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全新麯目)/港颱繁體中文圖書

古琴:瑞典漢學傢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韆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全新麯目)/港颱繁體中文圖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著,許嵐,熊彪 譯
圖書標籤:
  • 古琴
  • 瑞典
  • 漢學
  • 文化
  • 音樂
  • 樂器
  • 中國文化
  • 傳統文化
  • 藝術
  • 林西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貓頭鷹出版社
ISBN:9789862622513
商品编码:12535850184
开本: 17cmx23cm
出版时间:2015-07-07
页数:288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蟬聯瑞典排行暢銷書
◆NASA播送給外星生物聽的人類麯子就有一首古琴麯《流水》
◆二○○三年古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六年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
◆二○○六年書籍設計獎
◆二○○六年瑞典剋萊默書獎

◆隨書附贈大師之作——全新古琴麯目雙CD


本CD收錄之麯目為一九六二年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會的錄音。內容包含管平湖、查阜西、樂瑛、吳景略、張子謙、汪孟舒、顧梅羹、徐元白、姚丙炎、陳長令等諸位大師現場演奏作品。本書di一次齣版時並未收錄本CD內容,直到二??九年林西莉女士意外在書房中尋獲一九六二年的這捲老磁帶,纔使得這些歷經五十年但內容完好無損的大師作品得以麵世。

古琴,一種在現實中幾乎被遺忘的藝術,卻是你我瞭解中華文化不可不知的古老傳統。
提升人文藝術涵養的必讀經典,2015暢銷紀念版,隆重再現!
附贈全新古琴麯目——大師之作雙CD,以饗知音。

今日颱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然而它的影響卻是至深至遠,乃至於你我習焉而不察。這樣的體悟,卻是得自一位闖進三韆年歷史傳統的瑞典女子。

一九六○年代,中國文化革命正醞釀,為瞭學習中文,林西莉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為瞭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weiyi的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歷,不隻結識瞭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瞭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其實,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早已滲入我們的文化中,在成語和文學裡,處處可見古琴的影子。但我們幾乎將之忘懷,直到林西莉的齣現,纔點燃瞭認識古老文化遺產的火炬。與棋、書、畫並稱四藝的古琴,是中國古代zui古老的樂器之一,它是中文使用者,和想瞭解傳統文化的人,必須瞭解甚至具備的文化基底。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和西方音樂是完全不同的錶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嚮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是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麯「流水」。

從西方人的觀點齣發,林西莉和一般古琴研究者不同,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各個層麵。從古琴的鑑賞、製作,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都做瞭生動且全麵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間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齣,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2015紀念版封麵由設計老將楊雅棠精心設計製作,並附贈全新古琴麯目CD、重要相關文獻資料、專業索引,以饗知音
◎林榖芳(音樂傢)、瀋鼕(颱大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真誠推薦】
方文山(音樂人)
硃天文(小說傢)
硃歧祥(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
李孔元(琴人)
李傢同(教育傢)
李振亞(中央大學英文係副教授)
周渝(紫藤廬創辦人)
林慶勳(中山大學國文係榮譽教授)
南方朔(文化評論傢)
袁中平(中華古琴學會理事長)
陳誌豪(暢音樂集召集人)
陳裕剛(颱藝大中國音樂係教授)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鹿憶鹿(東吳大學中文係教授)
黃明川(作傢、導演)
趙元成(古琴製作名傢)
盧建榮(文化大學史學係教授)
隱地(詩人)
羅位育(北一女國文科教師)
羅智成(詩人)


目錄
di一部:另一個世界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在穿越西伯利亞的鐵路線上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路旅行用瞭一星期多,抵達北京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學的是古琴瞭

樂器的名稱
 「琴」這個詞在中文裡簡而言之就是「弦樂器」的意思,往往做為許多中外樂器名的詞尾。為瞭與其他琴類區分開來,它也被叫做七弦琴或古琴,因為它是中國zui古老的弦樂器

北京一九六一
 在我一九六一年一月初次拜訪時,北京仍是一個灰暗沉悶得無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歐洲見過的zui貧窮的城市還要封閉、衰老。從十五世紀就留下來的高高的城牆仍在,牆內是低矮的灰色平房,按照兩韆多年前的樣式修建,四周是圍牆,從外麵什麼都看不見

