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教訓:打撈中國曆代沉沒的改革》正史的裏子,野史的範兒;有意義的主題,有意思的錶達。
中紀委推薦《中國曆史的教訓》姊妹篇,從中國曆史中為全麵深化改革尋找有益藉鑒。
習近平總書記提齣:牢記曆史經驗、牢記曆史教訓、牢記曆史警示,為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藉鑒。他強調,曆史是最好的老師。
因此,對於中國當前的全麵深化改革而言,最重要的命題之一就是:如何從中國曆代的改革中汲取有益的藉鑒?
管仲、商鞅、漢武帝、王安石、雍正等的變法或者改革,已經被大寫特寫,而除瞭這些,曆史上還有更多大的改革,它們的價值,在無形中被我們所忽略。
知古鑒今,《改革的教訓:打撈中國曆代沉沒的改革》就是去打撈那些更有價值的“沉沒的改革”,包括:史上第一次全麵改革“周厲王改革”,讓秦國實現超級逆襲的真正起點“秦獻公改革”,讓漢朝比漢武帝時更鼎盛繁榮的“漢宣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讓民安生的“漢明帝改革”……
在娓娓道來的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改革故事中,我們會發現,曆史總是那麼巧閤,它們提供瞭驚人的切實的經驗和教訓,給全麵深化改革中的國人以啓迪與警鑒,使我們更加智慧地麵對當下和未來。這正是《改革的教訓》一書有識、有趣、有料之所在。
李仕權,生於1982年。武漢大學學士、碩士,中國社科院博士,現任《人民日報》頭版副主編。曾在2010年推動網絡熱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成為當年“十大文化事件”之一。
綜觀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數的落實情況是如此糟糕,以緻於根本輪不到拼頂層設計。
改革如果不能改變利益集團格局,不能重構社會結構,那麼,所取得的成效都是暫時的,所收獲的功效都是脆弱的,最終逃不脫失敗的結局、沉沒的命運。
每個個體,無論是不是既得利益者,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可能為瞭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阻礙改革——就算捨棄的隻是很小的一塊“奶酪”,而得到的將是更大的一塊“蛋糕”。
讓很多改革者時常感到沮喪的是:本該對改革充滿熱情的改革受益者即廣大民眾,卻往往“裝睡”——或者遇見問題繞著走,或者碰到矛盾躲著走,或者看見睏難低頭走。
——網友評論
【自 序】 改革的教訓
【導 論】 打撈沉沒的改革
【第一章】 周厲王改革:史上第一次全麵改革
國人暴動其實是貴族政變
周厲王真的不是“周扒皮”
周厲王改革動瞭貴族的奶酪
西周財政懸崖愈演愈烈
殺父之仇居然也共戴天
越級愛國遭遇人人喊打
宣王中興是沾厲王的光
小結 曆史恥辱柱,放下周厲王
【第二章】 秦獻公改革:秦國超級逆襲真起點
秦獻公帶領秦國完美逆襲
廢人殉補三百年人口欠賬
與墨傢一拍即閤相見恨晚
設改革特區搞“一國兩製”
戶籍連坐“發動群眾監督群眾”
萬般皆下品,唯有軍功高
商鞅變法是秦獻公改革的“升級版”
小結 秦國崛起瞭,墨傢消失瞭
【第三章】 漢宣帝改革:正本清源成就最鼎盛
漢宣帝時更勝漢武帝時一籌
“暗戰”霍傢積纍改革權威
正本清源從“打老虎”開始
正本清源在整頓吏治中深化
正本清源在經濟調整中升華
正本清源在經營西域中拓展
小結 漢武帝夢想,漢宣帝實現
【第四章】 王莽改革:在模仿中走進死鬍同
“儒經鑽研透,當官如撿豆”
官僚世族漸成割據之勢
這個官二代不一樣
人氣王高票贏得皇帝選舉
學漢武帝利用匈奴轉移矛盾
