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彩圖珍藏版)附《進化論的十大猜想》科學素養文庫 科學元典叢書

物種起源(彩圖珍藏版)附《進化論的十大猜想》科學素養文庫 科學元典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達爾文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2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4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科学元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雅质纸
页数:476
字数:55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全新改版·華美精裝·大字彩圖·書房必藏
——你收藏的不僅僅是 “紙”的藝術品,
更是兩韆年人類文明史!

內容簡介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著名的代錶作,是奠定生物進化論重要的著作,也是對人類發展進程産生過廣泛影響的巨著。它1859年齣版時就震動瞭當時的學術界,此後的100年多裏仍不斷地引起激烈爭論。
  《物種起源》用大量資料證明瞭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提齣瞭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瞭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
  《物種起源》(彩圖珍藏版)增加瞭300餘幅彩色插圖。這些圖片經過瞭嚴格的篩選和精心的編配,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圖片內容包括物種、生境、人物、器物等,圖片形式既有繪畫也有木刻或漫畫,既有筆記也有書信。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圖片係原創的攝影作品,是珍貴的科考成果。
  《物種起源》(彩圖珍藏版)豐富地再現瞭達爾文的生平故事、思想發展過程及其學術往來,完美地呈現瞭韆姿百態的自然世界以及令人嘆服的思想高度。大大提高瞭原著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 —1882),偉大的博物學傢,進化論的奠基人。
  舒德乾,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傢自然科學奬一等奬獲得者,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長、資深教授,西北大學博物館館長。2015年,舒德乾教授重走達爾文航路,以高級科學顧問身份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島考察,幸運地目睹瞭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描述的部分生物和進化證據。本書由他領銜翻譯,並由他親自“音頻+視頻+圖文”導讀。附錄還收入瞭他撰寫的“進化論的十大猜想”,高屋建瓴而又通俗易懂地闡述瞭進化論發展的未來之路,令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

目錄

導 讀
中譯本前言
引言(本書第一版麵世前關於“物種起源”思想的發展過程)
緒論
第1章 傢養狀態下的變異
第2章 自然狀態下的變異
第3章 生存鬥爭
第4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第5章 變異的法則
第6章 本學說之難點及其解繹
第7章 對自然選擇學說的各種異議
第8章 本 能
第9章 雜種性質
第12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
第10章 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第13章 生物的地理分布(續)
第11章 古生物的演替
第14章 生物間的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和退化器官的證據
第15章 綜述和結論
附錄
進化論的十大猜想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導 讀


十多年前,當聽到編輯先生要我為《物種起源》譯本寫一篇“導讀”時,心裏著實有些誠惶誠恐。盡管由於職業的緣故,我對進化理論的濃厚興趣由來已久,但總擔心自己對原作缺乏較好的理解,更無法做到對近百年來進化理論沿革的洞悉,難以勝任寫齣一篇有益的導讀來。弄得不好,可能會適得其反,誤導他人。
1964年在北京大學求學時,學校為我們古生物學專業設立的“達爾文主義”課程曾深深地吸引著我,熱烈的課堂討論讓我們爭論得麵紅耳赤,但結果仍一知半解。“文化大革命”後的1978年,當我能夠迴到大學繼續學習時,第一件事便是到圖書館藉一部《物種起源》,接著在舊書店買到一本硃洗先生的《生物的進化》,將自己埋在陋室裏獨自咀嚼玩味,自得其樂;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鞦鼕。近二十年來我們拿著國傢各種研究基金,一頭紮進5.2億年前的澄江化石寶庫裏摺騰,希望通過這個獨特的科學窗口能窺視並解繹齣“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一些奧秘;這後者便正是達爾文當年創立以漸變論為基調的進化論時碰到的一個重大難題;這自然迫使我較仔細地學習瞭一些近代和現代進化論的新知識。1998年春夏之季,我在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工作時,專門造訪瞭劍橋的達爾文學院和達爾文當年就讀的基督學院。在那裏的圖書館我也學習瞭一些達爾文傳記和現代進化論的書籍。此外,我專程趕到位於倫敦東南的肯特郡的達爾文故居博物館“黨豪思”(Down House),在達爾文伏案40年的工作室裏,在他勤勉研究、觀察過的植物暖房實驗室裏,在他日復一日行走並思索的沙徑小路上,在眾多實物原景無言但醉人的感染下,身臨其境,聆聽達爾文,自然讓我對《物種起源》及其作者更添瞭一份感悟,多瞭一層理解。然而,我也有自知之明,我離完全理解這部曾改變整個人類世界觀的博大精深的偉大著作仍有很大距離。如果讀者們寬宏大量,覺得這篇“導讀”大體符閤著者的原意,而未造成明顯“誤導”的話,那我就心滿意足瞭。
2001年陝西人民齣版社的版本裏的“導讀”曾分成四個部分,分插在譯文的對應章節之前。2005年北京大學齣版社的版本仍保留它們的基本格局,但已略加修改、增刪,並將它們閤並在一起瞭。這樣,能增加一些閱讀時的連貫性。此外,導讀新增加瞭“達爾文生平及其科研活動簡介”“達爾文學說問世以來生物進化論的發展概況及其展望”及英國皇傢學會會員西濛·康威莫裏斯先生為《物種起源》這部漢譯本所寫的“前言”等三個部分的內容。為紀念原作首版發錶150周年,在2009年,我對全書的譯文和導讀進行瞭再次修訂。此外,還遵照編輯的要求在書末附上瞭我在《自然雜誌》上新近發錶的一篇小文的修改版(其題目也改為《進化論的十大猜想》),權當對進化論發展脈絡的概要補記。




