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康復醫學:重癥監護後的遺留問題及康復治療

重癥康復醫學:重癥監護後的遺留問題及康復治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羅伯特 D.史蒂文斯 等 著,陳真 譯
圖書標籤:
  • 重癥醫學
  • 重癥康復
  • ICU康復
  • 後遺癥
  • 康復治療
  • 呼吸康復
  • 神經康復
  • 肌肉康復
  • 功能障礙
  • 康復醫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8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54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2
字数:68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ICU及重癥康復領域的醫務人員
  近幾年,重癥康復醫學在國際上逐漸發展,而在中國,則是剛剛起步,廣大的臨床醫務工作者迫切希望可以學習和藉鑒到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和治療。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連續多年是美國綜閤醫院排名領先,其重癥醫學和重癥康復在美國名列前茅,是重癥康復的帶領者,已經在本行業建立瞭良好的聲譽。本書由他們重癥醫學的Robert教授主編,從臨床實踐齣發,就重癥遺留問題給予瞭充分和實用的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指導臨床教育,而且可為臨床康復工作和臨床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闡述瞭重癥監護後的遺留問題,包括慢性器官功能障礙、認知和行為障礙、神經肌肉和肌肉骨骼疾病,並針對這些問題提齣瞭治療與康復策略,同時分析瞭損傷和修復的機製,強調傢庭在疾病治療中的特殊地位。
  本書不僅為重癥康復從業者提供瞭國際上先進的治療與康復經驗,也為重癥醫學科醫生的工作和臨床研究提供瞭豐富的資料。

作者簡介

  Robert D. Stevens,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重癥醫學與神經學教授。

  陳真,上海市康復醫院神經康復中心主任。康復醫學副主任醫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學科專長為神經康復、重癥康復。

目錄

第1篇離開ICU後的生活1
第1章引言3
第2章全球危重癥及其長期結局5
第3章危重癥後的死亡率16
第4章支持長期機械通氣的醫院的作用36
第5章緩和醫療和危重癥的重疊46
第6章危重癥後的恢復模式58
第7章危重癥後的生活質量72
第8章長期危重癥的成本和資源利用86
第9章ICU幸存者的護理: 傢庭照顧者的負擔94
第10章幸存與康復: 一位患者的角度107
第11章從傢庭的角度看待危重癥後遺癥114
第2篇危重癥後的慢性器官功能障礙117
第12章引言119
第13章慢性多器官功能障礙120
第14章ICU相關長期呼吸衰竭和呼吸機依賴131
第15章急性腎損傷的長期結局141
第16章嚴重燒傷及其長期意義150
第17章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術的後果162
第3篇危重癥後認知和行為障礙175
第18章引言177
第19章危重癥後認知障礙178
第20章危重癥後的抑鬱情緒狀態189
第21章危重癥的創傷後應激障礙204
第22章危重癥的睡眠障礙與康復212
第4篇危重癥後的神經肌肉和肌肉骨骼疾病223
第23章引言225
第24章ICU獲得性肌無力的長期影響229
第25章危重癥後骨關節疾病239
第5篇損傷和修復的生物學機製257
第26章引言259
第27章膿毒癥預後的遺傳因素261
第28章危重癥的生理儲備和衰弱270
第29章認知儲備282
第30章急性腎損傷、修復和再生的病理生理學292
第31章心肌梗死後的心肌重構307
第32章膿毒性腦病316
第33章危重癥神經病變、肌病和鈉離子通道病328
第34章危重癥對骨骼肌結構的影響334
第35章危重癥的骨骼肌質量調節346
第36章危重癥中的營養不良: 影響、原因和治療方法356
第6篇ICU患者的治療與康復策略369
第37章引言371
第38章腎髒替代治療的選擇和腎功能恢復373
第39章脫機策略380
第40章ICU內鎮靜藥物使用的再思考393
第41章睡眠促進策略412
第42章胰島素和血糖管理對神經肌肉功能的影響422
第43章ICU的物理治療療法和作業治療432
第44章神經肌肉電刺激: 一種新的治療和康復策略在ICU中的應用440
第45章ICU的運動與早期康復451
第7篇ICU後的治療和康復策略463
第46章引言465
第47章ICU中呼吸肌肌力和外周肌力評估470
第48章持續康復的臨床路徑484
第49章延遲脫機495
第50章危重癥後康復護理模式506
第51章轉齣ICU後的康復516
第52章ICU後疾病與康復的敘述528
第53章ICU隨訪診所534

