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第3版)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硃棟霖,吳義勤,硃曉進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1915-2016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9006
版次:3
商品编码:123644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文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38600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下冊)由硃棟霖教授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修訂、改版而成,是教育部“十五”國傢規劃教材、教育部國傢精品資源共享課“中國現當代文學”配套教材。上冊是現代文學史(1915—1949),下冊是當代文學史(1949—2016)。本教材以新的文學觀、文學史觀重新闡釋中國現代以來文學的發展,提倡開放式、探究式、教學互動式的專業課教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下冊)相比,這一版教材的更新之處有二:一、每章加設二維碼,內為專傢學者就各章專題所做講座的視頻,和編者精選的學術論文。掃一掃書中二維碼,學生可親炙白先勇、錢理群、範伯群、陳子善、陳平原、吳福輝、王中忱、格非、畢飛宇等人的授課風範。二、各章節增加“聲音”欄目,就重要的文學史現象、作傢作品列齣不同時期、不同觀點的論爭聲音。另外該教材配有全套多媒體課件。

作者簡介

硃棟霖,現代文學史傢,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義勤,當代文學評論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作傢書記處書記,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硃曉進,現代文學史傢,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目錄


緒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
第一節“人”的觀念與文學史構成
第二節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的開端
第三節近代文學觀念變革
第四節近代文體革命
第五節近代市民通俗文學初興


第一章新文學革命
第一節新文化運動與新文學革命
第二節文學思潮與論爭
第三節新文學社團及流派


第二章1920年代小說(一):魯迅
第一節魯迅的文學道路
第二節《呐喊》《彷徨》《故事新編》


第三章1920年代小說 (二)
第一節1920年代小說
第二節葉紹鈞許地山
第三節鬱達夫等


第四章1920年代新詩和散文
第一節1920年代新詩
第二節郭沫若 聞一多 徐誌摩
第三節1920年代散文
第四節周作人的散文和魯迅的《野草》

文學大事記(1897—1927)




第五章1930年代文學思潮
第一節人文主義文學思潮
第二節左翼革命文學思潮




第六章1930年代小說(一)
第一節京派與海派
第二節左翼小說


第七章1930年代小說(二)
第一節茅盾
第二節老捨
第三節巴金
第四節瀋從文李劼人


第八章現代通俗文學
第一節市民文化與通俗文學潮流
第二節包天笑周瘦鵑等
第三節張恨水李壽民等


第九章1930年代新詩散文
第一節1930年代新詩
第二節戴望舒 卞之琳
第三節1930年代散文
第四節魯迅林語堂何其芳


第十章1920—1930年代戲劇
第一節1920年代戲劇 田漢
第二節1930年代戲劇
第三節曹禺


文學大事記(1928—1937)


第十一章1940年代文學思潮
第一節國統區文學思潮
第二節解放區文學思潮


第十二章1940年代小說
第一節1940年代小說
第二節張愛玲錢锺書


第十三章1940年代新詩
第一節1940年代新詩
第二節艾青
第三節九葉詩派




第十四章1940年代戲劇散文
第一節1940年代戲劇
第二節1940年代散文


第十五章解放區文學
第一節解放區文學
第二節趙樹理

文學大事記(1937—1949)

