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位城市規劃學者的城市筆記,以敏銳之眼,觀城市之魂。書中關於城市問題、城市文化和城市遺産保護方麵的睿智思考,有助於讀者感知、認知城市及城市保護,對於城市規劃管理者而言有藉鑒意義。
《城市筆記》為同濟大學城市規劃係教授張鬆閱讀城市的文化隨筆,也是他對中國城市保護、城市規劃進行持續研究後的感悟。作者在參與大量保護規劃設計實踐的基礎上,以城市曆史文化遺産為核心,來闡述城市規劃設計和遺産保護利用的意義,這對於瞭解曆史城市的發展,認識城市規劃和城市保護的重要性很有幫助。書中有不少敏銳的思考,對於城市規劃設計、文化遺産保護等專業領域會産生積極的影響,可作為城市管理、城市規劃決策者的案頭參考。
張鬆,同濟大學城市規劃係教授、博導,日本東京大學博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規劃曆史與理論學委會副主委、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産學委會副主委,《城市規劃學刊》《建築遺産》《上海城市規劃》等雜誌編委。編著有《曆史城市保護學導論》《為誰保護城市》、《曆史城市保護規劃與設計實踐》《當代中國曆史保護讀本》等書籍。
城市記憶 City Memories
作為集體記憶的街巷
棚戶,誰傢的住房?
吊詭的裏弄保護
都市鄉愁何處存留?
拯救城市的靈魂
復古動力學
城市遺産Urban Heritage
建築遺産保護關乎美麗中國
為什麼要保護城市遺産?
城市遺産保護要見人見物
工業遺産地區應整體復興
水鄉古鎮的遺産管理
作為鄉土建成遺産的福建土樓
雙輪驅動城市遺産保護
城市保護Urban Conservation
曆史名城保護三十五年
曆史城區的整體性保護
讓曆史街區“存活”在生活世界
遺産保護應發揮社區的作用
曆史文化名街的可持續保護
保護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形式
保護,讓城市更美好!
城市更新Urban Regeneration
城市更新,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遺産保護,如何引領城市更新?
城市如何“雙修”?
“城市雙修”中的工業遺産再生
城市如何設計?
城市建築的呼喚
城市覺醒Cities in Awaking
世博會喚醒我們的城市
城市化中的“泡沫”
城鎮化規劃與市場
土地財政帶來“建設性破壞”
“宜居城市”考
美好人居是生活本底
尋找“自然”的城市
自 序
文/張鬆
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性成就的集中呈現,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間和集體記憶場所。據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的數量首次超過瞭農村人口,社會生活真正進入到城市時代,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城市環境中工作和生活,正如法國社會學傢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所言,“日常生活與城市,是不可分割聯係在一起的”。然而,對於“什麼是城市”,尤其是“什麼是好的城市”這樣的問題,人們恐怕難以明確迴答。而且,城市還是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助推器,麵對這樣的局勢,多數人在歡呼“城市的勝利”,贊頌“城市奇跡”。而無法迴避的情形是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城市也不可避免地齣現瞭一些問題。
城市形態,它們的實際功能,以及人們賦予形態的價值和思想,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迅猛,可以說是一種超常規發展所建構起來的城鎮體係和空間格局,因受到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與曆史上的城市相比,雖然是不同規模、不同職能的城市,但在環境特徵、空間特質和文化特色等方麵錶現齣高度趨同性。中央關於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文件中對城市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大拆大建等“城市病”現象錶現齣前所未有的關注,我們也可以從中看齣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城市問題的緊迫感。
伴隨著城市規劃建設嚮追求環境品質和創新發展方嚮的轉變,需要人們更多地關心城市,認知城市,同時還應當積極參與到城市規劃管理實踐中。鑒於這樣的實際,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我願意把自己近年來關於城市問題、城市文化和城市遺産保護等方麵的點滴思考分享給大傢。由於專業方嚮和工作範圍的局限,文章中談論的一些觀念和看法自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主觀片麵性,因此,也期待讀者朋友的批評和討論。
收集在本書中的文章,大多發錶在《中國文化報》《中國文物報》《文匯報》《東方早報》《南方都市報》《南都周刊》《T+城市》等文化和都市類報刊雜誌上,少數幾篇刊登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時政報紙,以及《城市規劃學刊》《時代建築》《社會科學報》等學術期刊,感謝這些報刊編輯的約稿和刊發,使得我能夠斷斷續續寫下這些文字。這些零散的思考,也是一名規劃師的城市筆記。
走路、觀看、思考都是人的生活方式,閱讀城市也正成為越來越受追捧的事情。英國旅行作傢喬納森·拉班(Jonathan Raban)指齣,“城市是一座知識倉庫,盡管沒有一個讀者或公民能夠掌握其中的全部知識,他之閱讀,他之生活,都必須是有選擇,也必定是排他的”。他還調侃道:“既然個人的理智和愛情未能造就城市,就隻好求助於一種傢常辦法,把科學、社會學和官僚管理一鍋燉瞭。這被叫作城市規劃,其實也無傷大雅。它力圖通過信仰,不是對人類本身,而是對人類的結構,重新喚醒一個理想之城的夢想。”
2010年上海世博會精彩演繹和錶達瞭“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共同願望。“城市病”的齣現,自然令人沮喪。人們在期待“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同時,首先需要思考如何規劃和塑造美好城市。錶麵上看,這似乎隻是一個涉及物質空間環境的城市規劃建設問題,然而,城市空間和建成環境作為曆史文脈關係、市民集體記憶和美好人居形式,從來就是文化的大熔爐;人們生動而微妙的人際交往場所,總是會産生新的群體、文化與社會形態。人類社區並非如許多英雄主義者所設想的那樣純然隻是人工構成物,也不是可以隨意規劃、任性改造的。
著名城市規劃理論傢凱文·林奇(Kevin Lynch)認為:“城市是一個‘聖地’、一個精神解脫處,是一個新的世界,也是一種新的壓迫。”在經曆大規模舊城改造之後,不少城市的建成環境失去瞭人性尺度,這種尺度曾是城市文明所不可欠缺的品質,而不是一種過時的奢侈品。在城市有機更新過程中,需要逐步扭轉城市環境衰退和空間無序的現象,恢復城市的宜居性和多樣性,實現城市文化的復興和社區魅力的創生。
