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曆史 黃仁宇 人生哲思錄成功學哲學 青春勵誌自我實現書籍【新華書店正版】

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曆史 黃仁宇 人生哲思錄成功學哲學 青春勵誌自我實現書籍【新華書店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思勉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09821
商品编码:12755612618

具体描述



商品參數




《中國大曆史》

本書中文簡體字版自1997年麵世以來,十來年裏二十餘次刊行而不衰。作為一部成功的曆史學著作,其讀者麵早已不限於史學界,作為華裔學者中比較突齣的法國年鑒派學術代錶人物,黃仁宇J善於從曆史的細微末節人手,而又擺脫具體曆史事件的束縛,找尋更為準確的曆史時代特徵,此即大曆史觀。他強調將人物與曆史大背景結閤起來,且不放過人物的個性特徵,從而使那些本來被史學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麵孔再現於讀者麵前。

《萬曆十五年》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曆史上原本是J其普通的年份。
這是對D代中國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部經典之作。它的重要在於,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對D時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顛覆意義的敘述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國人的曆史寫作,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是政治宣傳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曆史書都是一種模式,一種口吻,一種角度,隻提供瞭一種畫麵。黃仁宇的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開放瞭另一個世界,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大陸人都會震驚,原來曆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曆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曆史人物並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像一道匕1,撕開瞭由意識形態統治曆史寫作的鐵幕。

在《萬曆十五年》齣版之後,“中國曆史學界的精神麵貌就煥然一新瞭”,中國人的曆史閱讀翻開瞭新的篇章。不誇張地說,在《萬曆十五年》之後,中國大陸進入瞭一個曆史書寫作和閱讀的黃仁宇時代。


《中國大曆史》

《中國大曆史》是美籍華裔曆史學傢黃仁宇的代錶作之一。黃仁宇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1918年齣生在湖南長沙,1936年考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係。抗日戰爭爆發後棄文從伍,曾參加中國遠徵軍,進入印度作戰。1950年退伍後負笈美國,以34歲的“高齡”從大學三年級讀起,終於1964年獲得密執根大學曆史係博士。此後,他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任教、從事研究。1979年曾赴普林斯頓大學,參與《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撰寫明朝部分。
這部書以短短二十餘萬字的篇幅,勾畫瞭整個中國曆史長達數韆年的全貌。中國曆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學傢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為目的,也不以單一曆史事件為關注點。作者倡導大曆史,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歐美史有瞭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然後去作進一步的研究。這種“大”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對曆史宏觀綫條的勾畫,注重的是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結構框架。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曆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製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

《萬曆十五年》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曆史上原本是J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後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瞭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麵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D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曆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緻,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齣版以來,HP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是美籍華裔曆史學傢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錶作之一,融會黃先生數十年人生經驗與治學體會與一體,1次以“大曆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發人深思。書名雖為萬曆十五年,然而其內容卻俯瞰瞭整個明朝的興衰,並且告訴我們與以往曆史書中不同的海瑞、張居正……讀黃仁宇的書,你會深刻體會“曆史給人以智慧”!
這本《萬曆十五年》,意在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時的側麵形態。有瞭這樣一個曆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瞭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曆史的機緣。


黃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曆史學傢。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係就讀。抗戰爭爆發後,時僅就讀大學一年級的黃仁宇決定輟學,先在長沙《抗日戰報》工作,期間結識田漢範長江等人。後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憑在美國陸軍參謀大學所修的學分獲密西根大學的取錄,攻讀新聞係,1954年獲學士,1957年獲碩士,其後轉攻曆史係,並於1964年獲博士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參與《明代名人傳》、《劍橋中國史》、《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集體研究工作。


《中國大曆史》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曆史”?——中文版自序
DI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第二章 亞聖與始皇
第三章 土壤、風嚮和雨量
第四章 兵馬俑的幕後
第五章 DI一帝國:樹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為軍閥
第七章 長期分裂的局麵
第八章 曆史嚮側麵進齣
第九章 統一的途徑
第十章 第二帝國: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 北宋:大膽的試驗
第十二章 西湖與南宋
第十三章 濛古人的插麯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嚮和非競爭性的國傢
第十五章 明朝:一個停滯但注重內省的時代
第十六章 滿洲人的作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個瞻前顧後的基點
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
第SJ章 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
第二十章 現代中國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颱灣、香港與澳門

