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6
良工美物:12個製瓷人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 良工美物——尋找中國z美的手藝人,尋一場治愈。擇一事,終一生。
★ 曆時四年,傾力打造,以紀錄片的方式全景呈現12個陶瓷器手藝人的匠心世界。美在日常,觸手可及。
★ 讓生活迴歸生活原本的樣子,就像讓碗是碗的樣子,杯子是杯子的樣子,盤子是盤子的樣子。
★ 全彩四色裝幀,100剋進口東方書紙印刷,知名攝影師親攝近百幅照片,至臻至美,嘆為觀止。
廖少朗的天青色,麥子斌的執著於綫條,硃誌遠容納的萬象,柳遙遙堅守的樸實青花,程瀚哲翻轉杯底的火痕,柴皓傑精緻的東方美學,私物誌的取捨與接納,馬文茜長久相伴的器物,還有蔣偉偉不亂章法的堅持……
他們,因為熱愛而執著。
鍇子說,他是茶癡,喜歡有光且不老套的壺;
大樺說,重慶不應隻有火鍋,還有重慶的陶;
黃誌陽說,他做好自己的壺就可以瞭。
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懈地找尋更適閤與當下的生活産生連接的創作方式,並用心設計適應當下生活的溫暖器物。如果有幸能夠遇到你的閱讀,唯願這裏的故事抑或隻言片語能溫暖你的日常生活。
火痕器×竹絲扣瓷×柴砂壺×霽藍釉×柴燒壺×滎經砂器×食器×青花×生活器物×報食之器×茶器
12個製瓷人 12種陶瓷器 12種彆樣的故事和人生
良遇團隊緻力於發現和尋找手工藝匠人,曆時四年,深入實地走訪和對話中國當代製瓷人,記錄陶瓷器手藝人的故事和他們的作品,力圖呈現他們對技藝、器物和生活美學的解讀和體悟。用平常生活的初心,發現點滴的美好心意。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生活的樣子,我們也不吝希望美好的人和事物與我們不期而遇。
良遇
緻力於發現和尋找手工藝匠人,記錄手藝人的故事和他們的作品,還原手藝人的工藝之道,以及深入他們的器物之心。通過手藝人的視角來思考造物的本質,從而進入真正的手藝人的世界。
何為美物?也許是取決於手藝人的技藝,也因心中存美,帶著這般內心,以手給物注入靈魂和生命。良遇是個名詞,也是個形容詞,它與美好、安心、人與物有關,讓你與一切美好相遇。
齣品:風物閑美
主筆:魏玲莉
好的器物讓生活如此溫潤
豆瓣讀者 小睏
當你“迴顧器物齣自何人之手,或是追究其製作過程時,就會有更多更新的奧秘展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這些被柳宗悅稱之為的“奧秘”或許會讓我們深入器物之中,發現背後的製作者,瞭解他們以及這些器物的的故事,重新構建人與器物的關係。
當我探尋這座城市、這些設計師以及師傅的時候,我看到瞭博物館展覽中不曾詮釋的曆史,陶瓷地攤上沒有描繪的生動故事,更看到瞭創作者們在日常器物中傾注的美好心意。
生活、器物與人可以如此美好相依,好的器物可以讓生活如此溫潤,繼而柔化你的心。而一個創作者的心與其手中物件可以如此相似,讓使用者也能在這些器物中感受到創作者對生活的精心描繪。在我的尋找中,我看到人與器物的關係可以如此親近。
捌 我的半畝花園
柳遙遙× 青花
景德鎮曆經韆年,依舊巷弄交織。走街串巷,還是能看到陶瓷手藝人一墨筆下,婉轉而至層層分明,浴火而齣時,就是明淨素雅的青花,玲瓏驚艷。
青花技藝z早可追溯到唐代,成熟於元代,在景德鎮坊間又稱“鬼工”。寥寥幾筆勾轉,神韻立顯,風華絕代。清朝督陶官唐英曾說:“為維持一緻水平,避免參差,畫者學畫不學染,染者學染不學畫,描畫輪廓、施色填彩各司其責,不學習其他技能。”這樣纔能做到專注不分心。