這本《城市筆記》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我得以窺探那些我未曾踏足,卻又無比熟悉的城市角落。書中的描寫細膩入微,仿佛能聞到老街巷裏早餐攤飄齣的油條香,聽到老式電車叮當作響的清脆迴響,感受到夏日午後,陽光穿過梧桐葉灑落下的斑駁光影。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地標,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捕捉城市的情緒,描繪它獨特的生命力。比如,他筆下的市集,不再是嘈雜喧囂的買賣場所,而是充滿瞭人情味的故事匯集地;那些不起眼的街頭雕塑,在他的筆下瞬間擁有瞭靈魂,訴說著時代的變遷和居民的喜怒哀樂。讀到那些關於老建築的段落,我仿佛置身其中,撫摸著斑駁的牆磚,想象著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無數故事,那些曆史的沉澱,被賦予瞭新的生命。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所居住的城市,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如今都閃爍著迷人的光芒。它教會我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去發現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詩意和美。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旅行,帶領我去探索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讓我對這座鋼鐵森林有瞭更深切的理解和熱愛。我甚至開始在自己的城市裏尋找書中描寫的相似之處,試圖用作者的視角去觀察和體驗,這種閱讀體驗帶來的滿足感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城市筆記》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意識到,城市本身也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故事。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沒有以某個城市為中心,而是將筆觸伸嚮瞭“城市”這個概念本身,通過一個個獨立的片段,去展現城市的多麵性。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城市“節奏”的描繪,那些清晨的匆忙,午間的喧囂,傍晚的寜靜,以及深夜的寂寥,都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流動的城市畫捲之中。這些節奏的變化,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城市生命力的體現。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城市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的空間,更是我們情感的寄托,是我們迴憶的載體。
评分不得不承認,《城市筆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觸動靈魂”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力量,他用最樸實的語言,去描繪城市中最動人的風景。他沒有刻意去雕琢文字,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去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感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城市“溫度”的描繪,那些夏日午後炙熱的柏油路麵,鼕天裏清晨寒冷的空氣,以及人與人之間傳遞的溫暖的眼神,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溫度的城市之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城市不僅僅是由建築和街道構成的,更是由無數個生命和無數種情感所構成的。
评分我可以說,《城市筆記》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城市內心世界的大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思考城市是如何塑造我們的,而我們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城市。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通過他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和發現。他筆下的城市,是一個有生命、有溫度的實體,它會呼吸,會生長,會流淚,也會歡笑。那些在城市中穿梭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都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構成瞭城市最動人的風景綫。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城市“聲音”的描寫,那些早晨的鳥鳴,午間的喧囂,夜晚的寂靜,以及偶爾傳來的孩童的嬉鬧聲,都被他捕捉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著城市的每一個時刻。這本書讓我對那些曾經被我視為冰冷建築的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物質存在,而是承載著無數生命的故事和情感的活著的空間。
评分《城市筆記》這本書,在我心中播下瞭一顆對城市探索的種子。在閱讀之前,我對城市的理解可能僅限於那些著名景點和標誌性建築,而這本書則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卻又充滿瞭參與感,去觀察和記錄城市中的每一個細節。他筆下的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有機體。他關注城市中的“縫隙”——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那些平凡人的生活。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城市“味道”的描寫,那些街頭小吃的香氣,那些老建築的陳舊氣味,那些雨後泥土的清新味道,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夠聞到這座城市的味道。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城市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的,更是用心去感受的。
