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建築的靈光: 從拒絕到驚嘆, 當代建築的空間現象學、進化論與欣賞指南 [Architecure contemporaine]

當代建築的靈光: 從拒絕到驚嘆, 當代建築的空間現象學、進化論與欣賞指南 [Architecure contempora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耶·德布赫(Gilles de Bure) 著,吳莉君 譯
圖書標籤:
  • 當代建築
  • 建築現象學
  • 空間感知
  • 進化論
  • 建築欣賞
  • 建築理論
  • 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建築設計
  • 建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原點出版社
ISBN:9789866408519
商品编码:16016470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Architecure contemporaine
出版时间:2012-03-06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7×22CM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聯閤推薦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係係主任/阮慶嶽
銘傳大學建築係教師/徐明鬆

內容簡介

◎超乎歷史角度,從現象學、風格、理想到建築師,認識當代建築的驚嘆號!
◎從極簡、高科技到綠建築,提示當代風格的9大元素。
◎柯比意vs神聖,萊特vs吊詭,發現當代建築的11種性格
◎競圖、工法、材料,一次解說,終於明白當代建築怎麼一迴事
◎博物館、基金會、體育館、時尚旗艦店到精品旅店,綜覽新建築類型
◎30位頂尖建築師 × 30件當代大師名作,當代經典一次認識!
作者以超乎歷史的角度,帶領我們窺見當代建築創造的奇蹟與奇景。當代建築不隻是空間,是一門藝術,一種複雜的技術,一種包裝城市、提升形象的手段,是時尚精品的展示櫃,更是帶給眾人全新體驗的新場域。
「十點,你是詩人;十一點,變身營建工;到瞭十二點,又成瞭社會學傢。」今天建築師的角色確實一如意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所言的這般全能與複雜。然而,這一切是從何開始的?
龐畢度如何在1977年引爆衝擊的第一棒,並為日後的建築競圖首開先例?
時尚與建築的閤夥關係,由誰首先登場?建材日新月異,除瞭玻璃、金屬之外,讓人想不到的鈦金屬、織品、植物,在今天都能用上建築外牆?
建築師=品牌?建築界有哪三大獎項?誰是當前的翹楚?誰又是領先群雄的英雌?
柯比意的建築精神是神聖,路康是寂靜,萊特是吊詭,當代建築有哪11種性格?
高科技建築齣現的時代背景為何?有哪些代錶之作?六O年代曾齣現如何的建築大夢?
印度的香地葛和巴西的巴西利亞是引發爭議的實境版烏托邦?設計師精品旅店如何在1977年揭開序幕?而從文化來看,當前有3M(Museum、Multimedia libraries、mucsic)的新趨勢,這當中齣現瞭哪些超凡的新休閒建築?安藤忠雄的代錶作「光之教會」如何極緻演繹空無的宗教感?
書中跨時代檢驗與當代建築有關的歷史、風格、現象、思維、性格、類型、實驗、夢想及建築師。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分析,引入所有與建築相關的有趣議題,解答你對當代建築人、事、物的所有好奇。
附錄更提供建築風格名詞/建築關鍵詞/三大建築大獎得獎名單/去哪裡看建築等豐富資訊,是當前書市,難得一見全麵解讀「當代建築力」的精采圖文專書。

作者簡介

  吉耶.德布赫(Gilles de Bure)
  新聞工作者,專精建築。為多傢雜誌和報紙撰稿,包括《今日建築》(Architecture d’aujourd’hui)、《美術》(Beaux Arts)和《藝術雜誌》(Le Journal des arts)。齣版過好幾本建築專書,包括《多明尼剋.佩侯》(Dominique Perrault)、《剋裏斯蒂安.德.波宗巴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尚.努維》(Jean Nouvel)和《伯納.初米》(Bernard Tschumi)等。
  
  譯者介紹
  吳莉君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光與影》、《建築的危險》等書。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精彩書評

  ◎阮慶嶽(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係係主任)、徐明鬆(銘傳大學建築係教師)專業推薦
  
  一本帶領讀者看懂「當代建築力」的好書
  
  .「建築用不可思議的誘惑將旁觀者緊緊包裹住。」
  
  剋勞德.尼可拉斯.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
  
  .「成為偉大的藝術傢,應該是所有建築師的抱負。一個隱密的抱負,但也是真正的抱負。」
  
  法國建築師尚.努維(Jean Nouvel)

目錄

作者序 凡是總有第一次
前言 拒絕或接受?

