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1 《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介紹瞭一係列環保技術和環保相關理論
2 技術實用可行性強,有些環保技術和理念具有先進性,對於我國有關環境汙染治理技術、環境汙染監測技術都有很高的藉鑒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共17章,主要介紹瞭一係列環保技術及環保相關理論,涉及廢水、大氣、土壤及固體廢物等各個方麵,內容豐富全麵,技術實用可行。
廢水方麵主要介紹瞭廢水的生物和化學監測以及廢水遷移模型。土壤汙染治理技術方麵,主要介紹瞭土壤中二吖惡英等有機物萃取技術。重金屬汙染方麵的主要內容包括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重金屬遷移通量和流量及其對底棲生物有效性的影響研究以及河流和湖泊中金屬淨負載的可行性研究。在大氣汙染控製領域相關研究方麵,本書分彆介紹瞭北歐歐洲空氣汙染長距離漂移監測和評價閤作方案監測站顆粒物濃度測定及化學成分分析、交通道路産生的微粒物、不同VOC光化學臭氧生成潛力、輪船氨泄漏的測定方法以及細微顆粒物被動式采樣器的開發和測試。在碳足跡和溫室氣體方麵,本書著重介紹瞭生命周期評估、歐洲造紙中的碳足跡等一些理論方法及如何通過食品選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最後,本書還對城市固體廢物的處理進行瞭係統介紹。
本書可供環境保護領域的研究人員、管理人員閱讀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劉東方,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博導。長期從事環境保護相關技術科研與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相關經驗。重點研究領域:廢水處理、給水處理,汙泥處理與處置,惡臭及廢氣處理 等。獲得多項相關研究專利。
目錄
第1章汙水處理廠齣水的生化監測001
1.1概述001
1.2引言004
1.3研究目的004
1.4監測方案004
1.4.1取樣點,汙水處理廠004
1.4.2受納水體005
1.4.3化學錶徵005
1.4.4生物學錶徵007
1.5實驗方法007
1.5.1取樣007
1.5.2化學分析007
1.5.3雄激素和雌激素的活性009
1.6結果與討論009
1.6.1汙水處理廠齣水的化學特性——專題分析009
1.6.2汙水處理廠齣水中雌激素和雄激素活性021
1.6.3汙水處理廠齣水化學成分的季節變化性021
1.6.4受納水體025
1.6.5汙水處理廠齣水的化學特性——未知化閤物的鑒定026
1.7多變量數據分析034
1.8總結與結論036
1.9樣品特性和檢測結果040
參考文獻045
第2章廢水遷移擴散模型049
2.1概述049
2.2介紹049
2.3MALMAK模型050
2.3.1模型的發展050
2.3.2模型說明051
2.3.3模型測試053
2.4結論055
參考文獻055
第3章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的鎳、銅、鋅、鎘和鉛056
3.1概述056
3.2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重金屬研究背景057
3.3材料和方法058
3.4結果059
3.5討論069
3.5.1物理和化學參數(包括水樣中的銅)069
3.5.2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錶層鎳、銅、鋅、鎘和鉛濃度070
3.5.3斯德哥爾摩市中心鎳、銅、鋅、鎘和鉛的沉積物通量:對來源和流動的影響075
3.5.4鎳079
3.5.5銅079
3.5.6鋅、鎘和鉛080
3.5.7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鎳、銅、鋅、鎘和鉛的生物有效性081
