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4冊】烏閤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 夢的解析 自卑與超越 墨菲定律 受益一生的心理學書籍

【全套4冊】烏閤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 夢的解析 自卑與超越 墨菲定律 受益一生的心理學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文成,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古斯塔夫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社科
  • 暢銷書
  • 經典
  • 自助
  • 自我提升
  • 行為心理學
  • 弗洛伊德
  • 阿德勒
  • 墨菲定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通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9491
商品编码:1633707658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書名:

  墨菲定律+烏閤之眾+夢的解析+自卑與超越

作者:

  張文成

市場價:

  32.80

ISBN號:

  9787554609491

齣版社:

  古吳軒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

  開本:32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7-06-01

  版次:1

  數:4

  印刷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

 

  作者簡介

  張文成,浙江人,現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碩士,漢語言文學學士,擅長心理、經濟類圖書的著述及翻譯工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揭示人類潛在種種心理效應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其中有代錶性的即“墨菲定律”。
  與此同時,從自我認知、經濟管理等方麵入手,作者引齣瞭數十條對現代人工作和生活有諸多影響的心理學、管理學定律、法則,比如沉錨效應、瓦倫達效應、霍桑效應、洛剋定律、凡勃倫效應等。將一個個看似艱深、晦澀的定律、法則闡釋得透徹明瞭,對人們正確理解人性、理解社會有著十分有益的啓示。本書語言流暢,案例豐富,對於讀者拓展認知心理,改善思維方法,提升生活、工作格局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在綫試讀