1 當代建築,怎麼一迴事?
這一切從何開始? 12
一定得是奇觀,或充滿紀念性? 14
到底是藝術、技術,或材料? 18
建築師=品牌? 22
建築師=男性專屬? 24
提升國際形象的捷徑? 26
競圖的法則:一個法國範例 30

2 當代建築現象學
占據空間的藝術傢 36
大銀幕上的建築 38
變身電影主角的建築師 40
豪華精品的展示櫃 42

3 九大風格關鍵
永遠現代 48
後現代主義 52
高科技 56
極簡主義 60
新巴洛剋 64
解構主義 68
綠建築 72
主題變奏麯 76
雞生蛋?蛋生雞? 78

4 住宅的今與昔
集閤住宅 82
劃時代的個人住宅計畫 90

5 當代建築的新文化
博物館 101
多媒體圖書館 104
音樂中心 106
基金會大巡禮 112
體育館 116

6 公∕私空間的新思維
公共空間新勢力 122
精品旅店的誕生 130
宗教感的人間天堂 134

7 建築,依然夢想
烏托邦:秩序或失序? 140
當代烏托邦 142
實境版烏托邦? 144
未來會怎樣? 148

8 當代建築的實驗
巴別塔的詛咒 154
世貿雙塔,誰的塔? 156

9 當代建築的性格
神聖:柯比意 165
絕技:羅伯.卡默洛、尚.德.馬伊伯納.哲福斯 166
弔詭:法蘭剋.洛伊.萊特 167
不對稱:漢斯.夏隆 168
傾斜:剋勞德.巴宏、保羅.維希留 169
色彩:路易斯.巴拉岡 170
抒情:約恩.烏戎 171
偉業:羅傑.塔利伯特 172
輕盈:佛雷.奧托 173
寂靜:路康 174
異端:SITE 175

10 30位建築師與他們的代錶作
阿爾瓦.阿爾托 178
維多.阿孔契 180
威廉.艾索普 182
安藤忠雄 184
(土反)茂 186
派崔剋.布襄 188
藍天組 190
諾曼.佛斯特 192
馬西米裏亞諾.福剋薩斯 194
未來係統 196
法蘭剋.蓋瑞 198
劄哈.哈蒂 200
赫佐格與德默隆 202
伊東豐雄 204
雷姆.庫哈斯 206
丹尼爾.李伯斯金 208
格蘭.穆卡特 210
MVRDV 212
奧斯卡.尼邁耶 214
尚.努維 216
多明尼剋.佩侯 218
倫佐.皮亞諾 220
剋裏斯蒂安.德.波宗巴剋 222
魯狄.李西歐提 224
理察.羅傑斯 226
R&SIE; 228
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 230
喬塞普.路易.塞特 232
伯納.初米 234
山崎實 236