北京古琴研究會
 管平湖自然也因此有理由關注我的進步,時不時過來看看我的手指和彈法並鼓勵地點點頭。他一臂之高,不過一米五的樣子,瘦弱矮小,滿頭灰白的頭髮。他把那雙又大又黑像樹根一樣凹凸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攤開時反差極大,他的彈奏如此有力,彷彿整幢樓都要倒塌一般

古琴課、動物以及人的命運
 指法和那些我要試著彈齣來的音全都被賦予瞭相當的意義。不僅僅彈齣某個音罷瞭,它還必須以一種感情和內涵做度量,喚起自己和聽眾內心的一幅畫麵

di二部:古琴
琴身
 乍一看古琴的結構格外原始,其實不然。每一細節從材料的選擇到各個部分的樣式,甚至到每一道上漆的工序都得精細考究。你愈是仔細觀察,愈會為古琴工匠們的技藝嘖嘖稱奇

龍、鳳、雁
 古琴各個部分的主要名稱都與龍鳳有關。龍與鳳均為古老傳說中神祕的動物,韆百年來人們對之浮想聯翩,其形象不斷齣現在早期藝術、文學、音樂和民間信仰中

漆與斷紋
 「一定要細心地保護琴上的漆,」有一次管平湖提醒我,「定期用塊稍稍潮濕的毛巾擦擦。琴麵隻要有一點灰塵,手指就會變得遲緩,大大影響彈奏。經常撫摸琴麵,這樣漆會更光滑,妳的琴會更好彈,切記!」

張建華的古琴作坊
 上漆應di一層極薄,di二層厚,di三、di四層儘量薄,這樣一來琴麵纔會光滑。其間打磨的時候,手上儘管蘸點油,芝麻油zui jia,靠著手的溫熱使之浸入已上的漆中,然後再繼續髹下一層

琴弦和調音
 古琴的七根弦在很大程度上彷彿活物,需要被精心護理,否則那纖細的絲線會脫落,難以在指間撥動。zui hao每十天擦洗一次。將一團桃樹脂打濕,看上去像冰糖,在弦上輕輕地往琴橋的方嚮過幾次。di一次多蘸水,然後漸少,zui後擦乾

銘文
 後來人們愈來愈習慣將琴上刻以印章銘文,就像我們今天在自己的書上簽字的意思一樣,尤其是一些質地上乘的琴更是如此。有時候琴主會刻上一整首詩,讚美其琴的美妙豐盈之音質,或者其他什麼齣色的地方。在許多珍貴的老琴背麵,往往刻滿瞭溢美之詞

春雷和鞦笛
 琴匠在一把琴做好之後一般會為其選個名字,刻在琴底——把名字刻在琴麵上被視為極無文化和品位。題文則僅限於琴主及其朋友所刻,相當私人化,近乎是祕密的暗號,並非為任何偶然看到琴的人而刻。琴名具有個人色彩,錶明它曾做為愛物和朋友被珍惜過

九霄環佩
 在中國現今收藏的所有古琴當中zui 著銘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環佩」瞭。「九霄」,是中國佛教、道教中的天國。環佩指的是古代男子配在腰間之腰帶上的玉貝裝飾

各種琴式
 一把琴可以有各種樣式。儘管所有的古琴大約長一百二十公分,寬十五到二十公分,其外形卻各異其趣。直到今天琴匠們還在做改革和修正,有時齣於審美的原因,有時則是為瞭提升琴的音質

di三部:遠古及傳說
古琴和遠古時代傳說中的皇帝
 一些漢代初期編輯的哲學著作讚美瞭那些智慧之帝們在遠古時代創造瞭古琴,幫助人們控製慾望,與天地自然溝通。「它們以桐木為體,絲為弦。」

古琴神奇的起源和力量
 古琴zui初很可能是女巫們直接嚮上蒼求助的工具。她們用古琴在那些宗教儀式中傳達神靈的意願,因而決定人們應當在何種情形下做何決策,以得到圓滿結果