18世紀初,法國傳教士殷弘緒來到中國,在昌江畔設立教堂傳教,同時嚮世人揭示神秘的東方製瓷技藝。他所經曆的景德鎮“如同無時無刻不置身於狂歡節”,四麵八方都是挑夫試圖擠過街頭的呼叫呐喊,世界各地的貿易商賈湧入巷弄庫房。每件瓷器必須經過二十名工匠之手,方纔入窯進行第1迴閤的煆燒,至少有七十名工匠負責為始燒齣窯的白器拋光、彩繪、上釉,然後纔迴爐進行二次復燒。這樣靈活精細的分工正代錶著蒸汽時代之前手工藝生産的z高峰。
時代更迭,隨著市場流通的快速發展,供應需求增加,陶瓷製作工藝從傳統的七十多道工序逐漸簡化,身兼數種工序或機器代替部分工作,比如模具成型,工廠化管理,貼花裝飾技法,瓷器得以大批量生産,傳統製瓷匠人越來越少,甚至傳統師徒製也漸漸丟失技藝的傳遞。
當年的製瓷匠人為瞭滿足世界各地湧入的市場需求,促使景德鎮工匠培養齣求新求變的創作心態,高度的調適能力激勵瞭景德鎮創意、靈活的經營策略,也讓這座城市變得包容和靈動。而今世界各地熱愛陶瓷藝術的藝術傢、手藝人和陶瓷愛好者來到這裏,對陶瓷熱愛至極,他們被稱為“景漂一族”。來到景德鎮後,大多數人都會從z基礎的拉坯到刻畫、施釉,甚至燒製進行係統的瞭解學習,柳遙遙就是其中一個。
柳遙遙工業設計專業畢業後,來到景德鎮陶瓷大學讀研究生,專攻陶瓷藝術方嚮,零基礎開始接觸陶瓷,從盤泥條、拉坯、立坯、施釉,再到釉上彩,一步一步慢慢紮實地學習,現在已經在景德鎮待瞭近8年。
朋友眼中的柳遙遙還會做很多美食,有空去蹭一頓飯就很是滿足。所以我比較私心地選瞭下午去他的工作室,順便蹭一頓飯。
那天下午車把我載到路口,這裏有一棵有些年歲的黃桷樹。十分鍾左右,柳遙遙推著自行車趕來。我們沿著小巷穿行,兩旁是做大件陶瓷器的作坊,院子裏整齊地晾著泥坯。第1個路口,就到瞭柳遙遙的工作室。院子一隅是他的小花園,花園裏種著荷花、石榴、桂樹、蘭草各種植物,花木繁盛,花棚架上錯落懸掛著幾個智能補水器,炎夏降溫之餘,也方便補水加濕,為這個花園平添幾分意趣。
夜幕落下,柳遙遙從菜籃裏取齣苕梗、白肉、茄子、雞蛋、番茄,開始準備晚餐。廚房案頭放著他們自己設計的青花食器,碗盤一應俱全,竈颱上一排青花輔料罐,整齊利落。半個小時後,古韻又不失現代風格的碗盤一一落桌。斑駁舊木桌為這餐飯食添瞭幾分生活的味道,他說,比較清閑的時候,每天還會去山裏背山泉,生活的味道就應該是和自然在一起。
清代硃彝尊的《北雙調?沉醉東風》裏有:
香茅屋青楓樹底,小蓬門紅闆橋西。
雖無蔗芋田,也有桑麻地。野薔薇結個笆籬,更添種山茶綠萼梅。這便是先生錦裏。
景德鎮這條小巷的山野意趣,也差不多是柳遙遙的“錦裏”罷。
柳遙遙口述整理
放鬆地去做,反而能夠做齣想要的
當初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陶藝老師。
要成為老師去教彆人,自己的基本功必須要紮實。所以,我把製作陶瓷的所有工序都踏踏實實地學瞭一遍。自古以來,景德鎮製作陶瓷的每道工序都是由不同的人來完成,我花瞭很長一段時間,學習瞭解每一道工序。所以,這幾年我一直都在不斷學習探索中。
z開始,我和大多數“景漂”一樣,我也去樂天練過攤。去樂天需要有自己的創意,z
開始我不會傳統的青花技法,自己拿個大筆就往上麵一筆一筆地畫各種條紋的青花裝飾。畫瞭一段時間後,覺得那樣還是不行,除瞭紋飾太過於簡單,青花紋飾本身是有曆史的內涵在裏麵的,青花器應該有一定曆史厚重感的錶達,那纔是青花的氣質,於是我開始往更復雜的紋飾和工藝方麵去嘗試突破。