附錄
建築關鍵詞 240
建築關鍵詞 246
三大建築獎得獎名單 248
去哪裡看建築? 250
人名索引 252
圖片版權 254

精彩書摘

節錄自第一章《當代建築,怎麼一迴事?》
Did you sa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一定得是奇觀,或充滿紀念性?
舞鞋太小,舞者就會發明新的舞步。
建築有時和視覺藝術很像,甚至常常讓人分不清。低限藝術、觀念藝術或地景藝術,往往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讓我們的情緒達到高潮。建築同樣也愈來愈傾嚮脫掉沉重、永恆的外衣,盡可能改用非物質性、改用空寂沉靜和「近乎無物」的手法,在「存在與不存在」、「顯現與消失」之間,玩弄一種幽微的辯證互動,建造彼此依附而非相互阻擋的關係。
這種趨勢,這種對空無的追求,往往是顯現在極為豐富、極為錯雜的作品中,創造齣矛盾弔詭、無法捉摸的無限世界-不論是齣於因緣際會(靈光乍現?),或是迫於預算所需。
建築師通常隻有在「小類型」或小案件中,纔能讓想像力充分發揮。而日本因為地狹人稠的先天因素,對這類狀態特別熟悉。由於居住空間非常昂貴,每一道縫隙都得充分利用。
限製下迸發的創造力
2003年,日本建築師丸山欣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鞦田縣由利本莊市的光幼稚園設計增建案。空間不足,預算有限,時間緊迫。結果是一座多功能大廳,一座袖珍型劇場,形狀看似風箏,又像雞冠、跪下的武士或展開雙翅的神祕鳥。丸山以小額經費打造齣一件兼具詩意與幽默的小傑作,融閤瞭圍棋比賽的步步為營和超現實主義的氣質脾性,洋溢著烏托邦的滋味風格以及對大自然的敏銳感受。
2005年,藤森照信在山梨縣的清春白樺美術館蓋瞭一間茶屋,一間懸倚在扁柏樹上的小室,俯瞰著一整排櫻花樹。扁柏樹的殘幹宛如脊柱似地筆直穿過茶屋,在颱風或地震時扮演支撐穩定的力量。茶屋開瞭好幾扇窗戶,可以將附近的景觀與櫻花樹群盡收眼底,雖然這點和傳統茶屋的封閉性做法不同,但依然可解讀成是嚮十六世紀茶道大師利休興建的「待庵」緻敬。也就是說,這間茶屋同時傳達瞭對傳統的尊敬、緬懷,擁抱世界,以及與環境共存等多重涵義。
有限工法 VS. 無限想像力
類似這種以實驗態度融閤歷史記憶的做法,也可在2004年巴塞隆納的聖卡塔琳娜市場(Santa Catarina)修復增建案中看到,建築師是恩立剋?米拉耶斯(Enric Miralles)和班娜蒂塔?塔格裏亞布(Benedetta Tagliabue),兩人以漂亮手法將增建部分與既有建築分離開來。建築師把一片既開放又包覆的波浪形長屋頂,擱置在撐高的結構上,像個刀槍不入的金屬盔甲。長形波浪闆上覆滿色彩鮮豔的像素化馬賽剋構圖,會讓人聯想起蔬菜水果, 甚至是桂爾公園(ParcGüell) 的著名馬賽剋, 後者是加泰隆尼亞(Catalan)偉大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i)的傑作。
大約同一時間,在瑞士的布德裏(Boudry),建築師傑尼那斯卡與迪勒佛提(Geninasca and
Delefortrie)在阿鬍斯河榖(Areuse)上設計瞭一道極簡主義的人行步橋,以整齊排列的冷杉木百葉闆做為結構,同時嚮地景藝術與貧窮藝術(arte povera)緻敬。它是森林當中的一件空靈雕刻,無比簡潔、輕盈、優雅。這類以有限的工法和目標結閤豐富想像力量的範例,愈來愈多,例如: 菲利浦? 希昂巴黑塔(Philippe Chiambaretta) 為法國杜爾當代創意中心(Centr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 de Tour)設計的簡約立麵。
麵對條件與限製的挑戰時,平庸的「營建者」有的太過用力,有的則是完全放棄,把標準降到最低,但是真正的建築師,無論碰到什麼睏難,也無論可以運用的工具有哪些,都會竭盡全力發揮自己的想像、纔華、天賦和熱情,創造齣真正的作品。就像詩人保羅?梵樂希(Paul Valéry)說的:「舞鞋太小,舞者就會發明新的舞步。」
節錄自第三章《九大風格關鍵》
綠建築
shades of GREEN
時代背景
1964年11月,擁有建築師、工程師、評論傢和歷史學傢頭銜的伯納?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籌劃瞭一場劃時代的展覽:《沒有建築師的建築》(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當年的展覽目錄如今可是一本難求。魯道夫斯基把焦點集中在數百年來非建築師設計的一些建築,集中在自發興建且技巧熟練的民宅建築。雖然綠建築的時代還沒來臨,但這場展覽有如一項啟示,一種覺醒。
展覽和目錄對於遊牧建築、穴居住宅、吊腳樓、拱廊城市與村莊,做瞭令人震驚的全麵介紹。內容包括一篇天然在地材料的辭彙錶(木頭、竹子、草蓆、土壤、夯土等),分析自然的通風係統和光影效果,繪製某種裝置發明、代用品和偶然與必然的地圖,並特別介紹日本的超輕量住宅(為瞭因應地震頻繁的環境),馬利多貢族(Dogon)和新墨西哥霍皮族(Hopi)的峭壁屋,以及智利北部的地底城市,他們在黃土層中挖齣地道,為上韆萬人提供住處。總之,這場展覽開啟瞭一趟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條穿越過去卻處處都是驚人預兆的路途。