《物種起源》各章導讀

一、引言和緒論導讀

跟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一樣,達爾文進化學說的誕生主要得助於三個方麵:一是曆史思想財富的繼承和精練;二是大量直接和間接科學實踐的纍積;三是科學靈感的點燃。關於曆史上進化思想財富的繼承,達爾文在他這部科學巨著和哲學宏論的開首,便以“引言”的形式簡述瞭34位先行者的工作。其實,進化思想源遠流長,涉及麵廣,與達爾文學說的誕生關係密切。為瞭幫助讀者對這一曆史背景有更多的瞭解,這裏再做些補充和簡介。
在緒論中,達爾文介紹瞭他一生中兩件後來導源齣進化學說的最為重大的科學實踐,一是1831年剛剛從劍橋大學基督學院(請注意:不是人們經常誤傳的“神學院”;其實劍橋大學沒有神學院)畢業後便以船長的高級陪侍和兼職博物學者的雙重身份投身曆時五年的貝格爾號艦的環球旅行。廣泛搜集和深入觀察所得來的大量自然界中物種變化的事實,對年輕達爾文頭腦中的自然神學觀念産生瞭強烈撞擊。此後的三年間(1836年至1839年),他認真思考瞭由這次環球考察所提齣的種種問題,最終放棄瞭神學信仰。他在迴憶錄中寫道:“正是在1836 年至1839 年間,我逐漸認識到,《舊約全書》中有明顯僞造世界曆史的東西……我逐漸不再相信基督是神的化身,以緻最後完全不信神瞭。”1837年7月至1838年2月他撰寫瞭兩篇物種演變的筆記,至此,他已認識到所有物種絕非上帝所造,而是由先前存在的其他物種逐漸演變的産物。導緻達爾文學說誕生的另一長期實踐是他在農作物的人工培植和傢養動物人工飼養上直接和間接的工作經驗。我們都知道,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之一是自然選擇理論。然而,自然選擇常常是一個極其緩慢的自然過程,很難有幸在短促的人生中直接觀察得到。於是,作者從與自然選擇異麯同工的人工選擇入手,先論證傢養動植物的微小變異,為瞭迎閤人類本身的某種需要而不斷被“人為選擇”和積纍,從而産生瞭新品種以緻新物種。正是達爾文這種廣博而精細的人工選擇和深入觀察,為科學界接受他的自然選擇理論啓開瞭半扇大門。
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還得益於兩次科學靈感的激發,一次是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芬雀(Finch),後來被人們稱為達爾文雀,通過不斷變異而産生新物種的事實啓發瞭達爾文“物種可變”思想的形成;另一次則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使達爾文聯想到,生存鬥爭驅使物種不斷因適應環境而演變的主要動力應該是自然選擇作用。1836年底結束貝格爾號航行迴到英國之後,達爾文將他從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帶迴的雀類標本交給鳥類專傢J.古爾德研究。經過反復比較論證後,古爾德明確錶示,其中有些原來被認為屬於同一物種內的不同變種或亞種的標本,實際上應該代錶著完全不同的物種。由此,達爾文敏銳地領悟到,物種是可變的,一個物種完全可以通過漸變或“間斷平衡”的方式演變成另一個新物種。1837年達爾文在他的物種演化筆記中首次勾勒齣瞭言簡意賅的動物演化樹示意圖(“Branching Tree ”)。
由物種可變或生物演化的觀念到真正創立一個有說服力的進化理論,還必須解決生物演化的機製和驅動力問題。在達爾文之前,拉馬剋等一批早期進化論者也曾試圖探索生物演化的機製,但均未成功。正在這時,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恰如捅破瞭一層窗戶紙,給達爾文帶來很大的靈感啓迪,催生瞭“生存鬥爭、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理論的形成。他在迴憶錄中寫道:“1838 年10 月……為瞭消遣,我偶爾翻閱瞭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按當時對各種動植物生活方式的觀察,我已胸有成竹,完全能夠正確估價這種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著的生存鬥爭的意義。於是,我頭腦裏便馬上形成瞭這樣一個想法:在這種生存鬥爭條件下,有利變異必然趨於保存,而不利變異應該趨於消亡,其結果必然導緻新物種的形成。於是,我終於形成瞭一個能用來指導我工作的理論。”他所說的這個“理論”,就是他本人後來逐步完善的自然選擇理論。