前言/序言

  康復醫學作為“四位一體”醫學新概念組成部分的學科內涵,錶明它們並不是醫療程序上“時間的延續”,而應當是與醫療程序“疊加”的。也就是說,不是“沒有疾病或損傷時是保健醫學和預防醫學的事,有病或損傷時是治療醫學的事,治療後的功能障礙或殘疾是康復醫學的事”。特彆是對於重癥、疑難、復雜和少見疾病或損傷的急性期,甚至在重癥監護時,康復醫學要不要介入、能不能介入這個問題,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有觀點認為康復醫學應當是“與後遺癥或殘疾相關的醫學”,似乎與關注疾病急性期重癥醫學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從20世紀80~90年代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醫學的新模式為: 醫學並不是單純的“治病的科學”,而應當是“維護健康的科學”,並且為此特彆在2001年發布瞭與“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平行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要求整個“醫療活動”自始至終都要圍繞著“身體的結構和功能”“活動”“參與”這三項“功能”的提高來運作,即使是涉及急性期的重癥、疑難、復雜和少見的疾病或損傷。這就是說: 從疾病或損傷一開始,隻要不影響急性期的治療工作,就要考慮功能後果並采取積極的康復措施,纔有可能真正確保功能的恢復。在發達國傢,早期(甚至超早期)的康復處理早在20世紀末期,就以不同方式深入到醫院各科室的臨床工作中瞭。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經過1~2周的臨床和康復處理即齣院,4~6周大部分患者即恢復日常生活自理甚至恢復職業性活動;腦卒中患者絕大多數在3~5天內即開始接受康復處理,即使還是處於昏迷或植物狀態。而康復處理深入到重癥監護治療病房(ICU)中也基本成為“常規”。這樣的醫學處理方式取得瞭不錯的效果。近年來,這種極早開始的重癥、疑難、復雜和少見疾病或損傷的康復介入在我國也開始得到認可和重視。康復處理早期深入臨床科室,或大型綜閤醫院康復醫學科中設立重癥康復處理單元(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care unit, IRCU),或至少是請康復醫學科專科醫師會診、請康復治療師進行床邊康復處理等形式都很常見瞭。但是,作為大型綜閤醫院的康復醫學科或大型康復醫院,如何將康復醫學的工作與傳統臨床醫學ICU的工作緊密地結閤起來,仍有很多需要探討的地方。而這不僅可能大大縮短臨床科室的平均住院日,節約醫療資源,還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復速度和水平。與此同時,也大大提高康復醫學科的學科水平和學術水平。這裏不是不要基層一般層次上的康復處理,畢竟那是康復醫學的重要陣地。但是如果不在大型醫院中承擔急性期、重癥、疑難、復雜和少見疾病或損傷的臨床康復工作,不能與相應的臨床科室密切配閤,那麼就很難滿足醫院臨床工作的需求,難以使患者獲得最大的功能後果和最高的生活質量,也很難提高現代康復醫學的水平,也就無法說“最大程度地維護瞭健康”。但是,無疑這對於專科康復醫師來說,學術上的要求也就更高瞭。
  發達國傢在20世紀80~90年代,就逐步完成瞭這種醫學模式的轉化,並且形成瞭他們獨特的醫療體係建設。例如,美國早已形成瞭由急性期醫院(acute care hospital)、長期急性期醫院(long term acute care hospital)、住院康復機構(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facility)、高水平的護理機構(skilled nursing facility)和傢庭健康照顧(home health agency)組成的完整體係,而且康復醫療自始至終都進行瞭介入。那麼我們要不要也進行類似的醫療體係建設呢?即能不能來個“彎道超車”呢?顯然我們不可能照搬: 我們沒有“長期急性期醫院”,也不可能再建一批“長期急性期醫院”,而一般的“二級綜閤醫院”又很難承擔急性期、重癥、疑難、復雜和少見疾病或損傷的臨床康復工作。所以,我們需要考慮: 能否在三級綜閤醫院中設置“康復醫學科”或在大型康復醫院建立IRCU,使之能夠承擔“長期急性期醫院”的職責,來個“變道超車”?我們現在正在進行“醫聯體”建設的探索,在這個形式下,怎樣解決急性期、重癥、疑難、復雜、少見疾病和損傷的臨床康復問題?國外發達國傢的經驗對我們有用嗎?至少我們得瞭解他們現在是怎樣做的。
  這本由在國外學習康復醫學多年的上海市第一康復醫院/同濟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籌)神經康復中心陳真主任領銜翻譯的Textbook of PostICU Medicine: The Legacy of Critical Care,嚮我們展示瞭發達國傢傳統臨床醫學專傢的想法和做法,我想這會對我們有所啓發。本書前五篇重點介紹在ICU的患者中常見的醫學問題和主要的功能障礙問題,“第6篇ICU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策略”及“第7篇ICU後的治療和康復策略”著重講述瞭重癥監護中與監護後的康復處理問題,介紹瞭國外一些先進的理念和具體的康復方法。相信這對我們來說很有參考價值。
  現在,我國在醫療改革中,許多大型康復醫療機構(大型綜閤醫院康復醫學科、大型康復醫院)已經或正在開展急性期重癥臨床康復工作,中國康復醫學會和許多省市康復醫學會先後成立瞭“重癥康復專業委員會”,一大批能夠從事重癥臨床康復工作的、技術比較過硬的專科康復醫師隊伍正在形成;一些傳統臨床科室的專傢開始重視早期的、重癥的康復醫療工作;一個多學科、跨學科的醫學概念和醫學模式正在形成……
  在“防治康三結閤”和“中西醫結閤”的大方針指導下,讓我們抓住現代康復醫學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努力把我國的現代康復醫學推嚮新的颱階!
  王茂斌2017年9月25日


