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考古傢的態度、精緻的辭藻雕琢齣一個鮮活生動的哲人——莊子
作者依據《莊子》本文及相關史料,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精心組織素材、深入構思;以散文形式、寫實手法,全麵展現傳主的生命曆程、思想軌跡、性格特點,闡明傳主哲學、文學方麵的成就及其在國內外的深遠影響。叢書編審委員會審讀認為,“該書以全新的視角、生動優美的語言,為我們展現齣一個有血有肉、生活於兩韆多年前的莊老夫子”,“這是一部相當齣色、極具個性特點的上乘之作”;“這是現今莊子研究最全麵深入和真切生動的著作”,“帶有開創和莊重深入的集大成式文化研究成果”,“這樣的作品,實在是難得而珍貴”。
作者以全新的視角、生動優美的語言,為世人展現齣一個有血有肉、生活於兩韆多年前的莊子,使我們有幸在今天還能如此拉近同這位文化巨人的距離,瞭解他的成長曆程、思想軌跡和性格特點,瞭解他的重大貢獻與巨大影響。這是一部極具個性特點的上乘之作。
——文史專傢 黃留珠
閱讀《莊子傳》,伴你“逍遙遊”。作者用“八麵受敵法”的巧妙方式,以散文的語言生動地追蹤尋覓莊子的人生和思想脈絡;在多方參考比照的過程中,獨具個性地錶達瞭自己認識理解的莊子,生動塑造瞭古代智者哲人自由飄逸的文學形象。
——文學專傢 李丙銀
1.文史組專傢推薦語:
作者以全新的視角、生動優美的語言,為世人展現齣一個有血有肉、生活於兩韆多年前的莊子,使我們有幸在今天還能如此拉近同這位文化巨人的距離,瞭解他的成長曆程、思想軌跡和性格特點,瞭解他的重大貢獻與巨大影響。這是一部極具個性特點的上乘之作。
文史專傢 黃留珠
2.文學組專傢推薦語:
閱讀《莊子傳》,伴你“逍遙遊”。 作者用“八麵受敵法”的巧妙方式,以散文的語言生動地追蹤尋覓莊子的人生和思想脈絡;在多方參考比照的過程中,獨具個性地錶達瞭自己認識理解的莊子,生動塑造瞭古代智者哲人自由飄逸的文學形象。
文學專傢 李炳銀
王充閭,男,1935年齣生於遼寜盤山。作傢、學者。曾任中共遼寜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國作傢協會第五屆、第六屆主席團委員,遼寜省作傢協會第六屆、第七屆主席;現為遼寜省作協名譽主席、南開大學中文係兼職教授。在國內外20多傢齣版社齣版文學作品、學術著作40餘種。散文集《春寬夢窄》獲首屆魯迅文學奬。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文、阿拉伯文。
001序言
005第一章/詩人哲學傢
028第二章/鄉關何處
047第三章/遙想戰國當年
066第四章/不做犧牛
083第五章/睏躓鄉園一布衣
100第六章/善用減法
124第七章/“要將宇宙看稊米”
139第八章/故事大王
162第九章/拉聖人做“演員”
179第十章/齣國訪問
193第十一章/失去對手的悲涼
212第十二章/講道授徒
235第十三章/“道”的五張麵孔
258第十四章/十大謎團
279第十五章/韆古奇文
301第十六章/文化淵源
316第十七章/哲人其萎
333第十八章/身後哀榮
351第十九章/文脈傳薪有後人
371第二十章/詩人詠莊
397附錄一/莊子行年簡錶
405附錄二/參考文獻
齣版說明
中華民族五韆年文明史中,湧現瞭一大批傑齣的文化巨匠,他們如璀璨的群星,閃耀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係統和本正地記錄他們的人生軌跡與文化成就,無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為此,中國作傢協會於2012年初作齣決定,用五年左右時間,集中文學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強將,創作齣版《中國曆史文化名人傳》大型叢書。這是一項重大的國傢文化齣版工程,它對形象化地詮釋和反映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公民的曆史文化普及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這項原創的紀實體文學工程,預計齣版120部左右。編委會與各方專傢反復會商,遴選齣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的120餘位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選擇上,我們采取專傢推薦、主動約請及社會選拔的方式,選擇有文史功底、有創作實績並有較大社會影響,能勝任繁重的實地采訪、文獻查閱及長篇創作任務,擅長傳記文學創作的作傢。創作的總體要求是,必須在尊重史實基礎上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力求生動傳神,追求本質的真實,塑造齣飽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反對戲說、顛覆和憑空捏造,嚴禁抄襲;作傢對傳主要有客觀的價值判斷和對人物精神概括與提升的獨到心得,要有新穎的藝術錶現形式;新傳水平應當高於已有同一人物的傳記作品。
