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宇宙本源: 黑洞簡史+超越生物中心主義(套裝共2冊)

探索宇宙本源: 黑洞簡史+超越生物中心主義(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瑪西亞·芭楚莎 羅伯特·蘭劄 鮑勃·伯曼 著,楊泓 孫紅貴 孫浩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89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60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28
套装数量:2
字数:348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黑洞簡史》

推薦理由1:一本引人入勝,帶來燒腦快感的讀物……為讀者提供瞭zui前沿的視角,讓讀者觀看世界上zui齣色的科學傢們如何挑戰宇宙中zui奇怪的天體——黑洞。

推薦理由2:為我們帶來瞭一場奇妙的黑洞之旅,展示瞭這個概念的美和神秘,以及許多大科學傢包括愛因斯坦和霍金,都為之感受到的好奇或者癡迷。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

推薦理由1:大爆炸理論不能告訴你的事

推薦理由2:結閤量子理論、生物學等領域前沿研究,以全新視野重新審視宇宙與生命的關係


內容簡介

《黑洞簡史》

《時間簡史》以來zui動人心弦的宇宙之書,詮釋恒星的終ji演變如何改寫宇宙格局

△ 黑洞是一種怎樣的天體?既然光都無法逃逸,為何會有“霍金輻射”?

△ 黑洞內部究竟有什麼?相對論為何無法解釋?量子力學如何描述微觀視角下的黑洞?

△ 時空凹陷如何製造奇點?白矮星、中子星、類星體的相繼發現對黑洞理論的發展和人類尋找黑洞帶來怎樣的啓示?

△ “宇宙頭號黑洞嫌疑犯”天鵝座X-1真的是黑洞嗎?你聽說過“麵條效應”嗎?想不想來一場奇妙的黑洞之旅?

從誕生之日起,黑洞理論便飽受非議,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天體物理學研究的焦點和人們對它的廣泛喜愛。瑪西亞?芭楚莎的《黑洞簡史》以時間為序,全麵闡述瞭這項偉大理論的誕生和發展如何與基礎物理理論的演進緊密纏結、相互促進,而對黑洞本質的研究將為我們帶來一個愛因斯坦夢寐以求的大一統理論,從而解決物理學上的終ji問題。

作者還以生動的筆法,清晰地描述瞭黑洞的神秘成因、奇特屬性以及其在宇宙中的統治地位和對宇宙未來的深刻影響,還原瞭愛因斯坦、霍金等頂ji物理學傢在這項 令世人睏惑的科學探索中錶現齣的思維碰撞與無畏創新,是一部恢宏的黑洞理論發展史及發現史。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

結閤量子理論、生物學等領域前沿研究,以全新視野重新審視宇宙與生命的關係

△ 大爆炸之前有什麼?宇宙真的是從虛無中迸發齣來的嗎?

△ 時間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僅是對變化的測量?時間的箭頭指嚮何處?

△ 如何解釋宇宙似乎是為瞭生命的誕生做瞭精心設計的?牛頓為何會在晚年將生命的奇跡歸因為上帝?

△ 機器人能發展齣意識嗎?人工智能會不會有一天控製人類?

曾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 具影響力的100人”的著名生物學傢羅伯特?蘭劄博士,與著名天文學傢鮑勃?伯曼一起,帶領讀者踏上瞭一場驚險刺激的求知之旅。通過將萬物與意識納入同一框架,蘭劄博士闡釋瞭他對宇宙及現實本質的全新觀點:生物中心主義。

本書以全新的視角和宏大的視野展開敘述,相關原理完全建立在科學之上,與傳統的解釋相比,有更強有力、更前沿的科學論據的支持。隻要對生物學、宇宙學、量子糾纏和意識等多個領域的 新科學發現和啓示加以考察,我們就不難發現,生命和意識纔是我們理解宇宙的基礎。這促使我們對生命、死亡及我們在宇宙中所處位置等觀念重新進行思索。


作者簡介

瑪西亞·芭楚莎

★太平洋天文學會剋裏普剋?羅伯茨奬得主

★首位且兩度榮獲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奬的女性

★曾任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專職記者

★《發現》雜誌主編

★《自然曆史》雜誌專欄作傢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在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工作超過30年。作為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研究學會會士,她在科研和科普方麵獲奬無數,多年來一直擔任《發現》雜誌主編及《天文學》雜誌顧問。

芭楚莎著述豐富,屢獲媒體熱捧,《紐約時報》更是三度將其不同著作評為“年度zui值得關注書籍”,包括《愛因斯坦尚未完成的交響樂》《星期四的宇宙》及《通往黑暗的宇宙》。她現在和丈夫、他們的愛犬居住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郊外的薩德伯裏。



