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勃.愛德濛.瓊斯 (Robert Edmond Jones,1887-1954) .美國20世紀的劇場設計師。1910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曾赴歐洲學習劇場一年。 .他最為人所知的是為美國戲劇融入瞭新的舞颱設計。將舞颱、燈光設計與戲劇演齣融為一體,,為劇場設計開創瞭一種新思維與錶演形式。 .戴伯特.烏拉(Delbert Unruh)──美國肯薩斯大學影劇係教授(《劇場名朝》作者),在1992年編寫瞭《新劇場之興起,羅勃.愛德濛.瓊斯的演講》(Toward a New Theatre, the Lecture of Robert Edmond Jones)一書,由此可見他對當今劇場界的影響。 .曾發錶瞭許多關於劇場工作價值與反思的文章與著作,包括:Drawings for the Theatre (1925), The Dramatic Imagination (1941), Continental Stagecraft (1922),其言論與對劇場的反思,直至今日仍具有崇高的價值。 羅勃.愛德濛.瓊斯劇場大事記 .1915年《傢有笨妻》一劇,瓊斯大膽使用簡約的概念來錶現,舞颱與服裝設計以黑、白、灰為主色調,與當時百老匯的戲劇製作大相逕庭,建立起羅勃.愛德濛.瓊斯的設計創作風格,也為當時美國的舞颱設計帶來新的革命。 .1916 年,為瞭慶祝莎士比亞300周年誕辰紀念,瓊斯與 Joseph Urban 閤作Caliban by the Yellow Sands,這齣戲因為涵蓋瞭大量室外燈光的設計及運用、超過三韆件的服裝設計,被公認為具有歷史紀念價值,更成為他職業生涯的高峰。 .1930 年《青青草原》(The Green Pastures),堪稱瓊斯歷年來最成功的商業作品,並於1951年又再度加演,共計演齣瞭1642 場 - 這一次的演齣也是他最後一齣製作瞭。而《魯特琴之歌》更被視為他一生最後的代錶作。 .1941年寫下《戲劇性的想像力》本書自齣版以來,在劇場界始終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闡述的設計理念更是歷久彌新,直到今日都顯見其真知灼見已遠遠走在時代的前端。 譯者介紹 王世信 .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係第一屆畢業生,主修舞臺設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普契斯分校藝術碩士。現任臺灣技術劇場協會理事長,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係係主任。 .曾受邀為雲門舞集、錶演工作坊、果陀劇場、屏風錶演班、蘭陵劇坊、市立交響樂團、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唐美雲歌仔戲團、綠光劇團、越界舞團等錶演團體,擔任舞臺、服裝及燈光設計。 .2003年擔任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Q’03)臺灣區學生展策展人及臺灣展區文宣品策劃及文字編輯。2007年擔任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Q’07)臺灣國傢館策展人,榮獲國傢館最佳技術運用金獎。 .麵對劇場工作的感觸與教學經驗,使他對羅勃.愛德濛.瓊斯的文章感觸甚深,希望透過中文翻譯工作的引介,將此書與更多劇場人以及學子共享。
作者簡介 譯者序 序言 by John Mason Brown 作者序 by Robert Edmond Jones I 新的戲劇 A New Kind Of Drama II 劇場藝術 Art In The Theatre III 劇場古今 The Theatre As It Was And It IV 給設計新鮮人 To A Young Designer V 關於劇場服裝的思維 Some Thought On Stage Costume VI 光與影 Light and Shadow In The Theatre VII 新的企望 Toward A New Stage VIII 幕落之後 Behind the Scenes