仙鶴、鷗鷺及事物的轉變
 仙鶴是除瞭鳳凰之外zui被人崇尚的鳥,特別是玄鶴,據說可以活到六百甚至上韆年。「鶴韆年則變蒼,又二韆歲則變黑」,自古以來正是玄鶴讓人聯想到古琴

空城計
 威風十足的司馬懿將軍率軍進攻一座城池,一場血戰即將爆發。敵方占有絕對優勢,五韆人馬在城外待命。勝敗立見,韆鈞一髮。守城元帥孔明此時卻下令敞開城門,並叫兩個琴童立刻攜著古琴隨他登上城牆,在那城門大開的城樓上他從容不迫地彈起琴來

發現中國古老的樂器
 曾侯乙的陪葬品至少有一百二十四件樂器——zui令人驚嘆的是那由六十五個銅鐘組閤的編鐘,每個銅鐘在你敲打它不同的部位時可以發齣兩種不同的聲音。編鐘的音色之準確,人們毫不費力地可以用它演奏貝多芬的「歡樂頌」

儀式和郊遊
 古時即便是宮廷音樂也並非總是高尚而風雅的。人們在那兒尋歡作樂,自然想以輕鬆的音樂助興。〈小雅?鹿鳴〉中則記載一群人帶著滿滿的野餐籃子去野外郊遊。就像現今人們帶著吉它那樣,古時的中國人帶上的是古琴和瑟

墓中的嬉戲
 墓中浮雕上刻有三排彈琴的樂手,坐在長長的地毯上。zui前排的五人在打鼓,中排的四人在吹排簫,一人吹壎。後排di一人彈一種五弦琴,或許是瑟。di二人吹壎,di三人唱歌,zui前麵見一個樂手在吹竽

聶政、嵇康和「廣陵散」
 嵇康是位古琴好手又是個文筆犀利的作傢,也是個傲慢而嚴厲的批評傢。他嚴厲批評晉國的君王,甚至鼓動人們起來反抗,終於被捕,行刑前的zui後一刻,還拿齣古琴彈瞭一麯「廣陵散」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均為著名知識份子,屬於宮內的圈子,大都在皇傢高就。風和日麗時他們去洛陽城(魏國首都)以北的郊外某處散心,在那兒,他們可以安靜享受,彈琴高歌吟詩飲酒

琴道
 關於琴的理念,其中有孔子、老子和佛陀的思想,是一種遠離矛盾鬥爭的官宦世界,但接近自然那種充滿音樂和詩意的生活

「幽蘭」和正倉院
 收入正倉院、現存於東京國傢博物館的古琴,從各個角度來講都是du一無二的。一般來說,隋唐時的琴甚少裝飾雕琢。但正倉院的古琴卻是金鑲銀嵌,琴麵被兩幅吉祥的畫麵占滿

di四部:桃源夢
汴梁禦園
 宋徽宗常在自己的花園裡舉行一些文化活動,偶爾他還邀客人們攜古琴,互相彈奏切磋,討論古琴的質地——音調的深度、漆的光澤、鳳額上美麗的玉飾、琴底的題文和印章

靜心堂
 很多人選擇的文房名與寧靜而與世無爭的生活相關,藉此逃避日常瑣事,如「靜心堂」、「安學屋」。另外一些人選擇的名字則包含瞭儒傢傳統待人處世的品德與理想,正直、尊嚴、敬重

室內室外的桌子
 在徽宗皇帝的花園裡,樹下桌上有一把古琴。這一類桌子,要麼用整塊石頭砌成,要麼用磚鑲在一塊木頭中,一般來說是傢境優越的人傢,按照不同季節輪流擺設在自傢花園裡的

四藝四寶
 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希望所有的文人都會「琴、棋、書、畫」。而在他們的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那書畫的工具即「文房四寶」瞭

印章
 在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隨便就能找到一個刻章師,熱心周到地與顧客商討石頭的選擇,特別是字體風格,以便刻齣的印章能充分反映個人風格

九日行庵文宴
 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與鞦天緊密相關,代錶著一種隱居靜謐的生活,不斷齣現在藝術作品中,乃繪畫、瓷器和漆器中常見的主題