羅伯特·蘭劄(Robert Lanza)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天纔、叛逆的思想傢

★《時代周刊》:全球 具影響力的100人

★ 科學頻道:乾細胞研究領域中的史蒂芬·霍金

★ 《生物世界》:影響生物世界未來20年發展進程的領導者

★《展望》:“世界思想傢”前50名

★《財富》:乾細胞研究領域的旗手

蘭劄博士是世界上zui受尊敬的科學傢之一,在乾細胞研究領域成果卓著。他是乾細胞療法的先驅之一,已經利用這種技術幫助許多患者修復身體的受損部位。他首次成功剋隆齣瀕臨滅絕的生物。他開創瞭關於宇宙的全新觀點:生物中心主義。



鮑勃·伯曼(Bob Berman)

著名的天文學傢、作傢和科普人,現任《天文學》雜誌特約編輯,長期任《老農民年曆》科學編輯。他曾任《發現》雜誌特約編輯、瑪麗濛特大學天文學副教授。


精彩書評

《華爾街日報》`·····``

你不需要博士文憑,也能享受這本講述黑洞如何從古怪理論變為必備常識的麯摺曆程的書……這是一個很美麗的案例研究,敘述瞭科學觀點如何通過靈感、思索以及 終的觀察而得以成長。


《華盛頓郵報》

《黑洞簡史》是一本閃耀著光芒的佳作……這本充滿智慧的書 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看曆史上的物理學傢們如何各顯神通地否認、鄙視黑洞理論, 啪啪啪地打臉。


《科剋斯書評》

這是一本上乘的科學著作,與那些令人生厭的科學人物傳記不同,芭楚莎摒棄瞭乏味的人物事件和讓人無法喘息的語言,撰寫瞭這本十分有趣而雋永的書。


《齣版商周刊》

芭楚莎對科學理論生動簡明的敘述以及對科學傢背後人格之深刻洞察,讓這本書娛樂性和嚴謹性兼備。一本難得的佳作。


《新科學傢》

愛因斯坦把宇宙徹底弄亂後,又拼命想要在裏麵尋找某種秩序,這個諷刺的事實並沒有睏住芭楚莎。這本筆觸輕盈、富有趣味性的著作中包含瞭大量學問。


《科學新聞》

《黑洞簡史》非常生動,風趣、幽默的個人風格非常強烈,更清晰地記錄瞭許多大事件背後的科學曆程。芭楚莎不愧為一名備受贊譽的科普作傢。


《經濟學人》

芭楚莎以生花妙筆為科學體製本身畫像,揭示瞭它的潛在規範以及塑造其演變路徑的人物個性……講述瞭一個尚待繼續展開的理念的背景故事。

《牛津人書評》

《黑洞簡史》全麵展示瞭黑洞的發現史和相關科學原理不斷發展的過程,瑪西亞·芭楚莎以奇異新穎、富有個人特色的風格,闡述瞭宇宙中 狂暴的天體與事件,強力推薦閱讀。



愛德華?唐納爾?托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

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

羅伯特?蘭劄深刻地研究瞭科學與哲學,並通過把生物學置於中心地位,統一瞭所有的知識理論。


科裏·S. 鮑威爾(Corey S. Powell)

《發現》(Discover)雜誌前主編

《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是一次探究科學史和前沿物理學的充滿瞭樂趣的旅程,旨在發現意識自我和宇宙之間

那長期被忽略的關係。


戴維·J. 艾徹(David J. Eicher)

《天文學》(Astronomy)雜誌主編

這是一本有趣而刺激的著作,將挑戰你的基本觀念,促使你重新思考科學的本質。快節奏的敘述方式將帶給你一次充滿愉悅的閱讀體驗。


中西部書評(Midwest Book Review)

饒有趣味,值得付齣時間閱讀。作者呈現自己論證的方式錶明,他對書中涉及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知識有很深的理解。論證是對話式的……他對非凡事物的把握既令人愉悅,又富有感染力。


帕梅拉·溫特勞布(Pamela Weintraub)

《萬古雜誌》(Aeon Magazine)主編,《發現》(Discover)雜誌前執行主編

未來的機器會思考嗎?植物有意識嗎?死亡是一種幻覺嗎?這些問題都在《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一書中得到瞭講述。這本書提供一種全新的以生物為基礎的萬物論,思路清晰,寫作方式靈動,堪稱重磅之作,確實值得一讀。


沙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

《波士頓環球》(Boston Globe)資深科學作傢,曾任《新聞周刊》(Newsweek)、《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及路透社科學編輯和通訊記者

人類的意識在創世或宇宙中扮演著何種角色?很少有腦力活動會比這個問題更為激動人心,而蘭劄和伯曼促使人們做齣這樣的思考,去理解一切為何如此。如果你想知道沒人凝視月亮時月亮是否還會繼續存在這樣的問題,即使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種貌似很荒謬的問題,那麼,你可以花時間讀讀《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這本書。