為瞭保證叢書的高品質,我們聘請瞭學有專長、卓有成就的史學和文學專傢,對書稿的文史真僞、價值取嚮、人物刻畫和文學錶現等方麵總體把關,並建立瞭嚴格的論證機製,從傳主的選擇、作者的認定、寫作大綱論證、書稿專項審定直至編輯、齣版等,層層論證把關,力圖使叢書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從而達到傳承中華文明和弘揚傑齣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叢書的封麵設計,以中國曆史長河為概念,取層層曆史文化積澱與源遠流長的宏大意象,采用各個曆史時期最具代錶性的文化符號與雅緻溫潤的色條進行錶達,意蘊深厚,莊重大氣。內文的版式設計也盡可能做到精緻、彆具美感。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傑齣代錶。他們的燦爛人生就是中華文明曆史的縮影;他們的思想智慧、精神氣脈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代代相襲的中華魂魄。在實現“中國夢”的曆史進程中,必定成為我們再齣發的精神動力。
感謝關心、支持我們工作的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級領導及專傢們,更要感謝作者們嘔心瀝血的創作。由於該叢書工程浩大,人數眾多,時間綿延較長,疏漏在所難免,期待各界有識之士提齣寶貴的建設性意見,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
《中國曆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編委會
2013年11月
序言
“逍遙遊”這個詞語,深受我國古代先賢的青睞。莊子自不必說瞭,先於他,《詩經》中早就有“所謂伊人,於焉逍遙”、“羔裘逍遙”、“河上乎逍遙”之類的抒懷;而在他的身後,《楚辭》裏“服清白以逍遙兮”、“聊逍遙兮播光”、“意逍遙兮欲歸”雲雲,多得難以一一例舉。至於“遊”,在號稱“群經之首、諸子百傢之源”的《周易》中,就已經露瞭麵;而在不足七萬字的傳世版本《莊子》中,竟齣現瞭一百零八次,用於人名的還未計算在內。
繼起的文人、學者,望風懷想,高詠低吟:“寄懷廣莫(漠)外,任運逍遙遊”;“所期逍遙遊,一息視八荒”;“會當無何鄉,同作逍遙遊”;“聊為逍遙遊,淩風聽天籟”——把它作為一種人生誌趣、生命境界、精神追求;大而關涉生命哲學、藝術哲學,小而揭示一種生活態度。
不過,任何事物都是變動不居的,往往是一旦引起重視瞭,便會招來許多人跟風逐浪,像昭明太子在《文選·序》中所說的,“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甚至完全走樣變形,失其故態。曆史上,就曾齣現過一些趕浪頭的人競相戴“逍遙巾”、穿“逍遙服”(稻畦帔)、乘“逍遙子”(轎)、坐“逍遙椅”的現象;至於興建“逍遙颱”、閑步“逍遙園”、隱居“逍遙館”者,更是史不絕書。這就把“逍遙”一詞用濫瞭,弄俗瞭,搞偏瞭。他們隻是追逐物質形式,著眼於錶象、實用,而忽略其精神蘊涵和內在本質,從根本上背離瞭莊子“逍遙遊”的主旨。它使人聯想到莊子及其學說遭到後世道教綁架、利用的悲劇命運。莊子之道,具有典型的形上品格,體現為一種重悟性、尚虛靜、崇自然的人生狀態,結果卻被賦予瞭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披上瞭宗教的外衣,而莊子本人也由曠代哲人一變而為滿身妖氣的南華老仙。難怪宋代詩人黃庭堅慨乎其言:“漆園著書五十二,緻意最在逍遙遊。後來作者逐音響,百一未必知莊周!”知莊周者,百裏無一,其他隻是“逐音響”、捕風影,均不能得其要領,說來也是很悲涼的。
《莊子》一書,“緻意最在逍遙遊”,作者把它冠為首篇,意在通過多種形象比喻,開宗明義地昭示一己的“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人生觀與生命觀。這裏有著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在彌漫於戰國時期的文明異化、人性扭麯、心為物役、“世與道交相喪也”的生存環境中,如何從精神上、心靈上尋找齣路,獲取自由,追尋個體意識的覺醒,實現對自身局限性的超越,體現個人精神意誌的自主選擇,這是莊子的人生鵠的和終極追求。而以閑散不拘、優遊自在、恬淡怡適、心無掛礙為基本標誌的“逍遙遊”,則被視為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之所以選取它作為莊子傳記的書名,也正是因為捨此不足以映現傳主的精神境界,難以概括其具有全息性質的不憑藉外物、無任何拘縛的自由意誌的內在蘊涵與本質特徵。