在第一版原作中,並沒有“引言”。至第三版纔增添瞭該“引言”部分。在這裏,達爾文介紹瞭近代進化思想的淵源。然而,對那時兩位偉大的進化論先驅者——法國的布豐和拉馬剋介紹得過於簡略。當年達爾文為什麼要這樣做?到底是他的疏忽,還是有意為之,現在很難說得清楚。但無論如何,我們有必要在這裏做些客觀的補充。
布豐(Buffon )在進化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是第一個從科學上討論物種變異的人,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布豐早年信奉物種不變論。在他54歲時,産生進化思想,然而在60歲以後,很可能由於其貴族階層固有的軟弱性,終又皈依物種不變論的陣營。由此看來,進化思想的發展曆程,與其說是學術思想之爭,不如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思想鬥爭,在這裏,鬥爭的勇氣至關重要。迴顧整個進化思想發展史,可以看齣,歐洲進化的思想源自古希臘,曆經2000 年的休眠,至17世紀纔再度發萌。這時,盡管有不少學者在探索、在討論、在挑戰,但終因宗教界的強力壓製,隻能在地下蠢蠢欲動,難以破土而齣、形成氣候。連林奈這樣的大智大慧者明知物種在變,也為宗教勢力所屈服,最終仍是淪為物種不變論的守護神。(隻要不是聖賢,都會本能地趨利避害、明哲保身;“保命要緊,保全既得榮譽地位也要緊”常是第一選擇。林奈是這樣,布豐是這樣,居維葉更是這樣,後者還乾過落井下石的勾當。恰好在這一點上,達爾文、哥白尼、伽利略最接近聖賢!)布豐對進化思想的主要貢獻,並不完全限於其本身的學術著作,而是他親手培養瞭拉馬剋(J.Lamarck,1744—1829)和聖提雷爾(Saint-hilaire,1772—1844)兩個直竪造反大旗的學生。尤其是前者,實為進化論的第一奠基人。
拉馬剋,齣身戎伍,27歲時在巴黎銀行供職,業餘研究植物學,極其勤奮,七年後完成《全法植物誌》,開始聞名於世;此後,兼攻無脊椎動物學。50歲時,被聘為巴黎博物院無脊椎動物學教授。1809年齣版《動物學哲學》,從而創立瞭以漸變論為基調的生物進化論。
拉馬剋的進化學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麵。
(1)一切物種,包括人類在內,都是由彆的物種傳衍而來;生物變異和進化是連續、緩慢的過程。他觀察到,化石生物越是古老便越低級、越簡單,反之,則與現代生物越相似。(2)在演化機製上,他突齣強調環境的作用:環境變化使生物發生適應性變化;而環境的多樣性便自然構成瞭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進化的動因上,即生物遺傳變異方麵,他提齣瞭兩條著名的法則。第一法則:凡是尚未達到最大發展限度的生物,其器官如使用得越多便越發達,反之,長期不用,則會削弱和衰退,直至消亡,簡稱為用進廢退。第二法則:獲得性遺傳,即生物由於後天變化所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該法則正確與否,文後的“附錄”還將討論)。拉馬剋學說,雖然沒有形成嚴密完整的體係,但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卻贏得瞭眾多的信奉者。
[評述:達爾文對進化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物種可變,自然選擇,“生命之樹”猜想。前兩點已經被各種教材和評論文章反復陳述,而最後一點卻常被人們所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達爾文在本書“引言”中不僅明確記述瞭30餘人先於他提齣瞭物種可變思想,而且還坦誠承認,至少有另外2人捷足先登提齣瞭自然選擇思想。這就是說,盡管達爾文在物種可變和自然選擇思想論證上的貢獻無人能望其項背,但他卻不擁有這一偉大思想的首創權。但是,對於“生命之樹”猜想,情況就不一樣瞭。我們都知道:“進化論是生物學中最大的統一理論”。那麼,它最核心的靈魂到底是什麼呢?著名進化論者張昀的看法一語中的:“現代進化概念的核心是‘萬物同源’及分化、發展的思想”(1998年,《生物進化》)。顯然,從本書第四章的“性狀趨異”一節以後的文字及原書中的唯一插圖(正文第96頁)可以看齣,達爾文是“生命之樹”猜想的締造者。與此相反,拉馬剋最令人遺憾的學術失誤莫過於他不慎落入瞭當時仍在流行的“簡單生命可以不斷自發地從無機物中産生齣來”的忽悠圈套,從而武斷地推測,在過去任何地質時期也同樣會不斷“自發地”産生齣新的簡單生命,此後它們沿著各自的路綫分彆嚮較為復雜的生命步步漸變。其結果十分不妙:使他誤導齣瞭與“萬物共祖”背離的所謂“平行演化”假說(請見本書正文第102 頁以及鮑勒的《進化思想史》,1989年)。這是一代偉人的悲哀。]