精彩書摘
序言/約翰?梅森?布朗( John Mason Brown) (本文作者為美國知名戲劇評論傢) 包比?瓊斯(Bobby Jones)【註2】所堅信和創造的劇場觀,從不以晦暗不明姿態齣現,卻又從不曾失去其中的神妙。它像是生命的延伸而非仿製,更是生命的擴大而非重製。相對於劇場的現況,包比在所有的言論和文章中提齣瞭他對於未來的願景,不論在他的論述中或者在他的設計作品裡,在在都顯示他是一位召喚性靈的高僧,沒有人能夠質疑他的貢獻,更沒有人會質疑他的纔華,稱他為美的追尋者毫不為過,但更重要的是:他所創造的美是無人能夠超越的。 「作為一個藝術傢應該提供的是精神和它所帶來的壯闊,而應當省略細節和它所帶來的乏味本質。」這是包比在這本書裡的主張,而他也身體力行。「精神和它所帶來的壯闊」以及「一種悸動、一種罕見的高貴氣質、一種雍容大度的理念」,是他畢生的夢想,也是他終生的實踐。 劇場對他而言永遠是一個「特殊的場域」,這也是他之所以討厭演齣的颱詞像筆錄般的無趣,或是主題單調乏味,更或者是視覺上未經仔細篩檢的貧乏和平庸。在本書當中他曾以插句的方式說:「也許要讓《安娜?剋麗絲蒂》(Anna Christie)【註3】一劇當中的河畔沙龍場景看起來閃耀動人,似乎有點不太可能。」隨後又說:「但也不盡然!」但是,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好不確定的,就像米達斯(Midas)【註4】能將所有碰觸過的東西變成黃金一般,凡是到瞭包比手上的東西都能立即煥發光彩。 現實中最醜陋的場景,到瞭他的手上都能幻化成令人讚嘆的美景。絕非單調或喧鬧的美,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掌握著一種張力、一種基調、散發齣一種光輝、一種令觀者即刻體悟到戲劇被提升為劇場,而劇場被昇華為藝術。「隱隱生輝」正是包比在1921年時創作的河畔沙龍,甚至在25年以後的《賣冰人來瞭》(The Iceman Cometh)【註5】當中,哈利?霍普(Harry Hope)的酒吧和背景上,他把這「隱隱生輝」的意義推嚮一個更高的境界。他一生所追求的「隱隱生輝」屬性,使得他的作品有瞭傑齣的特質,也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超越瞭所有人。 我必須從一個比較個人的觀點來談論包比和他的工作,不然的話我就必須稱他為「瓊斯先生」,然後假裝並非和他相知熟識多年。縱使在某些工作場閤裡,我們的意見不盡相同,但是對我而言他就是「包比」,一個我追隨多年的人。事實上,我為報紙所寫的第一篇報導,就是有關於他。那是在1919年鼕天的「路易斯維爾信使報」上,文章題目是〈羅勃?愛德濛?瓊斯的工藝〉,當年我還隻是一個哈佛的新鮮人,在前一年纔經由「瓊斯先生」為《救贖》(Redemption)【註6】和《笑柄》(The Jest)【註7】所做的設計,引領進入瞭一個嶄新的世界。 第一次看到羅勃?愛德濛?瓊斯是我在哈佛的第二年,對我們這群著迷於舞颱的人來說,他的來到無疑地引起相當騷動。這個以A開頭的字「藝術(Art)」,在當年的劇場空氣中瀰漫著,而這個叫瓊斯的人也是眾多的信仰者和實踐傢當中的佼佼者。我們這群在乎戲劇的大學部學生並非徒然研讀肯尼士?麥剋歐文(Kenneth Macgowan)【註8】,我們浸淫在葛登?剋雷格(Gordon Craig)【註9】的《劇場中的藝術》(On the Art of the Theatre)和《進步中的劇場》(The Theatre Advancing);海瑞姆?馬德威爾(Hiram Motherwell)【註10】的《今日劇場》(The Theatre of Today);還有雪爾登?錢尼(Sheldon Cheney)【註11】的《劇場新趨勢》(The New Movement in the Theatre)和《藝術劇場》(The Art Theatre);以及愛薩剋(Isaacs)女士【註12】主編的《劇場藝術雜誌》(Theatre Arts Magazine)。 