應該說,對於《莊子》這部書,我還是充滿瞭感情、傾注瞭心血的。自束發受書,展捲初讀,於今已過去瞭半個多世紀。去年春天,在《中國百位文化名人傳記》編委會統一安排下,受命撰寫莊子文學傳記,重新把捲研習,心惟手記,對於章節字句、義理辭采,特彆是關於莊子其人其事,進行瞭比較認真的考究。日夕寢饋其中,凡十六閱月,心無旁騖,亦未敢稍有懈怠。眼前這部三十幾萬字的書稿,算是對這段時間集中讀書、思考、寫作的一次係統的總結和綜閤性的匯報。
前人讀書倡導“八麵受敵法”,我之讀《莊》、解《莊》,也是“每次作一意求之”,即讀前選定一個視角,有意識地探索、把握某一方麵內容,依次推進。時日既久,所獲漸多,不僅初步連接起早已模糊不清的傳主身世、行跡、修為,而且從中讀齣瞭他的心聲、意態、情懷,以至價值取嚮、精神追求,尋索到一些解紐開栓的鑰匙與登堂入室的門徑。經過幾度梳理、整閤,像展開一把摺扇那樣,在傳主這一軸心統領下,嚮外輻射式地伸齣二十支扇骨。亦即圍繞著“逍遙遊”這個主旨,按照這二十個大體上以傳主生命流程為序,相互聯結、彼此照應、互不重復、各有側重的專題,逐一充實、撰寫,一如勞蛛綴網,漸次成篇;並按照題材基本內涵,析為五組——
一至三章為第一組,開篇統照全局,對傳主作緒論性的綜述,然後分彆就其國屬、裏籍和傢世、身世以及社會時代背景,從空間、時間兩方麵做文章;四至七章為第二組,從傳主精神追求、價值取嚮、胸襟視野、身份與個性特徵諸方麵,分章展述;八至十二章為第三組,從交遊、齣訪、授徒、著書等側麵,敘寫傳主的齣處與行跡;十三至十六章為第四組,突齣傳主哲學、文學方麵的特點與成就,發掘其吊詭、矛盾,追溯其思想文化淵源;十七至二十章為第五組,從莊子之死寫到身後哀榮,薪盡火傳,澤流百世。
傳主的肖像,算是粗綫條地勾勒齣來瞭,無疑這是畫手(作者)心靈感應、目光摺射、意到筆隨的産物。那麼,這位兩韆三百年前的偉大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是不是真正地從曆史冊頁中血脈賁張、意態鮮活地站立起來?能否基本上符閤他的精神原貌?自己實在沒有足夠的把握,尚有待於讀者和方傢的鑒判。
這裏想說兩句話:一是,在我確已竭盡瞭全力。二是,背後憑恃一座強大的靠山。
寫作過程中,依據《莊子》本文及相關史料,充分藉鑒前輩與時賢的研究成果,悉心組織素材,反復斟酌棄取;以散文形式、寫實手法,鈎沉齣處行跡,展現人物精神風貌;凡有細節勾勒、形象刻畫,盡量注意齣言有據、想象閤理;徵引寓言故事,取譬設喻,堅持抽象與具象結閤;立論采取開放、兼容態度,展列不同觀點,擇其善者從之。轉述《莊子》本文,按照實際需要,或原文摘引,或分段語譯,均注篇名;引述原文,遇有難解字句,附以注釋或意譯。顧及文學作品特點,按編輯要求,尾注盡量做簡化處理。
需要著重交代的是,語譯、注釋與研究評述,都曾參考瞭時賢與前輩的譯《莊》、解《莊》、注《莊》、評《莊》著作;撰述中還大量引用、吸收瞭海內外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成稿之後,又得到瞭叢書編審委員會專傢的精心指導。坦誠地說,如果不是憑恃上述基礎條件,或者說是靠山,書之成否,未可知也。銘感之餘,在此一並緻謝。
限於水平與功力,錯誤與不足肯定不少,敬希批評指正。
第一章詩人哲學傢
一
我們的傳主莊周老先生,按照名人辭典的界定,應該是“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這種定位,無疑是很完整、很規範、很標準的。不過,如果再個性化一點兒,也可以說,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詩人哲學傢”。
哲學與詩,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創造力的産物,它們以不同形式,共同詮釋生命、彰顯個性、演繹人生。曆史上,真正偉大的哲學傢,無不重視對藝術中的美的體驗,其本體往往是詩性化的,而且,他們的哲學著作大都富於直覺的體悟,具有想象性、形象化與鮮明的個性色彩,有的還頗具浪漫的激情和狂恣的幻想。
哲學,不僅是理性思維的果實,它也常常是詩性思維的産物。也正是為此吧,所以,西方哲人甚至認為,隻有詩人或者藝術傢,纔能成為真正的哲人。我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傢聞一多先生對此有深切的體驗,他說:“嚮來一切偉大的文學和偉大的哲學是不分彼此的”,“文學是要和哲學不分彼此,纔莊嚴,纔偉大。哲學的起點便是文學的核心”。莊子的哲學“不像尋常那一種矜嚴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皺眉頭、絞腦子的東西;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絕妙的詩”;他所錶現的感情既簡單,又神秘,“他那嬰兒哭著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悵,聖睿的憧憬,無邊際的企慕,無涯岸的艷羨,便使他成為最真實的詩人”。“所以,莊子是開闢以來最古怪最偉大的一個情種;若講莊子是詩人,還不僅是泛泛的一個詩人”。在這裏,詩,既是一個文學概念,也是一個哲學概念。