二、第1章至第5章導讀:自然選擇和萬物共祖學說的建立
這一部分是全書的主體,在這裏作者成功地創立瞭他的進化理論的核心——自然選擇和萬物共祖學說。前兩章,作者通過詳細的觀察,分彆列舉瞭大量的傢養動植物與自然狀態下的動植物的變異現象。在自然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形形色色的生存鬥爭中,生物的各種微小變異無可避免地都要經受自然選擇作用的“篩選”:對生物適應有利的變異便得以保存和積纍,不利的變異則終究要遭受淘汰。正是這種無可迴避的自然選擇作用,構成瞭生物不斷由一個物種演變成另一物種的基本驅動力。

第1章,傢養狀態下的變異。作者之所以在開首第1章就優先論證傢養狀態下生物變異的普遍性,這是因為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本“原料”。假若沒有變異,那自然選擇將成為無米之炊。但為什麼作者不直接討論自然狀態下的變異,而要先研究傢養狀態下的變異呢?正如達爾文本人指齣的那樣,傢養狀態下的生活條件遠不如在自然狀態下的條件穩定均一,因而變異更大、更顯著、更易於觀察、更為人們所熟知。由顯見的傢養狀態下的變異入手,然後再用類比的方法,逐步深入到較難於觀察到的自然界中的微小變異,應當是人們認識復雜事物本質屬性的常規邏輯。由顯而微,先易後難,這也正是達爾文論證方法的高明之處。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包括:
1. 生物變異具有普遍性,幾乎沒有生物不發生變異。
2. 變異的原因:內因是生物的本性,外因是生活條件;內因比外因更為重要,它決定瞭變異的性質和方嚮。[評述:達爾文的判斷是正確的,但當時的科學界尚未認識到,這個“內因”主要寓寄於基因(即DNA的片段)的形形色色的遺傳變化上]。
3. 生活條件的變化,對引發變異極為重要,它能直接作用於生物體,也能間接地影響到生殖器官。
4. 變異的性質包括一定變異和不定變異。一定變異,或稱定嚮變異,是指在同樣生活條件下,幾乎所有個體都發生相似的變異。不定變異,或稱非定嚮變異,是指在相同的生活條件下的個體發生瞭各不相同的變異。這時生物的內在特性起決定作用。
5. 變異的一些規律:用進廢退:器官構造凡經常使用的,則發達,凡不經常使用的,則退化(評述:這是沿用瞭拉馬剋等人的觀點)。相關變異:許多器官間彼此密切相關,其中一個器官發生變異,常可以引起相關的器官也隨之變異。
6. 生物皆具有穩定的遺傳性,於是纔能保證雞生雞,狗生狗;生物的大多數變異可以遺傳下去。
7. 達爾文接受瞭拉馬剋“獲得性遺傳”
的理論,即生物後天獲得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後代。[評述: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裏,這一點一直未能在後來的遺傳學實驗中得到驗證,因而常遭到傳統遺傳學的詬病。然而,最近錶觀遺傳學(Epigenetics )的新進展顯示,它有可能是自然選擇理論的一個補充,而不是與後者對立或互相排斥的一種假說。探索仍在進行中,似可拭目以待。]
8. 有些性狀極易發生變異。通過人工選擇可使性狀分歧定嚮發展,從而形成許多形態上相差很遠的新品種。達爾文對近150個傢鴿品種的比較研究錶明,它們皆起源於一個叫岩鴿的野生種。
9. 在傢養動植物的各種變異中,人類總是刻意選擇、保留那些對人類有利的、而不一定對動植物本身有益的性狀變異,通過逐代積纍,以培育齣新品種。所以人工選擇具有創造性。


10. 人工選擇的基本方法有二:一是擇優,


2. 鬥爭的原因:高繁殖率與食物和生存空間有限性的矛盾。
(評述:從學術思想的“優先律”規則上看,自然選擇理論似乎應該是達爾文和華萊士共同創立的,因為該假說是他們於1858 年7月1日聯名在倫敦林奈學會共同發錶的。然而,正如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的“引言”中所述,早在1813 年威爾斯先生就提齣瞭這一見解,盡管沒有充分論述。)
第4章,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這一章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和靈魂。在前兩章充分討論自然選擇的原料(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工具(生存鬥爭)之後,本章著重論證在各種各樣生存鬥爭中錶現齣來的適者生存,即生活環境對有利變異的選擇作用及選擇的結果,這的確是水到渠成的事瞭。那二是汰劣,或稱剪除“無賴漢”。

11. 人工選擇包括有意識選擇和無意識選擇。前者目的十分明確,計劃周全,能在較短時期內培育齣新品種;而後者則無明確目標,隻是一般性的擇優而育,因而需要漫長的過程纔能産生新品種。


第2章,自然狀態下的變異。自然選擇是一個重大主題,不大容易一下子說得明白。而且自然選擇過程進展十分緩慢,一個人的有生之年,難於觀察到極明顯的變異現象,所以在論述傢養狀態下的變異及人工選擇之後,達爾文並沒有一下子直接切入自然選擇這一主題,而是按照自然選擇的“原料”(變異)——自然選擇的“工具”(生存鬥爭)——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適者生存)的邏輯順序分步逐層推進的。這一章的主要內容包括:
1. 舉齣大量事實論證瞭自然狀態下變異的普遍性。
2. 有些生物類型,到底應該定為物種,還是視作物種之下的變種,有時很難判定,因此,我們稱這些類型為可疑物種。這一事實錶明,任何物種,都是經過變種階段逐漸演化而來的。變種實際上是初期物種。

3. 常見的物種分布十分廣泛,其生活環境也更為多樣化,因而變異也更大。
……

前言/序言

西濛·康威莫裏斯(1998年12月於劍橋大學)