  diyi章鏡中我效應:突破思維界限,認識真正的自我
  鏡中我效應:“鏡中我”與“真的我”
  “鏡中我效應”,是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傢查爾斯·霍頓·庫利提齣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彆人的思想、彆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庫利做瞭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麵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所以,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顧名思義,“鏡中我效應”的內涵是,就像我們隻能從鏡子裏看到自己的長相,“我”對自我的認知也都是來源於彆人對我的看法。因此,與一般社會心理學理論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觀點相反,“鏡中我效應”指齣,每個人的“自我觀”,都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們會想象他人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其次,我們會想象他人在這個認識之上是如何“評價”自己的。zui後,我們會根據彆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産生某種感情,這種感情將主導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嚮慈善機構捐瞭五十元錢,然後,通過彆人的種種評價和反應,去想象他們對“我”的認識——一個正在參與慈善活動的人。接著,通過他人的口頭評論或者其他反饋渠道,“我”認為,他人對“我”的評價是“熱心、善良的人”。
  然後,“我”對這種認識和評價感到十分喜悅,並因此進一步認識瞭自己,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熱心、善良的人。之後,“我”也會繼續以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觀的形成過程。
  相反,在同樣的例子中,“我”嚮慈善機構捐瞭五十元錢,然後,“我”發現彆人對“我”的評價是“一個假裝熱心於慈善事業的僞善之人”。這個評價會讓“我”審視內心,相信自己參與慈善並不是因為僞善。於是,“我”會産生憤怒和排斥的情緒,同時,在這種情緒中也進一步認清自己——“我”絕不是一個僞善的人。
  小說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節: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仿佛心裏住著魔鬼,骨子裏流著邪惡的血液。某一天,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在機緣巧閤下做瞭某件好事,於是,所有人都贊揚他,認為他是聖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個好人,然後,他開始用“好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逐漸發掘齣瞭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說zui後,他往往會為瞭保護那些認為他是“聖人”的人,和過去邪惡的夥伴反目成仇,並用生命贖清瞭自己過往的罪孽,完完全全成瞭聖人。
  這就是一個“鏡中我”塑造“真的我”的過程,故事雖然俗套,可其中所蘊含的心理學依據卻非常充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碰到類似的場景:
  有一位女子抱著小孩兒上火車,車廂中早已坐滿瞭人。其中,一個年輕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覺,一個人卻占瞭兩個座位。孩子哭鬧著要坐,並用手指著那個年輕人。但是年輕人假裝沒聽見,依舊躺著睡覺。這時,孩子的媽媽用安慰的口吻說:“這位叔叔太纍瞭,讓他睡一會兒吧,他睡醒瞭肯定會騰齣座位來的。”
  幾分鍾之後,那個年輕人睜開瞭眼,一副剛剛睡醒的樣子,然後坐直瞭身子,把另一個座位讓給瞭那個抱孩子的女子。
  小孩子哭鬧著要坐,年輕人不理不睬,媽媽的一句安慰之語卻讓年輕人客氣地讓座,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年輕人對自己的“自我評價”變瞭。
  可想而知,一開始,年輕人對自己的認知是“我占著兩個座位,你們能拿我怎樣”的無賴心理。但是,當他聽到那位女子對自己的評價後,他對自己的認知也悄然變成瞭:“我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隻是太纍瞭,需要休息一會兒。”
  他的“自我觀”變化瞭,隨即,其相應的行為也就跟著變化瞭。
  可見,個體與社會如此相關,個體往往需要通過社會中其他人的評判,纔能完成對自我的認知。
  這一點告訴我們,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由社會反饋決定的,彆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我服務偏見:我很優秀,而你隻是運氣好
  澳大利亞的一位心理學傢曾對任職於某傢公司的經理級高管的自我認知度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90%的高管對自己的成就評價超過對普通同事的評價。其中,86%的人對自己工作業績的評價高於實際的平均水平,隻有1%的人認為自己的業績低於平均水平。
  然後,心理學傢虛構瞭一個全公司的平均奬金水平,讓那些高管評價自己的報酬和能力關聯,結果發現,當他們的奬金高於平均水平時,他們往往認為這是理所應得的——這是他們工作努力、成績突齣的閤理報答。而當奬金明顯低於平均水平時,他們往往覺得自己努力工作瞭卻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總而言之,他們很少能坦然接受自己其實不如人的現實,並想辦法改變;他們大都會怨天尤人,並找各種藉口為自己開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這傢公司的高管都是自大狂嗎?事實上,這其實是所有人的通病,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服務偏見”。
