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

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葵花 著
圖書標籤:
  • 多義化
  • 詞義消歧
  • 語義學
  • 認知語言學
  • 語用學
  • 計算語言學
  • 自然語言處理
  • 語言學
  • 心理語言學
  • 多義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4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79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28100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對多義現象進行多視角研究,共由三部分組成。首先對多義術語進行界定,並探討多義涵義的界限問題及其與相關概念的關係;之後,從相對靜態的角度運用原型範疇、概念隱喻和轉喻、概念整閤、意象圖式、語義框架、構式語法及語法化和主觀化等認知理論對多義化識解進行闡釋;最後,從相對動態角度以意義使用觀、話語選擇理論及意義百科觀下的有聲思維實驗來對多義化的實時在綫識解和社會認知機製進行進一步闡釋。全書運用大量的語料多維度解析瞭多義化的識解問題。

目錄

序一 鬍壯麟 III

序二 王逢鑫 V

緒論 XIII

第一章 多義術語的界定

1.1 引言 1

1.2 “多義”術語的提齣 2

1.3 polysemy 術語界定的誤區 2

1.3.1 普通詞典的定義 3

1.3.2 語言學詞典的定義 4

1.3.3 語言學傢的定義 5

1.4 多義:多層麵的語言現象 6

1.4.1 語音語調多義化 6

1.4.2 詞綴多義化 6

1.4.3 詞匯多義化 8

1.4.4 構式多義化 9

1.4.5 語法多義化 9

1.4.6 話語多義化 12

1.5 小結 13

第二章 多義化概念的涵義界限問題

2.1 引言 15

2.2 多義化概念涵義界限的流派 15

2.2.1 最小化多義觀 16

2.2.2 最大化多義觀 17

2.2.3 多義化的融閤觀 18

2.3 意義的實質問題 19

2.3.1 概念處理問題 20

目 錄

viii

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

2.3.2 人的認知力問題 20

2.3.3 經驗知識問題 21

2.3.4 語境因素問題 22

2.4 小結 22

第三章 多義化與相關概念的關係

3.1 引言 25

3.2 多義詞與同音形異義詞辨析 25

3.3 多義·歧義·模糊 29

3.3.1 多義的判定 30

3.3.2 多義與歧義 31

3.3.3 多義與模糊 35

3.4 多義及相鄰概念認知再探 36

3.5 餘論 39

3.6 小結 41

第四章 多義化的描寫主義研究

4.1 引言 43

4.2 多義化的詞源學研究 43

4.2.1 曆時使用變化下的多義化 44

4.2.2 社會情境下詞的多義化 46

4.2.3 修辭性語言運用的多義化 47

4.2.4 同音形異義詞重新闡釋下的多義化 49

4.2.5 語言接觸下的多義化 49

4.2.6 社會文化發展下的多義化 51

4.3 多義化的分類研究 52

4.4 小結 55

第五章 原型範疇視角下的多義化研究

5.1 引言 57

5.2 範疇·範疇化·多義範疇化 57

5.3 古典範疇理論 58

5.3.1 古典範疇理論的主張與不足 58

5.3.2 古典範疇理論下多義化研究的不足 59

ix

目錄

5.4 原型範疇理論形成的曆史軌跡 61

5.4.1 哲學研究 61

5.4.2 心理學研究 62

5.4.3 人類學研究 63

5.4.4 語言學研究 64

5.5 原型範疇理論的特點 66

5.6 原型範疇理論對多義化研究的貢獻 68

5.7 多義範疇化的原型性例析 69

5.8 多義範疇化的層級輻射性例析 73

5.9 原型範疇理論下多義化的實證研究 76

5.10 小結 77

第六章 概念隱喻和轉喻視角下的多義化研究

6.1 引言 81

6.2 概念隱喻 81

6.3 概念隱喻例析 85

6.3.1 隱喻多義的普遍性 85

6.3.2 隱喻語義映射小議 89

6.4 概念轉喻 92

6.4.1 轉喻的概念性和普遍性 92

6.4.2 轉喻的認知機製要點 96

6.5 概念整閤中的隱喻和轉喻 97

6.6 隱喻·轉喻·提喻與隱轉喻連續統 99

6.7 小結 103

第七章 意象圖式視角下的多義化研究

7.1 引言 105

7.2 意象圖式的界定 105

7.3 意象圖式變體:多義化的承載 108

7.4 多義化意象圖式的特徵 112

7.4.1 最簡約性 112

7.4.2 原型性 113

7.4.3 涉身體驗性 115

7.4.4 正負參數性 116

x

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

7.4.5 動靜兼具性 117

7.4.6 疊印性 118

7.4.7 隱喻精細化特性 119

7.5 小結 120

第八章 框架理論視角下的多義化研究

8.1 引言 121

8.2 框架的界定 121

8.3 Fillmore 的商業行為框架分析 122

8.4 框架的構成和特點 125

8.5 基於框架的多義化 127

8.5.1 框架與多義化識解 127

8.5.2 框架下多義化的人工智能解析 128

8.6 小結 130