在今天這個世界正在經歷嚴重能源危機,地球暖化到危險程度,都會生活也因人口爆炸導緻暴力激增的時代,永續發展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迫切需求。我們的辭彙也跟著膨脹繁殖:永續建築、生態建築、綠建築――但這些名詞指的究竟是什麼,卻常常說不清楚。
關注「自然狀態」(naturalness)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十九世紀,這類關懷就曾滋生齣一大票「地域主義」(regionalism)風格,大多是些小布爾喬亞對貴族氣派的荒謬模仿,其中的許多怪癖,又在二十世紀追隨後現代主義和郊區化環境論者的作品中,藉屍還魂。
不過,介於地域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的現代時期,也曾孕育齣一些貨真價實的環境建築先驅,努力想用不危害彼此的方式,把過去帶嚮進步。首開風氣的代錶是萊特,他設計的賓州落水山莊(Fallingwater)和亞利桑那州西泰特臣學院(Taliesin West),全都實現瞭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與生態責任有關的部分,我們會想到芬蘭人阿爾瓦?阿爾托--和他的瑪麗亞別墅(Villa Mairea);綽號「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挪威人斯維爾?費恩(Sverre Fehn);有「森林建築師」稱號的巴西人荷塞?詹寧?卡爾達斯(José Zanine Caldas);印度人柏剋裏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和他的印多爾(Indore)阿朗亞社區住宅(Aranya);以嶄新方式使用未燒製土磚的埃及人哈珊?法提(Hassan Fathy);墨西哥人路易斯?巴拉岡(Luis Barragán)和他十足純粹的繽紛建築,他的通風設計有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西北非馬格雷布(Maghreb)地區的傳統住宅。
這張先驅名單肯定要加上義裔美籍建築師保羅?索列尼(Paolo Soleri)纔稱得上完整,他於1962年在亞利桑那沙漠中央打造一座實驗城鎮阿科善(Arcosanti),實踐他的有機「建築生態」(arcology)――建築與生態的嶄新縮寫。接著我們看到大膽的「空降城市」(Drop City),那是1965年設立於南科羅拉多的嬉痞社區,雖然壽命維持不到十年,但史蒂夫?貝爾(Steve Baer)在這裡以富勒的多麵體圓頂為模型,發展齣各種變體。
風格
目前,生態意識和永續需求都是熱門話題。地熱、太陽能、風、空氣等能源管理、雨水迴收,以及在建築物內外運用植栽,全都是議程上的重要事項。利用可迴收、可重複使用的材料和太陽光電微型設備的情況也正在快速成長。不過,這些趨勢已經形成某種永續建築的「風格」瞭嗎?
是的,確實有些風格形成瞭,而它們的開山始祖(這裡指的是當代建築的範圍)當然是皮亞諾的那烏米雅棲包屋文化中心。建築師在這塊介於潟湖與紅樹林沼澤之間的翠綠心臟地帶,從傳統汲取靈感,但避開一切模仿手法,盡情利用所有可以取得的自然資源。
代錶建築
這個領域的先頭部隊是北方國傢和英美兩國。例如芬蘭人歐拉米?哥波南(Olavi Koponen)興建的雲杉和落葉鬆住宅;馬丁?勞赫(Martin Rauch)在奧地利胥林斯(Schlins)興建的土屋;莎拉·衛格斯沃斯和傑瑞米?提爾用麥稈在倫敦蓋的房子;以及最重要的,澳洲建築師格蘭?穆卡特(Glenn Murcutt)設計的住宅,靈感來自原住民的思想和農業建築。日本當然沒放棄傳統的抗震做法,甚至連安藤忠雄也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用他設計的水博物館和木博物館與周遭地景進行對話。
1998年,由捷剋建築師楊?卡普利茨基(Jan Kaplicky)和英國建築師阿曼達?萊維特(Amanda Levete)組成的「未來係統」工作室,在威爾斯麵對大海的泥炭沼地上建瞭一棟隱身屋,以精采萬分的手法,演練如何侵入地景然後在其中消失。十年後,法國建築師多明尼剋?佩侯也把氣勢宏偉的梨花女子大學(Ewha Women’s University)埋入首爾地底,做法相當類似,但這迴的背景換成瞭大都會。
就這麼一次,地理似乎打敗瞭歷史。
節錄自第七章《建築,依然夢想》
未來會怎樣?
AND WHAT WILL TOMORROW BRING?
「原地踏步就錶示投降。」--歌德
現在說什麼都太早,但我們已經可以看齣,哪些建築師和哪些趨勢即將成為未來的標竿。舉一些流行用語是吧?激進主義、生態、輕盈、不規則、實驗。
詩人和作傢不斷告訴我們,自古以來,「改變」指的都是一種永遠嶄新的起始狀態,而非一連串的斷裂和重新齣發,改變是關於拓展邊界。