  美國心理學傢戴維·邁爾斯在他的著作《社會心理學》中,對自我服務偏見定義:當我們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齣現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會一邊輕易地為自己的失敗開脫,一邊則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贊譽。在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自己比彆人好。這種自我美化的感覺使多數人陶醉於自己優秀的一麵,而隻是偶爾瞥見其陰暗的一麵。
  通俗地說,這是人們在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齣現的一種潛在的偏見。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麵來看待自己,當取得一些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於自己,而做瞭錯事之後,則怨天尤人,歸因於外在因素,即把功勞歸於自己,把錯誤推給彆人。
  比如,很多運動員在取得勝利後,一般會認為這是因為自身的努力,對於失敗,則歸咎於其他因素,如錯誤的暫停、不公平的判罰、對手過於強大、裁判吹黑哨……
  在保險調查單上,齣現瞭交通事故的司機們總是這樣描述事故的原因:
  “不知從哪裏鑽齣來一輛車,撞瞭我一下就跑瞭。”
  “我剛到十字路口,一個東西忽然齣現,擋住瞭我的視綫,以至於我沒有看見彆的車。”
  “一個路人撞瞭我一下,就鑽到我車輪下麵去瞭。”
  當公司利潤增加時,很多CEO會把這個額外的收益歸功於自己的管理能力,而當利潤開始下滑時,他們則會想:究竟怎樣纔能讓這些不爭氣的員工有點責任心呢?
  甚至,在描述成功和失敗時,我們所使用的主語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
  “我的曆史考試考瞭個A。”
  反之,一旦成績不理想,則是:
  “曆史老師居然給瞭我一個C!”
  加拿大的一些心理學傢曾經研究過人們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務偏見。
  在一個全國性的調查中,他們發現,91%的妻子認為自己承擔瞭大部分的食品采購工作,但隻有76%的丈夫同意這一點。
  其中,某個訪談案例提到,每天晚上,那位受訪者和他的妻子都會把要洗的衣服隨手丟到髒衣籃的外麵。第二天早上,夫妻倆中的一個會把衣服揀起來放進籃子裏。當妻子對丈夫說“這次該你去揀瞭”的時候,丈夫想的是“憑什麼?十有八九都是我去揀的”。於是,他就質問妻子:“你覺得有多少次是你揀的?”“噢,”妻子答道,“差不多十有八九吧。”
  這也是自我服務偏見的一種錶現形式:在我們的記憶中,會不自覺地誇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對自己不利的部分。所以,自我服務偏見又被稱為“自利性偏見”。
  正是因為如此,這種自我服務偏見很顯然會造成許多人際衝突。在團隊閤作中,自我服務偏見會使閤作中的人感覺是自己而不是其他閤作者做齣瞭主要貢獻,在閤作不順利時傾嚮於批評閤作者,這樣很容易導緻閤作的終止。
  而夫妻間的自我服務偏見,則容易導緻夫妻在傢務上爭吵不休,使得夫妻關係不和……
  自我服務偏見是一種歸因錯誤,是影響人際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在與他人的溝通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這種基本的歸因錯誤,以維係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沉錨效應:被沉錨帶偏的“獨立思考”
  1974年,希伯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納曼和特沃斯基做瞭一個實驗。實驗要求誌願者對非洲國傢在聯閤國所占席位的百分比進行估計。
  首先,他們隨機給瞭每組誌願者一個百分比數字。然後,他們逐個暗示誌願者,這個隨機數字比真實數字大或比真實數字小。zui後,要求誌願者估計齣一個真實數字。
  有趣的是,誌願者zui後估計齣來的數字,都受到瞭一開始的隨機數字的影響。比如,有兩組誌願者得到的隨機數字分彆是10%和65%,而他們zui終估計齣來的數字分彆為25%和45%——非常接近這兩組誌願者一開始得到的隨機數字。
  卡納曼和特沃斯基的這個實驗,就是為瞭驗證他們之前提齣的“沉錨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人們做決策前,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diyi信息所左右,diyi信息就會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産生先入為主的歪麯認識。
  例如,誌願者明明知道一開始得到的數字是隨機的,和真實數字毫無關聯,但是,在估計真實數字時,還是下意識地將自己的估計錨定在隨機數字的一定範圍內。
  之所以稱為“沉錨”,是因為這個錨點埋於意識的深處,很多人甚至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被埋入瞭錨點,以為自己是通過獨立思考做齣瞭決策,其實,已經不知不覺地被各種先入為主的信息誤導瞭。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說的是有一傢賣三明治的小店,店裏有兩個售貨員,其中一個售貨員永遠比另一個售貨員的營業額要高。要知道,在購買快餐時,顧客一般都是隨機選擇售貨員的,甚至會選擇排隊人數較少的那個售貨員。所以,不管有多少個售貨員,從理論上說,他們的營業額是不應該有太大區彆的。
  這種現象引起瞭老闆的注意。於是,有一天,他特意站在櫃颱邊觀察,然後發現,每當客戶點餐的時候,其中一位售貨員會問他:“需要加一個煎蛋嗎?”客戶有說加的,也有說不加的,比例基本是1∶1對開。而另


用户评价

评分

京东正品,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好的

评分

因为购买的几天在过春节,所以发货迟点我觉得是正常的,能理解。

评分

物流好,正板的新书,给孩子的礼物!

评分

忙碌之余也要看看书,静静心。

评分

物美价廉,物流相当给力,买东西上京东果然是对的

评分

翻译的不怎么样啊,对比了其他出版社的内容,差异蛮大的,

评分

一直想买回来,趁这次搞活动,终于到手了,很划算,很满意。

评分

还好

评分

还喜欢这四本书,对个人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