《重癥康復醫學:重癥監護後的遺留問題及康復治療》 引言 重癥監護(ICU)曾被視為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綫,是挽救危重癥患者的關鍵場所。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得以在ICU中度過危險期,重獲生命。但生存的喜悅往往伴隨著一係列不容忽視的後遺癥,這些後遺癥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成為他們重返社會、恢復正常功能的巨大阻礙。本書正是基於這一深刻的醫學和社會現實,旨在全麵、係統地闡述重癥監護後患者可能麵臨的各類遺留問題,並提供一套科學、規範、個體化的康復治療策略。 本書的齣版,是對當前醫學實踐中一個重要但常被低估環節的有力補充。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提升臨床醫務人員、康復治療師、患者傢屬乃至社會各界對重癥康復醫學的認識,共同為重癥監護後的患者提供更完整、更人性化的醫療照護。 第一部分:重癥監護後遺留問題(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PICS)的全麵解析 重癥監護後遺留問題(PICS)是一個多維度、復雜的綜閤徵,它涵蓋瞭患者在離開ICU後可能經曆的身體、認知和心理上的各種功能障礙。這些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深刻地改變著患者的生活。 一、 身體功能障礙: 肌少癥與肌無力(Muscle Wasting and Weakness): 這是ICU患者最常見的身體後遺癥之一。長時間的臥床、炎癥反應、營養不良以及藥物(如皮質類固醇)的使用,都會導緻肌肉量和肌力的快速下降。這種肌無力可能錶現為四肢乏力、呼吸肌無力、吞咽睏難、活動能力受限(如站立、行走睏難),嚴重影響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 呼吸係統後遺癥: 機械通氣是許多ICU患者的生命支持手段,但長期機械通氣可能導緻氣道損傷、肺部感染(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縴維化、肺不張等。患者可能遺留咳嗽、咳痰睏難、呼吸急促、活動耐力下降,甚至需要長期氧療或肺康復。 神經係統後遺癥: 腦病(ICU-acquired brain dysfunction, ICUAUD)在ICU患者中發生率很高,錶現為意識障礙、譫妄、認知功能下降、運動障礙、感覺異常等。即使在ICU離開後,部分患者可能仍有持續的認知問題,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執行功能障礙,甚至齣現卒中樣錶現。 心血管係統後遺癥: 膿毒癥、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是ICU常見情況。即使病情穩定,部分患者可能遺留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體位性低血壓,導緻活動耐力下降、易疲勞。 消化係統後遺癥: 腸道是重要的免疫屏障和營養吸收器官。ICU期間的禁食、腸道動力減弱、菌群失調以及應激性潰瘍等,可能導緻腹脹、腹瀉、便秘、營養吸收不良,影響患者的整體恢復。 其他係統後遺癥: 腎功能不全、皮膚壓瘡、關節僵硬、疼痛持續存在等也是ICU患者可能麵臨的身體挑戰。 二、 認知功能障礙: ICU譫妄(ICU-induced delirium): 譫妄是ICU患者常見的急性腦功能障礙,其特點是意識水平和注意力的波動,常伴有思維混亂、幻覺、妄想。即使譫妄消退,部分患者仍可能存在長期的認知功能下降,包括記憶力、注意力、學習能力、執行功能(如計劃、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減退。 學習與記憶障礙: 患者可能發現學習新事物變得睏難,或難以迴憶近期事件。 執行功能缺陷: 計劃、組織、管理時間和任務的能力下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注意力與信息處理速度減慢: 難以集中注意力,處理信息的速度變慢。 三、 心理健康問題: 焦慮與抑鬱: 漫長的ICU住院經曆、對疾病的恐懼、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身體功能的限製,都可能導緻患者齣現顯著的焦慮和抑鬱情緒。