任何創新的開始都是源於將傳統技法熟練於心,由於我的傳統青花技法功底不夠,畫齣的作品捕捉不到傳統青花的韻味,傳統的青花分水技法老是掌握不瞭,在堅持練習的同時,也時常去看傳統青花畫工在畫的過程中如何分水處理,在反復地練習過程中發現,我放鬆自己去畫,反而會畫得很好,越是小心謹慎地畫,越畫不齣感覺。
熟練的畫功錶達纔能賦予更靈動的氣韻。熟練瞭傳統技法之後,我開始結閤傳統青花紋飾設計適閤自己産品的青花紋飾,慢慢演變,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到現在這個樣子。平常我還是會堅持畫一些瓷闆畫,一方麵練習畫功,一方麵為産品紋樣設計找靈感。
但是,因青花的搶眼,人們一看首先就說我們是青花器,卻忽略瞭我們的器形,其實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設計,都有自己的講究。紋樣隻是器物視覺上的直觀美之一,使用功能與器形纔是器物適應生活使用的根本。中國古代的東西講究勻稱、大方、內斂、沉穩,張揚炫酷的形態很少。紋樣則跟隨器物的形態走,隨意又包含不隨意,這樣型、紋纔能統一。
很多人也會覺得比較傳統的器物沒有設計感,我們做壺也很少畫圖紙,做的過程中也有屬於器物的講究。比如說,器物的樣子存在於頭腦裏,一邊做一邊想到器物的樣子,看著怎麼修改舒服,自己想要的樣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齣現。然而,壺的頸部、肩部、腰,還有足,沒有一個特定的規定,但這個壺的肩部,如果提上一點,底部寬一些,顯得穩重厚實,收小一些則靈動輕盈起來。相反,壺肩一溜下來,整個精神就沒有瞭。
壺嘴有時是彎的,有時是直的。z開始做壺嘴,因為整體欠考慮,製作齣來後,感覺差不多,但是一個壺嘴需要做好幾遍,大一點,小一點,一個一個地放在上麵去試。
比如那邊的提梁壺壺把,z後壺把定型,做瞭很多個壺把,第1個斷瞭,第二個又變形瞭,一個不行就又繼續做,重復好多遍纔選到閤適的壺把。
這個壺身修成這樣的弧形,修的時候是憑感覺去做,但是修壺的感性思維是從大量的理性練習中得齣來的。我做東西比較感性,所以做不瞭一模一樣的東西。我喜歡把它做得比較“中國化”一點。像中國古代講究器物勻稱、大方,國畫布局中講究畫麵呼應,詩歌中講究唱和相隨,這些都不是炫酷,但是卻讓人感覺到圓滿和諧。在設計紋樣時,我會從細節上去考慮和設計,你看我的壺從不同角度去看,紋樣錶現齣來的感覺卻不一樣。比如這隻碗,從一邊看隻是簡單的青花勾沿,另外一邊卻是繁花似錦的感覺。壺的壺嘴、壺蓋、壺把上總會有與之呼應的景象,這樣它們纔是一體的,沒有被分離開。
我需要的青花描畫技法就需要脫離傳統青花的依樣臨摹。畫這些紋樣時,需要對紋樣有一定的理解,對意境的錶達有一定的領悟,纔能更好地錶現齣紋樣的內涵,很多時候並不是沒有畫工,而是適閤的畫工太少。
傳統畫工通過經年纍月的反復勞作,對於臨摹古畫熟練到齣神入化。忘我安心地畫,卻又可以談笑風生,就像古窯裏畫青花的大娘,幾筆勾勒,濃淡有緻,神采飛揚;粉彩大師點墨細琢,神韻隨至。
傳統紋樣中的美,凝結瞭我們民族幾韆年的文化、生活精髓,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傳統都適應現代的生活場景,所以我們設計紋樣時,會從中去掉繁復,提取適應當下生活審美的綫條和錶現方式,結閤現代生活,設計簡潔適應當下器物的紋樣。
裝得下生活的器物屬於民眾
器物的質樸,是從材料本身決定的。
我很喜歡這本《裝得下生活的器物》的書名,裝得下生活的器物會是怎麼樣的呢?但我想,它一定是屬於民眾 的。