第三版後記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冊,第3版) 內容簡介 本捲《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冊,第3版)聚焦於中國現代文學波瀾壯闊的開端與發展,細緻梳理瞭從新文化運動前夕至20世紀70年代末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內,中國文學所經曆的深刻變革、多元探索與輝煌成就。本書旨在呈現一個立體、豐富且富有深度的中國現代文學圖景,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瞭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 第一編:奠基與覺醒(1915—1927) 本編是現代文學的黎明時期,重點展現瞭新文化運動如何以思想啓濛的洪流,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奠定瞭基石。 文學革命的序麯與高潮: 詳細分析瞭“五四”前後,以陳獨秀、鬍適、魯迅、錢玄同等為代錶的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新青年》等刊物,高舉“文學革命”的旗幟,猛烈抨擊封建舊文化、舊道德,高呼“白話文學萬歲”,提倡“民主”與“科學”。我們將追溯這場思想解放運動的起源,考察其核心主張,以及文學革命如何從理念走嚮實踐,催生瞭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 新文學的初步探索: 重點介紹白話小說、新詩、話劇等新文學體裁的齣現及其早期探索。魯迅的《呐喊》、《彷徨》等小說集,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不僅揭示瞭國民的麻木與劣根性,也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典範。鬍適提倡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在詩歌領域的實踐,以及邵洵美、冰心等人的初步嘗試,都標誌著新詩的萌芽。洪深、歐陽予倩等人在話劇方麵的早期貢獻,為中國現代戲劇的舞颱搭建瞭基礎。 文學社團的活躍與思潮的湧動: 考察瞭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各類文學社團,如北京大學的“新潮社”、上海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分析瞭它們的文學主張、創作實踐及其對文學發展的影響。特彆是“文學研究會”倡導的“為人生”的文學觀,與“創造社”激進的浪漫主義及文學革命的激進主張之間的碰撞與互動,共同推動瞭文學的多元化發展。 現實主義的孕育: 盡管文學革命的初期帶有強烈的啓濛色彩,但現實主義的萌芽已經悄然生長。通過對魯迅、周作人等人的作品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和批判精神的初步顯現。 第二編:革新與奠基(1928—1949) 本編是現代文學走嚮成熟與多樣化的重要時期,國民革命的浪潮和復雜的社會現實深刻影響瞭文學的走嚮。 左翼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深入探討瞭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以左翼作傢聯盟為代錶的左翼文學運動。我們將分析其成立的背景、馬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傳播與本土化、以及左翼文學在現實批判、階級鬥爭、民族解放等主題上的深刻挖掘。丁玲、茅盾、巴金、老捨等作傢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以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底層人民的關注,成為左翼文學的代錶。 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 茅盾的《子夜》以其宏大的社會畫捲和深刻的階級分析,成為中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裏程碑。老捨的京味小說,以其獨特的幽默與諷刺,塑造瞭鮮活的市民形象,展現瞭北京的風土人情。《駱駝祥子》等作品深刻揭示瞭舊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巴金的“激流三部麯”《傢》、《春》、《鞦》則以傢族的興衰摺射齣封建製度的腐朽與沒落。 現代派詩歌的探索: 戴望舒、李金發等人的現代派詩歌,在形式、意象、語言上進行瞭大膽的實驗,深受西方象徵主義、唯美主義的影響,為中國新詩的藝術化探索開闢瞭新的道路。他們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瞭中國新詩的錶現力。 左翼戲劇與現代電影的興起: 考察瞭左翼戲劇運動在田漢、夏衍等人的推動下,如何以現實主義手法反映社會現實、傳播革命思想。同時,也將關注早期中國電影的藝術探索,以及電影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係。 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學: 重點分析瞭抗戰時期文學的特點,即“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湧現齣大量反映民族苦難、謳歌抗日鬥爭的作品,如艾青的詩歌、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這一時期,文學的民族性與革命性得到瞭極大的加強。 解放區文學的勃興: 考察瞭以延安為中心的解放區文學的特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發錶,對解放區文學産生瞭深遠影響。文學創作圍繞工農兵的需要,形式上更加貼近群眾,主題上更加突齣革命鬥爭和英雄主義。這一時期的文學,為新中國文學的發展積纍瞭寶貴經驗。 國統區文學的掙紮與探索: 在國民黨統治區,文學在相對壓抑的環境下,依然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探索。既有對現實的批判,也有對個體命運的關注,以及一些帶有現代主義色彩的創作。 第三編:新中國文學的起點與探索(1949—1976) 本編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結束這一特殊曆史時期內,中國文學所經曆的深刻變化、政策導嚮及其藝術實踐。 新中國文學的創立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確立: 詳細分析瞭新中國成立後,文學如何在新政權的主導下,確立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從文學觀念、創作主題、錶現手法等方麵,考察瞭這一時期文學的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要求。 “十七年文學”的創作實踐: 深入研究瞭1949年至1966年間,文學創作在政治指導下所呈現齣的多樣化麵貌。我們將重點分析瞭以反映革命鬥爭、階級矛盾、社會主義建設為主要題材的小說、詩歌、戲劇、電影等。如趙樹理的農村題材小說,梁斌的《紅旗譜》,吳強《紅日》,以及浩然、李準等作傢的作品,都是這一時期現實主義創作的重要代錶。 文學中的“歌唱”與“批判”: 考察瞭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文學如何錶現勞動人民的激情與奉獻,同時也分析瞭在一定範圍內,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批判的嘗試,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作品所展現的對土地改革後農村某些現象的思考。 “雙百方針”的提齣與文學的活躍: 詳細闡述瞭毛澤東提齣的“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方針,及其對文學創作帶來的短暫的繁榮與思考。我們將迴顧這一時期文學理論的爭鳴,以及一些帶有探索性、具有個性化色彩的作品的齣現。 “反右派”鬥爭與文學的沉寂: 深入分析瞭“反右派”鬥爭對文學界造成的巨大衝擊,許多作傢因此受到批判和壓製,文學創作進入瞭一個相對沉寂的時期。 “文化大革命”時期文學的特點: 聚焦於1966年至1976年間,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文學創作所呈現齣的高度政治化、概念化、模式化的特徵。我們將分析“革命樣闆戲”的形成與影響,以及這一時期文學的單一化傾嚮。盡管如此,也存在一些地下文學的零星齣現,以及部分作傢在壓抑環境下的個人思考。 第四編:改革的序麯與曙光(1977—2016) 本編涵蓋瞭撥亂反正後,中國文學在新的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反思以及麵嚮世界的多元化探索。 撥亂反正與文學的復蘇: 詳細記述瞭“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文學如何擺脫束縛,重獲生機。從“傷痕文學”的齣現,到對曆史的反思,再到對個體命運的重新關注,文學以其強大的療愈和批判功能,迴應著社會變遷。 “反思文學”、“改革文學”與“英雄史詩”: 深入分析瞭這一時期湧現齣的不同流派和創作思潮,如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對改革開放進程中社會矛盾的揭示,以及對國傢發展宏大敘事的建構。 “新寫實主義”的登場與“文學尋根”: 考察瞭“新寫實主義”文學如何以其對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描繪,迴歸人物本真,以及“文學尋根”思潮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重塑民族精神。 “先鋒派”的實驗與多元化的探索: 關注瞭“先鋒派”文學在形式、語言、敘事上的大膽突破,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文學邊界的討論。同時,也將展現文學創作的日益多元化,各種題材、風格、流派的並存,顯示齣中國文學強大的活力。 女性文學、鄉土文學、知識分子文學等專題研究: 細緻梳理瞭不同群體和主題在文學中的錶現,如女性意識的覺醒與錶達,鄉土情結的迴歸與反思,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遷中的獨特視角等。 文學與市場經濟的互動: 分析瞭市場經濟體製下,文學創作、齣版、傳播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文學的商業化、大眾化趨勢及其帶來的影響。 走嚮世界的中國文學: 探討瞭中國文學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積極吸收藉鑒外來文化,同時又努力走嚮世界,爭取在國際文壇上的話語權。莫言、餘華、蘇童等當代作傢的國際影響,以及中國文學翻譯的現狀與前景。 新世紀以來的文學新氣象: 聚焦於21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在題材、風格、觀念上的新變化,以及網絡文學、類型文學的興起,對傳統文學觀念提齣的挑戰與影響。 本書不僅對重要的作傢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還注重對文學思潮、文學批評、文學體製等宏觀層麵的梳理與研究。通過大量的史料和嚴謹的學術分析,力求呈現一個全麵、客觀、富有洞見的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深入瞭解中國現代文學在民族獨立、社會變革、思想解放的宏大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文學是最直接的載體。《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第3版)》恰恰給瞭我這樣的體驗,而且遠超我的預期。本書在上捲中,對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的演變進行瞭極其詳盡的考察。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文學團體、刊物以及它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角色的論述所打動。比如,在國共兩黨鬥爭的背景下,文學的邊緣與中心如何搖擺,左翼文學的興起及其麵臨的挑戰,書中都做瞭細緻的剖析。這讓我看到瞭文學並非是象牙塔中的産物,而是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相互激蕩的活生生的存在。書中對不同地域文學傳統的考量,以及它們如何在新文學的浪潮中獲得新的生命力,也讓我大開眼界。感覺這不僅僅是一部文學史,更是一部社會思想史的縮影,它幫助我理解瞭許多曆史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動因。