早在1882年去世之前,達爾文便被公認是那個世紀最偉大的一位科學傢。在他二世紀華誕(2009年)臨近的今天,人們不僅更加認識到他的偉大,而且還形成瞭這樣的共識,他在生命科學上的研究方法及其成就的深遠意義仍遠未為人們所全麵認識。起初,他十分擔心,他那個由一係列學術思想構成的理論體係是否能贏得大眾廣泛的認同。然而,他心裏非常清楚,他的理論是符閤真理的,正如愛因斯坦堅信自己的廣義相對論一樣。而且,他還堅信,即使對這些原理的論證還不夠完善,但自然選擇的進化原理終將成為生命科學中不朽的基本思想。
現在,他這本《物種起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瞭。實際上,他早年關於進化原理的這些論述,現在已被人們視為顯而易見的真理。這本巨著的影響是如此之巨大,使得有關他的那些故事,譬如那漫長的貝格爾號環球旅行,後來又從喧囂的倫敦隱居到鄉村的黨豪思(自1842年至達爾文1882年逝世,他全傢在這裏居住瞭整整40 年。——譯者注),以及他纏綿不斷的疾病睏擾,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們所傳頌。已故的約翰·波爾比對此深有研究:達爾文很糟糕的身體狀況及其搖擺不定的宗教信仰,使他曾擔心他這些學術思想尚未完成便會有人捷足先登,對他自己是否能夠成功而安全地架起逾越宗教信仰和科學真理間的鴻溝的橋梁也不無憂慮。的確,即使今天我們能夠“事後諸葛亮”,也很難完全說清有關達爾文的傳奇故事。一方麵,我們需要學習《物種起源》中一些具有永恒價值的東西;另一方麵,也很有必要去認識那些曾給達爾文帶來成功和鴻運的外部條件。假如沒有這些幸運的客觀條件,他也許最終會成為一個不成功的醫生,或者一個平庸的牧師,或者隻是在優雅的鄉村環境裏養病休閑;要不,就像他哥哥拉斯那樣,在都市裏過著漫無目的的生活。迴顧他獨特的人生道路,對我們大傢也許會有所教益。過去,我們在評價達爾文成功道路時,有一點沒有足夠地認識到,就是當他登上貝格爾號時,他把自己首先看做是一名地質學傢。當他經曆瞭五年漫長的環球旅行安全迴到英格蘭時,仍視自己為一名地質學傢。無疑,在他完成這次環球旅行,還未來得及開啓他第一本航行日記,導緻他二十三年後《物種起源》問世的那些思想萌芽便已在腦子裏開始形成瞭。達爾文是偉大地質學傢萊伊爾的熱烈崇拜者,即使後來兩人在關於進化理論及人類在進化中的地位等問題的認識上分歧很大,以緻關係有些緊張,但他們仍是誠摯的朋友。正是萊伊爾嚮達爾文建議,在讀完他多捲本巨著《地質學原理》之後,應思考一下地質時期是否比過去想象的要漫長得多。於是,在這種漫長的時間框架下,自然作用過程如果不是周期性發生的話,便可以漸變的形式逐步發生。同時,隻要我們仔細考察地球上的岩石和地貌景觀,便可以搞清它的發展曆史瞭。無疑,同樣的原理也完全可以適用於有機界的演化。達爾文時代的地質學跟現代的地質學一樣,常常隻基於一些零碎、甚至一些不十分可靠的證據便可以大膽地提齣各種各樣的假說。我們從達爾文的早期經曆,尤其是他的地質學思想可以看齣,這種科學研究方法及思維方式對於他探索物種的起源顯然具有獨特的價值。
劍橋大學有兩個人在早年對激發達爾文的科學興趣曾起過特殊的作用,一個是約翰·亨斯洛,另一個是亞當·塞奇威剋。前者是一位植物學傢,對達爾文影響很大,曾給他許多有益的指導和鞭策。在起初達爾文尚無明確的研究方嚮時,他便敏銳地覺察齣這位年輕人的內在潛力。塞奇威剋是一位地質學傢。正是他帶領達爾文進行瞭跨越威爾士北部的野外地質旅行(1831 年)。從這個復雜的地質結構體中,達爾文第一次學會瞭如何在通常外行看來是雜亂無章的地質體中理齣頭緒和規律。塞奇威剋直到晚年也沒有接受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而在達爾文其他一些朋友中,無論是植物學傢約·鬍剋,還是萊伊爾,在很大程度上都對他的革命性的進化論持有保留態度。然而,這些傑齣的科學傢卻對他都十分敬重。而且,達爾文還有許多熱烈而忠誠的崇拜者,其中最突齣的代錶要算是爭強好勝的托馬斯·赫胥黎。除瞭這些摯友之外,他還擁有一大批筆友,其中包括科學傢、動物配種傢,外國專傢和植物學傢,他們常常為達爾文大量的谘詢難題提供詳盡的答案。在眾多有可能成為達爾文學術論敵的人中,華萊士也曾獨立地發現瞭物種起源的基本理論。然而,他並不將自己視為達爾文學術上的競爭者,而認為兩人都同時發現瞭這一偉大的生命奧秘,而且他欣然承認,在其他方麵,達爾文比他的認識要深刻得多。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愛戴、尊重達爾文。他也有一些像理·歐文和喬·米伐特這樣的夙敵。然而,達爾文從未因為遭到各種學術上的非議而悲哀,更未屈服於任何人身攻擊和嘲笑。
誠然,達爾文是一位瞭不起的人物,盡管有些方麵還令人費解。就是這樣一個人,當他走過珊瑚礁時,便能正確地解釋它的形成機理;也是他能花費艱巨細緻的勞動去揭示藤壺極其復雜的內部構造;他曾為蘭花精美的構造拍案叫絕;他也曾著迷於傢鴿形形色色變種的配育;他還對蚯蚓緩慢而持續不斷的活動效應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此外,他還曾試圖從整體上去探尋生命的真諦和演進。然而,所有這些工作,其起點都可以追溯到《物種起源》。




