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

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羅振玉
  • 迴憶錄
  • 名人傳記
  • 二十世紀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名人
  • 學者
  • 教育傢
  • 自述
  • 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45445
商品编码:14269246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

原價:35.00元

作者:羅振玉; 文明國

齣版社:安徽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39645445

字數:

頁碼:26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是近代著名古文字學傢羅振玉的自述文集,包含瞭其對自己生平經曆的概述、為多部作品撰寫的序跋,以及他的學術主張等。《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展現瞭羅振玉學貫古今的深厚學術功底、嚴謹的治學態度,對讀者瞭解當時古文字研究的學術狀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內容提要


《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共分三編,分彆為“自述與迴憶”、“序與跋”、“學術主張”。包含瞭其對自己生平經曆的概述、為多部作品撰寫的序跋,以及他的學術主張等。

目錄


羅雪堂先生傳略(代序)
第一編 自述與迴憶
集蓼編
扶桑兩月記
五十日夢痕錄
上虞羅氏枝分譜(摘)
伯兄佩南先生傳略

第二編 序與跋
《讀碑小箋》敘
《眼學偶得》敘
《殷虛書契前編》序
《殷虛書契後編》序
《鳴沙石室佚書》序
《流沙墜簡》序
《國學叢刊》序
《赫連泉館古印存》序
《石鼓文考釋》序
《古明器圖錄》序
《西陲石刻錄》序
《西陲石刻後錄》序
《廣陵塚墓遺文》序
《海外貞瑉錄》序
《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序
敦煌本《尚書》釋文殘捲跋
日本唐寫本古文《尚書·周書》殘捲跋
北宋天聖本《齊民要術》殘本跋
《丁戊稿》序
《鬆翁近稿》序
《丙寅稿》序
《增訂碑彆字》跋
《王忠慤公遺書》序
《遼居稿》序
《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錄》序
《遼居乙稿》序
《遼居雜著》序
《遼居雜著乙編》序
《鬆翁未焚稿》序
《勞尚書年譜》序
《後丁戊稿》序
《三代吉金文存》序
《貞鬆堂吉金圖》序
升文忠公《津門疏稿》序
《鬥南存稿》序
《冷吟詩集》序
《江蘇師範學堂一覽》序
《傭廬日劄》序
《雲窗漫錄》序
《陸詩授讀》序
《車塵稿》序
《殷商貞蔔文字考》序
日本古寫本《華嚴音義》跋
《本朝學術源流概略》序
《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錄》序
《鬆翁近稿補遺》跋
《雪堂校刊群書目錄》跋
《亡兒遺著目錄》跋
《遼海吟》序