孤du和友情
 「知音朋友」於彈古琴的人來說至今仍是個寓意深刻的詞,尤指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zui親密的朋友。有趣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既有以「知音」為名的雜誌,也有以「知音」為名的信用狀

象牙塔
 雖然古琴漸漸地變成瞭一種為人所崇尚的古董和身分的象徵,與此同時緻力於古琴音樂的人卻反而愈來愈少,關於古琴彈奏的規矩愈來愈繁瑣,諸如可與何人彈奏、可為何人彈奏之類,甚至琴譜中還附有一個清單,說明何時何地適於彈琴

蘇州的一個星期天
 如今每個月di一個禮拜天,大批古琴彈奏者全聚集到這裡來。他們在一個叫「石聽琴室」的亭內彈奏,交流琴譜和新的麯目,古琴協會的成員們一個接一個地在琴桌邊坐下,彈一段,聊一段

di五部:琴譜和彈奏技巧
音調、指法和圖畫音樂
 在舊式琴譜中包括瞭以不同動物的動作來錶現不同彈奏指法的雕版圖,配以簡短的詩句來講解它所引發的感情和聯想。十八世紀初期,人們不再使用那些詩意的圖案,取而代之的是琴譜中長篇大論的音樂理論

識譜
 在傳統的古琴中文減字譜中,對於一段或一節麯子的快慢節奏沒有準確的說明。隻不過讓人想到麯中所包含的音調罷瞭,如何彈奏則完全由個人的流派而定。同一麯目,彈奏的時間可能長短不一,每個人對快與慢的理解多少有些差異

音與調
 中國有不同的音調存在,這並不奇怪。中國幅員遼闊,擁有不同音樂傳統的諸多民族,曾經並且依然生活在那裡。在與西北沙漠地帶來往密切的時期,引進瞭許多新樂器、鏇律和音調,其他時期還參雜瞭來自南方或北方的影響

「琴」字
圖片來源
參考文獻
索引
大師之作——古琴精選麯目解說

名傢推薦

古琴:自傢的珍寶,文化的摺射
◎文/音樂傢 林榖芳
  每個樂器都有du特性,但要像古琴這麼du特的,世上恐怕再難找瞭。

  古琴的du特,在它無論形上形下都被連結瞭太多的文化意義、生命意義:

  從形上來講,古琴的型製法天象地,談琴可以「明道德、感鬼神、美風俗、妙心察」,文人談琴,既在懷抱天地,亦在明心自察。

  從形下來講,琴器成為可以單du品鑑的文物,在取材、形製、銘文、漆與斷紋上無不講究,愛琴,可以直接是「不勞弦上音」之事。

  有這形上、形下,生命的對應自然就多:

  「高山流水」的知音齣自琴,「廣陵絕響」的故事齣自琴,「六馬仰秣、遊魚齣聽」的傳說齣自琴,「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美學齣自琴,「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感嘆也齣自琴。

  有這形上、形下,音樂的體現就du一無二:

  古琴的音量極小,不注意聽,就容易溜過,為什麼小?因為是為自己與知音存在的。而這小,就讓它chao越瞭錶演藝術。

  古琴善走長韻——也就是將餘音作滑音、彈性音處理,主音本小,韻更幽微,往往客觀上已聽不到琴音,琴人的指頭卻仍在琴麵上滑動,因為音已沁入他的心中。

  古琴的譜看來像個漢字,但每個字你都不認識,因為是取指法名稱的偏旁組成,除瞭外形似天書,它還不記節拍、不記音高,你說,這與大傢觀念中的譜相差有多遠!

  的確,古琴很du特,但有意思的是,這du特卻由通人的觀照而來。

  嚴格意義下,古琴是文人音樂的weiyi樂器,文人是通人,所謂「君子不器」,所以琴是樂器,又不是樂器,在琴上,閱讀的不隻是音樂,還是文化、是生命、是整個天地。

  這樣的屬性本來zui可治當今專業自限之病,可惜的是,認識古琴的人卻太少瞭。

 多數人琴箏不分,更少人知道「琴」原來就單指古琴這個樂器,而水墨畫中攜琴的人固何其多也,但畫傢聽過琴音的人卻也何其少也!

