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和食-修訂版 |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有限責任公司(原京華) | 齣版時間:2017-08-01 |
| 作者:徐靜波 | 譯者: | 開本: 32開 |
| 定價: 8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50298347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尊重自然,體現材料的真味飲食為媒,以“和食”觀“和魂”
我們熟悉的壽司、天婦羅、刺身、烏鼕麵等傳統日本食物*初是什麼樣子?“懷石料理”“會席料理”如何發展成為今日的樣貌?外來飲食又對日本傳統料理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作者梳理瞭大量中日文獻、考古成果,結閤在日本的親身經曆,從日本上古時代的飲食生活講起,論述瞭日本料理如何由帶有濃鬱東亞大陸色彩的飲食,發展至具有鮮明列島特色的日本料理。
除瞭料理本身,本書亦對與料理密切相關的調味料、飲食器皿、食攤、料理屋及料理書刊進行瞭論述,並對日本料理發展背後的“公傢文化” “武傢文化”、佛教的傳入與發展、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等文化因素進行瞭分析與探討。正如作者所言,本書的內容是日本飲食,但重點不在飲食本身,而是通過飲食錶象探討其內在的文化意蘊及飲食文化與其他文化領域的關聯。
徐靜波,齣生於上海,曾在神戶大學、京都大學等日本多所大學擔任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著作有《梁實鞦——傳統的復歸》《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1923—1946)》《和食的饗宴》《觀知日本》《上海の日本人社會とメディア1870—1945》(閤著)等8種,譯著有《白河夜船》《蹇蹇錄》《日清、日俄戰爭》等12種,編著有《日本曆史與文化研究》等11種。
除瞭料理本身,本書亦對與料理密切相關的調味料、飲食器皿、食攤、料理屋及料理書刊進行瞭論述,並對日本料理發展背後的“公傢文化” “武傢文化”、佛教的傳入與發展、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等文化因素進行瞭分析與探討。正如作者所言,本書的內容是日本飲食,但重點不在飲食本身,而是通過飲食錶象探討其內在的文化意蘊及飲食文化與其他文化領域的關聯。
第一章?日本飲食文化的源流與特點? 001
第一節 本書的研究對象與重點 003
第二節 日本的自然風土 與食物 007
第三節 日本飲食文化與東亞區域的關聯 015
第四節 日本飲食文化的特徵 019
第二章?上古時代日本人的食生活? 041
第一節 農耕社會以前日本人的食生活 043
第二節 農耕文明的 傳來與彌生文化的展開 051
第三章?大陸色彩濃鬱的飲食樣態:奈良和平安時期? 069
第一節 東亞大陸文化的影響與公傢文化的形成 071
第二節 以王公貴族階層為中心的都城居民的飲食生活 082
第三節 日本飲食文化獨特性的初期展露 086
第四章?日本料理的早期展開:鐮倉和室町時期? 101
第一節 武傢文化的登場與鐮倉時期的飲食 103
第二節 室町時代日本料理格局的初步形成 116
第三節 海外來風:精進料理和南蠻料理 127
第五章?日本料理的完成期:江戶時期? 149
第一節 江戶時代的社會發展和文化勃興 151
第二節 食攤的齣現和料理屋的發展 155
第三節 料理書刊的興盛 166
第四節 懷石料理、會席料理與高級料亭 176
第五節 陶瓷業的發達與餐食器皿的藝術化 189
第六節 都市和地方食生活的差異 203
第七節 醬油的誕生、砂糖生産的開始和食物種類的增加 209
第八節 江戶時代* 終完成的諸種傳統日本食物 227
第六章?從傳統走嚮近代:日本飲食文化的重大變革? 281
第一節 西式飲食在明治日本的登陸 283
第二節 中華料理的全麵傳入 317
第三節 戰爭時期民眾飲食生活的窘迫狀況 335
第七章?現代日本人食生活麵麵觀? 345
第一節 戰後極度的“糧食難” 347
第二節 走嚮“飽食”的 時代:外來飲食的影響 356
第三節 形形色色的新料理 376
第四節 日本料理在海外 409
第八章?日本的酒文化? 437
第一節 日本酒的源與流 439
第二節 清酒的林林總總 455
第三節 燒酎(燒酒)在現代的崛起 472
第四節 洋酒的傳入與日本化 489
第九章?日本的茶文化? 515
第一節 日本茶與中國的淵源及茶文化傳來的第一階段 517
第二節 茶文化傳來的第二階段及茶道成立以前的飲茶習俗 534
第三節 茶道的成立與演變 557
第四節 當今日本人的飲茶生活 572
注? 釋? 589
參考文獻? 608
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飲食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本能,更是一種文化體驗和情感交流的方式。而“和食”,以其獨特的藝術性和儀式感,在我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食”背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關於食材的搭配和烹飪的技巧,更關乎日本人如何通過食物來錶達對季節的感悟,如何通過餐桌上的交流來維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日本的傢庭,感受那些日常卻充滿儀式感的餐桌,瞭解那些代代相傳的飲食習慣。我希望能夠從書中感受到那種“旬”的概念,也就是遵循自然時令,品嘗當季最新鮮的食材,體會大自然帶來的饋贈。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在日本人眼中,一頓飯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它承載著怎樣的情感和祝福。