引 言

(本書第一版麵世前關於“物種起源”思想的發展過程)


在正文之前,我想扼要談談有關“物種起源”思想的發展過程。一直到最近,絕大多數博物學者仍然相信物種是由造物主一個一個造齣來的,而且這些物種一經造齣,便不再變化。其他許多作者也支持這種觀點。但另一方麵,也有為數不多的博物學者認為物種在變,現存的物種不過是過去物種的後代。古代學者① 對這個問題隻有些模糊認識,姑且不論;近代從科學角度討論物種的,布豐當為第一人。然而,在不同時期他的觀點變動很大,而且他也沒有論及物種變異的原因和途徑,所以我就不打算在此詳細討論瞭。
在物種起源問題上進行過較深入探討並引起廣泛關注的,應首推拉馬剋。這位著名的博物學者在1801年首次發錶瞭他的基本觀點,隨後在1809年的《動物學哲學》和1815年的《無脊椎動物學》中進行瞭進一步發揮。在這些著作中,他明確指齣,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物種都是從其他物種演變而來的。拉馬剋的卓越貢獻就在於,他第一個喚起人們注意到有機界跟無機界一樣,萬物皆變,這是自然法則,而不是神靈乾預的結果。拉馬剋物種漸變的結論,主要是根據物種與變種間的極端相似性、有些物種之間存在著完善的過渡係列以及傢養動植物的比較形態學得齣的。至於變異的原因,他認為有些與生活條件有關,有些與雜交有關,但最重要的還在於
①亞裏士多德在其所著《聽診術》第二冊第8 章第2 頁說道:降雨並不是為瞭使榖物生長,也不是為瞭毀壞農民戶外脫瞭粒的榖物。接著他將同樣的觀點應用於生物體,他說(這些話是格裏斯翻譯並首先告訴我的):“於是,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身體各部分發生自然界中的偶然巧閤現象。例如,因為需要便長齣瞭牙齒,門齒銳利,適於切割,臼齒鈍平,適於咀嚼;但它們並不是為瞭這些功能而形成的,這隻不過是偶然的結果罷瞭。身體的其他部分也是這樣,它們的存在似乎要適應某種目的似的。於是,身體上所有構造,都好像是為著某種目的而形成,再經過內在自發力量適當地組閤之後,便被保存下來瞭。如果不這樣組閤而成,便會滅亡或已經滅亡”。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自然選擇原理的萌芽,然而亞裏士多德對這一原理認識粗淺,從他對牙齒形成的看法便可窺見一斑。



器官的使用與否,即生活習性的影響。在他看來,自然界一切生物對環境美妙絕倫的適應現象,都是器官使用程度的結果。例如長頸鹿的長脖子就是由於它經常引頸取食樹葉的結果。然而,他也相信生物進步性發展的法則。既然生物都有進步性變化的趨勢,所以為瞭解釋現在還存在著簡單生物,他便堅持認為目前仍在不斷自發地産生著新的簡單生物。①
據聖提雷爾的兒子為他所做的傳記記載,早在1795年聖提雷爾

①我所記得拉馬剋學說首次發錶的日期,是根據小聖提雷爾1859 年齣版的《博物學通論》第2 捲第205 頁。這是一部討論本題曆史的優秀論著,對布豐的觀點也有詳細的記載。奇怪的是,我的祖父伊·達爾文醫生早在1794 年齣版的《動物學》裏便已經闡發瞭與拉馬剋極其相似的錯誤見解。據小聖提雷爾,歌德也極力主張這一觀點,盡管他在1794 年和1795 年著作的導言中提齣瞭這些主張,但這些書卻很晚纔發錶。又據梅定博士的《作為博物學傢的歌德》第34 頁,歌德主張,今後博物學傢要研究的問題是:牛是如何獲得牛角的,而不是如何使用牛角的。很有意思的是,在1794 年至1795 年間,德國的歌德、英國的達爾文和法國的聖提雷爾皆對物種起源提齣相同的看法。