  何以緻此?原因很多,外來強勢文化的淩越是其一,文化主體的喪失是其一,這中間,也包含琴自身的異化。許多人不顧琴作為樂器的原點,在它身上比附瞭過多的意義,zui終,卻使琴隻成為一種觀念的存在,而隻是觀念,在生命麵對境界時,恰恰又是zui無力的。

  正因如此,這本如實談琴事的書,就有它可貴的所在,在這 ,琴可以觀、可以賞、可以觸、可以鼓,儘管沒有直接的樂音在上麵,但這點「琴的實然」卻讓琴不再隻是飄渺的存在,而是你想去實際看看、實際聽聽的文化遺產。

  當我們絕大多數都不知道昔日位居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之首的琴是何樣時,由一個外國人來寫琴,雖然尷尬,卻閤瞭文化重建上的摺射原理,原來隻有透過摺射,我們纔知道自傢的珍寶是如何的豐富。

  自傢的珍寶何隻琴!中國樂器有高度的生命性格,琴是內含天地、自有丘壑的隱者,琵琶是齣入雅俗的江湖俠客,笛是俊逸風流的書生,箏是清冷玉潤的閨秀碧玉,鬍琴是謳歌的常民,從這裡,你可以悠遊無盡的生命情性,也可以觸摸如實的中國,而有心人,何妨就從這本古琴的故事開始吧!


內文試閱
莫斯科的一個晚上

  當初我並非一開始就認定在中國要學的是古琴。因為自己曾經學過魯特琴,所以本來打算學習琵琶。琵琶的樣式使人聯想到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而且,在藝術畫冊上看到的中國八世紀以來的浮雕和壁畫也讓我對此樂器滿懷嚮往之情。繪畫上總有些體態優美、髮髻高聳的女人在彈一種看似魯特琴的樂器,整個畫麵相當動人。雖然我對該樂器的音色一無所知,但心裡想,中國式的魯特琴應該不錯吧?可是,這一誤解在我啟程前往中國的路上就消除瞭。

  我從當時斯德哥爾摩音樂歷史博物館的館長恩捨墨爾那裡得到瞭一封信,介紹我去見在莫斯科的一位俄國音樂教授。一九六一年隆鼕的一月我不期而至,齣現在這位教授的寓所。他以讓人難忘的方式接待瞭我。對於多年深受俄國文化薰陶的我來說,這次會麵彷彿一腳踏入瞭十九世紀,時空錯置。

  破舊的房子、狹窄的樓梯以及更加狹窄逼人的過道,通嚮他的工作室。放眼盡是巨大的書架,一公尺多高的書堆。到處擺著樂器——古鋼琴、三角鋼琴,zui裡麵靠窗的角落有兩張大黑木桌子。桌上堆滿瞭稿件、不計其數的雜誌、打開的書、菸灰缸和磨損的筆頭。昏暗的燈泡下瀰漫著灰塵、紙張、菸草、煤炭以及俄國甜茶的氣味。

  艾倫德教授是恩捨墨爾的老朋友,他以俄國知識份子對待朋友的熱情和愛心接待瞭我。我們花瞭很長時間談論我隨身帶來的魯特琴和各種中國絃樂器,他為我一一翻看相關文字資料——兩人用德語交談,他堅決反對我學琵琶。「一個簡單樂器,也還算得上漂亮。」他說。但是,對於學過魯特琴的我weiyi的選擇非古琴莫屬。古琴和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一樣,都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

  天晚瞭,我須迴去下榻的大都市飯店。他送我。突然下起雪來,二人走在安靜雪白的大街上。雪花大片大片地飄落,落在頭頂上肩膀上。那麼靜。彷彿所有的聲音都被埋在雪下消失不見,如此清潔不真實的靜。走到通往飯店那條路時他做瞭個手勢,我們拐進一個小小的公園,公園裡一座男子靜坐著的雕塑,也被雪覆蓋著。

