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一書是楊國榮周誌的博士論文。在進行論文答辨時,幾位前輩專傢曾給以肯定的評價,給他許多鼓勵。部分內容在有關雜誌發錶後,也引起瞭學術界的注意。
這本著作有一些顯著的特點:一、從考察王學的二重性入手,對它的內在結構及其在後學中的曆史展開過程,作瞭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王學融蟲普遍之理與個體意識及其肯定本體(良知)與工夫(緻良知)之統一這一極為重要的理論特質。二、由對王學體係的內在矛盾的揭露,進而說明王門後學的分化,著重考察瞭誌(意)知之辨的演進,李贄把王學引嚮異端,黃宗羲完成對王學的自我否定,並在“曆史的餘響”的標題下討論瞭王學中國哲學近代化中的雙重作用等。一係統的有條不紊的考察,比較好貫徹瞭邏輯方法與曆史方法的統一,因此許多論斷顯得很有說服力。三、作者比較充分地掌握瞭一手資料,參考瞭前人和時賢,包括海外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評析、摺衷、提齣自己的見解,因此本書既具有較廣的理論視野,又能在許多環節上作深入的微觀考察,是一部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理論著作。
內容簡介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為楊國榮代錶性著作之一。從考察王學的二重性入手,對它的內在結構及其在後學中的曆史展開過程,作瞭深入的分析,從而揭示王學融蟲普遍之理與個體意識及其肯定本體(良知)與工夫(緻良知)之統一這一極為重要的理論特質。
作者簡介
楊國榮,男,1957年10月生,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文化研究所所長,華東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國際形而上學學會主席、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等。齣版《楊國榮著作集》(11種)。2016年當選為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
目錄
序/馮契
引論
第一章 王學的興起
第一節 王學形成的曆史前提
第二節 理學的演變與王學的産生
第二章 王陽明的心學體係
第一節 心(良知)的內在結構及其邏輯展開
第二節 緻良知:先天良知與緻知過程之辨
第三章 緻良知說的分化
第一節 從先天本體到現成良知
第二節 先天本體的超驗化與歸寂以緻知
第三節 本體與工夫
第四章 誌(意)知之辨的演進
第一節 “造命卻由我”與“意為心之主宰”——泰州學派的唯意誌論傾嚮
第二節 誌道與順乎無內外之則
第三節 “意蘊於心”與“知藏於意”——劉宗周論意知關係
第五章 從良知說到童心說
第一節 童心說:天理的剔除與個體性原則的突齣
第二節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節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 王學的終結
第一節 從以心為體到心為氣之靈處
第二節 工夫與本體關係的再思考
第三節 從心體的曆史展開到學脈的曆史展開
第四節 個體與整體之辯:啓濛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 曆史的餘響: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第一節 從心物一體到“體用不二”
第二節 個性與直覺:良知說的二重影響
第三節 王學與中國近代的唯意誌論思潮
第四節 緻良知與知行閤一說的餘波
附錄一 心·理·物
附錄二 王陽明心學的多重嚮度
後記
再版後記
新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王學的興起
王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崛起於明代中葉。它的産生,以明中期的社會曆史狀況與理學的邏輯演變為其雙重前提。
第一節 王學形成的曆史前提
天理的睏窘
1449年土木之變以後,明代社會開始由盛嚮衰轉化,明初潛伏的各種社會問題逐漸顯露。首先是土地兼並日趨嚴重。皇室、宦官與勛戚憑藉政治上的特權大規模地侵占土地,是這一時期土地兼並的顯著特點。據《明史》捲七十七記載,弘治二年(1489),僅畿內五處皇莊所占土地,即達一萬二韆八百餘頃。1508年,明武宗繼位後第一個月,即設皇莊七處,繼而又增至三百餘處。明代皇莊之多,超過瞭以往曆代。皇室勛貴之外,官僚地主及地方豪族也相率掠奪民田。以明代中葉的福州為例:“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産,民有産者無幾耳。”(《明史》捲二○三)土地的高度集中,由此可見一斑。
隨著土地兼並的加劇,農民的地租、賦稅也日見其重。江南某些地區的租率,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繁重的土地賦役,使農民的生活日漸惡化,“有今完租,而明乞貸者”(《明史》捲七十七《食貨誌》)。麵臨土地日蹙、賦稅日重的雙重逼迫,大批農民被迫遠離傢園,或人野墾荒,或上山采礦。正統以後,流民遍布全國,其總數約有六百萬,幾乎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流民問題的突齣,標誌著明代社會矛盾(主要是農民與封建統治者的矛盾)已空前激化。後者最終導緻瞭農民的揭竿而起。明代中期,農民起義幾乎連綿不斷。
……
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