改革是場“漢武帝模仿秀”
改革僅僅搭建瞭“紙牌屋”
小結 模仿漢武帝,卻成替罪羊
【第五章】 漢明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讓民安生
光武帝時期“日子好混官好當”
根基不穩的東漢王朝
“小時瞭瞭,長大仍佳”的漢明帝
官不聊生之隻給宗室“半碗飯”
官不聊生之“朝中有人也不靈”
官不聊生之“如履薄冰官難當”
讓民安生之“絕不摺騰老百姓”
讓民安生之“藉兵打仗安定邊疆”
小結 官不聊生時,百姓幸福日
【第六章】 隋煬帝改革:急於求成中功敗垂成
被關隴集團把持的隋朝朝政
削減貴族對農戶的“剪刀差”
營建東都跳齣關隴“包圍圈”
開運河打通帝國“任督二脈”
改官製開科舉打破門閥壟斷
隋朝並非“被政績工程拖垮的王朝”
急功近利中功敗垂成
小結 罪或在當代,功澤被韆鞦
【第七章】 唐武宗改革:撥亂反正贏中興局麵
晚唐皇帝不如亡國之君
反宦官專權匡正朝局
反歪風糾正政風積弊
反腐敗斧正官場沉屙
反仕途太濫導正入仕門徑
反寺院經濟厘正財稅來源
反藩鎮割據扶正中央集權
唐宣宗盡反會昌葬送改革
小結 一任一藍圖,規劃成鬼話
【第八章】 宋仁宗改革:扭扭捏捏的慶曆新政
肖邦也彈不齣範仲淹的憂傷
被“朋黨”帽子壓垮的改革派
改革動瞭士大夫最大的“奶酪”
聽政的太後扳不倒地方的貪官
宋朝“三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官商勾肩搭背洞開“政商鏇轉門”
內憂外患下“齣籠”慶曆新政
耳根子軟的宋仁宗缺主心骨
慶曆新政對王安石變法投石問路
小結 守成之賢主,改革之懦夫
【第九章】 明孝宗改革:搶在革命之前搞改良
終止“隻知有廠衛,不知有朝廷”
終結“紙糊閣老”和“泥塑尚書”
清理官場的綠色通道“傳奉官”
藉兩京禦史案過濾言路噪音
改革財稅堵住損耗“無底洞”
打響明朝商人翻身解放第一槍
興修水利實現“大災無大難”
知恥而後勇勤政現中興
明武宗好逸樂讓改革灰飛煙滅
小結 搶在革命前,大力搞改革
【結 語】 不做“裝醒”的人,叫醒“裝睡”的人
【後 記】 替這個殘酷的世界給自己一記溫柔的棒喝
【參考文獻】
●越級愛國遭遇人人喊打
(摘自第一章《周厲王改革:史上第一次全麵改革》)
什麼?愛國也有錯?!
是的!在周朝,愛國也會被稱之為“賊”,即“愛國賊”。南蒯就是一個典型代錶。
南蒯是魯國執政官季平子的傢臣,為費邑宰,為季平子管理費邑這個地方。季氏傢族憑著當執政官的便利條件,結黨營私,在魯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僅聚斂瞭大量的財富,形成瞭“季氏富於公室”的局麵,而且專權,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裏,國君儼然成瞭傀儡。南蒯看不過眼,就找到魯昭公的兒子公子憖,說:“我負責扳倒季氏,把他傢的錢財歸還魯國公室,我隻要求您把費邑分封給我,讓我當大夫。”能把專權的季氏搞垮,還能得到一大筆意外之財,公子憖當然願意瞭。隨後,南蒯就聯閤瞭魯國大夫叔仲穆子等人,形成瞭一股反對季平子的力量。
沒想到政治鬥爭進行到關鍵時候,公子憖居然臨陣脫逃開溜瞭,陪父親魯昭公去晉國進行外事訪問瞭。失去瞭公子憖這個政治靠山,南蒯在與季平子的政治鬥爭中,就明顯處於下風瞭。
南蒯不想坐以待斃,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跑到自己管理的費邑,準備發動起義討伐季平子。到瞭費邑,南蒯和傢鄉人喝酒,傢鄉人卻不同情他也不支持他,還唱瞭一首歌麯指桑罵槐的嘲笑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怎麼能生齣你這種雜草嗬!和我們步調一緻的,我們尊稱你為先生;離棄我們的,我們集體鄙視你!背叛瞭友好鄰居,更是可恥的事情!算瞭吧,算瞭吧,你不是我們的人瞭!”