包比踏上瞭音樂館裡粉紅與白色相間的颱子,他的麵容比月光還要蒼白,身上隆重的禮服似乎睏擾著他的心神。他看起來很年輕,不可思議的年輕。一頭濃密的黑髮,除瞭跟瞭他一輩子的小鬍子之外,當年他還蓄著落腮鬍,與其說看起來有點「左岸」,不如說有點猥褻。 他看起來有點害羞,更實際一點說看起來有點受驚嚇,但是這個聖人卻並沒有隱藏他的某些特質。這些質地對他來說是那麼的自然,而我們這群大二生也就這樣理所當然地接納瞭他。整個演講雖然有點遲疑感,但無遺地卻是相當的宏亮,當時說瞭些什麼我大都已不復記憶,但是我還能聽到他豐厚的聲音,還記得被他視覺文字化的魔力所深深懾服。 在演講將結束時,他嚮我們錶明所企望(他眼中似乎正看到這想望一般),有那麼一天可以讓想像力在劇場中釋放且奔馳,揚棄不再所需的寫實主義。 就在這演講的同一季,包比為亞瑟?霍普金斯(Arthur Hopkins)所製作,裏歐奈?巴瑞摩爾(Lionel Barrymore)、茱莉亞?亞瑟(Julia Arthur)所主演的《馬剋白》(Macbeth)設計瞭值得頌揚的舞颱。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嘗試,卻是一個徹底的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兩位主角極度寫實的錶演方式,似乎整晚上都在和包比象徵式的抽象舞颱戰鬥。 但是話說迴來,就在《馬剋白》首演的前一個星期天,霍普金斯先生在紐約時報發錶瞭一篇文章,雖然至今已泛黃殘破,但依然還貼在我經典演齣的剪貼簿上,至今我依然珍惜文章中所提齣的大膽企圖,尤其是在文章起始處:「在我們的《馬剋白》演齣中,是期望從傳統的窼臼中釋放莎士比亞的光芒。」當我畢業以後,在愛薩剋女士的劇場藝術月刊工作時認識瞭包比以後,我深深的瞭解到他所要釋放的不隻是莎士比亞光芒而已,而是所有他所碰觸過的「傳統窼臼」。 從事劇場有兩種極端的態度,一種是神聖的;一種是商業的,縱然包比在百老匯的商業場域中獲得極高的評價,但是他的態度無庸置疑地絕對屬於前者。可是如果要把他看成像是某種中世紀的殉道者一般悲情的話,那是絕對的錯誤與不公平。他熱愛生命與歡笑,他的笑聲是世上最令人愉悅的樂音。 他已經準備好迎接薇拉斯卡?史拉特(Valeska Suratt) 【註13】, 伊娃?譚桂(Eva Tanguay) 【註14】, 奧佳?佩卓瓦( Olga Petrova) 【註15】, 法塔裏尼三兄弟小醜組 (the Fratellinis)【註16】, 比爾?羅賓森 (Bill Robinson)【註17】, 芙羅倫絲?米爾 ( Florence Mills)【註18】, 或者像是馬剋斯兄弟(or the Marx Brothers)【註19】等劇場新秀的劇場藝術錶演新型式,就如同當初接受薩拉?柏恩哈特(Sarah Bernhardt)【註20】, 杜絲(Duse)【註21】, 夏裏亞賓(Chaliapin)【註22】, 尼金斯基 (Nijinsky)【註23】, 約翰?巴萊摩爾 (John Barrymore)【註24】或者是朗特( or the Lunts)【註25】這些人在劇場躍起時。姑不論舞颱的型式或優劣,他所關心的是在他眼中所看到的,應該不等同於一般生活,相反的應該更充滿動能;在形式上更富含生命力,是那種一眼即可辨識的「劇場」感。 曾當過他助理的喬?麥哲納(Jo Mielziner)說過,包比是一個「最務實的夢想傢」,他告訴我不論包比的設計圖看起來有多漂亮,但是包比從來不是為瞭美麗而設計,他圖麵上沒有一條線是不能在舞颱上被實際執行的。在《笑柄》一劇當中充滿文藝復興光華的背景;在《理查三世》(Richard Ⅲ)【註26】當中,倫敦塔令人毛骨悚然的輪廓,主宰著整齣戲的進行;在約翰?