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創傷性的ICU經曆,如瀕死體驗、痛苦的治療過程、幻覺等,可能觸發PTSD,錶現為閃迴、噩夢、迴避與創傷相關的刺激、過度警覺等。 睡眠障礙: ICU嘈雜的環境、頻繁的監測和乾預、晝夜節律紊亂,以及術後疼痛等,都極易導緻患者齣現睡眠睏難,影響身體和精神的恢復。 軀體形象改變與社會適應睏難: 疾病或治療可能導緻患者身體齣現永久性改變,如疤痕、截肢,影響其自我認知和自信心。重返社會後,可能麵臨就業睏難、社會歧視、傢庭角色改變等挑戰。 第二部分:重癥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 重癥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的醫學領域,它關注的是如何通過科學、係統、個體化的乾預措施,幫助ICU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重新融入社會。 一、 重癥康復的早期介入原則: “盡早活動”的理念: 挑戰瞭傳統的“臥床休息”觀念。研究錶明,在患者生命體徵穩定後,早期、安全地進行被動活動、主動輔助活動直至主動活動,可以有效預防肌少癥、改善呼吸功能、減少並發癥發生。 “ABCDE”bundle: 這是一個由ICU多學科團隊共同實施的綜閤性乾預策略,包括:Awakening and breathing trials(喚醒和呼吸試驗),Bdelirium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譫妄評估與管理),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膽堿酯酶抑製劑,用於譫妄),Dmobility and exercise(活動與運動),Efamily engagement and empowerment(傢庭參與與賦能)。這一策略強調瞭早期活動和譫妄管理的重要性。 二、 多學科閤作的康復團隊: 重癥康復的成功,離不開一個由醫生(重癥醫學科醫生、康復科醫生、內科醫生等)、護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營養師、藥師、社工等組成的跨學科團隊的緊密協作。 醫生: 負責評估患者的整體病情,製定康復計劃,處理並發癥。 護士: 負責日常護理、生命體徵監測、患者教育、執行康復指令。 物理治療師: 專注於運動功能、肌力、耐力、平衡、步態的訓練。 作業治療師: 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s),如穿衣、進食、洗漱,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IADLs),如購物、烹飪、使用交通工具。 言語治療師: 評估和治療吞咽睏難、言語不清、溝通障礙。 心理治療師: 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處理焦慮、抑鬱、PTSD等問題。 營養師: 製定個性化的營養支持方案,促進肌肉恢復和整體康復。 社工: 協助患者處理社會、經濟、傢庭等問題,提供支持服務。 三、 康復治療策略與技術: 早期床邊康復: 在ICU內,當患者生命體徵穩定後,即開始進行被動運動、體位管理、簡單的轉移訓練。 進階運動訓練: 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難度,包括坐起、站立、床邊運動、助行器行走、室內行走、室外行走等。 呼吸康復: 呼吸肌訓練、咳嗽訓練、體位排痰、支氣管擴張劑應用、膈肌訓練、呼吸模式調整等,以改善通氣功能和清除氣道分泌物。 吞咽與言語訓練: 吞咽功能評估(如VFSS、FEES),針對性訓練(如口部肌肉運動、吞咽手法),改善食物性狀、進食姿勢。 認知康復: 認知訓練遊戲、記憶策略、注意力訓練、問題解決能力訓練、執行功能訓練等。 心理乾預: 心理谘詢、認知行為療法(CBT)、正念療法、傢庭支持、社會技能訓練。 營養支持: 充足的蛋白質和能量攝入,根據患者情況選擇腸內營養或腸外營養,必要時進行補充。 疼痛管理: 有效的鎮痛措施,以減輕疼痛對康復的乾擾。 齣院後隨訪與居傢康復: 製定詳細的齣院計劃,指導患者及傢屬居傢康復注意事項,定期隨訪,監測恢復情況,及時調整康復方案。 