並沒有試圖去評判這些選擇的對錯,而是將它們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去體會那種無力感和責任感。我在這其中看到瞭人性的脆弱,也看到瞭人性的堅韌,這讓我對“活著”這件事本身,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像是在經曆一場跌宕起伏的旅程。它顛覆瞭我以往對一些既定概念的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常常會被書中某個微小的細節觸動,比如一個眼神,一句對話,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這些都仿佛被注入瞭生命,讓我能夠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它不是那種看完一本好書後的空虛感,而是一種被洗滌過的澄澈。書中關於“成長”和“失去”的描繪,深深地觸動瞭我。我看到瞭那些曾經稚嫩的麵孔,如何在歲月的洗禮下變得成熟,又如何在失去中學會珍惜。作者的筆觸是溫柔的,即使在描繪最痛苦的時刻,也帶著一絲希望的光芒。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從第一頁翻開,我就被作者構建的那個宏大世界深深吸引。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一眼望到底的情節,而是層層遞進,如同剝洋蔥一般,每一次揭開,都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含義和更復雜的情感糾葛。書中人物的塑造尤為成功,他們不再是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有著各自的立場、無奈和掙紮。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性幽暗麵的挖掘,那些藏在光鮮外錶下的恐懼、貪婪、嫉妒,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卻又不過分渲染,保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寫實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