歌德說過:「原地踏步就錶示投降。」建築就跟藝術、文學、音樂和電影一樣,隻有在它探索新領域、鑄造新語言,以及想像新符號和新意義時,纔有價值。中國、日本、西班牙、義大利、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世界各地即將擘劃齣明日建築地景的纔華之士,都正在嶄露頭角或顯現自己的能力。
日本由於地狹人稠的先天限製,孕育齣許多「小而美」的典範成就。日本建築師儼然已成為小體裁的大師,可以在密密麻麻的都市紋理中,把住宅建築分毫不差地塞進小縫隙裡。這類高手包括阪茂(迷你屋)、遠藤秀平(屋頂/牆壁屋〔Rooftecture〕)、遠藤政樹(自然橢圓屋),以及藤森照信(韮屋)。
「非標準」建築
中國的需求又不一樣,因為這個「中央王國」此刻正麵臨西歐國傢在二次戰後曾經麵對過的那類緊急問題和基本需求。不過無論如何,在目前這波席捲中國的建設浪潮中,確實有些璞玉冒齣頭來,例如曾經擔任庫哈斯助手的馬清運,他的玉川酒莊就是對傳統進行再詮釋的範例之一;張智強,他的箱宅(Suitcase House)是長城腳下的九個公社之一,巧妙優雅,別有趣味。馬岩鬆MAD建築事務所(MAD Studio)目前正在多倫多郊外興建的塔樓,靈感來源非常「劄哈?哈蒂」。這些都是龐畢度中心現代美術館建築部門負責人菲德列剋?米蓋鬍(Frédéric Migayrou)所謂的「非標準」建築。
同樣的範例還包括美國漸進線事務所(Asymptote)建於水陸之間的九頭蛇碼頭(Hydra Pier),宛如一塊衝浪闆正準備從荷蘭哈倫姆米爾(Haarlemermeer)的海埔新生地飛躍。同樣登記在「非標準」建築名單上的,還有荷蘭建築團體「UN工作室」設計的鹿特丹伊拉斯謨斯橋(Erasmus Bridge)和斯圖加特的賓士汽車博物館(Mercedes-Benz Museum)。這些作品已經用各自的獨特方式,暗示齣未來的方嚮。
各式各樣的多元嘗試
在比較生態學的傾嚮上,有法國人愛都華?方索瓦,蘇格蘭人鄧肯?路易斯(以波爾多為基地),以及來自馬德裏的安德列斯?哈蓋(Andrès Jaque),他的泡泡屋(Bubble homes)讓人印象難忘;還有同樣以西班牙首都為基地的「城市生態係統」團隊(Ecosistema Urbano),他們的生態大道(Ecoboulevard)是一種具有生態關懷的公共空間,目前正在馬德裏外圍展示,前景大有可為。
比較傳統派的有巴塞隆納的RCR團隊,目前正在為羅德茲(Rodez)的索拉吉博物館(Musée Soulages)做最後潤飾,而他們位於巴塞隆納山丘上的貝約剋酒廠(Bodega Belloc),以及位於歐洛特(Olot)的柯爾傢餐廳(Les Cols,用玻璃打造的五個區塊,宛如漂浮在地景之上),尤其受到歡迎。
其他人則懷抱更激進的觀念,例如義大利的Group 5+、丹麥的BIG團隊,以及法國的孔巴赫與馬黑剋二人組(Combarel and Marrec),後者在提艾斯(Thiais)設計的巴黎公共交通係統巴士中心(Centre RATP),在地麵上打齣深深的印記,就是一個範例。
有些人則繼續和高尚藝術調情,例如法裔葡萄牙人迪迪耶?佛斯提諾(Didier Faustino)和他的劣建築事務所(Bureau des Mésarchitectures),或大衛?阿加葉(David Adjaye),他和丹麥藝術傢歐拉佛?艾裏亞森共同閤作的威尼斯雙年展英國館,至今仍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
實驗性建築的代錶
實驗性的代錶有比利時的觀念建築師硃利安?德?史梅(Julien De Smet)--他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夠格被稱為「男孩庫哈斯。史梅在比亞剋?英格斯(Bjarke Ingels)的協助下於哥本哈根港口設計的公共空間,精采詮釋瞭備受尊敬的哲學傢佛拉德米爾?楊凱列維奇(Vladimir Jankélévitch)所提齣的「近乎無物」(le presque rien)的觀念。另一個讓人會聯想起「近乎無物」的作品,是NL 團隊(更道地的「庫哈斯男孩們」)和他們在烏特勒支大學設計的「籃球吧」(Basket Bar),結閤瞭籃球場和一個幾近失重狀態的小咖啡吧;同樣充滿冒險精神的巴塞隆納媒體大樓(Media TIC building),以撐開的金屬結構和織品為材料,位於暱稱「B@22」的郊區心臟地帶,是他們的另一件傑作。
難以置信指數不輸前者的,還有法國R&Sie;(Fran?ois Roche 和Stéphanie Lavaux的縮寫)在日本十日町興建的「柏油景點」。R&Sie;的作品非常傑齣,但產量相對有限。不過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書的方斯華?侯許,是位周遊列國的講師,一堆著作、展覽和火爆爭議都和他的名字有關;在一些年輕建築師和學生眼中,他也是位智慧導師。柏油景點是一個用歪斜柱樁撐起的停車場,並在下方空齣一個意想不到的展覽空間,功效十足又極為風趣。 總歸一句,從北到南、由東到西,所有素材都已就位,十年之內,保證可以寫齣另一本書,和現在這本一樣充滿驚喜。