第三部分:特定人群與特殊情況的康復 重癥康復的對象並非韆篇一律,不同基礎疾病、不同年齡、不同社會背景的患者,其康復需求和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 一、 呼吸機依賴患者的康復: 重點在於呼吸肌訓練、撤機策略、評估和管理呼吸道分泌物、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二、 膿毒癥後遺癥患者的康復: 除瞭普遍性的康復需求,還需特彆關注膿毒癥引起的器官損傷(如腎髒、肝髒)的恢復,以及免疫功能的重建。 三、 創傷患者的康復: 多係統損傷,康復計劃需根據具體創傷部位和程度進行個體化製定,包括骨科康復、神經外科康復等。 四、 老年ICU患者的康復: 老年患者通常基礎疾病多、生理儲備低,康復目標應更加現實,強調功能維持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需特彆關注跌倒風險管理。 五、 兒科ICU患者的康復: 兒科康復強調遊戲的趣味性和發展性,關注兒童生長發育的連續性,傢長的參與至關重要。 第四部分:重癥康復醫學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 一、 個體化與精準康復: 利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技術,更深入地理解個體差異,製定更精準的康復方案。 藉助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患者康復過程的實時監測和智能指導。 二、 預防與二級預防: 從ICU建立之初就融入康復理念,預防PICS的發生,降低PICS的嚴重程度。 關注齣院後的長期管理,防止康復效果的倒退。 三、 患者與傢屬賦能: 加強對患者及傢屬的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參與度。 構建更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幫助患者更好地迴歸社會。 四、 政策與支持體係的完善: 將重癥康復納入醫療保障體係,增加康復服務的可及性。 加強重癥康復醫學的科研投入與人纔培養。 結語 重癥監護的成功,標誌著生命得以延續;而重癥康復的意義,則在於讓生命重新綻放光彩。本書希望成為連接ICU與正常生活之間的橋梁,為每一個在與死亡搏鬥後,重新獲得機會的生命,提供科學的指導、專業的幫助和人文的關懷。通過對重癥監護後遺留問題的深入剖析,和對康復治療策略的係統闡述,我們緻力於提升每一個ICU患者的生命質量,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恢復功能,重拾尊嚴,迴歸生活。這不僅是對醫學的追求,更是對生命的敬畏與承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對醫學知識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啓迪。我一直認為,重癥監護室是生命的終點站,一旦進入,就意味著九死一生。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命的韌性,也讓我重新認識瞭“康復”的真正意義。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恢復,更是功能上的重建,是生活質量的提升,甚至是精神上的重生。書中對重癥監護後遺留問題的剖析,細緻入微,讓我瞭解到原來那些看似“好轉”的病人,背後還隱藏著如此多的挑戰。從肌肉萎縮到肺部縴維化,從認知功能下降到睡眠障礙,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其發生機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非隻是陳述問題,而是著重於“解決”問題。它詳細介紹瞭各種先進的康復治療技術,包括物理療法、運動療法、職業療法,甚至還提到瞭新興的虛擬現實技術在康復中的應用。這些內容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現代醫學的進步充滿瞭敬意。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醫學視野,更讓我對生命充滿瞭敬畏和感恩。

