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張學良與閻锡山秘聞錄
原價:25.00元
作者:鬍全福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506021944
字數:290000
頁碼:3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921年晉奉閤作,閻锡山與張作霖誓誌以盟;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又與閻锡山父輩子交。數十年間,彼此仇仇愛愛、分分閤閤——仇時劍拔弩張,兵戎相見,不共戴天;親時握手言歡,情同手足,相互利用。
數十年間,無論張學良,還是閻锡山,雖有許多說不完道不盡的恩恩怨怨,總還不至有什麼大恨深仇,惟對西安事變中的這筆帳,無論是張學良,亦還是閻锡山,始終刻骨銘心。
張學良指責閻锡山:在醞釀西安事變中,你嘴上講的“好漢做事好漢當”,是如何“英雄”!可真到瞭要“做”的時候,一下成瞭稀泥軟蛋,你簡直連“龜孫子”都不如!
閻锡山怨恨張學良:西安事變本是一次政治上的重大轉機,可你卻把這個機會讓給瞭共産黨,使即將做成的一盤大偌大的“生意”給泡瞭湯!由此給俺內心深處留下的隱痛,真不亞於1930年。
閻锡山在西安事安中的食言而肥,曾激起張學良的極大憤慨,決心不再同閻锡山打交道。即使在抗戰開始以後,閻锡山當瞭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以至南京國民政府倒颱前,閻锡山又成為行政院長,張學良也決不乞求於他。後來兩人先後殊途同歸於颱北,彼此相距咫,竟成仇讎,老死不相往來……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作者介紹
鬍全福,山西忻州市人。從青年時代步入社會,即以文秘工作見長,書寫翰墨人生之路。步入晚年以後、文、史兩棲,筆耕墨耕耘,集采、編、寫、攝、校、印於一身,全身心地投入事業。其業績眾人皆曉。僅1984年至2001年的十八年間,共計編著《忻口戰役親曆記》、《三晉同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神來之筆,它巧妙地采用瞭“碎片化敘事與主題串聯”相結閤的方式,讀起來非但不亂,反而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作者仿佛是帶著讀者在曆史的迷宮中穿梭,每到一個新的章節,都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核心事件,不斷豐富和修正讀者原有的認知框架。我特彆欣賞它在關鍵信息點上的處理——那些看似不經意間埋下的伏筆,到最後纔集中爆發,形成一種強烈的“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種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探索樂趣,讓人忍不住去尋找那些隱藏在字麵下的聯係。相比起那種綫性敘事,這種網狀的結構更貼閤曆史本身的復雜性,讓人在閱讀中保持高度的思維活躍度。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簡直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剪輯的諜戰片。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選取和側重點的處理,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詭譎的年代。書中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細膩描摹,尤其是關鍵時刻的抉擇和掙紮,讀起來非常過癮。比如,在描述某些重大會議場景時,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幾乎要穿透紙麵,讓人屏息凝神。很多地方的轉摺齣乎意料,卻又在閤乎邏輯的範圍內,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和齣色的文學想象力。它不僅僅是曆史的羅列,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體驗,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揣摩“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讀完之後,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非常強烈,恨不得馬上翻迴去重讀細節,看看有沒有漏掉什麼微妙的暗示。這種引人入勝的敘事能力,是很多曆史讀物所欠缺的,值得稱贊。
评分老實說,這本書的學術嚴謹度令我這個半吊子曆史愛好者都感到敬佩。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工夫去考證那些犄角旮旯的史料,書中引用和旁徵博引的細節,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信度。它不是那種人雲亦雲的通俗讀物,而是帶有強烈考證精神的作品。每次讀到一個關鍵性的論斷,我都會下意識地去想,“他從哪裏找到的依據?”這種對源頭材料的尊重和運用,使得全書的基調非常可靠。更難得的是,在保持學術水準的同時,作者的語言風格又保持著一種引人入勝的魅力,沒有讓枯燥的史料束縛住故事的張力,這在曆史寫作領域是非常難得的平衡。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凝練,帶著一股子老派曆史學傢的沉穩和犀利。它沒有過多花哨的辭藻堆砌,而是用精準、剋製的筆觸,勾勒齣宏大的曆史圖景。尤其是在處理復雜的人物關係時,作者展現齣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既不偏袒,也不苛責,隻是冷靜地陳述“發生瞭什麼”以及“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寫作態度,讓人對內容的真實性和深度更加信服。它像一把手術刀,剖析著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權謀和無奈,字裏行間透露著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洞察。對於喜歡純粹、硬核曆史分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盛宴,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力,但迴報是遠超預期的認知提升。讀完,你會感覺到自己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理解,被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深沉的宿命感和對“曆史必然性”的重新審視。它沒有給齣簡單的英雄或奸賊的標簽,而是將所有參與者都置於時代洪流的無可奈何之中。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沉思於那些曆史人物在特定曆史關口所做的選擇,那些選擇在當時看來或許是唯一的齣路,但事後迴看卻充滿瞭悲劇色彩。作者對“局限性”的把握非常到位,讓人在閱讀時産生一種強烈的共情,理解瞭曆史的沉重。它不是在評判過去,而是在努力還原過去的真實重量。讀完後,心靈受到瞭一番洗禮,對我們理解“選擇”和“命運”的關係,都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