3.5.8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沉積物中曆史沉積的金屬081
3.6結論083
參考文獻084
第4章處理二 惡英汙染的土壤086
4.1概述086
4.2光解催化劑處理二 惡英汙染土壤的目標和局限性087
4.3文獻綜述087
4.3.1二 惡英和呋喃(PCDD/Fs)087
4.3.2土壤溶液中的膠體089
4.3.3二氧化鈦092
4.3.4現有的土壤修復方法095
4.4材料和方法103
4.4.1提取103
4.4.2氧化104
4.5結果和討論105
4.5.1萃取105
4.5.2氧化111
4.6結論112
參考文獻112
第5章土壤中重烴的堿萃取115
5.1概述115
5.2目的115
5.3實驗材料和方法115
5.4實驗結果116
5.5結果和討論117
5.6進一步的研究118
參考文獻118
第6章機溶液萃取土壤中有機物質的方案優化119
6.1概述119
6.2目的119
6.3材料和方法119
6.3.1實驗設計119
6.3.2實驗步驟120
6.3.3分析120
6.4結論121
6.4.1溫度122
6.4.2時間125
6.4.3萃取劑溶液濃度126
6.4.4變量的相對重要性127
6.5有關研究結論的討論128
第7章金屬淨負荷的可行性研究129
7.1概述129
7.2引言與文獻綜述130
7.3金屬淨負荷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32
7.3.1顆粒態金屬132
7.3.2滯留模型測試地點的選擇133
7.3.3金屬滯留模型的測試與迴顧134
7.4結果139
7.4.1顆粒態金屬139
7.4.2湖泊金屬滯留模型140
7.4.3河流金屬滯留結果145
7.5討論與結論148
7.5.1顆粒態金屬148
7.5.2湖泊金屬滯留模型149
7.5.3河流金屬滯留模型151
7.5.4對未來工作的建議151
參考文獻152
第8章利用低成本儀器在北歐監測站監測空氣中PM1、PM2.5和PM10153
8.1介紹153
8.1.1為什麼研究懸浮顆粒?153
8.1.2懸浮顆粒的粒徑——一個重要的參數153
8.1.3氣溶膠的來源153
8.1.4積纍模式154
8.1.5顆粒物采樣154
8.1.6積纍模式氣溶膠的形成154
8.1.7積纍模式懸浮顆粒的化學成分155
8.1.8研究目標155
8.2實驗155
8.2.1裏爾渥爾比(Lille Valby)(丹麥)156
8.2.2比爾肯內斯(Birkenes)(挪威)156
8.2.3艾斯普維瑞特(Aspvreten)(瑞典)157
8.2.4維羅拉赫蒂(Virolahti)(芬蘭)157
8.2.5在相對較低濕度下對濾膜進行稱量157
8.3結果與討論157
8.3.1PM1、PM2.5 和 PM10的平均濃度157
8.3.2PM1濃度的變化157
8.3.3PM1濃度的高低159
8.3.4風嚮分析160
8.3.5季節性變化160
8.3.6積纍模式與粗粒模式之間的相關性160
8.3.7PM2.5是否可以很好代錶積纍模式顆粒物?168
8.3.8PM1中機離子的化學分析168
8.4結論169
參考文獻169
第9章道路交通産生的磨損顆粒物171
9.1概述171
9.2目的和方法173
9.3方法173
9.3.1道路模擬器的安裝173
9.3.2監測和取樣方法176
9.3.3分析方法177
9.3.4模型178
9.4測量180
9.4.1道路模擬器180
9.4.2在馬爾默數據測定181
9.4.3在斯德哥爾摩市的測定181
9.4.4瑞典城區空氣質量網絡內的測定184
9.5實驗結果184
9.5.1道路模擬器184
9.5.2測得數據的質量閉閤/質量平衡195
9.5.3現場數據的受體模型199
9.5.4PM和痕量元素排放係數213
9.5.5方法對比219
9.5.6地點對比221
9.6討論222
9.7結論223
參考文獻224
第10章歐洲環境中各種VOC的POCP研究227
10.1摘要227
10.2大氣中VOC和臭氧概述228
10.2.1大氣中VOC對環境的影響228
10.2.2對流層臭氧228
10.2.3光穩定態228
10.2.4對流層臭氧前體物,NOx和VOC229