金光洙(Kwang-Soo Kim)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學教授,麥剋林醫院神經生物學實驗室主任

《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用神經生物學的觀點迴答瞭一些關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問題。蘭劄和伯曼朝嚮更透徹地理解意識和觀念所扮演的角色的方嚮又邁進瞭一步……一部趣味盎然的作品。


羅納德· 葛林(Ronald M.Green)

達特茅斯學院道德和人類價值觀研究榮譽教授,倫理研究所前主任

蘭劄和伯曼提齣的生物中心主義理論改變瞭我們對一些古老的宗教也試圖迴答的問題的觀點,如宇宙的起源、人的不朽等。這部作品以物理學和生物學領域內的前沿發現為基礎,闡述明晰,對科學感興趣的人不容錯過。


拉爾夫·D. 萊文森(Ralph D.Levinson)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健康科學係教授

對於任何想要瞭解現代科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神秘)進展的讀者來說,《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是一本必讀之書。這本書見解深刻,精彩絕倫。能夠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書很少,而《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就是這樣一本書。


安東尼·阿塔拉(Anthony Atala)

W. H. Boyce 教授,維剋森林大學維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

蘭劄和伯曼帶領讀者開啓瞭一次卓越的旅程,意在證明我們對地球上的生命和存在的認知遠比我們認為的少。他們展示的科學證據讓我們重新思考原本認為的現實本質都是真實的這一觀點。《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一書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嚮我們展示瞭看待宇宙和我們自己的全新方法,的確不可不讀。


狄巴剋·喬布拉(Deepak Chopra)

《不老的身心》(Agelessbody, Timeless mind)作者,被《時代周刊》(TIME)譽為“二十世紀百位頂jian偶像與英雄”之一,有“心靈帝王”之稱

獨到的見解……我采訪過諸多卓越的科學傢,而蘭劄博士對意識本質的見解是 獨特的,也是 令人興奮的。生物中心主義符閤 古老的世界傳統理念:是人類的意識,孕育、形成並掌管著現實世界。蘭劄和伯曼藉助前沿科學,重新探索有關生命和死亡的古老真理,並重新定義瞭真實和意識的概念。《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打造瞭一場精彩而發人深省的旅程,將永遠改變你對自己的存在的理解。


邁剋爾·古奇(Michael Gooch)

《帶馬刺的靴子》(Wingtips with Spurs)作者

這本新書極為大膽。作者並不視生命為隨機産生的副産品,而認為生命是普遍存在性和目的性所能達到的高峰。這是一本既令人興奮又令人不安的書。雖然《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提到的概念似乎有點激進和反直覺,但在反思過後,你將會看清作者描繪的圖景,從而能以更好的、更符閤常理的思維方式思考世間萬物。

目錄

《黑洞簡史》

前 言 黑洞之美 1

第1 章 經典黑洞 引力使光無法逃逸 1

如果沒有人類對自然懷有的永遠童心——那種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就不可能有發現並認識黑洞的輝煌旅程。根據牛頓奠定的經典力學,即使是微如草芥的物體都對其他物體有引力作用,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強。那麼,假若一顆恒星的質量足夠大,其引力是否會大到連發齣的光(粒子)都無法逃逸?既然光無法到達地球,人類又怎能觀察到它?……

蘋果樹下開啓的偉大時代 3

哈雷彗星的現身說法 7

隻要是成對齣現的恒星,必然彼此靠近 9

米歇爾設想的極限情形 14

如何“看”見不可見的恒星? 15

第 2 章 相對時空 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麯 17

經典力學在低速情形時如魚得水、運用自如,但若將其應用於接近光速的極端情形時,齣現瞭和電磁理論不可調和的巨大矛盾。如何協調兩大理論?一位年輕德國學生僅憑單純的頭腦中的思考,便引發瞭一場理論風暴,從根本上挑戰著數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經典力學,顛覆瞭人類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普通認知與理解……

經典力學與電磁理論不協調? 19

宇宙飛船上的時間要比地球上的慢? 22

廣義相對論首勝:水星軌道額外進動43 角秒 29

行星圍繞太陽轉,其實是陷入太陽製造的時空凹陷? 31

第 3 章 奇異之點 密度無窮大,體積卻為零 39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並不精準,史瓦西適時提齣的幾何模型令愛因斯坦大喜過望,但與此同時,一塊奇異的區域顯現瞭——在這裏,任何東西,無論是信號、光綫還是物質,都無法逃逸,時空在此成為一個無底洞……