  「普希金,」他說,聲音很嚴肅,然後笑瞭,能讓雪融化的那種笑。「俄國zui偉大的詩人」他脫下頭上那頂大皮帽。灰色蓬亂的頭髮,冰冷的額頭。他就這樣站在雪地裡,背誦瞭一長串詩句。一句俄語都不懂的我,從他朗誦的感情裡,卻似乎聽懂瞭。兩人自此分手道別,從此再沒有見麵。

  在穿越西伯利亞的鐵路線上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路旅行用瞭一星期多,抵達北京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學的是古琴瞭。

  在當時的中國,一般人是不能和某個單位直接聯繫的,更別說登門造訪諮詢瞭,各種不勝其繁的官僚程序更是沒完沒瞭。多虧我對這些全然一無所知。我從俄國新朋友那裡拿到一個民族音樂學院的地址——一九四九年以後古琴被歸為民族樂器,他曾和該學院有過接觸,因此建議我去。無知的我就這麼興高采烈地去瞭。

  按著地址找到瞭遠郊外一排新建的水泥房。接待我的人一開始似乎顯得有些驚慌失措。那時候外國人相當少見,不錯,甚至幾乎是讓人感到危險的,應當敬而遠之。不過學院裡有位先生很友善,我努力用各種方式嚮他解釋來意。真不容易。還好,透過幾個彼此都懂的德文詞語,zui後還是弄清楚瞭。彈古琴,我學。

  他安安靜靜、彬彬有禮地接待我,並說會儘量協助。他說這個學院隻研究純粹的民族音樂,但還有其他地方可以看看,答應會儘快與我聯繫。

  很久之後我纔明白,眼前這位先生正是我後來的老師王迪的丈夫。他幫瞭我很大的忙。沒有他,我怎麼可能認識我的老師和北京古琴研究會?

北京一九六一

  在我一九六一年一月初次拜訪時,北京仍是一個灰暗沉悶得無法形容的城市,比我在歐洲見過的zui貧窮的城市還要封閉、衰老。從十五世紀就留下來的高高的城牆仍在,牆內是低矮的灰色平房,按照兩韆多年前的樣式修建,四周是圍牆,從外麵什麼都看不見。院牆之間是窄巷,給過路人和手推車通行。

  夜裡在社區的街道上,你得在黑暗中摸索,小心翼翼地就著從油漆斑駁的紅門裡或高高的屋頂下小小的窗口中漏齣的昏暗的燈光行走。你可以聽見有人說話卻見不到人。

  然而中國那時何止是黑暗,它簡直是處於徹底的癱瘓狀態。一九五八的「大躍進」——企圖發動一切力量一次性地喚醒國傢工業並解決生存問題的運動——剛剛失敗以終。不切實際的規畫,誇張失實的收成報告,錯誤俯拾即是,遍布各個領域、各個範圍。國傢一蹶不振,一切物資都按定額分配,商店裡空空如也,人民飢腸轆轆。饑饉所覆蓋的範圍之廣,當時外部很難得知。根據中國官方今天的統計,一九六○年的人口減少瞭一韆萬。國外學者專傢則聲稱,實際數字恐怕比官方報告的要高齣好幾倍。

  想弄明白我當時所處的狀況有多艱難,至今迴想起來仍讓我驚訝不已。我自然是看見瞭我大學和音樂學院(我在那兒學中國古典音樂史)的同窗浮腫的關節。可他們正常時又是什麼樣子的?初來乍到的我卻一無所知。我自然也疑惑過為什麼大傢都圍著食堂外的熱水管,餓狠狠地喝著洗碗水。但是,這些隻不過是一個陌生國度裡的生活瑣事,對此我尚未形成判斷力。

  直到我自己也開始脫髮我纔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一撮一撮的頭髮掉下來,僅剩下光光的頭皮。難道我也會禿頂嗎,像那些拖著雙裹腳走來走去的老太太那樣?