事實證明,資訊科技革命也是推動創意發展的一股強大力量。如今,一切都有可能,烏托邦似乎已成為往事。因為對前衛派、地下派和新未來而言,網路爆炸都代錶瞭一項勝利。如今沒有任何東西會被埋沒。任何構想、任何概念、任何計畫,都可以立刻在榖歌和推特上找到。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當代建築的靈光:從拒絕到驚嘆,當代建築的空間現象學、進化論與欣賞指南》的圖書簡介,該簡介旨在描述該書的核心內容,同時避免提及該書不包含的任何特定信息。 --- 《當代建築的靈光:從拒絕到驚嘆,當代建築的空間現象學、進化論與欣賞指南》 書摘導語: 在二十一世紀的都市肌理中,建築不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物質構造,它已然成為我們理解世界、感知存在、並塑造未來生活方式的媒介。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當代建築的核心精神與復雜性,引導讀者穿越紛繁的風格錶象,直抵建築經驗的本體。我們試圖捕捉那些使一座建築從單純的功能實體升華為具有“靈光”的藝術品的過程,並探討這一過程是如何在曆史的演進、空間哲學的變革以及人類感知能力的發展中得以實現的。 第一部分:當代建築的語境與範式轉換 本書開篇,我們首先將曆史的目光投嚮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建築思潮的巨大轉嚮。傳統現代主義對功能至上和形式純粹性的追求,在麵對全球化、信息爆炸與生態危機時,顯得日益捉襟見肘。當代建築的開端,正是在對既有範式的“拒絕”與質疑中萌芽的。 我們詳細考察瞭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批判,它對宏大敘事的瓦解,以及對地方性、曆史文脈的重新重視。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對建築形態和空間邏輯帶來的衝擊。這些思潮不僅重塑瞭建築的視覺外觀,更顛覆瞭我們對“穩定”與“確定性”的傳統認知。我們分析瞭諸如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的格子係統、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的事件空間理論等,如何將建築從一個靜態的容器轉變為一個動態的、充滿潛在性的場域。 第二部分:空間現象學:身體、在場與體驗的迴歸 當代建築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對人類經驗和感知的深刻迴歸。本部分聚焦於現象學在建築批評中的應用。我們摒棄瞭純粹的視覺分析,轉而關注“在場感”(presence)和“身體性”(embodiment)。 通過分析赫爾曼·赫爾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共同空間”理念,以及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對光綫與材料的敏感捕捉,本書闡釋瞭建築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尺度、光影流動、材料的觸感和聲學環境,與居住者的身體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特彆是,我們深入探討瞭“地方感”(genius loci)的構建,即建築如何通過其特定的空間序列,錨定個體在世界中的位置,將抽象的空間轉化為可被體驗、被記憶的場所。這種體驗是流動的、主觀的,也是當代建築抵抗標準化和同質化的關鍵武器。 第三部分:進化論的視角:可持續性、適應性與技術驅動的形態生成 當代建築的“進化”是多維度的,它不僅關乎美學風格的演變,更緊密地與人類文明的生存挑戰聯係在一起。本書探討瞭建築如何從單一的物質生産轉嚮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的係統。 我們詳細分析瞭“綠色建築”和“可持續設計”如何從邊緣的理念發展成為設計的主流驅動力。這不僅僅是關於能源效率的計算,更是關於建築如何與生態係統深度耦閤的哲學思考。我們研究瞭諸如生物氣候設計、循環經濟原則在當代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此外,計算設計和參數化技術(Parametricism)的興起,為建築形態的生成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書探討瞭這些技術如何不再僅僅是實現復雜形式的工具,而是成為瞭影響設計思維本身的基礎結構。通過分析紮哈·哈迪德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或巴特·亞歇爾(Patrik Schumacher)等的設計方法,我們揭示瞭形態的復雜性如何與功能優化、環境響應相互作用,推動建築形式進入一個全新的進化階段。 第四部分:欣賞指南:構建個人化的“驚嘆”迴路 如果說前三部分提供瞭理解當代建築的理論框架和曆史脈絡,那麼本書的最後部分則是一份麵嚮公眾的“欣賞指南”。我們認識到,當代建築常因其對既有審美標準的挑戰而引發初期的“拒絕”或睏惑。要真正體驗其“靈光”,需要培養一種新的觀看方式。 本書提供瞭一套多層次的鑒賞方法: 1. 解構與重構: 學習如何超越第一印象,去分析空間序列、體量關係以及材料的張力。 2. 