巴瑞摩爾的《哈姆雷特》中,長長階梯頂端的宏偉拱門;在《榆樹下的慾望》(Desire Under the Elm Tree)【註27】中籠罩著禁慾氣息的新英格蘭農莊;在《為愛而愛》(Love for Love)裡鏡麵的背景,一如返照著康格裏夫(Congreve)【註28】的機巧;在《青青草原》【註29】(The Green Pastures)中,無知於背後密謀的美麗主日學堂;在《哀悼伊蕾剋特拉》(Mourning Becomes Electra)【註30】中,巧妙的將復古希臘式房捨與阿嘉曼儂的宅第結閤;在《綠灣樹》(The Green Bay Tree)【註31】中,將客廳賦予微妙的頹蔽暗示;在《魯特琴之歌》(Lute Song)【註32】當中大膽迸發的中國紅;在《賣冰人來瞭》裡,有著喬治?拜羅斯(George Bellows)【註33】式的深度與光影的酒吧―在在都證明瞭包比能夠完整地將他的夢想化為實踐,在此同時,這些設計作品成為劇中另一個未曾發言的角色。 他始終寄望著能為劇場帶來榮光、尊嚴與激盪,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不斷呈現在作品中來實踐如此的願望。唯願當今能有更多人敢於和包比一般作齣論述,那是因為他們和他享有共同的意誌與纔份,為這個幾乎已經無夢的劇場找迴它原有的夢想。 註解: 1. 1900-1969,美國著名的戲劇評論傢與作者。早年於New York Evening Post工作,知名的評論專欄〈Seeing Things〉在The Saturday Reviews刊載瞭25年之久。 2. 熟識者都暱稱Robert Edmond Jones為Bobby Jones。 3. 詳見第六章〈光與影〉,註15。 4. 希臘神話中 Phrygia 國王,能點物成金。 5. 作者為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1888-1953),這是他被公認為最好的作品之一,是一個以死亡為主題的作品。 6. 作者為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約1900年的戲劇作品,在他死後纔得以齣版。 7. 齣自義大利詩人及劇作傢Sem Benelli(1877-1949)的成名作品La Cena Delle Beffe,該劇在美國的演齣即以《笑柄》為劇名。 8. 1888-1963,美國劇場評論傢,現代劇場作品有The Theatre of Tomorrow(1921)與Continental Stagecraft(1922)。 9. 詳見第二章〈劇場藝術〉,註5。 10. 1888-1945,美國記者及評論傢。 11. 1886-1980,美國作傢,創辦《劇場藝術雜誌》。 12. 1878-1956,美國作傢及評論傢,1918年起為《劇場藝術雜誌》編輯至1946年,達28年之久。 13. 1882-1962,美國知名舞颱劇、默劇演員,首度於The Kiss Waltz登颱即大放異彩。 14. 1879-1947,加拿大歌手,演員。 15. 884-1977,英國齣生的她,是知名好萊塢及百老匯演員。 16. 義大利小醜傢族,在十九世紀初,第一次大戰後大受歡迎。 17. 1878-1949,非裔美籍舞者及演員。 18. 1895-1927,非裔美籍歌手,知名百老匯演員。 19. 五名紐約齣生的兄弟,皆為知名百老匯喜劇演員。 20. 詳見第七章〈新的企望〉,註10。 21. 詳見第三章〈劇場古今〉,註2。 22. 詳見第二章〈劇場藝術〉,註10。 23. 1890-1953,烏剋蘭齣生的芭蕾舞者。 24. 1882-1942,美國劇場演員。 25. 1892-1980,美國演員及導演,1922年與英國女演員Lynn Fontanne結婚,之後35年間以兩人為名的Lunt-Fontanne Theatre為美國劇場界重要團體之一。 26. 詳見第七章新的企望〉,註14。 27. 作者為尤金?歐尼爾。 28. 詳見第三章〈劇場古今〉,註12。 29. 詳見第七章〈新的企望〉,註2。 30. 作者為尤金?歐尼爾 31. 作者為Mordaunt Shairp(1887-1939),為30年代少數以同誌議題為主的重要劇作之一。 32. 百老匯音愛情音樂劇,劇作者為Sidney Howard及Will Irwin,故事內容即源自中國的「琵琶記」。 33. 1882-1925,美國畫傢及版畫傢,作品大膽描繪紐約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