《萬曆十五年》

自序
DI一章 萬曆皇帝
第二章 1輔申時行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四章 活著的祖宗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第六章 戚繼光——孤D的將領
第七章 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傢
參考書目
附錄一
附錄二
《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曆史觀


《中國大曆史》

DI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
西安是中國曆史的一座重要舞颱,許多人物事件在此牽連、搬演。作者經由它,引領我們進入時光,看看曆史是怎麼發生的。在現今考古仍舊無法證明夏代以前的曆史記載是否確實時,有甲骨文和殷墟遺址佐證的商朝,便成為敘述中國曆史的起點。
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現在已成瞭旅遊者注目的焦點。撇開其他的條件不說,它是中國曆史上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zui早的還可以追溯到秦朝統一中國之前。它在曆史上所享有的盛名,遠超過任何其他政治中心。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內憂外患,古老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隻有廢墟還保留瞭一些昔日的雄偉氣象。
在現今西安市的東邊,也有好幾處有名的曆史遺跡。距離西安城不到五英裏的地方是半坡村,它至少有六韆年之久,是目前中國境內所發現的zui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墓葬的形象看來,半坡村的社會D屬母係社會。
西安是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
西安城東北不及二十英裏的地方有華清池。據說8世紀的一位唐代皇帝(玄宗,713—755年在位)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曾在池中沐浴。唐玄宗本身就是一位藝術氣息濃厚的人物,據說中國的戲劇是他創始的,麗他所愛的女人,更是“資質豐艷,善歌舞”。華清池也因她在此一濯芳澤而享名韆載,但是他們的故事卻以悲劇結束。西元755年(天寶十四年),一位鎮守邊關的將領(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叛軍逼近京城,皇帝一行往西逃嚮四川,到瞭馬嵬驛的地方,護衛的將士要求皇帝對楊貴妃作齣斷然處置,否則不肯用命。在這情形之下,即令是天子,也隻好讓他寵愛的妃子D場被縊死。一位嚮來沉湎於歡樂的君主,從此意懶心灰,自逃亡至退位之後,他的殘年,充滿著寂寞和悔恨的情調。一位時代去他不遠的詩人——自居易,以J帶想像力的筆調,描寫唐明皇(後人給他的稱呼)終夜不眠,看著宮前螢蟲飛來飛去,階下落葉也無心找人打掃的心情。這樣的憂恨纏綿隻有越陷越深,非人世間任何因素可能稍一舒慰。這1《長恨歌》,也隨著流傳韆古,直到1920年和1930年間,仍舊為小學生所習誦。也可見得即使是君主製度下的教育,在開口閉口不離道德之餘,並沒有完全忽視情緒和抒情主義。要是全然的不近人情,則不會讓這樣的一1詩歌,傳教學習,直到民國時代,還去打擾年少公民的未成熟心情瞭。有瞭華清池和楊貴妃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存著信心,不論經過任何意識形態之熏陶,也不論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緒,有如一座大水庫,永不會枯竭。
去華清池的溫泉不遠,有1936年西安事變蔣介石濛難的地方。D年12月12日,“少帥”張學良的部隊衝入委員長行營,要求他停止對共産黨的“圍剿”,以便一緻對日抗戰。這兵變的目的既達,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曆史。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麵講,我們仍然感覺得到這五十幾年前的事變之後果。D年“SS二日”槍聲既息,國府的zui高統帥被一個下士班長和一個士兵發現。他孑然一身,未被傷害,躲在附近驪山的一個山洞裏。今日該處有一座亭子,紀念D年曆史之展開竟讓這兩個藉藉無名的角色,去完成如此一段帶戲劇性而具有如此龐大後果之任務。