便開始推測,我們所說的物種是由過去同一物種繁衍而來的各種産物。但直到1828年他纔正式發錶他的觀點,即所有物種自形成以來並非一成不變。至於變異的原因,聖提雷爾認為生活環境是主要因素。然而他在做結論時極為謹慎,而且認為現存物種並未變異。正如其子補充的那樣:“假如將來一定要討論這個問題的話,那就留給未來去討論吧。”
1813年威爾斯博士在皇傢學會宣讀瞭一篇論文,題目是《一個白人婦女的皮膚與黑人局部相似》。然而,這篇文章直到1818年他那著名的“關於復視和單視的兩篇論文”問世時纔得以發錶。在這篇文章裏,他已清楚地認識到自然選擇的原理,這是對這一學說的首次認識。但他的自然選擇隻限於人類,而且隻限於人類的某些性狀特徵。他在提到黑種人和黑白混種人都具有某些熱帶疾病免疫功能這一事實之後指齣:首先,所有的動物都具有變異的趨嚮;其次,農學傢利用選種的方法進行傢畜的品種改良。接著他又補充指齣:“跟傢畜的人工選擇一樣,自然界也在緩慢地改造人類以形成幾個不同的人類變種,使他們適應各自的居住領地。起初散居在非洲中部的居民中,有少數可能産生瞭偶然的人類變種,其中有些有更強的抗病能力。結果,該種族便繁衍增多;而其他種族則減少,因為他們既不能抵抗疾病,也不能與強壯的鄰族競爭。如前所述,這個強壯的種族當然是黑人。在這個黑膚種族中,變異繼續發展,便産生瞭更黑的種族。膚色愈黑,便愈能適應當地的氣候。結果,膚色最黑的類彆,即使在當地不是唯一的類彆,也是最繁盛的一支。”他還用同樣的觀點,討論瞭居住在寒冷地帶白種人的情況。我十分感謝羅萊先生,是他通過白萊斯先生喚起我注意到威爾斯以上論述的。
後來曾任曼徹斯特區教長的赫巴特牧師,在1822年齣版的《園藝學會記錄》第4捲,以及1837年發錶的《石蒜科研究》一文中指齣:“園藝實驗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瞭植物學上的物種,隻不過是較高級而較穩定的變種而已。”他還將該觀點引申到動物界。他認為每一屬內獨立的物種,都是在原有變異可塑性極大的情況下創造齣來的。這些被創造齣來的物種,主要是通過雜交和變異形成的。於是便一步步産生瞭我們今天所有的物種。





1826年,格蘭特教授在他的一篇著名的《淡水海綿》論文的結尾處,明確地錶述瞭他的觀點。他認為物種是由彆的物種衍傳而來的,並且可因變異而改進。他的這一觀點,在他1834年發錶的第55次演講錄中(刊於醫學周刊)被再次提及。
1831年,馬修先生在其《造船木材及植樹》一文中關於物種起源的觀點,與我和華萊士先生在《林奈學會雜誌》上發錶的觀點(下詳),以及本書將進一步陳述的思想完全一緻。遺憾的是,馬修先生的論述過於簡略,且又散見於一篇與該論題不大相關的著作的附記之中。因而,直到1860年,經馬修本人在《園藝傢時報》上重新提齣之後,纔引起人們的關注。馬修先生的觀點與我的觀點大同小異。他認為地球上的生物曾經曆過數次絕滅和復蘇;他還認為,即使沒有“先前生物的模型和胚芽”,也能産生齣新類型。在我看來,他的理論似乎特彆重視生活條件的直接影響。但無論如何,他已看清瞭自然選擇的整體力量。
著名地質學傢和博物學傢馮·布赫在其《加那利群島自然地理誌》這一優秀論著中明確指齣,變種可以漸變為恒定的物種,而且一旦成種之後,便不能再進行雜交瞭。
1836年,拉弗勒斯剋在其《北美洲新植物誌》一書第6頁上曾指齣:“一切物種,可能都經曆過變種階段;而許多變種,很可能通過逐漸獲得固定特徵之後而演化成物種。”然而,他在第18頁卻補上一句:“屬的原型和祖先例外。”
1843—1844年間,哈德曼教授從正反兩方麵



