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考古(七)

三代考古(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 著
圖書標籤:
  • 考古學
  • 夏商周
  • 三代
  • 考古報告
  • 文物
  • 曆史
  • 中國古代史
  • 田野考古
  • 發掘報告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989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74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三代考古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632
字数:9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三代考古(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輯的關於三代考古研究的係列文集之七。文集包括考古新發現、青銅器研究和專題探索三大版塊。《三代考古(七)》收錄瞭該研究室及中外其他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學者研究文章總計40篇。

目錄

目錄
考古新發現
陝西省華縣南沙遺址1983~1984年發掘報告 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 (3)
河南省安陽市辛店商代鑄銅遺址發掘及學術意義 孔德銘 申明清 李貴昌 孔維鵬 (52)
青銅器研究
二裏頭文化嵌綠鬆石牌飾的來源 陳國梁 (65)
偃師商城遺址齣土青銅製品及相關問題 榖飛 (84)
鄭州小雙橋商代青銅建築飾件紋飾研究 韓鼎 (91)
論婦好墓隨葬銅觚爵的配製及相關問題 嶽洪彬 (100)
殷墟青銅器銘文之字體差異與鑄銅作坊——以花園莊東地54號墓齣土“亞長”銘 銅器群為中心 〔日〕鈴木舞 (124)
商代商奄集團的青銅器特徵探討 齊韶花 (148)
魯北地區商代青銅容器研究 王祁 (165)
瓚爵辨 嚴誌斌 (183)
論寶雞石鼓山M3的商器周用現象及其背景 李宏飛 (194)
西周金文中的“西宮”“東宮”“南宮”及相關問題 黃錦前 (205)
略論周代銅甬鍾的組閤與演變 侯衛東 (220)
形於藝而成於禮:關於銅壺起源問題的探討 董睿 (230)
論淅川楚墓銅器群的傳世與其曆史背景 〔日〕山本堯著 範佳楠譯 (245)
論新泰周傢莊遺址春鞦時期青銅禮器墓的文化因素 印群 (274)
關於中國失蠟法齣現之學史討論——關於東亞地區失蠟法齣現與發展之研究序論〔日〕丹羽崇史著 陳洪譯 (281)
獨立紋飾範的研究 〔日〕內田純子 嶽占偉 (297)
安陽宜傢苑墓地齣土倒鈎銅矛的損檢測 劉煜 孔德銘 (305)
青銅時代和紋陶器文化:韓國考古學的新成果 〔韓〕李清圭著 〔韓〕金正烈譯 申紅梅校 (311)
海昏侯劉賀墓所齣父乙卣之斷代研究 楊焜 (328)
小議青銅爵的功能 曹峻 (333)
專題探索
國保單位中先秦城址命名檢討 許宏 (337)
試析陶寺遺址的“毀墓”現象 高江濤 (345)
陶寺遺址石器工業性質分析 何駑 (355)
論夏商文化的年代分界 張立東 (367)
偃師商城宮城建築過程解析 榖飛 (387)
區域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從社會史角度對關中地區商代考古學遺存的幾點解讀 宋江寜 (397)
殷墟墓地中的車馬陪葬 孟憲武 李貴昌 李陽 (403)
試析殷墟一座玉匠墓 何毓靈 (419)
故宮博物院藏商代玉器概述 徐琳 (429)
“考古背景”分析法和商周分界——改朝換代時期的考古學:“物”和“現象” 〔日〕近藤晴香 (442)
周族起源與先周文化研究的迴顧與思考 牛世山 (450)
傢國天下——西周的社會與政體 徐良高 (476)
石鼓山墓地特殊葬俗現象的分析 任雪莉 郭晶 (495)
石鼓山墓地性彆考古研究 孫曉鵬 (505)
兩周都邑鑄造作坊的空間規劃 常懷穎 (519)
木瀆古城附近太湖湖岸綫的推想 唐錦瓊 (554)
山東地區青銅時代農業考察——基於植物考古的證據 安靜平 郭榮臻 靳桂雲 (561)
Altizure和Pix4Dcapture在考古遺址三維重建中的應用 何凱 (60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2015~2016年科研成果存目 (612)
編後記 (625)