在景德鎮,一個東西很難找到具體誰在做,景德鎮的分工在很多年前就有一種很先進的創作思路,景德鎮更像一個産業化的發展,100年前就已經達到現代工業時期的發展程度,但是現在所有程序都是一個人去完成。我眼裏的景德鎮也算是人們對過去手工業時代純粹生活的一種緬懷,你在世界各地很難找到第二個像景德鎮這樣純手工藝的城市,它有它的特殊性。
這裏太特彆,你用現代管理製度很難去約束景德鎮的工匠們,他們都不會買你的賬。因為工匠們工作依舊是傳統手工業工作形式,哪裏都可以乾活兒,全憑自己開心,而且手藝越好的師傅越“任性”。
在這樣的環境下摸索前進的年輕手藝人,一方麵需要和傳統交流,另外一方麵也要和當下溝通。日本柳宗悅的《民藝論》的確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可是,民藝是排斥個性的,做齣來的東西是需要更注重並符閤大眾的使用習慣,太過個性的東西就不算是民藝。
因此在我看來,景德鎮傳統瓷器大多不屬於民藝。舊時官窯的器物體現的是一種皇傢氣質,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錶達。相對來說,吉州窯、磁州窯一類的民間窯口做的一些器物雖然比較有個性,但是器物本身的錶達是屬於大眾的,沒有特殊性。民藝師傅隻是很單純地做自己的東西,畫得自然,錶達的都是民間的吉祥寓意等。這裏的手藝人不是為瞭去錶達個性,包括這些題材錶達的思想其實都是一些大眾思想,而且追求的也不是宮廷的精雕細琢的狀態。如果你說民藝是一個藝術品,那是從一定程度上抹殺瞭民藝,所以,民藝不是藝術品。
柳宗悅認為,我們做這些東西未必是錶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做多瞭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自然而然地錶露齣使用的味道。民藝的東西錶達齣來的是不刻意的,也不是我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的那種,不會是一種率性而為的錶達。
民藝需要有一個適閤的土壤,做事的人還要能夠專注,就一輩子隻需要做這一件事,做到熟練之後,他畫東西時就可以做到很率性很瀟灑地一筆就完成瞭,但是現在很難找到那一類師傅瞭,特彆是年輕人。很多人認為偏傳統的器物沒有創新,其實任何一件器物都是在一定曆史的積澱下逐漸創新的,而這些曆史積澱是創新的根基。
在設計思考過程中,我會廣泛收集素材,再將不同的素材進行篩選吸收,領悟素材本身的意義,將它們內化成自己的東西,z後通過器物形製或者紋飾充分錶達齣來,你會發現器物的氣質和自己是同頻的。我們的器形有傳統的影子,卻又有自己的錶達。同時,受文化發展的影響,傳統器物會比較內斂一些,現代器物會比較簡潔張揚一些,就像有的性格張揚的人做的東西就比較酷,這也是“器如其人”。其實,器物傳承下來,是因為它一方麵適應瞭現代發展,一方麵是一個時代的人的思想、氣質決定瞭器物的氣質。
我的半畝花園
為瞭保證品牌的長久性,保證市場流通的東西一定是好的,每次燒窯後的次品,我們選擇砸碎。光砸就砸瞭七八萬塊錢的東西,我也很心疼那麼多心血都被砸碎。但是,我砸掉它們不僅僅隻是砸掉,更是想時刻提醒自己盡量地少生産一些“垃圾”齣來,並盡可能地將次品率控製到z低z低。
自己不忍心,但是這是沒辦法的事,這是手工藝時代,人們追求的一種j緻。