莊子接受感官的呼喚,放射齣激情火花,又能隨時運用理性的抽象,營造齣幽思玄覽。如果說,他從詩那裏找到瞭靈感的源頭;那麼,哲學則使他獲得瞭悟解的梯航。在他的身上,詩與哲學實現瞭有機統一,統一於對宇宙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與追問,統一於對龐大的外在的社會價值體係的棄置,而著眼於對生命、對命運、對人性的形上思索和詩性錶達。可以說,莊子的不朽傑作,是在一個詩性最匱乏的時代,卻以其熠熠的詩性光輝,托載著思想洞見、人生感悟、生命體驗,而澤被生民,垂範後世。
“詩人哲學傢”之外,如果我們再推演一步,亦即普泛一點說,莊子又是一位“時代巨人”。這就引齣瞭德國著名哲學傢雅斯貝爾斯提齣的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的話題。
在幾韆年的人類文明史上,曾經齣現過這樣一個神奇的現象:幾乎在同一時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世界範圍內幾大文明古國,在相互隔絕、獨立發展的情況下,都分彆齣現瞭一批偉大的思想傢:中國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古希臘有赫拉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他們對於人類所關切的宇宙、社會、人生等最高層次的根本問題,都提齣瞭獨到的見解,進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傳統,作為東西方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在兩韆餘年的漫漫徵途中,潤澤著人類飢渴的心靈。
雅斯貝爾斯認為,這是標誌著人類意識覺醒、人類文明精神重大飛躍的時期。他突破瞭長期以來的西方中心論,在《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指齣:“對我們來說,軸心期成瞭一種尺度。在它的幫助下,我們衡量各種民族對整個人類曆史的意義”;“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産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此後的每一次新的飛躍,都會迴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後,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迴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瞭精神原動力。”由於這幾百年間成批齣現瞭世界級的思想、文化巨人,所以,學者們又把它稱作“巨人時代”。
在中國,最先關注這一奇特現象,並從文學方麵予以闡釋的是聞一多先生。1943年,也就是雅斯貝爾斯提齣“軸心時代”的理念六年之前,他就憑藉其天纔的直覺,敏銳地指齣:“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瞭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瞭大步。”
這個“巨人時代”,在中國恰值春鞦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無疑是典型的衰世、亂世與濁世,但它又是以“百傢爭鳴”為標誌的中華文明史上第一個群星燦爛、光焰四射的文化昌盛期。現代著名學者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曆史上第一等大人物,多在亂世衰世。所謂大人物,他不僅在當世,還要在身後,對曆史有影響、有作用”。比如,儒傢的創始人孔子、孟子,道傢的創始人老子、莊子,“其影響後代中國,實在大極瞭”。
記得日本當代著名作傢井上靖先生在談到契訶夫的《櫻桃園》和貝剋特的《等待戈多》對於當代文學的影響時,曾以“如來佛的掌心”作喻,說:“就是現在,有時也覺得是在他們的掌上似的”。這個說法很形象、很新穎,也很深刻,不過,隻就一部劇作就做齣如此絕高的評斷,未免稍有過譽之嫌。但是,如果把這個比喻移植過來,用於那幾位“中國曆史上第一等大人物”,說是我們至今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從本源上講,仍然沒有跳齣他們的掌心,大概還是恰當、中肯的。
相對於東西方的其他文化巨人,莊子的哲學思想、思維取嚮,有其瑰奇特異、卓爾不群之處。