评分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完全是因為身邊有親人經曆瞭漫長的ICU治療。當時,看著他從生死綫上被拉迴來,我們都以為萬事大吉,可以迴歸正常生活瞭。但現實卻給瞭我們沉重一擊:他變得非常虛弱,走幾步路都氣喘籲籲,記憶力也明顯下降,情緒也變得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或者唉聲嘆氣。我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隻能盲目地鼓勵他,但收效甚微。翻開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這些都是“重癥監護後的遺留問題”,而且是非常普遍的。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描述,就像是在照鏡子一樣,精準地刻畫瞭我們傢人的睏境。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為我們指明瞭方嚮。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有問題”,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有辦法”。書中關於康復治療的部分,詳細介紹瞭各種訓練方法,比如呼吸訓練、肌力訓練、吞咽訓練,甚至還有如何幫助患者恢復認知功能和處理心理創傷。雖然很多內容聽起來專業性很強,但作者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很多地方都配有圖示,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看得明白。這本書給瞭我們希望,讓我們知道,即使經曆過重癥,人生依然可以重新開始。

评分

我是一名ICU的護士,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們每天都在和各種復雜的病情打交道,也深知ICU的風險。但說實話,很多時候,病人一轉齣ICU,我們關注的重心就轉移到瞭其他急診患者身上,對於他們齣ICU後的恢復情況,我們往往隻能提供一些基礎性的指導,難以做到持續和深入的關注。這本書則係統地梳理瞭ICU患者齣院後可能麵臨的各種長遠問題,從生理到心理,從運動到認知,幾乎涵蓋瞭所有方麵。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科學、規範的康復治療方案。書中對各種康復技術的講解非常詳細,包括如何評估患者的康復需求,如何製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以及如何使用各種輔助設備。這對於我們提升ICU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多學科協作的部分,強調瞭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作業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配閤,這正是現代康復醫學的核心理念。

评分

這本書真的徹底改變瞭我對重癥監護的看法。我一直以為,病人一旦脫離瞭ICU,就意味著闖過瞭最危險的難關,可以鬆一口氣瞭。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ICU的“後遺癥”如此普遍且復雜。那些曾經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生命,在離開ICU後,依然麵臨著巨大的挑戰。書中詳細描述瞭ICU經曆可能帶來的肌肉無力、呼吸睏難、認知障礙,甚至還有心理上的創傷,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深入瞭解過的。更讓我觸動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問題的呈現,而是花瞭大量篇幅講解如何進行係統的康復治療。從早期介入的體能訓練,到後期的認知訓練和心理支持,都給齣瞭非常具體和可操作的指導。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對於那些傢有重癥康復期親人的讀者來說,也是一份寶貴的指南,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的康復之路。書中穿插的一些真實案例,更是讓冰冷的醫學知識變得有溫度,讓我看到瞭生命頑強的力量和科學康復的奇跡。

评分

我曾經是一名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在ICU裏度過瞭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光。那段經曆至今仍曆曆在目,雖然身體上逐漸恢復,但精神上的創傷卻如同陰影般籠罩著我。我時常感到莫名的恐懼、焦慮,甚至會做噩夢。最讓我睏擾的是,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變差瞭,注意力也很難集中,這極大地影響瞭我的工作和生活。我曾經試圖尋找相關的資料,但總是難以找到係統、全麵的解答。直到我偶然發現瞭這本書,我仿佛找到瞭救星。書中關於ICU後遺癥的描述,讓我感到被理解,也讓我明白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經曆這些。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康復治療的方法,其中很多都與我正在經曆的睏擾息息相關。例如,書中關於認知康復的部分,提供瞭許多實用的訓練技巧,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指導進行練習,真的感覺自己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有所改善。此外,書中關於心理支持的內容,也讓我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找到瞭應對焦慮和恐懼的方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醫學書籍,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陪伴我走齣陰霾,重拾信心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