《華夏文脈:商周青銅器與禮製研究》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國商代至周代時期青銅器藝術、技術及其與同期社會政治、宗教禮儀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全書旨在通過對齣土青銅器銘文、造型、紋飾、鑄造工藝等多個維度的細緻考察,勾勒齣中國早期王朝國傢形態的演變軌跡,以及禮樂製度在國傢構建與權力閤法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部分:青銅時代的物質基礎與技術飛躍 本部分首先著眼於商周青銅器生産的技術基礎。我們詳細分析瞭二裏頭文化晚期至殷墟時期銅、锡、鉛閤金配比的演變規律,以及範鑄技術從塊範到多範組閤乃至鑲嵌範的進步。重點考察瞭高超的鑄接、焊接和細部雕刻技術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應用,例如商代晚期復雜動物造型(如司母戊鼎、皿方罍)的結構穩定性是如何實現的。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墓葬等級青銅器胎壁厚度、紋飾深度的測定,我們力圖建立起一套基於考古物理數據的青銅器標準化生産模型,以期揭示王權對核心技術資源的壟斷程度。 第二部分:禮器譜係與空間秩序的建構 青銅器不僅是祭祀的工具,更是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的物質載體。本書係統梳理瞭商周禮器(鼎、簋、彝器群、酒器等)的形製演變與功能分化。商代“列鼎製度”的初步確立,標誌著以血緣和血統為基礎的權力結構開始外化為可被感知的物質符號。進入西周,禮器的數量、組閤、大小、紋飾被嚴格納入宗法製度的規範之中。我們通過對周原地區、晉侯墓地、魯國故城等關鍵遺址齣土成組青銅器的對比分析,重建瞭周人“明尊卑,辨貴賤”的禮製空間布局。例如,鼎簋組閤比例的變化如何反映瞭受賞賜者爵位的高低以及與周王室的親疏關係,為理解周代分封製的運行機製提供瞭堅實的實物證據。 第三部分:銘文:曆史的直接敘事與“文”的權力 青銅器銘文是研究商周社會最直接、最珍貴的史料。本研究將銘文分為“頌德敘事型”、“冊命賞賜型”、“戰爭契約型”和“私性紀念型”四大類,並對不同類彆的銘文的齣現頻率和載體進行瞭統計分析。重點解析瞭西周中期“毛公鼎”等重器銘文所揭示的周王對諸侯的訓誡內容及其法律效力。同時,本書關注銘文書寫風格(金文)的演變,從商代拙樸凝重的風格到西周中期規範化的“工整體”,再到春鞦時期諸侯國文字的地方化傾嚮,這些文字形態的變化,直接映射齣中央王權對文化標準控製力的鬆弛與收緊。我們將銘文中的“德”、“令”、“伐”、“祀”等核心詞匯置於當時的政治語境中進行深度解讀,還原早期國傢治理的意識形態基礎。 第四部分:動物母題與宇宙觀的視覺化 商周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特彆是饕餮紋(獸麵紋)、龍紋、鳳鳥紋等,絕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承載著當時人群對天地、祖先、神靈溝通方式的理解。本章將聚焦於饕餮紋的“抽象化”與“符號化”過程。商代獸麵紋的“閤體”與“猙獰”象徵著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與溝通的渴望;而周代紋飾逐漸趨於“秩序化”與“簡化”,如“垂鱗紋”、“環帶紋”的盛行,體現瞭從神權嚮王權過渡的審美取嚮。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紋飾的精細度與象徵意義的清晰度,我們探討瞭巫術性思維嚮理性政治思維轉變的藝術錶徵。 結論:禮樂文化對後世的影響 本書最後總結瞭商周青銅器文化對後世“禮樂文明”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以物質符號為載體、以血緣為基礎、以規範化儀式為維係的社會組織模式,構建瞭中國早期國傢的“文化基因”。通過對這些傳世青銅器的細緻梳理與解讀,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古代文明在“器物崇拜”與“政治倫理”之間的獨特結閤點,為理解中國曆史的連續性提供瞭堅實的物證基礎。本書力求通過嚴謹的考古學和曆史學方法,為讀者呈現一部立體的、動態的商周社會變遷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評價三: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插圖排版也值得稱贊,看得齣來齣版方是下瞭功夫的。清晰的地圖標注和高質量的文物照片,極大地輔助瞭文字的理解。對於我這種更偏嚮於視覺學習的讀者來說,這些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至關重要。我特彆關注的是關於區域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部分,書中揭示瞭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間的思想、技術和物種是如何跨越山川河流進行傳播和融閤的,這種宏大的視角讓人感慨萬韆。它打破瞭以往那種單一中心論的敘事模式,展現瞭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復雜性。讀完後,我對曆史教科書上那些簡化瞭的“朝代更迭”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知道在那些宏大敘事之下,生活著無數具體而鮮活的古人。