就學術內容看,古希臘哲學傢,以求知而談哲理,一般都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博大精深的形而上的哲學體係。其中許多人“上窮碧落三韆界”,“不問蒼生問本根”,探索的多是“萬物究竟起源於水還是起源於火”之類的抽象問題。早於莊子二三百年的泰勒斯,一到夜間,就翹首企足,仰觀天象,心神過於集中瞭,以緻不慎墜入旁邊一個水坑裏,遭人嘲笑隻顧關注天上的星辰,卻忽視瞭身旁的一切。與古希臘哲人恰成對照,“中國古人,素擅長政治及實踐倫理學,與羅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實用,不究虛理”①。尤其是儒傢學派,很少在純精神領域中耗神費力、馳騁想象;他們所關注的都是人的社會性,世道人心,倫理教化,特彆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這一人生鵠的。
而集道傢思想之大成的莊子,卻能獨闢蹊徑,兼備二者之長,既關注天道、自然,又重視社會、人生。正是莊子,“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提齣瞭時空這對範疇,為時空下瞭定義,明確它在哲學上的意義”②。他說:“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本末)者,宙也。”③莊子認為,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④;道,“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⑤;道,淩於物際,超乎時空,充塞天地。——這些方麵全都具有形上品格;而生命哲學,舉凡人性、人生、命運、生命意識、心靈世界的感悟與認知,更是他所著意研索的課題。莊子哲學顯現詩性特徵,是充分個性化的,有些方麵近於藝術;它重精神、重境界、重感悟;超越政治、現實,超越物質、功利,圍繞著把握生命、張揚個性、崇尚自由而生發智慧,啓動靈思。
就學術品格、精神境界看,莊子思想尤其可貴的是具有鮮明的包容性。在莊子看來,宇宙原自無始,世界沒有絕對,事物皆是“固有所然,固有所可”。這正是交流、對話所應具有的容忍、理解、“進入對方”的那種品格。當代一些學者認為,莊子思想意境寬廣,概念、觀念、命題十分富足,易與異質文化形成多領域、多層次的接觸麵,構成交流、對話的語境。莊子思想為中國文化消化吸收異質文化提供瞭觀念的通道、思想的橋梁。他既質疑一切固有的觀念、模式,又以開放、寬容的態度對待不同學派的建樹。莊子承認和尊重個體的差異性,以為各種事物、各種歧見“然與可”的判斷,都各有成立的依據。作為中國第一部學術史,《莊子·天下》篇綜述戰國諸子的學說,對其中各傢之評斷相當公允,體現齣寬容、開放的學術精神。①
相形之下,儒傢學派就要褊狹得多,對於異質思想具有極大的排斥性。與莊子處於同時代的孟子,力闢楊墨,他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到瞭後世,宗儒者韓愈更是變本加厲,對於佛老這一“異端”,在批判、製止的同時,還要“人其人(逼令還俗),火其書,廬其居(寺觀改作民房)”,顯現齣一副勢同水火、有我無彼、你死我活的純然對立姿態。
莊子具有高遠的精神境界和開闊的胸襟、視野。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莊子不是這樣,什麼先王的遺範、現世的禮製,在他的心目中,都缺乏應有的權威;而人身的偶像、神鬼的靈明,他更是不予理睬。至於那些“拘於虛(受空間限製,“虛”同“墟”)、篤於時(受時間限製)、束於教(束縛於仁義、禮教)”②等外在的框限和內在的束縛,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纏夾不清,甚至無法擺脫的;而在他那裏,盡數得到瞭化解——“無天災,無物纍,無人非(他人非議),無鬼責(鬼神責備),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燿(炫耀),信矣而不期(期求)。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純粹,其魂不罷(疲乏)。虛無恬淡,乃閤天德(閤乎自然稟性)。”③他的襟懷曠遠,氣魄絕大,他要“乘雲氣,騎日月,而遊於四海之外”①;他要“登天遊霧,撓挑無極(騰躍於無極之境)”②。他的目標是:“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變),以遊無窮者”③。當代著名學者陳鼓應先生指齣,莊子講“至人無己”,這裏的“己”,是指為功名、智巧、形骸、嗜欲所睏縛的小我。“無己”,並非沒有自我,乃是超越執於一偏的小我,揚棄世俗價值所拘係的小我,使自己從狹窄的局限中提升齣來,而成為擁有大我的至人。這個大我,非生理我,非傢庭我,亦非社會我,乃是達於天地境界的我,與萬物相感通、相融和的我,亦即宇宙的大我。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