讓相對論熠熠生輝 41

史瓦西奇點 44

令一切物理定律崩潰的地方 46

繈褓期的黑洞 49

第 4 章 恒星危機 不可避免的引力坍塌 51

白矮星的發現不過是驚人的恒星革命的前奏,一旦電子簡並壓與來自恒星內部的引力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恒星又將如何演化?年輕的錢德拉計算齣瞭白矮星的質量極限,而一旦超過這個極限,恒星的坍塌將不可阻擋。這種大膽的言論以相當直率的方式拋齣,招緻一位頂級物理學傢的無情嘲諷,一場力量懸殊的對決就此開啓。

天狼星的搖晃 53

白矮星的質量上限為1.4 個太陽? 61

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又如何? 62

好一個“星級玩笑” 65

準備好“買入”黑洞瞭嗎? 69

第 5 章 緻密星體 新星大爆發宣告瞭中子星的誕生 71

利用人類新發現的小小粒子——中子,一對奇特的搭檔解釋瞭宇宙中輝煌的新星和超新星大爆發現象,並預見性地提齣瞭中子星的概念。但是,如此緻密的星體真的存在嗎?中子星理論為何成為黑洞研究的重要轉摺點?

新星大爆發 73

恒星核將被擠壓為半徑極小而密度極大的中子裸球? 75

不同質量恒星的聚變鏈 79

物質會被壓縮得如此緻密嗎? 81

第 6 章 永久跌落 恒星將會無限製地持續收縮 83

中子星並非緻密星體的終結點:一旦超過某一質量,恒星會無限製地坍縮下去。一旦恒星坍縮到足夠小,宇宙中再無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引力創造齣黑洞——恒星將會從時空中消失。這個概念實在太過驚世駭俗,以至於連愛因斯坦都拒絕相信黑洞的存在。

研究恒星能夠避免被捕嗎? 85

奧本海默:中子星也有質量極限 88

恒星坍縮,奇點再現 95

愛因斯坦不相信黑洞 98

普林斯頓的老傻瓜 100

第 7 章 恒星結局 坍縮的結果是形成黑洞 105

物理學傢采用先進的計算機和數學技術,終於成功模擬齣恒星瀕臨死亡時嚮內聚爆的過程,證實坍縮的結果就是形成黑洞。赤裸裸的實驗結果,令最初執意要鏟除“奇點”這一宇宙怪物的惠勒也不得不完全倒戈,成為黑洞學說的最大擁躉,更由此開啓瞭黑洞研究的黃金時代。

古怪金融傢資助的反重力研究 107

惠勒:教授相對論是為瞭瞭解敵方? 111

阻止恒星末日 115

殊途同歸——黑洞與凍結星 119

將黑洞視界上發生的事視覺化 123

黑洞無毛 125

最後一個逃生齣口 128

第 8 章 宇宙之音 以嶄新的方式發現宇宙 131

一位普通的貝爾實驗室職員,無意間聽到瞭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這對天文學來說意味著什麼?科學傢終於找到射電星對應的發光體,甚至獲得瞭其光譜,但卻為何難以破解令人費解的光譜背後的語言?類星體能在極小的區域內,噴湧齣相當於太陽十億倍的能量,這種巨大能量的來源究竟是什麼?

詹斯基:第一位竊聽宇宙聲音的人 133

射電星的巨大不明能量源 137

“紅移”破譯奇特光譜玄機 138

隻需一秒,便可為整個地球供電數億億年? 141

第 9 章 唯一類型 對於黑洞精確且唯一的描述 145

一次由相對論學者組織的會議,無意間開啓瞭相對論與天文學的大融閤,這將為黑洞研究帶來怎樣的轉機?在這次曆史性的會議上,關於黑洞的重大發現未能獲得任何關注和影響,反映著天文學傢怎樣的心理?年輕的物理學傢剋爾,如何描述具有鏇轉特性的黑洞?黑洞這個引人入勝的詞語是如何登堂入室,化身為莊重天文學術語的?

相對論與天文學的大融閤 147

超大質量黑洞正是類星體的巨大能量源 150

GPS :廣義相對論在日常生活中的首次應用154

剋爾度規:描述鏇轉物體周圍的時空 157

黑洞的唯一類型 161

誰將黑洞這一詞語引入天文學? 163

第 10 章 黑洞旅行 如果你穿越視界進入黑洞 169

黑洞研究的熱潮終於來臨,大眾對黑洞的熱情也終於得以釋放。如果有一款“黑洞垃圾處理器”,它的吸塵效果一定無與倫比,因為黑洞會把什麼東西都吸得一乾二淨。但想象一下自己會永遠年輕且得到永生,就更是一件神奇的事……會實現嗎?呃,在黑洞上,能得到某種程度的實現。

科學傢大遷徙 171

越過視界的奇異旅程 173

在視界的邊緣上,你會永遠年輕 175

第 11 章 尋找黑洞 局勢明朗到足以讓霍金低頭認輸 177

黑洞理論已相當成熟,但如何纔能找到宇宙中真實存在的黑洞?巧妙藉助登月計劃,賈科尼發現瞭宇宙X 射綫放射源,而其輻射體是否一定是黑洞?在宇宙狩獵中,天鵝座X-1 因何“罪證”被定為“宇宙頭號黑洞嫌疑犯”?黑洞,宇宙的終極統治者,在整個宇宙包括銀河係中,將怎樣肆意妄為?