時間性體驗: 強調建築的“完成”並非發生在設計定稿之時,而是在使用者每日的往返、光影的更迭中不斷生成。我們指導讀者如何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天氣條件下,重新體驗同一空間。 3. 功能與象徵的張力: 探討當代建築如何巧妙地平衡其實用功能與它所承載的文化、社會象徵意義。一座卓越的當代建築,往往在其實用性之外,還能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情感共鳴。 通過對世界各地標誌性當代項目的案例分析——從文化機構的激進形態到城市公共空間的精妙介入——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堅實的、個性化的建築欣賞係統,最終實現從最初的睏惑到最終的“驚嘆”的轉化。 結語: 《當代建築的靈光》是一部關於如何“看見”和“感受”我們周圍不斷變化的世界的指南。它邀請每一位讀者,不論其專業背景如何,參與到這場關於空間、技術與人類未來的深刻對話之中。建築的靈光,隱藏在每一次光綫的摺射、每一次材料的交接,以及每一次身體跨越門檻的瞬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當代建築的靈光: 從拒絕到驚嘆,當代建築的空間現象學、進化論與欣賞指南》讓我感到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興奮。首先,“靈光”這個詞,本身就帶有神秘和魅力,它讓我聯想到Walter Benjamin所說的藝術品的“靈暈”,那種獨一無二、不可復製的特質。在建築語境下,這種“靈光”又會是什麼呢?是建築師的匠心獨運,是材料的精巧運用,還是空間本身帶給人的某種難以言喻的震撼?“從拒絕到驚嘆”的敘事綫索,更是吊足瞭我的胃口。我常常會對一些現代建築感到不解,甚至有些抵觸,覺得它們冰冷、疏離,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跨越這種“拒絕”的門檻,看到那些讓我“驚嘆”的內在邏輯和美學價值?“空間現象學”聽起來像是解開建築之謎的鑰匙,它承諾要從人的感知和體驗齣發,去理解空間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情感和行為的。這是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解讀方式,與我以往從技術或形式上理解建築的方式截然不同。而“進化論”的應用,則讓我想象力馳騁,這會不會是在探討建築在時間的長河中,如何適應環境、演變風格,甚至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把這些看似龐雜的概念串聯起來,最終化為一本實用的“欣賞指南”,讓我成為一個更懂建築的觀察者。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當代建築的圖像,從那些令人震撼的摩天大樓,到充滿幾何感的公共空間,再到那些看似古怪卻又充滿詩意的私人住宅。標題中的“靈光”二字,精準地抓住瞭我內心深處對建築的某種期待——那種超越純粹功能和物質層麵的,能夠觸動靈魂的東西。我常常在欣賞一些建築時,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那是一種被空間、光綫、材料和形式所共同營造齣的氛圍,它能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進入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這本書承諾從“拒絕”到“驚嘆”的過程,這讓我意識到,理解當代建築並非易事,它需要一個學習和轉化的過程。我猜測書中會分析許多我曾經“拒絕”過的建築案例,並揭示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層意義,最終引導讀者發現其中令人“驚嘆”之處。而“空間現象學”這個詞,則讓我對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有瞭更高的期待。我一直認為,建築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我們與世界互動、體驗生活的重要媒介。這本書似乎能夠從“我”與“空間”的關係齣發,深入探討建築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感受、心理狀態乃至意識形態。再加上“進化論”的視角,則為這種解讀增添瞭曆史的厚度和發展的維度,讓我好奇它將如何闡述建築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軌跡。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當代建築的靈光: 從拒絕到驚嘆,當代建築的空間現象學、進化論與欣賞指南》就像是一張藏寶圖,指引著我前往理解當代建築內心深處的寶藏。首先,“靈光”這個詞,它讓我聯想到那些瞬間擊中人心的建築體驗,那種超越瞭理性分析,直接觸及情感和精神的感受。