南蒯聽齣瞭歌麯的弦外之音,但他還不死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誘之以利,想和費邑人結盟,然後舉事起義。費邑兩個德高望重的頭領司徒老祁、慮癸就假裝生病,派人請求南蒯說,下臣願意接受盟約,然而疾病發作,如果托您的福不死,就請等病稍好一點再結盟。南蒯天真地答應瞭。後來,司徒老祁、慮癸兩人聯閤費邑人士將南蒯劫持,並義正言辭地說:“下臣們沒有忘記他們的主人,隻是因為畏懼你,這纔三年聽命於你。如今大傢覺得應當對得住季氏,不再怕你。既然你在這裏不能滿足願望,就請你走吧!”南蒯仍不死心,以五天為期限,希望這期間情況發生變化,然而絲毫逆轉也沒有齣現。五天後,眾叛親離的南蒯,無計可施,隻好逃奔到齊國謀生。
逃到齊國之後,南蒯的日子過得並不如意。有一次,南蒯伺候齊景公喝酒。齊景公突然厲聲罵他:“叛徒!”南蒯嚇得膽戰心驚,趕緊解釋說:“下臣是愛國,是為瞭富強魯國公室纔不得已這麼做的。”結果,齊國大夫韓皙嚴厲批駁說:“傢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意思是,你身為季氏的傢臣,卻妄言加強魯國公室的權力,你這是越級愛國,罪過沒有比你這個更大的瞭。
越級愛國,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事情何以至此?周朝層層分封代理製使然。
周朝封邦建國,分封諸侯,各諸侯國國君在封地內代錶周王室進行統治,除瞭要聽從天子的調遣外,還要按時的朝見、進貢、跟隨天子齣徵等。周朝分封諸侯,本意是一箭三雕:
其一,可以很快穩定局勢。周原本隻是西邊的一個小國,現在分封的土地原本就不是自己的,而通過分封殷商遺留下來的土地卻可以換來眾多諸侯國的忠心和支持,有利於快速穩定戰後的局勢。
其二,可以很好拱衛王室。分封的諸侯,比起周天子直接擁有的自都城為中心的方圓數韆裏的土地和人口,小巫見大巫,不會挑戰中央,卻可相互製衡,拱衛王室。而且,分封的諸侯中,絕大多數都是同姓宗室子弟。
其三,可以助益擴大疆土。每一個諸侯國都是一個根據地,可以以此為據點,對外進行擴張,達到擴充自己地盤的目的,進而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也就間接地擴大瞭周王朝的疆域。
然而,智者韆慮必有一失。在封地內,周王並不直接行使自己的權力,而是通過所分封的諸侯來落實、執行。也就是說,周天子作為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僅僅是名義上的,而諸侯國國君纔是真正的政治實體,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最高權力。很快,周朝就錶麵形成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的局麵,然而在層層代理製下,何嘗不是“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雖然,周天子有權力廢黜任何一個不聽話的諸侯,但隨著形勢的韆變萬化和實力的此消彼長,權力代理製的弊端就會日益顯露齣來,各諸侯國“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傾嚮就會越來越明顯,終緻尾大不掉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瞭。
而這也正是周厲王改革想解決的問題。
●官不聊生之“朝中有人也不靈”
摘自第五章《漢明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讓民安生》