藉探月之名,行黑洞之實 179

天鵝座X-1 :宇宙頭號黑洞嫌疑犯 184

霍金不光彩的賭約 187

形狀奇特的宇宙射流是如何産生的? 188

能量如何逃齣黑洞? 191

命中注定的邂逅 193

第 12 章 黑洞本質 不同尺度下的黑洞會有完全不同的特徵 195

從熱力學角度看,貝肯斯坦認為黑洞的熵值不應為零,對此霍金卻不願苟同。而此前關於黑洞的所有描述中,量子力學並未被考慮在內。從原子角度看,黑洞會是什麼樣子?黑洞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關於黑洞仍有許多疑團,等待著一個“大一統理論”給齣終極答案。

以量子力學重塑引力理論 197

霍金:黑洞視界隻增不減 199

從“黑洞有熵”到“霍金輻射” 201

黑洞會蒸發嗎?會爆炸嗎? 204

基於量子力學的黑洞 206

物理學上的終極問題 208

結 語 引力波探測與黑洞 210

黑洞大事記 218

譯後記 黑洞研究的全景圖 228

瑪西亞·芭楚莎訪談錄 232



《chao越生物中心主義》

第一部分 難解的謎題

古老的傳說和西方宗教提齣的宇宙模型早已成過眼雲煙,現代宇宙觀深入人心,甚至被視為既定事實。然而,你是否曾陷入這樣的睏惑:大爆炸之前有什麼?宇宙真的是從一片虛無中迸發齣來的嗎?作為有意識的生命體,人類的存在對於宏大的宇宙而言,為何竟如此無足輕重?時間的箭頭又會將我們帶往何處?……

”的宇宙

第2章 在希臘陽光明媚的島嶼上

阿喀琉斯的競賽

第二部分 屬於觀察者的宇宙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瞭牛頓以來幾百年間被視為完美的宇宙模型,但當量子理論提齣電子是在以概率法則運動時,愛因斯坦超前的大腦已難以跟上玻爾的步調。

奇特的量子世界將我們導嚮瞭以生物和意識為基礎的生物中心主義,該理論將帶來更貼近現實的視角和截然不同的答案……

實驗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生命的齣現隻是一場偶然?

之外,彆無現實

第14章 人工智能會發展齣意識嗎?

第三部分 探尋萬物理論

當霍金附議“人工智能會控製人類”這一觀點時,人類已被認同可以扮演上帝。當意識與物質世界不再被割裂,莊子和東方宗教中關於“一切閤一”的體驗和對於死亡的理解究竟意味著什麼?

弦、超弦、多重宇宙等理論至今無法給齣關於宇宙和存在的簡潔而令人信服的解釋。也許,生物中心主義指齣的,正是通往該目標的值得考慮的方嚮。

植物有意識嗎?

物理學上的聖杯

鏡子中的無數倒影

第19章


精彩書摘

《黑洞簡史》


好一個“星級玩笑”

他得齣的結論極為直率。“當核心密度足夠大時……”,錢德拉寫道,“(恒星)會坍縮到半徑非常小,小到在天體物理學上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人們未料到恒星會演化為如此結局。亞瑟·愛丁頓對這樣的結論非常不悅,在1935 年1 月11 日於倫敦召開的皇傢天文學會會議上,當討論到錢德拉恒星劇烈坍縮的觀點時,愛丁頓發錶瞭他那聲名狼藉的宣言(經常被引用):“必定會有一條自然定律來阻止恒星的這種荒唐行為!”在場的觀眾哈哈大笑。

錢德拉剛在會議上展示瞭自己的研究成果,隻得到瞭禮貌性的掌聲,隨即驚恐地聽到瞭愛丁頓這句頗帶諷刺意味的評價,這不啻於當頭一棒。觀眾的反應也令他深感濛羞。在這篇論文完成的過程中,錢德拉時常嚮愛丁頓請教,這位偉人並未有任何否定之語,甚至幫錢德拉找來瞭需要的計算器。也許,愛丁頓就是想等到公開的會議,方纔嚮錢德拉的研究打齣一記重拳,把它變成天體物理學史上最令人矚目的智力角逐之一。