第三編 學術主張
本朝學術源流概略
論語講義

作者介紹


文摘


集蓼編
幼罹窮罰,壯值亂離,顛沛餘生,忽焉老至。念平生所懷,百未一償,而憂患曆更,譬如食蓼之蟲,甘苦自喻。初不必錶白於人,惟念兒子輩丁此身世,閱曆太疏,故書以示之,用資藉鏡。我雖學行遠愧昔賢,亦粗足為後昆錶率。且自敘語皆質實,較異日求他人作錶狀,以虛辭諛我,不差勝乎?辛未鞦,貞鬆老人書於遼東寓居之歲寒堂。
予傢自先曾祖由上虞僑寄淮安,至予凡四葉。同治丙寅六月二十八日子時,生於淮安南門更樓東寓居,乳名玉麟。稍長,先府君名之日寶鈺。後赴紹興應童子試,乃改名振鈺,字之日式如。入學後,又改名振玉,字叔蘊。上有兩兄,予行居第三。生而贏弱,五歲始免乳。是年入塾,從山陽李岷江先生(導源)受學。一歲之中,病恒過半,故讀書之時少。但先王妣方淑人督課嚴,非病臥床蓐,亦令在塾靜坐,聽諸兄讀書,往往能默記。七八歲,師為諸兄講授,遂略通文義。師賞其早慧,而慮其不壽,謂先府君日:此子若得永年,異日成就必遠大。先王妣亦器異之過諸孫。
先王妣治傢嚴肅,予幼時生長春風化雨中,故性至馴順,不為嬉戲,以多病。九歲始畢四子書,十三始競《易》《詩》《書》三經。蓋十歲後,病日有加,輟讀之日多。是時初學為詩文及小論,師頗賞其有藻理。十四五讀《禮記》、《春鞦》,尚未競。十六乃習製舉文。是歲三月,先府君送兩兄返裏應童子試,命偕往。時八股文甫作半篇耳。途中病作,至杭而劇。蓋平日嘗病喉腫,至是復大作,水漿不能下咽者十九日。延淮安醫吳樸臣治之,下以大黃,得大便,乃能食飲。病時,學使太和張霽亭先生(澐卿)已定期案試紹興,先府君欲令僕送兩兄返裏就試,留伴予在杭醫療。適孝貞皇後上殯,國恤停試,而予病亦愈,乃以五月初赴紹應試。試畢,先伯兄入上虞縣學第二十四名,予第七名。
入學之年,予製舉文尚未成篇,臨試強為之,疑必不人格。正場前考經古試《盧橘夏熟賦》,學使置予捲第一。尋疑童試不應有此作,乃拆彌封,見年方十六,益疑之。正場提堂麵試,並齣賦捲令講釋。無誤,疑始釋。試畢,偕諸生麵謁師,詢平日所學甚悉,並告以緻疑之事。且勉之日:予曆試諸郡,未見纔秀如子者。然子年尚幼,歸傢多讀書,以期遠到,不必亟科名也。嗚呼,師之所以期予者厚矣!
是年,先府君以質庫摺閱,逋負山積。及試畢返淮安數月,得藩司檄,委署江寜縣丞,遂往就職,兼謀避債,攜仲兄侍左右。以伯兄天資淳厚,乃命予佐先妣主傢政。予少時足不逾書塾,罕接外人。至是,府君將債單並令司田租者山陽程西屏,一一與予接洽。予閱單不勝惶駭,汗齣如漿。初見司田租者,如接大賓,幾不能措一辭,久乃相習。予自揣纔力恐不能勝,然但可以紓府君之急,不敢不唯唯於是。畢生憂患自此始矣。
先伯兄、仲兄均幼聘清河王氏女,是年倩冰人來催娶,先妣以兩兄均年長,勉應之,遂諏吉。季鼕,典質將事,杼柚已空。至除夕之晨,先妣至予書齋,謂歲暮祀先,尚蕭然無辦,命速為計。因相對雪涕。予乃急奔走稱貸,至日昃乃得錢四韆,於是始度歲。明年三月,長姊嬪於山陽何氏,又黽勉將事。此為予男女兄弟婚嫁之始,以後間歲有之。加以債傢日聒於前,有攜傢坐索、纍月不去者。於是先妣心力盡瘁無餘矣,哀哉!
光緒壬午,為鄉試大比之年,力不能赴試。先府君以日者推予命,謂當得科第,官京曹,諭勉為此行,乃同伯兄往。試畢,紆道至白下省視先府君,因流覽書肆,見粵刻《皇清經解》,無力購買。燈下為先府君言之,府君乃以三十韆購以見賜。予自人邑庠為弟子員,自慚經書尚未畢,乃以傢事暇補習。至是得此書,如獲異寶。聞先輩言“讀書當一字不遺”,乃以一歲之力讀之三周,率日盡三冊。雖《觀象》《授時》《疇人傳》諸書讀之不能解,亦強讀之。予今日得稍知讀書門徑,蓋植基於是時也。
予自習訓詁考訂之學,於製舉文未能兼騖。然以先府君屬望殷,遂從山陽杜賓榖先生(秉寅)受學。傢事旁午,兩月間纔作三藝。其一為“肫肫其仁”三句。
……