评分我必須誠懇地說,《城市筆記》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城市的方式。作者並沒有試圖去“定義”城市,而是通過他細膩的筆觸,去展現城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他筆下的城市,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空間,既有現代化的進步,也有曆史的沉澱;既有繁華的景象,也有寜靜的角落。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城市“光影”的捕捉,那些清晨透過窗戶灑進來的晨曦,午後陽光在地麵投下的斑駁光影,傍晚時分夕陽染紅的天空,以及夜晚路燈投射齣的昏黃光暈,都被他描繪得極具感染力。這些光影的變化,不僅僅是物理現象,更是城市情緒的體現。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城市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由光影、聲音、氣味、情感所共同構成的。
评分《城市筆記》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意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關於城市遊記的書,但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城市,而是將筆觸伸嚮瞭“城市”這個概念本身,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片段,去探討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城市在時代變遷中的演變。他所描繪的城市,是一個充滿矛盾和魅力的空間。一方麵,它承載著現代化的腳步,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另一方麵,它又保留著古老的傳統和記憶,那些隱藏在巷弄深處的古跡,那些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都散發著獨特的氣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時而如同一位曆史學傢,在追溯城市的根源;時而又像一位哲學傢,在思考城市存在的意義;時而也像一個普通市民,在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感悟。這種多角度的觀察,讓這本書充滿瞭智慧和深度,也讓我對“城市”這個概念有瞭更豐富和立體的認識。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城市“細節”的關注,那些被很多人忽略的角落,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耀眼的光芒。
评分《城市筆記》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深夜裏娓娓道來的故事,充滿瞭溫暖和共鳴。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的口吻,講述著他在城市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他沒有刻意去描繪那些光鮮亮麗的城市景象,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他筆下的每一個場景,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仿佛能聞到雨後泥土的芬芳,聽到街邊小店裏傳來的談笑聲,感受到陽光穿過高樓縫隙灑落下來的溫暖。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城市“節奏”的描繪,從清晨的匆忙到夜晚的寜靜,每一個時間段都有著不同的韻律,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隨著這些韻律而起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身邊隱藏著如此多的美好和故事,隻是我們太過匆忙,而忽略瞭去發現。它教會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發現城市中的詩意。
评分我必須說,《城市筆記》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它不是那種讓你一眼掃過就匆匆閤上的書,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的。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詞造句精準而富有錶現力,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他描繪的城市,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叢林,而是充滿瞭溫度和生命力的有機體。書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都仿佛躍然紙上,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生活在城市角落裏的小人物的刻畫,那些賣糖葫蘆的老爺爺,那些在深夜裏還在忙碌的環衛工人,那些在公園裏晨練的老人們,他們構成瞭城市最真實、最動人的底色。作者用一種充滿同情的目光,去記錄他們的生活,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對這座城市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他筆下的夜晚,不再是寂靜的黑暗,而是充滿瞭各種細微的聲音和光影,有霓虹燈閃爍的光暈,有遠處傳來的車輛聲,有樓宇間傳來的零星的歌聲,這一切都交織成一幅幅生動的城市畫捲。讀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這座城市的旁觀者,而是其中的一份子,深深地融入瞭它的脈搏之中。
评分我不得不說,《城市筆記》這本書,為我打開瞭另一個維度的城市體驗。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沒有采用傳統的敘事方式,而是將書中的內容打散成一個個獨立的“筆記”,每一個筆記都像是一個獨立的觀察窗口,讓我得以窺探城市的某個側麵。這些筆記可以是關於一個老街的記憶,一段街頭藝人的錶演,一個咖啡館裏的故事,或者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這種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反而更符閤城市給人的整體感受——多元、復雜、充滿驚喜。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城市“色彩”的描寫,那些清晨天空的淡藍色,午後陽光的金黃色,傍晚日落的橙紅色,以及夜晚霓虹燈的五顔六色,都被他捕捉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色彩斑斕的城市畫捲之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城市不僅僅是建築和街道,更是由無數個瞬間、無數種色彩、無數種聲音所構成的。
评分开始看
评分还没看,是推荐的书,先囤着
评分开始看
评分这本书不错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不错!!!!!!!!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还没看,是推荐的书,先囤着
评分全是一种科普吧,慢慢看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