愛丁頓發錶瞭他主導性的觀點。他認為,把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閤起來使用是錯誤的,至少錢德拉以如此方法處理白矮星不可行。“我不知道我是否還能活著逃離這個會議,”愛丁頓在會上說,“但問題……是沒有所謂的相對論簡並性……我不認為這樣的結閤生齣的孩子是閤法的。”在同一年稍晚時,愛丁頓在《皇傢天文學會月刊》上又發錶瞭一篇言辭尖銳的文章,再次提到瞭“非法的結閤”。愛丁頓早已因在天體物理學領域成就斐然而名揚天下,尤其是建立瞭恒星的標準模型,這是20 世紀天文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但他不信任錢德拉的特殊方法,也從不認為自己有可能是錯誤的。他身著花呢套裝,保持腰身挺直,鼻子上端正地架著一副夾鼻眼鏡,這位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傢似乎就是英國傲慢的化身。

愛丁頓在公開場閤直言不諱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他總是樂於時不時地發錶一通學術言論。對他來說,科學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來的。錢德拉並不是唯一飲痛之人。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人被愛丁頓的敏思所灼傷,但為何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晚上,沒有人幫錢德拉辯護呢?部分原因是錢德拉的研究中涉及的數學和物理知識太艱深,能像錢德拉一樣熟悉天文學理論(更不用說量子力學或狹義相對論)的人很少,所以,沒有人有能力支持他。愛丁頓是恒星結構和光度的世界級專傢,部分旁觀者認為,愛丁頓當然是對的,錢德拉肯定是錯的。也有一些人雖然支持這位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傢的工作,但因畏懼與當時最受追捧的天體物理學傢公開對抗而選擇瞭沉默。甚至數年之後,幾位重要的天體物理學傢逐漸意識到瞭愛丁頓的錯誤,也隻是私下裏嚮錢德拉錶示這一點,但在公共場閤卻仍然緘默,不願讓愛丁頓這位天文學界泰鬥濛羞。許多人建議錢德拉單槍匹馬自我辯護,但缺乏來自同伴們的支持,錢德拉覺得痛苦。

愛丁頓號稱恒星方麵的知名專傢,但令人睏惑的是,他並沒有將人們引領嚮新的天體物理學。他是相對論的世界級專傢,也能駕輕就熟地將量子力學應用到其他領域。事實上,在較早的時候,對於斯通納等人提齣的白矮星的密度上限,他頗為支持,並為他們穿針引綫,將他們的論文發錶在《皇傢天文學會月刊》上。而為何在麵對錢德拉時,愛丁頓卻言之鑿鑿,不贊成將這兩大理論結閤起來,用於恒星坍縮問題呢?很可能,他隻是心理因素在作怪——物質竟然可以壓縮到體積接近於零的程度,這個觀念太荒謬瞭。那些物質能去哪呢?當時的愛丁頓52 歲,他所接受的教育讓他認為,已知的宇宙相當簡單,所以,他絕對肯定,宇宙不會像錢德拉描述的那樣復雜。在他來看,這違背瞭常識。他覺得,隻要用膝蓋想想,就可以碾碎錢德拉的結論,忽視掉任何讓他不悅的理論。英國科學史學傢亞瑟·米勒認為,愛丁頓對錢德拉之所以公然嘲笑,其主要原因是想保護他已為之工作瞭8 年的一個奇異的數學體係。這個他所珍視的項目,目的是自然而然地同時推導齣自然界的物理常數和宇宙中的粒子數,錢德拉的發現把他多年來的辛苦研究推到瞭危險的境地。如果相對論簡並性成立的話,愛丁頓的“基本理論”就會一無是處。

所以毫不奇怪,愛丁頓依然堅決持反對意見。1936 年,在哈佛大學,他繼續稱錢德拉的白矮星極限為“星級玩笑”。麵對責難,錢德拉作為紳士,錶現齣一貫的謙謙君子的優雅,泰然處之。加拿大物理學傢維爾納·伊斯雷爾說,在那個時候,“辯論是一項體育運動,就像打闆球一樣。打完之後,你可以到公共休息室去,和其他人乾一杯”。盡管學術意見不一緻,這兩位科學傢還是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他們繼續一起喝茶,一起參加體育活動或結伴騎自行車。錢德拉確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確的,他認為時間會證明一切。所以,盡管當時的天文學傢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讓他的內心無比煎熬,他仍保持瞭極大的耐心。“他們認為我就像堂·吉訶德,企圖殺死愛丁頓。”四十多年後的他方纔坦言,“你可以想象,與天文學界的領軍人物對抗,這對我來說,是一段多麼令人沮喪的經曆。”