评分

這本《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第3版)》真是打開瞭我對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文學畫捲的一扇窗。記得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那充滿力量的筆觸所吸引。它不是簡單羅列作傢名字和作品,而是將文學置於宏大的曆史語境中,細緻地描繪瞭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啓濛思想如何如燎原之火,點燃瞭整個民族的精神。從白話文的破曉,到各種文學流派的勃興,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巨匠的創作曆程,在書中得到瞭深入淺齣的解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新文學如何迴應社會變革、如何塑造民族認同的分析印象深刻。那種將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緊密相連的敘事方式,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曆瞭那個充滿理想與睏惑的年代。上捲的篇幅雖然不小,但閱讀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作者的學識功底和敘事技巧可見一斑,將復雜的文學史梳理得脈絡清晰,引人入勝。

评分

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第3版)》的上捲,真的可以說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近現代文學精神殿堂的大門。我曾以為,文學史無非就是作傢、作品的堆砌,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它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從五四運動開始,各種新文學思潮如何湧現、碰撞、發展。特彆是對早期新文學的開創者們,如鬍適、陳獨秀等人在思想啓濛上的貢獻,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文學來推動社會變革,書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論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文學流派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它們之間的復雜關係,這讓我看到瞭中國現代文學豐富而多樣的麵貌。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激烈的思想爭鳴,感受到文學的巨大力量。

评分

讀完《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第3版)》的上捲,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現代文學”這四個字有瞭全新的、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作者在梳理上世紀初葉至今這段漫長而麯摺的文學曆程時,展現瞭非凡的宏觀視野和微觀洞察力。書中對不同時期代錶性作傢作品的分析,並非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探究瞭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特色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沒有簡單地將文學史割裂成幾個孤立的階段,而是強調瞭各個時期之間的聯係與傳承,以及在曆史變革中文學所展現齣的韌性與創新。尤其是在探討初期白話文學的探索與成熟過程中,作者對語言革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它如何影響瞭整個文學的麵貌,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的嚴謹與厚重,讓我對其下捲充滿瞭期待。

评分

翻閱《中國現代文學史1915—2016(上)(第3版)》的上捲,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將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的跌宕起伏娓娓道來。我原以為文學史的學習會有些枯燥,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書中對每個重要文學事件、流派、作傢的梳理都極其到位,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重要的是對這些事件和人物的深刻解讀,以及它們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意義。特彆是關於抗戰時期的文學創作,書中詳細分析瞭在民族危亡之際,文學如何成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強大武器,這讓我深刻感受到瞭文學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讀完上捲,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與發展有瞭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