评分

評價五: 坦白說,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是“時間感”的重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遺忘曆史的深度。而作者通過對漫長的時間跨度內物質遺存的梳理和分析,強迫我們慢下來,去感受那些數韆年、數萬年積纍下來的變化。書中對某些文化斷層的探討尤為精彩,它不急於給齣肯定的答案,而是公正地展示瞭不同學者之間的爭論和不同假說的依據,這種對待知識的謙遜態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它教會瞭我,真正的曆史探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每一次新發現都可能推翻既有的認知,這種動態的曆史觀,比任何定論都更吸引人。

评分

評價二: 老實說,我一開始有些擔心這本專業的書會不會太晦澀難懂,畢竟考古學聽起來就帶著一種高冷的學術氣息。然而,翻開之後,驚喜地發現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采用瞭非常平易近人的敘事方式。書中對於不同考古現場的描述,畫麵感極強,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甚至能聞到泥土和青銅器上特有的氣味。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某一觀點時,會列舉多方證據進行比對和論證,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整個論述過程充滿瞭說服力。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早期手工業技術發展的章節,那些關於冶煉、製陶工藝的細緻描述,展現瞭古人超凡的智慧和創造力。閤上書本,我的腦海裏不再是碎片化的曆史知識點,而是一幅宏大而連貫的古代社會圖景,這種構建感非常棒。

评分

評價一: 這次閱讀體驗真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幻旅程,仿佛我親手拿起那些被塵封的古老器物,感受著它們所承載的厚重曆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秘密,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娓娓道來。雖然我接觸考古知識不多,但書中的敘述邏輯清晰,引人入勝,即便是復雜的年代劃分和文化遺址的描述,也變得生動立體起來。讀到那些關於特定時期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推測時,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想象著那個遙遠的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尤其是對一些關鍵齣土文物的解讀,簡直是點石成金,讓原本冰冷的石頭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讓我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有瞭更深刻的敬畏之心。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曆史長捲,讓人在探索過去的同時,也反思當下的意義。

评分

評價四: 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顯得非常沉穩和內斂,沒有過多花哨的修辭,一切都建立在紮實的田野調查和嚴謹的學術考證之上。它更像是一份深思熟慮後的學術報告,但又比純粹的論文更具可讀性,因為它總是能將冰冷的數據和遺址信息,轉化為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對書中涉及的文化符號和宗教觀念演變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看不見的精神世界,是如何通過墓葬形製和祭祀遺跡被我們解讀齣來的,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著迷的“密碼破譯”過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那些沉默的考古學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專注和求真精神,著實令人肅然起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