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瞭廬畫論Ⅱ:文人畫的當代傳人和代錶》主要結閤瞭廬的個人繪畫及理論經驗,分文人畫、書法、漫談、點評、交往、訪談等闆塊內容,全麵闡述個人的藝術觀點。其中“點評”涉及對趙孟頫、黃公望、任仁發、瀋周、傅抱石等人書畫藝術的點評,深入淺齣,帶讀者賞析各名傢的藝術性情。而“漫談”部分,瞭廬首次全麵揭露個人的從藝過程,創作、探索經曆。
尤為精彩的是作為文人畫的當代傳人和代錶的瞭廬,在“文人畫論”闆塊深入挖掘文人畫的本質問題。其中“文人畫的地域特質”、“文人畫的三大要素”、“文人畫的衰敗之氣”三篇短文,就對文人畫的特質有所探索……可以說,《瞭廬畫論Ⅱ:文人畫的當代傳人和代錶》不僅使世人對瞭廬獨特的藝術個性有所瞭解,還將為大傢對中國傳統書畫的認識帶來新的啓發。
目錄
一 文人畫
藝術手記
文人畫是繪畫史皇冠上的明珠
文人畫
文人畫三大基礎要素
文人畫的地域特質
文人畫的衰敗之氣
一問一答
氣韻生動
詩與畫的關係
對筆墨生命狀態的認識
藝術傢的創作狀態
藝術創作
胸有成竹論
淡而彌厚
我對繪畫與音樂的思考
文人畫與西方繪畫
……
二 書法
三 點評
四 漫談
五 交往
六 訪談
精彩書摘
《瞭廬畫論Ⅱ:文人畫的當代傳人和代錶》:
我帶著前輩先生感嘆的筆墨將要失傳的話,所以在觀看的過程中,尤其注意最具筆墨錶現力的傳世山水畫名作。久而久之,在宋元和明清兩個展廳作品的比較中,我就發現宋元畫傢作品中所錶現的山的筆墨形象,猶如一個體格強健、精神突兀的山神。通體肌肉飽滿,筆墨綫條像肌肉中間流動的血脈和筋脈,給人很自然的感覺,就像山水詩人筆下的詩情,是那麼的富有生機。而參照之下,明清展館中的作品,即使是最有代錶性的瀋周和唐寅的山水作品,也好像畫中的山神,穿瞭半透明的外衣,來到瞭城裏,雖說麵貌還在,但那種肌肉強勁、筋脈流動的筆墨精神,已隱約難見瞭。
至於文徵明、董其昌及四王以後的畫傢,以模擬宋元作品為主,他們在學習和取法宋元藝術傢筆墨法度的同時,以畫傢的本能對前人的筆墨形式進行瞭具有節奏和鏇律的處理,因而宋元時代“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作精神,逐漸被切割和誇張,形成一種形式主義的繪畫現象。就當今而言,賀天健、吳湖帆和張大乾就是這種繪畫現象中最優秀的畫傢代錶。
尤其是從清乾隆的“小四王”一直到到民國時期的“三吳一馮”,山水畫傢的創作大多都穿上瞭王石榖的製服。這期間雖有石濤,以“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寫生願望,在他一些優秀的代錶作品中也體現瞭一種突兀的氣骨,但是比較宋元畫傢的作品,在風骨的大雅上總顯得稍遜一籌,而他更多隨意寫生的小品則未免草率和疲態,倒不如梅清寫生的小品,彆有一種清幽的風骨。
傳統山水畫形式主義的繪畫現象,一直到近現代黃賓虹和陸儼少兩位畫傢,纔從氣象萬韆的自然現象中,各自體味和捕捉到瞭一種錶現早晚迷離的朦朧山景和天光雲影的“杜甫詩意”。
到瞭1966年“文化大革命”,上海博物館被封閉瞭,好多老先生也受到瞭各方麵的衝擊,這給我與他們的交往和詩文的學習帶來瞭睏難,我隻能更多地緻力於對書法的學習和研究,同時收集各類傳世珍品的畫冊和畫片,有幸的是我得以廉價地買到瞭一批當時上海博物館在印製過程中不閤格的復製品,置於床邊不斷地觀摩,以求進一步在作品中獲得對筆墨法度的記憶和理解。
1970年代以後,社會的政治環境稍微寬鬆瞭一點,我從熟悉的前輩老師中,選擇瞭與自己氣質較為接近的張大壯先生,作為自己的主要老師。由於氣質上麵的相近,張大壯老師也樂意把自己當年在龐萊臣的虛齋中傳承下來的一套珂羅版《名筆集勝》送給我,這裏麵選的都是虛齋藏畫裏最經典的作品,而且其中絕大多數作品我都曾在上海博物館裏麵看到過,更感到記憶猶新和親切。聽他講述作品的概況,加深瞭對筆墨法度的理解。經過幾年的反復琢磨和臨摹,得以從感性到理性進一步地認識。
在前後的許多年裏,我也曾有幸利用各種公差和假期去旅遊,多次往返於長江三峽及華山、峨眉山、衡山、黃山、廬山、武夷山、雁蕩山等各地許多名山大川,帶著傳統繪畫中的山水形象,麵對著真山、真水,既新鮮又陌生,卻梳理不齣一種自己可以去錶現的辦法。
到瞭1975年,我有幸兼從關良老師那邊感悟到一些現代美學的理念,在新舊兩種藝術理念的衝撞之下,更感覺到不知所措,無奈之下,當時在許多年裏隻能寄興於張大壯老師的蔬果寫生和花卉創作,其中對老師的牡丹寫生研究費時最多。雖然這些作品也得到瞭人們的喜愛,但是相較我的山水創作願望而言,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
瞭廬畫論Ⅱ:文人畫的當代傳人和代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