越是接近驪山,我們也更感覺到和曆史接近。它的影響愈濃厚,它的展開也愈閤時宜。本來我們也已經知道秦始皇帝葬在驪山,去西安約四十英裏。此人被稱為世界上zui可怕的專製魔王之一。他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之後,用焚燒詩書和活埋反對者的辦法去鞏固他的統製。他的“陶器兵馬”在1974年發現。內中包括塑製的兵俑,和實物的兵器與戰車。美國的三位總統曾來此觀光,一些兵俑器物也曾送到國外去巡迴展覽。
但是秦始皇不是中國曆史的起點,秦始皇統母全中國,距離中國文化的開始已有好幾韆年瞭。按照一般的順序,我們應D先處理其他的幾個題目,D中1要者無過於地理背景。D旅遊者乘火車或汽車前往臨潼縣參觀驪山及華清池時,應先注意四周黃褐色的泥土,這種泥土與美國田納西州一帶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中國曆史開展中的重要因素。D地周圍景物通常較路基為高,所以這黃土不難觀察。
中國文化有多種源頭
本書成稿之日,我們沒有JD的證據,能夠斬釘截鐵地說,中國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或者說D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響。20世紀初期,學者多崇尚後說,主張中國文化之起源,不僅較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為遲,其使用青銅與鐵器尚比這兩處至少要遲一韆年。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變體。中國史前陶器上的文飾就和中亞及近東所發現的類似。目前這“世界文化一源說”已被中外無數學者指摘。中國的文字被認為特創一格,即數目字亦與眾不同,陶器上膚淺的相似之處敵不過基本的差異。中國的冶金術即使在原始的階段也錶現齣技術上之特色,而無模仿的跡象。中國的栽培作物更顯示齣中國的農業與近東齣於兩源。zui近人種學傢和考古學傢甚至指齣,即使在中國境內,文化的起源也不是一元的,從東北到珠江流域,都可找到文化起源的遺跡。
雖說鍾擺現在已經搖轉過來,中國文化D立自創的理論顯然比較站得住腳,我們卻不能武斷地說再也沒有爭辯的餘地。我們可以作的結論是,不管它是本地D創或是外間傳人,中國文化受地理條件的因果關係J深。不論中國D初受外間發明的影響或淺或深,都不足改變這觀點。D初期農作物受東亞大陸的土壤和氣候影響的時候,中國文化的因素就開始與D地居民結下不解緣(詳第二、第三兩章),以後也始終如此。基於這個原因,西安附近之黃土,也就更值得注意。
夏代的存在仍然存疑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考古學傢用碳14放射性的技術,斷定中國新石器時代之遺址zui初齣現於公元前4000年,或者還要早。可是以文字記載的曆史,卻不能追溯到這麼久遠。根據史書的記載,zui早的“朝代”為夏,它的齣現若能證實無訛,也隻能把中國曆史的前端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可是關於、“夏朝”的傳說雖多,也仍沒有考古的實證確斷它的存在。懷疑的人提齣,要是這朝代確曾齣現,至少應D在古物附近有文字齣現。相信夏朝實有其事的人則辯說,中國文字齣現於公元前2000年,隻是zui初的文字寫在竹簡和絲織品之上,年久月深業已腐朽。現存關於夏代的事跡,齣自口傳,再由記事者寫在竹簡之上,輾轉抄傳,所以較遲。兩方所說都有理由,也仍不能成定論。
現在能確切證明之中國曆史,始自公元前約1600年的商代,這朝代的兩座都城和約十處國王埋葬之陵寢業經發掘。不僅它的文字確切的存在,而且其字體鏤刻在獸骨之上。齣土的這種“甲骨文”碎片,數以十萬計。
商代遺址在今日的河南省,曆史上稱為“關東”,我們也可稱它為“東部平原”。它和西部西安一帶的“黃土高地”構成一種東西軸心。“商”之成為一“朝代”也是名正言順。它的王室譜係全部保存無缺。國王傳位一般采兄終弟及,偶爾父死子繼。此外商人也可以視作“商民族”,因為他們壟斷冶製青銅的技術,在軍事上占優勢,也保持著宗教上的嚮心力,所以能淩駕其他民族之上。他們的青銅器皿,不是兵器,就是祭器,隻有J少數例外,其製造采取集中的方式由國傢監督。
商文化的內容豐富
商文化錶現著它和同一時期其他文化等量齊觀,卻並不一定就能代錶傳統中國的特色。例如商代社會雖屬父係,但是它的貴族婦女卻享有相D自由,幾百年後,甚至幾韆年後,中國婦女仍不能望其項背。商人好酒,興緻高而活力充沛,他們殺人作祭祀,毫不感到罪惡,而且在甲骨文上不斷的留下人祭的紀錄。他們能派遣三韆人的軍隊,作百日行軍的遠徵,這樣的軍隊尚可以由附庸國傢的部隊支援。有時候作戰的目的在於掠奪取利。國王的陵寢由上至下掘土而成,上端的坑大,越至下端愈小。國王的陪葬品有戰車與馬匹,殉葬的人被斬1,頭顱和軀體整齊地排列著。而由上至下以泥土敲打而成的梯級,則顯示齣殯時必有繁縟之儀節。
商民族雖已從事農業,卻仍保持著漁獵的傳統。他們在五百多年的曆史內,遷都的次數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經常有狩獵的記載。商代zui後的一座都城,臨近現代的安陽,考古學傢在D地發現J多獸骨。農業的操作似由奴工執行,在一處坑內所置放的石製鐮刀有好幾韆把。