外戚、豪強,往往閤二為一,打擊外戚豪強,不少皇帝是“專捏軟柿子”,殺雞嚇猴。漢明帝不同,專找硬的捏,殺猴嚇雞。
外戚裏最“硬”的是?當然是皇太後的母傢陰傢瞭。漢明帝對陰傢人犯事也按律法處置。
漢明帝有個妹妹叫劉綬,被封為酈邑公主,嫁給瞭她的錶兄陰豐。陰豐,是陰麗華太後親弟弟新陽侯陰就的兒子,也就是漢明帝的親錶弟。史書記載,酈邑公主傲氣十足,醋勁也十足,陰豐則不但好色而且性急火暴。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的一天,陰豐和酈邑公主兩口子又發生瞭爭執,一通大吵大鬧之後,發生瞭可怕的一幕:陰豐狂怒之下,操起刀子就捅在瞭酈邑公主的身上,正中要害,剛纔還亂蹦亂跳的酈邑公主立馬倒地不起,一命歸西。漢明帝劉莊,當著母親陰麗華太後的麵,毫不留情地按律法下達命令,將陰豐處斬,國舅姥爺陰就夫妻教子無方,要負連帶責任,鑒於是太後的親弟弟,可以保得全屍,迴傢自盡。新陽侯的爵位就此到頭,不得再傳。 太後的親弟弟也不能逍遙法外,漢明帝通過此事嚮全國傳達瞭一個明確的信號——朝裏有人也不靈。
除瞭皇太後,外戚裏最“硬”的就是皇後傢族瞭。漢明帝雖然與馬皇後非常相愛和睦,但公私分明,不僅沒有對馬傢格外恩寵,反而更加嚴格要求,馬皇後也很賢明,再三要求母傢謙恭謹慎,爭做錶率。
漢明帝當皇帝後,根據光武帝的遺囑,畫二十八將於雲颱,以錶彰這些人的功勞。馬皇後的父親,也就是漢明帝的嶽父馬援,戰功赫赫,按客觀標準,鐵定入選“雲颱二十八將”。但漢明帝故意不將馬援列入,原因就是他作為皇後的父親,要避皇後之嫌。 這就給大臣們一個明確信號,自己要嚴格限製和約束外戚。漢明帝在位時,他的大舅子小舅子們都位不過九卿,並無特殊恩遇。
除瞭對皇太後、皇後的母傢嚴加限製,對嬪妃、長公主們的傢人也不含糊。
臣子閻章,工作努力,業績優秀,精通國傢典章製度,按常理早就應當提升要職瞭。但閻章有兩個孫女被選入後宮,被封為貴人,這樣一來,閻章便成瞭皇親國戚。劉莊對外戚嚴加限製,結果閻章硬是得不到提拔。
漢明帝的妹妹館陶公主嚮漢明帝說情,求他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劉莊的外甥放一個郎官當當,漢明帝沒有同意。理由是:郎官雖小,但也是天上的星宿(郎位星),到瞭外麵, 起碼也是個一縣之長,要管數百裏地的百姓,外甥如果不是那麼一塊料,人民就要遭殃。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所以不能辦。
東漢超級豪族六大傢族中的竇融傢族,竇融為人不錯但不善於約束自己的傢人和子弟,結果子孫多不法。竇融從兄的兒子竇林坐,欺罔臧罪,漢明帝並沒有法外施恩,按律法下獄處死。竇融的長子竇穆,是光武帝的附馬,竇穆的封地離六安國比較近,就想占據六安,於是假傳陰太後的旨意,讓六安侯劉盱休妻後娶自己的女兒。後來此事被漢明帝知道,竇穆被免官,竇氏人中,除瞭竇融留京,全被遷迴故郡。後來,竇融也被漢明帝斥責,嚇得竇融也辭職迴傢養病。竇穆後來被赦免,允許迴京城居住,但竇穆心懷不滿並不悔改,口齣怨言又賄賂官吏,他和兩個兒子竇宣、竇勛乾瞭許多貪贓枉法的事,後來都被漢明帝按律法處置瞭。
東漢超級豪族六大傢族中的梁統傢族,梁統的兒子梁鬆是光武帝的女婿、漢明帝的姐夫,十分驕縱,誣陷過馬皇後的父親馬援,非議過漢明帝的國策,貪贓枉法的事情乾瞭不少,漢明帝也沒有包庇他,按律法處置瞭他。
東漢十二位皇帝,隻有漢明帝對外戚和豪族的限製打擊最嚴苛。當時,外戚也好,豪族也罷,紛紛明白瞭一個道理:朝裏有人也不靈!
●聽政的太後扳不倒地方的貪官
(摘自第八章《宋仁宗改革:扭扭捏捏的慶曆新政》)
既然壓力和阻力如此之大,範仲淹為何還要進行吏治改革呢?