在這樣的追求路上,我更喜歡自然而然的狀態,也許是受當年一位熱愛植物的老師的影響,我對植物有特彆的情誼。你看潘富俊在《草木情緣》裏整理齣的中國古典文學裏的植物世界都太美瞭,《詩經》裏說到情切處,就隻用一個“子”字、“女”字,便錶達齣悄然幽思、情不可遏的深情,他們往往藉喻相伴,花草樹木都是情的化身。草木在文學中已經如此美妙,那麼,著畫於器物之上,就更顯靈動。詩書禮樂,化成天下,窮理緻知,則造福祉。
我雖然會做很多菜。可是,我的院子沒有菜圃,隻有花園。我在陶瓷上畫過的植物,這個花園裏都有。我喜歡植物,它們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時候發新芽,都有自己的時間,不緊不慢剛剛好。
柳宗悅曾說:“器物之美是自然之美,沒有造作,能夠長久保持,正常之美對自然是忠實和順從的,隻有順從自然者,纔能夠獲得自然之美。”
我能夠守護著這一小半畝花園,也算是受到自然饋贈。所以,我期待我的器物能給人帶來舒適感和幸福感。
美在日常,觸手可及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小時候,父母擔心小孩吃飯時,手拿不穩碗,容易摔破,因此專門給小孩配一隻耐摔的碗。兒時我曾有一隻專屬的搪瓷碗,雖然輕巧閤適,但卻很想和爸爸媽媽一樣用陶瓷飯碗吃飯。後來,第1次獨自使用陶瓷飯碗吃飯,竟成瞭生命中重要的成長儀式,那好像意味著,嗯,你長大瞭,可以使用和大人一樣的東西。那樣的秘不可宣,然而又鄭重其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廈門的時光記憶展上,遇到瞭中古廚房老屋角落安置著的舊櫥櫃和桌凳,櫥櫃裏整齊擺放的碗盤上,歲月使用的痕跡清晰可見,老屋潮濕的味道撲麵而來。在廚房門口,兩位老人帶著孫子走進來,隻見老人輕輕摩挲著櫥窗說:“孩子你來看,這些我們傢很久以前也用過。”
我們不斷地想保護、挽留的東西,卻都敵不過時間重組、更新的力量。
我們時常期待生活美好,日常精緻。可是庸碌尋常的生活中,z珍貴的卻是過往的點滴,擁有初心,纔見未來。
美好背後是日常。是一餐用心烹飪的飯菜,是一次精心挑選的食器。
原來,有些東西一直被我們用心珍藏,倚靠日常來傳遞。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生活的樣子,我們也不吝希望美好的人和事物與我們不期而遇。
當下,人們都開始懷念“車馬慢”的舊時光,手作成瞭一個普通而真誠的儀式。浮躁的快節奏生活,讓我們更期待通過雙手的觸碰,感受實在、踏實的生活日常。
如今,人們都在說民藝手作,說工匠精神,說舊時光的初心,企圖將自己的腳步拉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一個摸索數十年的手藝人對我說:“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隻是適應當下的過去式而已。這些活在當下又誕生於過往的器物,無外乎我們的日常所及。”
日常生活,無非飯後茶餘。這幾年,我不斷地走訪各地陶瓷手藝人,開啓這場與手藝人和生活器物的對話。這群試圖尋找真誠生活的手藝人,用平常生活的初心,誠懇設計製作屬於這個年代內心錶達的生活器物。
他們隻是一群普通的80後陶瓷手藝人,不是非遺傳承人,也不是工藝美術大師,但是,他們落地生活,也妙手生花。
我國傳統手工藝技藝的傳承,自古遵從“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授業方式。在《禮記?王製》中就有記載:“凡執技以事上者:祝、史、射、禦、醫、蔔及百工。凡執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齣鄉不與士齒。”由此可見,早在先秦時期手工技藝的傳承就以“父子相傳”為主要途經,而且古代百工不能“貳事、移官”。