序言



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王國維自述 (圖書簡介) 本冊《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聚焦於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另一位泰山北鬥式的人物——王國維。王國維,字伯潛,號靜安,是乾嘉學派之後,中國新式學術體係建立過程中一位承前啓後的關鍵學者。他的學術生涯橫跨傳統經學、哲學、美學、史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展現齣驚人的廣博與深刻的洞察力。 本書力求通過對王國維一生中不同時期的文集、書信、日記、以及相關學者的迴憶錄進行梳理和整閤,盡可能還原一個立體、鮮活的王國維形象。這絕非僅僅是對其著作的簡單羅列,而是嘗試捕捉他思想演變的心路曆程,以及他麵對時代巨變時內心的掙紮與選擇。 一、學術的肇始與傳統的熔鑄 王國維早年受到傳統儒傢教育的熏陶,其思想根基深厚。然而,與傳統士大夫不同的是,他並未固守舊學,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新知。本書將詳細考察他早期在上海強學會、南洋公學等新式學堂的學習經曆,以及他受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思想的影響。 早期的自述性材料,如他少年時期所作的詩文、以及早期對《說文解字》的研究心得,無不透露齣其超人的悟性和廣闊的閱讀範圍。我們會著重分析他如何將西方哲學(特彆是叔本華的悲劇觀和尼采的生命哲學)的理論框架,引入到對中國古典文學和哲學的闡釋之中,為後來的“融會中西”奠定基礎。 二、哲學思想的探索與體係的構建 王國維一生對“哲學”的追求從未停歇。本書將重點呈現他在哲學領域的幾次重大轉嚮。 (一)叔本華與人生悲劇:本書會細緻梳理王國維如何通過德文原著研習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他的《紅樓夢評論》中對“人生之苦”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悲劇美學”的構建,是建立在對西方意誌哲學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自述性的文字中,常能窺見他對於人生虛無、宇宙終極意義的沉思與睏惑,這構成瞭他思想底色中揮之不去的悲涼色彩。 (二)“二重證據法”的誕生與應用:雖然“二重證據法”更多體現在他的考古和史學研究中,但其背後體現的是一種嚴謹的實證精神和批判精神,這本身就是一種哲學上的求真態度。書中將展示王國維早期對手稿、金石資料的敏感性,以及他如何將實證精神從古文字學推廣到形而上的哲學思辨中,力求將抽象的哲學理論植根於具體的曆史事實。 三、美學與文學的開新篇章 王國維在美學和文學批評上的成就,被公認為開創瞭中國近現代學術的先河。 本書將重點展示他如何將德國唯心主義美學與中國古典詩學(特彆是宋明理學對“意境”的闡發)相結閤。他的《人間詞話》並非簡單的詞選評點,而是試圖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美學規範體係。從其私人信件中可見,他對於“境界”二字的執著,以及如何試圖從中國古典藝術中提煉齣超越時代的審美範疇。我們努力還原他思考“一切之有之,皆為吾心之所遣”這一美學命題時的心路曆程。 四、殷墟甲骨文的振聾發聵 王國維對安陽殷墟甲骨文的考證,是其學術生涯的高峰之一。本書不會僅僅羅列其考釋成果,而是側重於展現他如何應對這一全新史料時的震撼與興奮。 通過對其相關信劄和早期報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王國維如何運用其深厚的古文字學功底,結閤《尚書》《史記》等文獻,最終“彆殷周之真僞”,確立瞭殷墟王室的世係。這種從“疑古”到“信古”的轉變,體現瞭他在麵對鐵證麵前的學術勇氣與修正精神。他對此的自述,常常流露齣一種“撥雲見日”的快意,以及對中華文明史根源的由衷敬畏。 五、動蕩時局中的抉擇與終局 王國維的後半生,與中國政局的劇烈動蕩緊密相連。從清朝覆滅,到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再到最後在日僞時期的睏境,他的處境充滿瞭矛盾與掙紮。 本書將審慎地探討他在優待條件下的彷徨。他既不願事二主,對新政權抱有復雜的態度,又深知自己作為傳統士人與學術脊梁所應承擔的責任。書中將引用側麵資料,展現他如何在學術自由與政治壓力之間艱難維持平衡。 (終局的解讀) 王國維的最後時刻,是理解其人格與學術的最後一塊拼圖。本書不會對曆史事件做武斷的評判,而是試圖通過其留下的隻言片語,去觸碰一個偉大靈魂在時代巨變麵前所感受到的終極睏厄和解脫。其投湖的舉動,可以被視為一種極端的“殉道”——是為堅守某種不可妥協的價值體係,還是對一個舊世界的徹底告彆?自述材料中的隱晦與沉默,本身就是最沉重的訴說。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邃而復雜的王國維形象:一位既能駕馭西方哲學思想,又能重建本土學術體係,最終卻在曆史的洪流中尋求個體價值與時代精神和解的悲劇性學者。他的一生,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精神睏境的縮影。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羅振玉自述”這本書,我的感受復雜而又深刻。它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傳記,更像是一位老者對自己一生迴顧的隨筆。在他的敘述中,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變遷,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起伏。但他並沒有過多地渲染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著重於那些細微之處,那些影響他人生軌跡的微妙因素。他會描述某個偶然的機遇,一次不經意的交談,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他人生道路上的轉摺點。這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親身感受著那些時代的脈搏。書中蘊含的智慧,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學術成就,更是他對生命、對曆史、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種洞察,超越瞭任何具體的時代背景,具有永恒的價值。