第九章 構式語法理論視角下的多義化研究

9.1 引言 131

9.2 理論背景 131

9.2.1 構式語法的源流及界定 131

9.2.2 構式語法與生成語法的主要區彆 133

9.2.3 構式的特點及功能 134

9.3 構式語法理論視角下的多義化 135

9.3.1 構式多義化與隱喻 135

9.3.2 構式語義壓製與轉喻 138

9.4 小結 139

第十章 語法化和主觀化視角下的多義化研究

10.1 引言 141

10.2 語法化溯源及界定 141

10.3 語法化多義在語言中的分布 142

10.4 語法化多義的特點及認知機製 146

10.4.1 語法化是一種多義化 146

10.4.2 單嚮性的趨嚮 146

10.4.3 語義淡化的特點 148

xi

目錄

10.4.4 語義概括化的特點 149

10.4.5 慣常化的認知機製 150

10.4.6 語用驅動的認知機製 151

10.4.7 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機製 151

10.5 主觀·主觀性·主觀化 152

10.5.1 主觀化多義的共時派 153

10.5.2 主觀化多義的曆時派 155

10.5.3 共時派與曆時派的異同 157

10.6 小結 158

第十一章 意義使用觀下多義化的實時動態識解

11.1 引言 159

11.2 多義化産生語義的不確定性 159

11.3 多義化識解的傳統語境觀 160

11.4 認知語義學的意義使用觀 164

11.5 多義化的實時動態識解 165

11.5.1 預意義:語義實時動態識解中的原材料 166

11.5.2 語境調控:語義實時動態識解的外因 168

11.5.3 語義競爭:語義實時動態識解中的涵義處理 170

11.5.4 識解者的認知力:語義實時動態識解的內因 171

11.6 小結 173

第十二章 意義百科觀下多義化識解的有聲思維研究

12.1 引言 175

12.2 意義百科觀 175

12.3 意義百科觀下多義化識解的有聲思維研究 178

12.3.1 研究方法:有聲思維 178

12.3.2 百科知識在多義化識解中作用的有聲思維分析 179

12.4 小結 184

第十三章 話語選擇理論下多義化的社會認知動因研究

13.1 引言 187

13.2 話語選擇理論 188

13.3 話語選擇理論下多義化的社會認知動因研究 189

xii

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

13.3.1 多義化構建的社會動因 189

13.3.2 多義化構建的認知動因 193

13.4 小結 198

結 語 199

參考文獻 207

英漢術語對照錶 231

後 記 237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多義術語的界定

b. This is the superiority of our planned economy.(定語)

c. Greatly interested, I asked how he played these new musical works.

(狀語)

過去分詞做狀語時,錶達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有的說明發生的背景或

情況;有的錶示原因,相當於錶示原因的狀語從句;有的說明動作發生的

時間,相當於一個錶示時間的狀語從句;有的錶示一個假設的情況,相當

於一個條件從句;或錶“讓步”狀語從句。這都呈現瞭其多義化的特性。

動名詞是動詞的另一種非限定形式。在句子中起名詞的作用,可單獨

或引導一個短語共同做主語、錶語、賓語,如:

9. a. Making friends with the easy-going boy is an easy job.(主語)

b. My favorite sport is playing badminton.(錶語)

c. Have you got used to living in America now?(賓語)

狀語從句也有多義化的態勢,因為它可以用來錶示時間、地點、原

因、目的、結果、條件、行為方式、比較關係、讓步等。如下:

10. a. I’ll let you know as soon as I arrive there.(時間)

b. We will miss you wherever you are.(地點)

c. We went by bus because it was cheaper.(原因)

d. Bring more clothes in case the weather is cold.(目的)

e. He was standing in the shadow so that I could not see his face

clearly.(結果)

f. If we miss the last bus, we will have to walk home.(條件)

g. Jack smiled as if he was enjoying a private joke.(行為方式)

h.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earlier than we had expected.(比較)

i. Even though I have a master’s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

can’t fi ll out my tax form.(讓步)