因為有瞭傳統師徒製的授業方式,我國許多民間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相反,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一部分傳統技藝卻因傳統師徒製的製約而麵臨著失傳的境遇。
於是,脫離傳統師徒製的手工藝人應運而生,他們從各種渠道習得手作技藝,汲取百傢之長,集各傢之精髓。從而,讓這些手工工藝以新的方式展現。
通過與這群脫離傳統師徒製的手藝人對話,我讀到瞭年輕手藝人身上自由的創造態度和行動力,和他們對話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當下浮躁生活狀態裏的踏實,還有年輕手藝人對自己所喜歡事物的堅持。他們的精湛手藝和專注執著,傾注著對生命的思考。
傳統的傳承,或許正以另一種包容的方式,通過他們的雙手款款而至。
記得那個夏天,我在老茂傢的茶室,透過窗戶剛好可以看到整個新廠,有幸嘗到他新尋到的古樹野茶,味道芬芳醇厚。聽他講這個城市裏關於陶瓷的鬼手、鬼工的j緻傳說,還有這座城市的新舊交替。
昌河,三寶,鬼市,湘湖,進坑,老陶院,陶研所,樂天,陶溪川,老廠,新廠,民窯,古窯廠,禦窯廠……一路走街串巷下來,感受到古老而神奇的力量。個性張揚的年輕手藝人和勤懇自在的傳統工匠,在這裏相輔相成地存在。
廖少朗的天青色,麥子斌的執著於綫條,硃誌遠容納的萬象,柳遙遙堅守的樸實青花,程瀚哲翻轉杯底的火痕,柴皓傑精緻的東方美學,私物誌的取捨與接納,馬文茜長久相伴的器物,還有蔣偉偉不亂章法的堅持……
他們,因為熱愛而執著。
鍇子說,他是茶癡,喜歡有光且不老套的壺;
大樺說,重慶不應隻有火鍋,還有重慶的陶;
黃誌陽說,他做好自己的壺就可以瞭。
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懈地找尋更適閤與當下的生活産生連接的創作方式,並用心設計適應當下生活的溫暖器物。如果有幸能夠遇到你的閱讀,唯願這裏的故事抑或隻言片語能溫暖你的日常生活。
當然,它還有諸多不足和粗淺之處,也期待您的真誠指正。
有幸與這些誠懇生活的手藝人對話,常懷感恩,美好背後的日常纔會更加真實。能夠成文成書,離不開良遇團隊每一位夥伴的默默支持。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卻都因渴望美而相遇。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們對話各類手工藝人,百工皆良遇。在這場關於生活美學的邂逅中,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傳統與當代的工藝傳承精神,更是一場美好的期待。
在此,我要謝謝傢人的理解和支持。感謝黃茂軍老師及其傢人的照顧,感謝書中每一位手藝人的真誠對話以及對自己熱愛的事物的堅持,感謝陳小雨、藍印子徐磊、大誌、江戈工作室、李修安、李振明工作室、張振環工作室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當然,還有客棧義工小姑娘、有無工作室小徒弟們的分享。
願美好的你們,在此和美好的事物相遇。
良工美物:12個製瓷人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