10.2.5VOC的大氣化學230
10.2.6根據臭氧生成能力對各種VOC進行排序230
10.2.7目的231
10.3對POCP概念的臨界分析方法231
10.3.1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IVL)光化學軌跡模型231
10.3.2模型的建立和本研究的參數231
10.3.3確定臭氧産生量的不同方法232
10.4POCP概念臨界分析的結果233
10.4.1對相對POCP值影響較小的模型參數234
10.4.2VOC和NOx的背景排放235
10.4.3VOC點源的日均值235
10.5POCP臨界分析的結論236
10.6選擇POCP計算的模型236
10.6.1初始濃度237
10.6.2SO2、CO、CH4和異戊二烯的背景排放237
10.6.3點排放源的形狀237
10.6.4不同時刻VOC點源237
10.6.5VOC點源的排放密度237
10.6.6背景VOC排放的分布237
10.6.7乾沉降速率237
10.6.8氣象參數237
10.6.9VOC和NOx的背景排放238
10.7歐洲環境條件下的POCP值239
10.7.1對流層NOx和VOC産生的臭氧239
10.7.2為瞭控製臭氧,應該進行VOC或者NOx的減排嗎?243
10.7.3各種VOC的POCP值244
10.8討論與結論252
參考文獻252
第11章利用氮氧化物轉換器測量船上氨泄漏255
11.1概述255
11.2背景介紹255
11.3輪船上氮氧化物的排放以及氨泄漏256
11.3.1輪船上氮氧化物的排放256
11.3.2選擇性催化還原258
11.3.3氨泄漏259
11.4氨的測量259
11.4.1氨的測量概述259
11.4.2可見光/紅外光的吸收261
11.4.3濕式化學法261
11.4.4化學方法261
11.5本研究所用的方法261
11.5.1濕化學法261
11.5.2激光係統262
11.5.3紅外綫係統263
11.5.4氧化催化劑266
11.5.5其他測試266
11.6測量和結果267
11.6.1活動A267
11.6.2活動B269
11.6.3實驗室試驗273
11.7討論和結論276
11.8展望277
參考文獻277
第12章細微顆粒物被動式采樣器的開發和測試279
12.1概述279
12.2細顆粒物被動式采樣器的開發背景279
12.3采樣器的構造280
12.4采樣器測試281
12.5結論283
參考文獻284
第13章生命周期評價方法——WAMPS在廢物管理規劃中的應用285
13.1概述285
13.2背景介紹285
13.3方法285
13.4方案和假定286
13.5結果與討論287
13.6結論289
第14章歐洲造紙中的碳足跡290
14.1概述290
14.2背景介紹292
14.3目的292
14.4碳足跡:一般方法、框架和標準293
14.5紙箱闆及紙箱産品說明294
14.6研究範圍294
14.6.1功能單位294
14.6.2研究總體範圍294
14.6.3碳足跡係統分析的類型296
14.6.4數據采集過程296
14.6.5係統邊界296
14.6.6廢物焚燒和垃圾填埋場中的能源迴收298
14.6.7數據質量要求298
14.6.8氣候變化的類型指標299
14.6.9敏感性檢查299
14.7森林中碳的儲存(步驟1)300
14.7.1介紹300
14.7.2管理高儲存碳的森林的必要性300
14.7.3消費者的需求、森林管理和碳儲存之間的關係301
14.7.4森林可持續管理——以瑞典為例302
14.7.5其他國傢的可持續森林管理304
14.7.6如何計算與購買木材相關的森林碳儲存的份額305
14.7.7根據國傢值計算與購買木材相關的森林碳儲存份額306
14.7.8次國傢計算308
14.7.9關鍵假設和不確定因素308
14.7.10歐洲市場改裝每噸紙箱産生的生物固碳的計算309
14.8林業産品中的碳儲存(步驟2)310
14.9改裝紙箱(步驟3~7)的生産和運輸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310
14.10與生命周期末端相關的排放(步驟9)310
14.10.1介紹310
14.10.2材料迴收311