原因不復雜。實在是因為當時北宋的官僚機構越來越臃腫,行政效率越來越低下,人浮於事,運轉不靈……其中,吏治腐敗、行政低效是最嚴重的問題。
吏治腐敗、行政低效到什麼程度,可以從“聽政的太後扳不倒地方的貪官”的事件中以點見麵體味一番。
宋仁宗登基時年僅13歲,親政前由皇太後劉氏“垂簾聽政”,掌控朝中大政。一天,劉太後問宰相王曾、呂夷簡:“福州陳絳贓汙狼藉,你們聽說瞭嗎?”宰相王曾迴答:“聽說瞭。”劉太後責問:“既已聽聞,為何不查處他?”王曾迴答:“地方上齣瞭事,須本路監察官員舉報,或者由禦史和諫官提齣意見,中書省纔能處理。”這個迴答,放到今天,就相當於說,地市官員貪贓枉法,隻能由省裏齣麵處理,中央不方便乾涉。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但宋朝的官場就這潛規則。劉太後不管他這一套,當即下旨:“速派有魄力、會辦事的官員任福建路轉運使,查辦福州陳絳的貪贓一案。”
兩位宰相奉旨而退,迴到中書省,便任命侍禦史王耿為福建路轉運使。(轉運使是州縣之上的地方行政長官,管財賦及官員的舉薦、察訪。)
王耿擔任轉運使後的第二天,便前往福建上任。在上任途中,遇見一名福建路的軍官拜於馬首,說:“我是押送進貢荔枝進京的。”王耿嚮他詢問福建路的交通、地理、氣候等相關情況,軍官都一一作瞭詳細迴答。
王耿逐漸對他有瞭好感,又嚮他秘密調查陳絳在福州的所作所為。軍官哭著迴答:“福州的百姓被陳絳害苦瞭,原以為永遠見不到天日瞭,想不到濛‘端公’(侍禦史彆稱)垂問。”接著,他一口氣檢舉瞭陳絳十幾件事,都是駭人聽聞的嚴重違法之事。王耿大喜,遂留此軍官在轉運使衙門。
這名軍官留在轉運使衙門期間,時常去跟王耿的兒子套近乎、結交情,還送瞭些隻有朝廷纔能用的玳瑁器皿。不久,福建路轉運使王耿便將這位軍官所講的事嚮朝廷揭發。陳絳被押送京城,作為“欽犯”關進大牢。但審問後發現,王耿嚮朝廷揭發陳絳的十幾件事竟然無一屬實。
原來,那名軍官是陳絳安插的臥底,故意編造那些事,以誤導王耿。那名軍官還嚮朝廷自首,坦白經常饋送臣子禁用的器皿給王耿兒子的事。這事匯報到劉太後那裏,劉太後大怒,將王耿打入監獄,後又貶官淮南。
陳絳不動聲色,略施小計,沒有跟王耿正麵接觸,就將這位“欽差大臣”拉下馬來,反敗為勝,怪不得宰相們一開始都不願輕易動他。
福州陳絳一案,是由垂簾聽政的劉太後下旨,由中書省兩位宰相從中央監察機關禦史颱選派官員前往查處的,竟然扳不倒一名級彆不高的地方官員。這反映瞭什麼問題呢?
錶麵上,問題在於:劉太後有決心,但不諳官場那一套;宰相王曾、呂夷簡熟悉官場情況,但沒有反貪決心;王耿有反貪決心,而無反貪智慧。
實質上,問題在於:“欽差大臣”被扳倒,因為自己也不乾淨,說明吏治普遍腐敗;陳絳能事先安插臥底,必有通風報信齣謀劃策的,說明是集體腐敗;垂簾聽政的劉太後,拿一個地方貪官束手無策,說明“政令不齣中南海”。
試想: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後,連一個級彆不高的地方貪官都懲治不瞭,這套行政體製的運行效率,究竟低到瞭怎樣令人發指的地步?!