甲骨文上的記載錶現著商朝的國王對於無候J度關心。編訂曆日,也是王室重要的職能。在這些方麵,商朝與此後以農立國的中國已保持著傳統之聯係。而甲骨文的書法,更是與中國文化一脈相傳。
甲骨文的書法
D初甲骨為巫蔔之用,現存的甲骨,則是商代的史官根據原件復製作為一種YJ的紀錄。甲骨的大量齣土,使D時事物逐步可考,給後人看齣此間一個初具規模的國傢即將發展成為一套令人心摺的文化。根據專傢統計,甲骨上所記載的不同文字,為數共約三韆,其中一韆字已可以辨識。這種古代書法,乍看起來變化萬韆,可是因為其由原始的天纔人物設計,引用永恒不變的意義為根柢,D中之一部分今日可能為熟悉東亞文物的人士一眼看齣。下圖所列,其zui基本的原則可謂齣人意外的簡單:(略)
左端為象形,日圓月彎,一經畫齣,不待解釋。會意由象形稍加引申而成,例如日在樹後上升,是為東。雙手執雞放在樽俎之內,是為祭。還有不能圖解之觀念則可以同音字代錶,如“亦”字發音與“腋”同,所以畫人之兩腋為亦。“來”與高梁之“來”同,所以畫“來”而得來。其他“轉注”、“假藉”等也不外將這些基本原則重疊而擴大的使用。值得注意的則是青銅時代的書寫方式和今日報紙雜誌的鉛字一脈相傳。
這些原則一經推廣,今日之漢字為數兩萬,又經日文與韓文采用,無疑的已是世界上zui具有影響力的文字之一。它的美術性格也帶有詩意,使書寫者和觀察者同一的運用某種想像力,下至zui基本之單位。上海人的滬語發音軟如法語,廣東人的粵語發音硬如德語,也能用同一文字互相會意。所以這種書寫的方式促成中國人文化上的團結,其力量不可權衡。隻是既有長處也有短處,其引用起來,不管是一條吊慰的短柬或是一張實驗室的報告,同樣要從擺方塊的形式作起點。中文的前置辭和聯係辭少,抽象的意義隻能重樓疊架構成(如本書文句中之“的”後帶“之”,“之”後又“的”)。也要將可以眼見耳聞的事物J度的延伸,纔能成為可以理解的觀念(有如“抽象”即係抽齣其相,與“具餷”之具有其體相對)。其為單音字,又要寫上十個字纔能代錶十個音節。文人用筆,通常省略D中某些環節(例如“一將功成萬骨枯”,隻有兩個子句,D中無聯係辭,也不知道所說係理論抑是事實),雖說言簡意賅,卻不是嚴謹、正確的通信工具。
公元前1000年左右,甲骨文的字匯,飽和到大約一韆個字(專傢認為其他的兩韆字大緻為專有名詞),青銅技術也達到zui高峰的時候,這商文化為周所替代。周發源於西安附近,為後起之強國,此後數百載,這黃土地帶上的一雄給中國的影響,遠超過東部平原的商。這地區自中古至近代並非中國zui富庶地區,更不是zui容易接近的地區。西安總攬這地帶卻注定要在中國曆史裏産生決定性的作用。以一個天馬行空的比喻來說,就如同讓得剋薩斯州和俄剋拉荷馬州在曆史上的功效,超過東部的麻州或賓州。這比喻彆無他意,不過強調地理因素在曆史上的重要。申國文化為亞洲大陸産物,美國文化則離不開大西洋的傳統’此中有一個深刻的差異。
第二章 亞聖與始皇
武王伐紂,建立周期,以封建方式製定瞭一種閤乎D時農業擴張的統治形態,又以宗法製度使封建統治更加穩固。八百年的統治中,影響之深遠,常使曆史學傢難於區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還是中國人的性格?
說來也難於相信,從個人說辯的能力和長久的功效兩方麵講,孟子在傳統政治上的地位要超過孔子,雖說他受業於孔子孫子的門人,因之被中國的皇帝和文人尊為“亞聖”,亦即第二個聖人。威利(Anhur Waley)在他的傑作《中國古代的三種思想》中即以孟子代錶儒傢,和道傢與法傢對立。
孟子的生卒日期不詳,我們隻知道他活躍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孟子》一書,是亞聖言行的紀錄,其中zui後一章,縷敘周朝立國後七百年的事跡。他齣生於山東之鄒,在西安之東約七百英裏。
孟子的政治觀念
孟子生在中國曆史上一個J為動亂的時代。周朝的王室既已衰微,諸侯開始互相攻伐吞並,到zui後隻剩下一個秦國。D孟子在政壇活動的時候還有十二國。他訪問瞭D中的一國——齊。齊國的國王剛在軍事上大獲全勝,打敗瞭北方的敵國——燕。他企圖並吞燕國,又怕其他國傢乾涉。孟子沒有在戰略上或外交行動上給齊王任何吞並或是撤退的勸告。可是他倒主張尊重民意,因此他給讀者的印象則是,可能時,他會讓燕國國民自決。他在政治上不能接受現實也不能得到齊王朝廷的歡迎,於是隻好前往其他國傢,希望有機會效力,得以宣揚“王道”,可是毫無成果。
然則zui崇慕孟子的人也不能說他在提倡現代式的民主。他所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乃是針對以世襲貴族治理為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的政治體係而言。即算孟子有時候好像提及人民有一種“公意”,如果把這觀念稍微延伸,好像可以視作“公眾的權力”,可是他所謂的自決,絕不是毫無條件的自決。嚴格說來,其範圍不外生存的權利。……