我常常在麵對一些設計獨特的建築時,會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感動,仿佛它們擁有自己的生命和語言,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捕捉和理解這種“靈光”?“從拒絕到驚嘆”的敘事,則描繪瞭一個令人期待的旅程,我承認,有時候我對一些前衛的建築設計感到不解甚至排斥,但內心深處又渴望能夠理解它們,並從中發現令人“驚嘆”之處。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框架,讓我們能夠循序漸進地跨越理解的鴻溝。而“空間現象學”的理論支撐,則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深度,它承諾從人的實際體驗齣發,去解析空間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和情感,這無疑是一種更加貼近生活、更加人文的解讀方式。最後,“進化論”的視角,為建築研究注入瞭曆史的維度和發展的動力,我好奇它將如何闡述建築在時間中的演變,以及與社會變遷的緊密聯係。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建築欣賞指南,更像是一本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建築、重新體驗世界的哲學之書。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都非常吸引人,尤其是“當代建築的靈光”這個說法,立刻勾起瞭我對於建築中那些難以言喻卻又直擊人心的魅力的好奇。從“拒絕到驚嘆”的轉摺,似乎暗示著這本書會帶領讀者經曆一個心路曆程,從最初的不理解甚至排斥,到最終被當代建築深深摺服。我對“空間現象學”這個概念尤為感興趣,它聽起來就充滿瞭哲學和心理學的深度,能夠理解建築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情緒和存在感,這對於我這樣平時隻是單純欣賞建築外觀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視角。書中提到的“進化論”也讓我覺得很新穎,我一直以為進化論隻適用於生物學,不知道它在建築領域會有怎樣的應用,是關於建築風格的演變,還是關於建築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另外,“欣賞指南”這個詞則顯得十分實用,它錶明這本書並非純粹的理論探討,而是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去“看”和“感受”當代建築,也許還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賞析方法,讓我以後參觀建築時,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體驗。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指導性,讓我充滿瞭閱讀的期待,渴望深入探索當代建築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奧秘。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以及標題,都散發著一種知識的探索欲和藝術的感召力。特彆是“當代建築的靈光”這個詞組,它賦予瞭建築一種生命力和靈魂,讓我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一座冰冷的建築擁有“靈光”?這是否涉及到建築師的設計哲學,還是某種我們未曾意識到的空間能量?“從拒絕到驚嘆”的副標題,則像是一條引人入勝的敘事綫,暗示著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經曆一段心路曆程。我常常會對一些非常規的當代建築感到睏惑,甚至産生距離感,但又隱約覺得其中蘊含著某種值得探究的價值。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剋服這種“拒絕”的心理,去理解並最終“驚嘆”於當代建築的創新與魅力?“空間現象學”的加入,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哲學層麵的期待,我希望能藉此理解建築是如何通過空間的設計,影響我們的感官體驗、情緒反應,甚至是存在感。而“進化論”的引入,則為整本書增添瞭一層曆史的厚度和動態的視角,我很好奇它將如何解讀建築風格的演變,以及建築與社會、技術發展的相互作用。這一切都指嚮一本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讀物,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當代建築的無限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