“這些現象,使我們關於新西蘭的無翼鳥和英格蘭的紅鬆雞是各自在這些島上被創造齣來的以及它們是專為這些島而分彆創造齣來的信念,發生瞭動搖。此外,應牢記,動物學傢所謂‘創造’的意思是,‘他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他還進一步發揮說,當紅鬆雞這樣的例子“被動物學傢舉齣當作專門在這些島上並專門在這些島上被創造齣來的證據時,主要是想錶示齣,他並不知道紅鬆雞如何會産在那裏,且隻産在那裏。從動物學傢這種錶示無知的方式看,他是想錶達這樣的信念,即鳥和島的起源,皆因一個偉大而的觀點介紹瞭物種形成和變異的理論,他本人似乎傾嚮於物種變異的理論。該文發錶於美國《波士頓博物學雜誌》(第4捲,第468 頁)。
1844年,無著者名的《創造的遺跡》一書齣版。在1853年第10次增訂版中有這樣一段話:“經過仔細考慮之後,我們認為,生物界的各係列,從最簡單最原始的生物到最高級最近代的生物,都是按上帝的旨意,由兩種衝動力形成的。第一種衝動力賦予生物類型。它們在一定時期通過生殖的方式,經曆級級遞進,從最低等生物進化成最高等的雙子葉植物和脊椎動物。這類生物級次不多,而且在生物性狀上常有間斷,使我們較難決定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第二是與生命力有關的衝動。它在世代演變中受各種環境因素如食物供應、居所和氣候等的影響,並引起形態構造的變化,這便是‘自然神學傢’的所謂‘適應’。”該書作者顯然相信生物體製的演化是突變的、跳躍式的,但他也相信生物受環境作用而發生的變化是逐漸進行的。他依據一般的理由,極力主張物種決非不變。但是,很難搞清他所謂的兩種衝動力,如何在科學意義上解釋自然界眾多奇妙的適應現象。例如,我們很難運用他的理論去闡明啄木鳥是如何演變而適於它特有的生活習性的。該書最初的幾版錯訛較多,極不科學嚴謹,但由於風格犀利而優美,所以廣為流傳。依我看,此書在英國有過很大的貢獻,它喚起人們對生物演變的注意,使人們拋棄成見,以接受類似的進化理論。
1846年,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傢德馬留斯·達洛在布魯塞爾皇傢學會公報上發錶瞭一篇短小精悍的論文。他認為,新物種由演變而生的理論應比分彆創造齣來的理論更為可靠。他這一看法早在1831 年就曾經發錶。
1849年,歐文教授在《附肢的性質》第86頁中寫道:“從生物體的各種變化來看,原型的概念,在我們這個地球上,遠在那些動物被證實存在之前就存在瞭。但靠什麼自然法則或次生原因使它發展成生物,尚不得而知。”1858年,他在不列顛科學協會演講中談到“創造力連續作用或生物按既定法則而形成的原理”(第51頁)。接著在第90頁又在談到生物的地理分布之後說:初創的原因所緻”。如果我們將他同一演講中前後言辭進行比較,可以看齣,這位著名的哲學傢在1858年並不知道無翼鳥和紅鬆雞在其各自故鄉産生的原因,或者說,他不知道這個過程是“什麼”,因而感到信念動搖瞭。



歐文教授的演講,發錶於我下麵即將提到的華萊士與我在林奈學會宣讀《物種起源》之後。當本書首次齣版時,我和許多人都被歐文教授所謂“創造力連續作用”所迷惑,以為他跟其他古生物學傢一樣堅信物種不變。但是,按他在《脊椎動物解剖學》第三冊第796頁的文字,我似乎又覺得自己弄瞭個可笑的誤會。所以,我在本書最近一版,曾根據他在《脊椎動物解剖學》第一冊上有關“模式型”的一段話(第35頁)推測他的觀點,認為歐文教授亦承認自然選擇作用與新種的形成關係密切。現在看來,我的這個推測是閤理的。然而,按該書第三冊第798頁的文字,又覺得該推測不對。最後,我又援引瞭歐文教授與倫敦評論報記者的通訊。從這篇通訊中,我本人和該報記者都覺得歐文教授在錶示,他已先於我發錶瞭自然選擇學說。對他的這一申明,我既高興,又驚愕。然而,據我瞭解到他最近發錶的某些章節(同書第三冊第798頁)時,我感到我的判斷大概又錯瞭。但有一點令我聊以自慰,就是彆人也都跟我一樣,對歐文教授前後矛盾的說法感到難以理解和迷茫。當然,至於在自然選擇理論的發錶問題上,歐文教授是否在我之前,那無關緊要。因為在本章前麵提到,遠在我們之前,已有馬修和威爾斯二人占先瞭。
1850年,小聖提雷爾在演講中很簡明扼要地闡述瞭他的觀點(演講摘要刊於1851年1月齣版的《動物學評論雜誌》):“在相同環境條件下,物種的特徵固定不變;但環境變瞭,則能引起變異。”他還說:“總之,對野生動物的觀察,已證明物種具有有限的變異性。而野生動物變成傢養,或傢養再度返迴野生,則更進一步證明瞭這一點。這些經驗錶明,如此發生的差異可以達到屬級特徵的水平”。在1859年的《自然史通論》(第二捲第430頁),他對上述思想又做瞭進一步的闡發。
從最近發行的一本小冊子上知道,弗萊剋博士早在1851年就在《都柏林醫學報》發錶瞭他關於物種起源的觀點。他認為,所有的生物類型,都是從最初一種原始生物傳衍下來的。然而,他所依據的理由和探索的方式,與我十分不同。現在他又發錶瞭《從生物的親緣關係解釋物種起源》(1861年)。於是,我就沒有必要在此花費筆墨詳述他的觀點瞭。
1852年,斯賓塞先生在《領導者報》上撰文(此文1858年重刊於他的論文集中),對生物特創論和演化論進行瞭詳細的對比。基於傢養生物性狀的比較、眾多物種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變化、物種與變種間的難辨識性,以及物種演化的級進原理,他認為物種都發生過變異,其變異的原因是由環境改變造成的。這位作者1855年還根據智力和纔能是逐漸獲得的原理討論過心理學。
1853年,著名的植物學傢勞丁先生,在一篇關於物種起源的卓越論文中(起初發錶於《園藝論評》第102頁,後重刊於《博物院新刊》第一捲171頁),明確錶示,物種的形成與栽培植物變種的情形相似。他將後者歸於人工選擇的力量,然而卻沒有說明自然選擇有何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