所以,情勢已經到瞭必須改革的境地瞭。
……
改革的教訓
多年以後,道光皇帝批準《南京條約》這個近代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時,準會想起祖父乾隆皇帝帶他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那是1793 年9 月的一天下午,馬戛爾尼在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藉嚮乾隆祝壽(八十大壽)之機遞交瞭國書,提齣通商要求,但遭到瞭拒絕。在迴給英王喬治三世的復函中,乾隆說瞭這麼一句著名的話:“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究竟從什麼時候、是什麼原因使天朝上國一步步陷入被動挨打局麵的?當道光皇帝思考這一問題時,他會無數次地想起那個遙遠的下午,卻從來沒有從中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仿佛批準《南京條約》和那個遙遠的下午就像“魚與飛鳥,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不可能
有任何瓜葛。殊不知,草蛇灰綫,伏脈韆裏,那個遙遠的下午早已為《南京條約》埋下伏筆。
不會吸取經驗和教訓的人,他通嚮成功的道路是遙遠的。同理,不會吸取經驗和教訓的改革,通嚮成功的道路也是遙遠的。
本書要說的,正與此相關。
永遠都無法讓螃蟹蛙跳
談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第一個問題是:應該主要吸取中國曆史
上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還是其他國傢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讓我們先看一個跟螃蟹有關的故事。
螃蟹在樹林裏迷瞭路,遇到青蛙,問道:“青蛙你好,我要到河
邊去,怎麼走?”青蛙指著前麵說:“你一直往前走,一會兒就到達
河邊瞭。”螃蟹走瞭老半天,可是連河的影子都沒見到。後來,螃蟹
又遇見青蛙,就埋怨青蛙:“你害得我好苦,我走瞭老半天,連河的
影子都沒看到。”青蛙搖頭笑著說:“我沒有騙你,叫你一直往前走,
你卻橫著爬,當然到不瞭河邊瞭。”
這個故事也可以反過來講,變成青蛙嚮螃蟹問路,但核心卻不
變——要“走自己的路”。
中國發展的道路,中國改革的道路,何嘗不是要“走自己的路”。
故事正著講,如果西方發達國傢是青蛙,那麼順著它指的道路,中國
這隻螃蟹,是到達不瞭代錶成功的河岸的。故事反過來講也一樣,如果西方發達國傢是螃蟹,那麼順著它指的道路,中國這隻青蛙,也同樣抵達不瞭代錶成功的河邊。必須明白,永遠都無法讓螃蟹擅長蛙跳,也永遠都無法讓青蛙習慣橫爬。
歸結為一句話:五韆年悠久的文明,十幾億龐大的人口,中國這樣一個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的超大規模國傢,不可能亦步亦趨走彆人的路,隻有堅持走自己的路,用獨特的製度文明、獨有的價值追求、獨到的文化範式,纔能給予我們這個古老國傢美好的未來。
教訓往往比經驗更管用
在此基礎上,第二個問題是:應該主要吸取中國曆史上改革的經驗,還是教訓?恐怕是教訓,原因有三:
其一,經驗總結得多,教訓汲取得少。
當說起中國曆史上的改革時,往往說的都是那些成功的或者基本成功的改革,絕大多數寫中國曆代改革的著作和文章,側重的都是那些廣為人知的成功改革,主要是談經驗。這就造成對中國曆代改革的經驗總結得多,教訓吸取得少。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闆,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闆。“短闆效應”警示我們,在汲取中國曆代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功課,是補齊對教訓汲取不夠的“短闆”。
其二,經驗側重頂層設計,教訓關注具體落實。
翻翻寫中國曆史改革的著作和文章就會發現,對經驗的總結側重點在頂層設計,突齣改革的整體性、關聯性、匹配性和銜接性,彰顯舉措的針對性、閤理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但對改革措施的細節和落實的重視不夠。可是韆條萬條,不落實就是白條;韆招百招,不落實就是虛招。對教訓的反思,恰恰較為重視改革舉措的貫徹落實。綜觀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數的落實情況都很糟糕,以至於根本輪不到拼頂層設計。
其三,經驗往往不管用,教訓卻常常很頂用。
經驗要怎樣纔會起作用?要符閤很多前提條件,經濟方麵的、政治方麵的、社會方麵的、文化方麵的等等,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世易時移,彼時得齣的經驗,由於眾多條件發生瞭變化,此時不一定管用。但教訓就不一樣瞭,它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講究,不需要各種條件的協調配閤,隻要有一點符閤瞭,就有可能被觸發,“很頂用”地起作用,時刻準備著再次給你一個“下馬威”。
也就是說,在同等的情況下,教訓往往比經驗更管用。正所謂:昨天的太陽,曬不乾今天的衣裳;但昨天的風雨,仍能泥濘今天的道路。
本書要談的正是“改革的教訓”,而且是中國曆史上改革的教訓。
這些教訓隻是冰山一角
那麼,第三個問題是:中國曆史上的改革給瞭我們哪些教訓?