评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對“簡化生活”這一概念産生瞭強烈的共鳴。近些年,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信息爆炸,物質極大豐富,反而讓人産生瞭一種無所適從的焦慮感。我總覺得,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有一種力量能夠幫助我找迴內心的平靜和秩序,而“和食”似乎就蘊含著這樣的智慧。這本書的標題,傳遞齣一種樸素而深刻的哲學,它暗示著一種迴歸,一種精簡,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追求。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通過食物來簡化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具體方法和指導。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速成秘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娓娓道來,指引我走嚮一條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關於食材的選擇,關於烹飪的技巧,更關於一種對待食物的態度,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我想要那種能夠觸及心靈,真正改變生活方式的知識,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潮流。
评分我一直對“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頗為嚮往,並且在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它的標題“和食-修訂版”就立刻吸引瞭我。我聯想到“和食”所代錶的那種精緻、簡潔、注重食材原味的烹飪方式,這與極簡主義的理念不謀而閤。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如何通過精簡食材、簡化烹飪流程,卻又能做齣美味且富有營養的食物的指導。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打破對“繁復”和“濃烈”的烹飪的迷思,轉而追求一種更為純粹、更為本真的味道。這本書,在我看來,或許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一扇通往“少即是多”的烹飪世界的大門。我想要學習那種將簡單的食材發揮到極緻的智慧,那種用最少的調料,卻能引齣食材本身最鮮美的味道的技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在廚房裏,也能夠踐行極簡的哲學,享受烹飪的樂趣,並最終迴歸到對健康和自然的追求。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一種沉靜而內斂的風格,仿佛是遠山淡墨,又像是日式庭院裏那一抹精心打理的青苔,瞬間就吸引瞭我的目光。在如今充斥著浮誇色彩和醒目標題的書籍市場中,這種返璞歸真的美感尤為難得。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恰到好處,不是那種光滑得有些虛浮的銅版紙,也不是粗糙得不顯質感的再生紙,而是一種溫潤的、帶著微微肌理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用指尖輕輕摩挲。封麵上那幾個漢字,筆力遒勁,又不失飄逸,每一個字都像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仿佛能聽見古老寺廟的鍾聲,又像是海浪拍打岩石的聲音。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著一場心靈的洗禮,一段關於“和食”的,不同於以往的探索。我一直對日本料理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隔著一層,難以真正領略其中的精髓。這本書的封麵,就是那層薄紗,既神秘又充滿瞭誘惑,讓我願意掀開它,去一探究竟。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透的書,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就像品嘗一碗精心熬製的味噌湯,味道的層次感需要時間去體會。
评分我一直對“匠人精神”充滿敬意,並試圖在自己的生活中踐行。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這本書時,它的名字就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和食”,一個包含著精湛技藝和深厚文化的名字。我設想,這本書一定是在深入挖掘“和食”背後那種極緻的追求,那種對每一個細節都毫不妥協的精神。我期待它能夠闡述,如何在食材的細微之處展現齣對自然的敬畏,如何在烹飪的每一個步驟中體現齣對完美的執著,又如何在擺盤的藝術中傳達齣對審美的極緻追求。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關於食物的製作,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的傳承,一種對職業的敬業,一種對技藝的磨礪。我希望它能帶給我啓發,讓我在麵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戰時,也能像一位和食匠人一樣,沉下心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我想要瞭解那種“慢工齣細活”的哲學,那種日積月纍的沉澱,那種將平凡做到極緻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