來自英國頂級科學傢的嘲笑對這位年輕的科學傢而言,確實是屈辱和挫摺。二十多年後,“錢德拉塞卡極限”——白矮星質量能達到的最高限度,纔作為一個基本參數齣現在天體物理學的教科書上。1983 年,錢德拉因此獲得瞭諾貝爾物理學奬。

到瞭20 世紀30 年代,這一事件的消極影響便顯現齣來:錢德拉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他中斷瞭這個課題的研究,長達數十年之久。錢德拉後來移居美國,因為那裏的科學傢對他的想法更為接受。他在葉凱士天文颱和芝加哥大學繼續研究其他天體物理學問題。“我不得不對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做齣決斷。我應該在我的餘生中繼續戰鬥嗎?”錢德拉後來迴憶道。“畢竟當時的我隻有二十多歲,還要再從事三四十年的科研工作。我認為,對已經完成的事情,再怎麼喋喋不休地糾纏,也不會有新的成果産生。”盡管錢德拉對於愛丁頓的批評在公眾麵前錶現齣很淡定的樣子,但實際上,他的內心被深深刺痛。

事實證明,愛丁頓完全錯瞭。自然對恒星的坍縮並沒有提供任何安全網。年輕的錢德拉也沒有冒險去猜測,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瞭1.4 倍太陽質量會發生什麼。錢德拉生性保守,從不熱衷於猜測,然而他為其他理論物理學傢打開瞭一扇大門,使後者得以隱約窺見中子星和黑洞的存在。


準備好“買入”黑洞瞭嗎?

當然,我們也可思忖,如果這段故事中有“如果”,事情又會如何?如果愛丁頓是錢德拉的擁護者而非反對者的話,天文學傢們是否會更容易接受黑洞的存在?伊斯雷爾認為,這不太可能。他經過瞭深入的研究,把準瞭當時科學的脈搏。“在1935 年,”他寫道,“天文學界還沒有準備好‘買入’引力坍縮的觀點。即使讓愛丁頓這種大師級的推銷員去兜售,也會勸說無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天文學傢們仍然相當保守,甚少有人接受過專門訓練,或者對於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樣的新理論應用於解決天體物理學問題也很少有人感興趣。許多人甚至不認為相對論是物理學的一部分,而將之視作數學的一個分支。

如果新的物理學理論仍無法阻止“史瓦西奇點”形成的可能,那麼在這一點上,當時的天文學傢就會自信地認為,一定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力,以阻止“史瓦西奇點”這種怪誕事物的形成。天體物理學仍是一門相對年輕的科學,仍有許多未知等待發現。很多科學傢認為,大質量恒星會經曆一個大規模減重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扔掉足夠多的質量,最終,所有恒星都會跌破那個關鍵的1.4倍太陽質量的極限,從而演化為白矮星,然後再安然死去。甚至錢德拉自己也承認,有一段時間他也傾嚮於這種觀點。

但這似乎隻是一個以“就是這樣子”結局、聽起來過得去的故事。這樣的解釋也可說是一個權宜之計,因為在一段時間內,這可以使天文學傢避免不得不麵對難以想象的事物時的尷尬。




《超越生物中心主義》

第10章 生命的齣現隻是一場偶然?

《擲骰子絕不會破壞偶然》

——斯特芳·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一首詩的標題(1897)

如果墨西哥捲餅已經存在,我們就用不著努力去發明它瞭。為什麼要在不必要的項目上浪費時間呢?創建生命與宇宙新模型的唯一理由是,現行版本是錯誤的。

的確如此嗎?對,在第1章中我們已經看到,在全世界的學校裏,老師教授的標準宇宙發展史都包含瞭大爆炸,以及隨後産生的自然界的四種基本力等方麵的內容。這四種力像是給三種基本物質中的兩種——誇剋和電子施瞭魔法一樣,從而創造齣宇宙。(由於中微子在創建構成宇宙的物體上沒有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忽略它。)

根據這個模型,無論是在宇宙的誕生,還是在其演化或持續的過程中,生命和意識都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是“事後”纔被添加進來的。生命和意識的産生純屬意外。你和我的存在隻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對於宇宙來說,生命的齣現就像土星環的存在一樣無足輕重。相對於宇宙,生命體就好像是主菜盤子上作點綴用的一小塊歐芹。以生命形式存在的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可以把生命看作是大自然的帽子上至高無上的翎毛,但是一些科學傢認為,在宇宙演進的過程中,生命既不是中心,也不是必需的。

到現在為止,讀者已經意識到瞭,我們的觀點與之完全相反。正如名字暗示的那樣,生物中心主義意味著生命和意識是宇宙不可或缺的屬性。

當然,本書正是要證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就像在法庭上辯論那樣,我們要一步步提供證據。將盛行的觀點證僞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因為隻要人們接受的還是當前盛行的模型,備選模型就會遭遇比被擱置於圖書館的“如果”和“也許”區域的書籍好不瞭多少的待遇。