评分

當我閤上“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這本書時,腦海中仍然縈繞著許多畫麵。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勵誌讀物,也不是一部宣揚某種政治思想的宣言。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的麵貌,也映照齣一個人在時代中的真實軌跡。羅振玉用他獨特的視角,講述瞭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曆史的舞颱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如何麵對挑戰,如何尋找意義。他的自述,沒有誇大其詞,沒有刻意迴避,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現瞭他的人生。我從中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一種關於生命、關於選擇、關於曆史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曆史和人生的獨特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貼近個體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

评分

讀羅振玉的自述,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蘊含著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思考。他並不急於展示自己的學問有多麼淵博,而是通過對身邊的人、事、物的細緻描繪,巧妙地將他的治學之道、人生哲學滲透其中。我仿佛看到他在燈火闌珊處,翻閱古籍,考證字句,那一絲不苟的精神,那種對知識的敬畏之心,至今仍能感受到。更令我動容的是,他對於過往的迴溯,並非一味地歌頌或懺悔,而是帶著一種超然的冷靜,對人生的得失,對命運的安排,都流露齣一種豁達的理解。這種坦然,讓我覺得仿佛不是在閱讀一個偉大的學者,而是在傾聽一位智者,他將生命的智慧,如同陳年的美酒,緩緩地釋放齣來,沁人心脾。

评分

“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羅振玉自述”,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而當我沉浸其中,卻發現它並非我最初想象的那種枯燥的學術傳記。書中的羅振玉,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實個體。他會談及童年時淘氣的經曆,少年時初嘗世事的迷茫,乃至中年時在亂世中的無奈與彷徨。他的文字中,時常閃爍著對故鄉的情感,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友情的珍視。這些個人化的情感流露,使得這位曆史人物變得更加立體、鮮活。我不禁思考,即使是像羅振玉這樣在曆史書頁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也終究是一個凡人,有著普通人喜怒哀樂、悲歡離閤。這種 relatable 的部分,讓我在閱讀中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我也可以從他的經曆中,窺見自己人生的某些片段。

评分

第一次翻開這套“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就被“羅振玉自述”這個名字吸引瞭。羅振玉,一個在學術界、收藏界、乃至政治史中都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他的自述,該是怎樣一番波瀾壯闊的人生畫捲?想象中,我以為會讀到他對甲骨文、敦煌學的研究心得,對古籍善本的慧眼識珠,亦或是他晚年投身僞滿的復雜心境。然而,這本書並未直接鋪陳這些宏大的學術成就或政治抉擇,而是更像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坐在我麵前,娓娓道來他生命中的點滴。從童年時代的啓濛,到少年時期的求索,再到中年以後那些不可避免的世事浮沉,他用一種近乎平實的筆觸,勾勒齣時代的縮影,以及一個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