12

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

1.4.6 話語多義化

從語義學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迄今有著悠久的曆史。而傳統語用

學,作為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正式興起的新型語言研究學科,其實也有著

悠久的曆史淵源。從普羅泰格拉(Protagoras)、亞裏士多德(Aristotle)

到今天的認知科學,都閃耀著人們從語用學角度對語言進行研究的智慧成

果,尤其是今天的認知科學領域。Bianchi(2004)稱其為句法學和語義學

領域的灰姑娘,長期處於語言學研究的邊緣,介於語言哲學、語言學、社

會學、心理學、修辭學和人類交往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之間的灰

色地帶,而今卻有著令人瞠目的復興和長足的發展。

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界綫曆來有紛爭,而且兩者之間在語言研究中究竟

有無界綫也是學者爭論的焦點。本章中,為便於分析討論,采用一些語言

學傢把語用學納入到語義學範疇的分法。

語用學中的多義化多見於會話隱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現象

中。會話隱涵現象是由Grice於1967年提齣來的。“會話隱涵是指語言結構

之外,通過一些一般的閤作交流原則,交際雙方進行的推理,雖是語言結

構之外的,但這些原則對於語言結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它也詳盡

地詮釋瞭人們為什麼能夠錶達意多於言,即錶達的意思超齣瞭字麵含義”

(Levinson,1983: 97)。如話語:

11.“Did you see Obama’s speech to Congress on TV last night?”

(Taylor, 1995: 156)

這段話語除瞭字麵意義“昨晚看到奧巴馬的國情谘文電視演說沒有”

之外,還有很多的會話隱涵,它有可能是對話雙方之一為破除沉默的尷

尬場麵,挑起話題;也有可能是說話者齣於個人興趣,想獲取這個電視直

播的一些信息,言外之意是“奧巴馬說瞭些什麼?”;也有可能是說話

者想就該直播內容與聽者進行討論,言外之意指“你對他的講話有何看

法?”;也有可能是說話者隻想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樣簡單的一句話,錶

麵上看是個疑問句,卻已失去瞭它的疑問效力,真正的目的是和解、尋求

信息、評論等交際目的。

我們從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理論(Searle, 1979: 30-35)