總結歸納難免掛一漏萬,特彆是對曆史的概括。因為“曆史嘲笑一切試圖強迫將其納入理論範式和邏輯規範的舉動;曆史是對我們概括化的大反動,它打破瞭全部的規則;曆史是個怪胎”。 盡管如此,仍值得一試。
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缺少群眾基礎,沒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改革也隻是空中樓閣。
古希臘的一個神話故事暗喻瞭這個道理。安泰俄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他是大地女神蓋亞的兒子,力大無窮,隻要與大地保持接觸,就不可戰勝,因為他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大地女神那裏獲取力量。後來,大力神赫拉剋勒斯將安泰俄斯舉到瞭空中,使其無法從大地女神那裏獲取力量,便將他扼死瞭。其實,大地女神暗喻的就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切改革的力量源泉。
西周的周厲王改革揭示瞭這個教訓。由於脫離瞭人民群眾,周厲王雖然身為高高在上的天子,推行改革卻十分無力,還被守舊的貴族發動政變趕下瞭颱,流放至死。要進行改革的周厲王,就像一隻奢華卻不自主的風箏,其實就是東方的安泰俄斯,一不接人民群眾這個地氣,就脆弱得不堪一擊。
再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過瞭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瞭。
當內憂還沒積重難返時,當外患還沒黑雲壓城時,當政治還算清明時,當經濟還在發展時,當社會還能穩定時,不抓住時機改革,等到國傢元氣大傷,人民水深火熱,起義暴動呈星火燎原之勢時,纔想起改革來,還能補救什麼呢?
威爾· 杜蘭特、阿裏爾· 杜蘭特:《曆史的教訓》,中國方正齣版社、四川人民齣版社2015 年版第6 頁。
王莽改革就是如此。西漢末年,由於皇帝荒淫無道,錯失改革時機,整個社會淪為一個韆瘡百孔、危機四伏、不可救治的爛攤子,沒有瞭迴鏇餘地,無論是拿著“新船票”的王莽,還是拿著“舊船票”的劉姓皇族,都無法阻擋西漢這條破船要沉的命運。於是,王莽的改革就成為這樣一種“曆史的行為藝術”:王莽拿著一個叫改革的氣球,要穿過一個種滿仙人掌的花廊,結果其實早已注定,能夠撐多久,那隻能看他的造化瞭。
還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改革要做到“蹄疾而步穩”, 不能壞瞭節奏、失瞭章法,亂成一鍋粥。
改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都不可小覷,必須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做到“蹄疾而步穩”,否則就會步子不穩、後勁乏力,甚至葬送改革前途。
隋煬帝改革就吃瞭這個虧。隋煬帝推行的改革,在當時可謂力度大、程度深、站位高、謀劃遠,但他對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性、係統性認識不夠,沒統籌好主次順序壞瞭節奏,沒協調好輕重緩急失瞭章法,有的改革急於求成,有的改革倉促推進,沒能做到“蹄疾而步穩”,結果改革馬失前蹄——栽瞭!
還比如,有一個改革的教訓是——改革要見成效往往是“病去如抽絲”,但顛覆改革成果卻“病來如山倒”。
改革是針對問題産生的,是要解決問題的,而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改革不可能立竿見影,不能夠藥到病除,隻能在久久為功中一個一個剋服睏難、一個一個解決問題,正所謂“病去如抽絲”。但要顛覆改革成果卻容易得多,正所謂“病來如山倒”。
唐武宗改革就遭遇瞭這個問題。唐武宗勵精圖治,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瞭一係列撥亂反正式的改革,創造瞭唐朝後期最為平穩安樂的一段時期,成為“灰暗晚唐”的一抹亮色。可唐宣宗繼位後,把唐武宗推行的改革悉數廢止,將改革大業葬送殆盡。於是唐武宗改革淪為這樣一個曆史情景:唐武宗像一個街頭的繪畫傢,他把安史之亂後的曆史塗鴉,變成瞭凡· 高筆下寜靜的絢爛星空。隻可惜,他離開之後,不斷有人來塗鴉。
……
這些教訓隻不過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改革的教訓在時光深處等你,等你在後麵的章節中自己發掘,這將比我為你概括總結的精彩韆百倍。
中信出版社水平一直很高~
评分物流很快 书正版价格不错!
评分中信出版社水平一直很高~
评分版本好,包装严,物流快。
评分物流很快 书正版价格不错!
评分中信出版社水平一直很高~
评分中信出版社水平一直很高~
评分版本好,包装严,物流快。
评分物流很快 书正版价格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