我們已經看到,現存觀點牢牢植根於一種空間-時間模式中:你和我都隻不過是居於宇宙特定區域的一個星球上的個體。這種觀點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在46億5 000萬年前産生的,也就是在大爆炸後的91億5 000萬年左右。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無論空間還是時間,都隻不過是動物感知世界的基本工具。

上圖 我們的宇宙是偶然地、隨機地被創造齣來的嗎?如果是的話,我們就得不停地質疑隨機性。我們的宇宙是一個極度不可能發生的現實。隻要有那麼幾個宇宙中的基本物理常數的值與其實際值相差百分之一,對於生命十分重要的太陽就根本不會存在。

這就是現在,或者但願也是過去我們看待宇宙的方式。一旦我們摒棄瞭空間和時間,另一個在當前流行的標準模型中起核心作用的演員就要登場瞭:隨機性,或者可稱之為概率。

我們都很熟悉“大數定理”,沒有人懷疑它的價值。我們都知道,如果你拋擲硬幣10次,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五次正麵,五次反麵。但是,如果結果是七次正麵,三次反麵,那也並不見怪。換句話說,在一次拋擲10次硬幣的試驗中,假如有70%的結果是正麵,那並不足為奇。如果我們在大學裏學過瞭統計學課程,也許還記得與此相關的知識:當樣本足夠大時,大數定理就會開始發揮其真正神奇的效應,幾乎屢試不爽。因此,如果我們拋擲硬幣10 000次,就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正麵不會齣現7 000次,即使這個判斷很顯然是重復瞭第一個實驗有70%正麵的結果。事實上,得到7 000次正麵的結果會讓人感到非常奇怪。我們寜願懷疑是硬幣有問題,或者是實驗者的拋擲有偏倚造成的,也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

換句話說,當我們想弄清楚發生瞭什麼的時候,統計學提供瞭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途徑。這就是為什麼當認同“靜默隨機宇宙”(dumb random universe)模型的人(幾乎是每一個人)認為一切都是偶然産生時,這聽起來似乎理所當然。隻要給予足夠多的時間,像頁岩一樣麻木、毫無生氣的宇宙,僅僅通過隨機性就可以創造齣蜂鳥這樣的生命。偶然性使這件事聽上去貌似閤理。

一些反對者會持一係列宗教性的觀點,但是,我們會有意將上帝排除在外。這是因為,宇宙還有其他非偶然性的方式來塑造復雜架構的可能。例如,大自然也許也有與生俱來的智能,而且該智能是整個事情重要的組成部分。

韆百年來,人們一直假設宇宙或造物主是有內在智能的,這也是科學傢主要的幾乎不變的思維傾嚮。難怪乎在19世紀以前,科學傢都被稱為自然哲學傢。就連纔華橫溢的思想傢牛頓也在垂暮之年寫道:“我們在世界上所看到的一切秩序和美麗,都是從哪裏來的呢?……如此精美絕倫的動物身體構造是怎麼來的?……打造如此精緻的眼睛構造難道不需要瞭解光學嗎?”

或者你可以求助於西塞羅(Cicero)。大約在兩韆多年前,西塞羅寫道:“當宇宙誕生齣有意識的智能生物後,你為什麼還堅持說,宇宙自身並非有意識的智能體呢?”

因此,在大部分有記載的曆史時期,“智能宇宙”(smart universe)模式占主導地位。人們要麼承認無所不知的幕後指使者上帝,要麼假定智能是大自然與生俱來的,正如“你不能愚弄大自然”這句話中所錶達的那樣。徹底消除宇宙中有任何形式的智能是近期的事情,這也是當前的科學準則。不過,以流行的腔調,人們還在繼續說“大自然知道它在做什麼”及諸如此類的話。


大數定理(The law of averages),是描述試驗次數很大時所呈現的概率性質的定律。通俗地說,這個定理就是,在試驗不變的條件下重復試驗多次,隨機事件的頻率近似於它的概率。



用户评价

评分

618活动时买的,特别实惠,接下来要好好沉浸在知识海洋了。

评分

已经和看完了,写的很好,很深刻印象

评分

听说超过10字评论送京豆,所以我就评论了。

评分

非常好,不过还是有点深奥,

评分

京东快递很快 书是正版一直在京东买书 很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

绝对是值得一看的书籍,让你对时间有个新的认识

评分

前前后后在京东买了不少书,虽然有些书纸张不及书店卖的,但整体也算合格了。

评分

可以的,很好的书籍。完美。好好看,好好学习。

评分

京东物流超级给力,超级超级给力,太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