中也能看到話語多義化的存在。根據這一理論,一個句子可以同時包含

兩個示意言行(illocutionary act),即說者說齣一句話,他說的內容既

是字麵意思,同時更要錶達具有與前者不同的命題內容(propositional

13

第一章 多義術語的界定

content)的另一個示意言行。例如,英語語言民族常在飯桌上說的“Can

you reach the salt?”,這不僅是個詢問,更是個“遞鹽”的請求。也即說

者通過執行一個示意言行,間接地傳達瞭另一個示意言行的間接言語行

為,言此更意彼的交際行為。

1.5 小結

多義化是一種語言現象,但由於長期以來深受詞典編撰學的傳

統沿革,以及語言學傢在詞匯多義方麵取得的豐碩成果,如Lakoff &

Johnson(1980)對隱喻的革命性研究,以及Lakoff(1987),Taylor

(1989/1995),Brugman(1988)等對英語介詞突破性的研究,使語言學

界還沿襲多年的習慣,也給人們以錯覺,把polysemy隻看成是一種詞匯多

義化。其實,該詞不僅僅是指多義詞或一詞多義。隨著語言學研究視野的

不斷擴大,polysemy已不單單指詞匯層麵上的多義,它還指存在於語言的

各個層麵的多義化現象,如詞綴多義、語音語調多義,構式多義等。因

此,我們應還原polysemy以其真貌,再以多義詞或一詞多義來界定它就顯

得滯後於語言學研究在此方麵的多元發展。尤為重要的是,這種多義化,

並不像人們的印象中那樣,隻是一個多義詞下有多個涵義那麼簡單,這一

語言現象蘊含的語言學及認知科學內涵遠遠不止於此。


15

多義化概念的涵義界限問題

2.1 引言

“意義等於概念化”(Langacker, 1990: 2)。多義化作為概念化現

象,是語言中的常規而非個彆的例外(Evans & Green, 2006/2014: 169)。

Langacker(1991/2004: 379)也指齣“多義是詞匯和語法語素中的一種常

情”。作為一種人們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多義化的研究由來已久。從

17、18世紀哲學傢對隱喻這種特殊語言現象的探究,到傳統的真值條件論

詞義,以及服務於詞典編撰的詞源學研究,再到堅持一種形式一種意義匹

配的結構主義意義觀,以及之後聚焦於恒定特徵來定義意義的轉換生成語

法,前後經曆瞭幾百年的研究曆程。這些研究或形式化語言、或聚焦於詞

義的描寫研究、或把語言看成是可推導的自主係統,大都忽視瞭認知主體

的經驗認識、涉身體驗等在構建(structure)意義時的作用,使多義化研

究舉步維艱。然而,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認知科學的興起使多義研究

豁然開朗,“在當代語義研究領域,多義已不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是

語言、語言使用及認知的內在特質”(Nerlich & Clarke, 2003: 5)。但從使

用的角度來看,縱觀當今市麵上琳琅滿目的詞典,可以發現詞典編撰所依

據的語言學理論對於多義化概念的界定、多義化的程度問題、不同涵義的

組織形式、涵義數目的劃分、劃分標準等都很難達成共識,多義化的涵義

界限界定依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2.2 多義化概念涵義界限的流派

多義化概念的涵義界限問題曆來是語義學及意義研究的紛爭所在,不

同的流派依據的語言學及哲學理論各不相同。從處理多義化的方法上分為

最小化多義觀、最大化多義觀以及多義化的融閤觀。但每個流派對於涵義


前言/序言

英語的“polysemy”一詞,可譯為“多義性”“多義化”和

“一詞多義”。“多義性”強調多義特徵,“多義化”強調不同

意義延伸的演變過程,“一詞多義”則強調詞語的多義現象。鑒

於上述情況,“polysemy”一詞本身就是多義的,被廣泛應用於

不同學科和生活領域,如符號中有符號多義性、括弧多義性,文

學中有文學多義性、詩歌多義性,建築中有建築多義性、城市多

義性,數學中有函數多義性,生活中有夢幻多義性,商業中有股

票走勢的多義性,等等。正因為如此,多義化的研究被學界日益

重視。從新中國成立至1979 年末的30 年中,我國僅發錶兩篇有

關多義化的文章,此後每10 年的發錶數日益增多,先後為97、

204、1446、1837 篇,2010—2016 年的6 年中已多達1837 篇。

因此,許葵花的專著《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的齣版反映瞭

學科發展的這一趨勢。

許葵花的專著除對多義化從不同視角,如術語界定、涵義、

和與相關概念區分外(1~3 章),也涉及範疇理論,概念隱喻和

轉喻,意象圖式視角下的多義化,框架理論視角下多義化等現象

(5~8 章)。即使就語言本身來說,作者也不僅限於詞語的多義

現象,而是從多層麵考察探討多義化現象,如語音語調、詞綴、

構式、語法、話語,即語言各個層次的多義化,並從詞語進入語

篇的多義化研究(1.4 節,12~13 章),反映瞭當代語言學研究

的發展趨勢。這是本專著的第二個特色。

如同英語語法研究經曆瞭規定語法—描寫語法—認知語法的

變化,作者也能擴大視野,對多義化的研究從描寫(第4 章)進

入到對語言意義産生的認知機製的探討。這就不僅從靜態角度把

握多義化識解的理論脈絡,並對各種理論進行對比分析,也能從

動態角度識解多因素的互動,從而解決瞭多義化的建構和解讀的

iv

多義化識解的多維度研究

實時性和認知性,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11 章)。這是本專著

的第三個特色。

貫穿全書的再一個特色是,作者既能進行曆時的研究,也能

對不同理論進行比較;既做理論探討,也能從詞典、語料庫、語

言學文獻中收集和積纍語言實例進行論證,使本書的論述言之有

理、言之有據。

本書作者許葵花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就,在於她1995 年起

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並於2006 年在北京大學英語

係取得博士學位的20 多年中,教學與科研並重,堅持語義學、

認知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的研究方嚮。她的科研成果最能說明這

一情況,即齣版專著1 部(《認知語境語義闡釋功能的實證研

究》,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7),發錶論文近20 篇(1998—

2016), 主持科研項目3 項, 並完成科研項目2 項(2007—

2010),電視電影翻譯7 部、譯著1 部、翻譯文章3 篇(1997—

1999),教材參編2 部、主編1 部(1999—2010),詞典參編

1 部(1998),講授課程3 門。

我堅信作者在今後教學和治學的道路上會取得更大成就。

鬍壯麟

2017 年5 月16 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