14.10.3紙箱的廢物焚燒311
14.10.4垃圾填埋312
14.10.5概要——生命周期末端313
14.11避免生産階段和周期末端的排放量(步驟10)314
14.11.1生産階段314
14.11.2介紹314
14.11.3物料迴收314
14.11.4紙箱的廢物焚燒314
14.11.5填埋315
14.11.6概要——避免周期末端排放量315
14.12改裝紙箱的碳足跡概要315
14.13敏感性檢驗316
14.14結論316
參考文獻317
第15章歐盟和加利福尼亞州排放交易體係鏈接320
15.1概述320
15.2背景介紹321
15.3鏈接的意義322
15.3.1鏈接的經濟意義322
15.3.2鏈接的政治意義323
15.3.3不同設計特點的意義324
15.4歐盟ETS與新興加利福尼亞州ETS鏈接的分析326
15.4.1歐盟和加利福尼亞州在鏈接中的位置326
15.4.2相對嚴格的目標327
15.4.3抵消交易的認可327
15.4.4價格管理328
15.4.5行業覆蓋329
15.4.6配額分配329
15.5結論330
參考文獻331
第16章食品消費選擇和氣候變化333
16.1概述333
16.2背景335
16.3食品對氣候的影響,生命周期概述337
16.3.1氣候賬戶337
16.3.2案例研究338
16.3.3傢庭運輸340
16.3.4食品垃圾340
16.3.5航空運輸340
16.3.6最重要的假設340
16.3.7LCA研究結果中不確定性分析340
16.3.8從LCA研究結果中得齣政策建議340
16.4LCA研究結果的總體評價341
16.4.1“食品雜貨袋”研究案例341
16.4.2傢庭運輸342
16.4.3廢棄物342
16.4.4航空運輸342
16.4.5所有例子342
16.4.6影響結果的敏感性/重要假設343
16.5討論344
16.5.1促進較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食品消費的政策手段345
16.5.2為什麼政策工具麵嚮最終消費者,而不是生産者?345
16.5.3一般建議346
16.5.4案例具體建議347
16.5.5結果的不確定性/變化性348
16.5.6交叉檢查的結果348
16.6結論和建議349
16.7溫室氣體政策手段350
16.7.1瑞典食物鏈相關的食品與氣候政策350
16.7.2政策瞭望354
參考文獻357
第17章如何處理城市固體廢物361
17.1概述361
17.2生命周期評估362
17.2.1生命周期評估概述362
17.2.2生命周期評估框架362
17.2.3生命周期評估中重要術語與方法363
17.3經濟性評估364
17.4ORWARE模型364
17.4.1方法和對模型的一般描述364
17.4.2ORWARE中生命周期評估365
17.4.3ORWARE幾個子模型概述366
17.5早期ORWARE研究368
17.6係統研究369
17.6.1目標369
17.6.2係統邊界369
17.6.3情景371
17.6.4敏感性分析372
17.7結果373
17.7.1環境影響373
17.7.2一次能源載體的能源消耗375
17.7.3經濟性376
17.8敏感性分析378
17.8.1一般敏感性分析378
17.8.2敏感性分析——特殊的選擇379
17.9結論380
參考文獻381
精彩書摘
8.1.7積纍模式懸浮顆粒的化學成分
纍積模式占據PM2.5的顆粒的大多數,因此進行瞭許多關於積纍模式微粒的化學組成的研究。在微細的模式中,發現的物質包括硫酸、氨、有機碳、碳元素和某些過渡金屬元素(如鉛、鎘、釩、鎳、銅、鋅、錳、鐵、銻等)。微細模式與粗劣模式中還可以找齣很多共有物質,如某些元素(釩、銅、錳,鎳,鉻,鈷,硒)和硝酸鹽。細小的硝酸鹽通常形成硝酸銨,伴隨硝酸和氨氮之間的反應。懸浮顆粒中的主要重量來自於有機質(OM = OC x轉換因子)或者硫酸根SO42-。
8.1.8研究目標
在斯堪的納維亞,PM的區域背景濃度被證實為主要貢獻者,PM濃度甚至達到瞭城市水平(Forsberg et al., 2005)。區域PM水平一
瑞典環境汙染過程監測與控製技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