《萬曆十五年》

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乾支則為丁亥,屬豬。D日四海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鞦之後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隻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曆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既然如此,著者又何以把《萬曆十五年》題作書名來寫這樣一本專著呢?
1587年,在西歐曆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齣動徵英的前一年。D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瞭若乾為曆史學傢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錶麵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問關係因果,恰為曆史的重點。
由於錶麵看來是末端小節,我們的論述也無妨從小事開始。這一年陽曆的3月2日,北京城內街道兩邊的冰雪尚未解凍。天氣雖然不算酷寒,但樹枝還沒有發芽,不是戶外活動的良好季節。然而在D日的午餐時分,大街上卻熙熙攘攘。原來是消息傳來,皇帝陛下要舉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乘轎的高級官員,還有機會在轎中整理冠帶;徒步的低級官員,從六部衙門到皇城,路程逾一裏有半,抵達時喘息未定j也就顧不得再在外錶上細加整飾瞭。
站在大明門前守衛的禁衛軍,事先也沒有接到有關的命令,但看到大批盛裝的官員來臨,也就以為確係舉行大典,因而未加詢問。進大明門即為皇城。文武百官看到端門午門之前氣氛平靜,城樓上下也無朝會的跡象,既無幾案,站隊點名的禦史和禦前侍衛“大漢將軍”也不見蹤影,不免心中揣測,互相詢問:所謂午朝是否訛傳?
近侍宦官宣布瞭確切消息,皇帝陛下並未召集午朝,官員們也就相繼退散。驚魂既定,這空穴來風的午朝事件不免成為交談議論的話題:這謠傳從何而來,全體官員數以韆計而均受騙上D,實在令人大惑不解。[1]
對於這一頗帶戲劇性的事件,萬曆皇帝本來大可付諸一笑。但一經考慮到此事有損朝廷體統,他就決定不能等閑視之。就在官員們交談議論之際,一道聖旨已由執掌文書的宦官傳到內閣,大意是:今日午間之事,實與禮部及鴻臚寺職責攸關。禮部掌擬具儀注,鴻臚寺掌領督演習。該二衙門明知午朝大典已經多年未曾舉行,決無在儀注未備之時,倉卒傳喚百官之理。是以其他衙門既已以訛傳誤,該二衙門自D立即阻止。既未阻止,即係玩忽職守,著從尚書、寺卿以下官員各罰俸兩月,並仍須查明究係何人1先訛傳具奏。
禮部的調查毫無結果,於是隻能迴奏:D時眾口相傳,1先訛傳者無法查明。為瞭使這些昏昏然的官員知所儆戒,皇帝把罰俸的範圍由禮部、鴻臚寺擴大到瞭全部在京供職的官員。 



內容介紹

.....




目錄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