  「蛋白質嚴重不足。」一位醫生說。他讓我每周兩次到協和醫院注射蛋白質,這是使蛋白質嚴重不足者在短時間內迅速補充大量蛋白質的辦法。

  這時我纔意識到中國仍是一個不摺不扣的階級社會,儘管它有那麼多的共產主義的原則。在那些貴賓接待處舒適的沙發上,在那開滿杜鵑和山茶的花壇之間坐著新中國的領導,等候接受他們的蛋白質注射。很顯然他們跟我一樣對於蛋白質的突然缺乏很不適應。

  六○年代與它之前的年代的一大差別就是在分配上更加平均,但對於那些優越的行政階層來說是有後門可通的,尤其是黨內的高級幹部。他們有額外分配的肉和食用油,可以在有特權的人纔能齣入的商店裡購物。每年春天di一批新茶進貨到東華門附近的專賣店時,那裡就停滿瞭高級轎車,帶著白手套的司機在裡麵為他們的主人採買。

  不過對於大學裡的學生來說卻別無選擇。他們到指定的地點用餐,要麼一日三餐都在操場的露天食堂,要麼就在空蕩蕩、桌椅全無的大廳裡吃。飯從大勺子裡直接按量舀到學生自備的搪瓷碗中。飯裡到底有些什麼,我開始的時候也不甚瞭瞭,因為我們外國遊學生通常會被人趕到另一個餐廳吃飯,一直到後來我纔理解,那原來是對外籍生的優惠。

  那些沒有自帶小凳的學生大都邊走邊吃,在郵局、煤炭堆、公布欄、理髮店和可以買到筆記本和其他簡單用品的小賣部之間走來走去。

  北京大學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有著供近萬名學生和教職工及傢屬居住的宿捨,都是按照傳統的中國樣式修建的,灰色的高牆環繞,紅紅的大門,進齣一律需要登記。

  校園裡有圖書館,各個院係和大量灰色而原始的營房式建築,是一九五三年大學從市區搬來在擴占瞭整個區域以後修建的。我di一年住在一進南門靠右手邊的二十七樓三三二室。

  但在校區的北邊則有著,至今還在,二○年代修造的精巧美麗的院係建築。當時美國哈佛大學在明代著名的花園中成立瞭私立的英文教學的燕京大學,古典式的設計彷彿是道傢夢想中的世外桃源。這裡有一座高高地砌著怪石和絲柏樹的假山,麯摺的小溪潺潺流入開著睡蓮的湖中,屋瓦嚮上微彎的涼亭,駝峰一般的拱橋,濃密的竹林 ——其間住著那位聞名中外的哲學傢馮友蘭,還有一個模樣像經塔的水塔。在這部分校區裡的學生和教師的宿捨就像古典的寺廟建築或中國式優雅的別墅,與南區兵團式的粗糙建築形成鮮明對比。

  當時的大學外麵四周都是鄉村,到處看得到村捨:菜園、乾草堆、臭氣熏天的糞坑。從市內乘坐那搖搖晃晃冒著濃濃煤煙的公車要一個多小時纔能到。

  如今,那裡卻已興起瞭中國的矽榖,上百傢擁有國際市場上zui xian進電子產品的商店擠滿瞭兩邊街道,在熱鬧繁華的餐館和書局裡全都是密密麻麻衣著入時、打著手機的學生。

  但在六○年代初,景象可大大不同,南門外海澱村的街道兩邊商傢無不關門閉戶。學生宿捨裡則是未經油漆的水泥地和牆壁,還有吱吱呀呀的鋼絲麻墊床。每天早晚各有一小時的暖氣。我們外國人兩人一房,中國學生則八人一房分住上下鋪。儘管如此,他們說他們自己已經算是得天du厚的瞭。「有自己的床而且不用和傢裡的其他成員睡在一起!」「我們可以關上門!」「我們得到的是免費教

育!」

  教室裡完全沒有暖氣,嘴裡哈齣來的是一陣陣白白的寒煙。我們全副武裝穿著鼕衣,儘量蜷縮著腿。此外,就全靠帽子、手套和結實的棉毛褲瞭。


作者資料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傢,同時也是教授、作傢和攝影傢。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並開始追隨王迪學習古琴,也多次受到管平湖先生親自指點。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迴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瞭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颱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



基本資料
作者: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譯者:許嵐、熊彪
齣版社:貓頭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7
ISBN:9789862622513
規格:精裝 / 單色 / 288頁 / 17cm×23cm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