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平凡百姓的普通故事
·記錄這個時代的沉浮映像
·摺射現實生活的社會問題
·展示人性深處的精神力量
207幅觸及心靈的視覺影像,
114個關於活著的真實世界。
海報:
在這裏,我們見證瞭關於生活的現實與滄桑。
在這裏,我們見證瞭關於理想的拼搏與堅韌。
在這裏,我們見證瞭關於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在這裏,我們見證瞭關於愛的溫度與力量。
114個關於活著的故事,207幅直擊心靈的新聞紀實攝影。
在這裏,我們與您共同見證一個真實的中國。
騰訊新聞中心《活著》欄目開網絡新聞視覺原創之先河,自2010年5月創立以來,纍計推齣379期紀實圖片故事,題材覆蓋中國各階層人群,反映社會現實。由中國國傢地理圖書部聯手騰訊《活著》欄目,再度推齣同名係列圖書第二冊——《活著·見證》,本書力圖用更專業更精緻的紀實影像作品,講述平凡百姓的普通故事,記錄這個時代的沉浮映像,摺射現實生活的社會問題,展示人性深處的精神力量。
王崴,現就職於騰訊網新聞中心。
《活著》欄目創辦者與責任編輯,主要負責欄目的選題策劃、編輯製作等工作。
欄目創辦至今,已與上百名國內有名攝影師有過成功閤作,並將《活著》運作為中國互聯網知名品牌欄目。
見眾生便是如來
有機會的話,打開一扇窗戶,看看彆人的生命,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多元。
見眾生便是如來,見自我便是如來。
《活著》這本書,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瞭這樣一種沒有分彆、沒有對立的、普世聯結的整體觀念。
相信你在翻開這個冊子的時候,也會有你的體會。而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需要把這一刻的體會,在這個刹那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可能是寫下來,可能是在微博上,或者通過微信與朋友分享,請你一定要做這樣一個功課。
因為當你開始把你意識到的這個東西記錄下來的時候,這個意識就會變得像生命一樣“活著”瞭。也許再過很多年,你的這些記錄和分享被另外一個人感觸到,甚至與你建立某種共鳴的時候,生命和生命之間的聯接,就以這種非綫性的方式完成瞭。
——梁鼕
見證生活的現實
12歲的媽媽
暗命
菜市場我的傢
血色“神香”
愛的分貝
泛舟求學
捕魚者說
班章茶之變
廬劇春鞦
朝花夕拾
稻田保衛戰
返鄉的“城裏人”
大棚裏的夫妻床
海上傢園
鋼筆爺爺
復活生靈
戲江
楊箕村生死錄
锡都留守者
60年,魂兮歸來
民工紀事
破石人
去哪兒養老
童模之惑
沒有身份的群落
懸空的神木
康復之路
浴火後的民辦學校
賣菜女孩的夏天
學費
流浪兒童
中奬給我陽光,溫暖我
無罪釋放
搖晃的財富
恩寜街
見證理想的堅定
“編外教師”冉躍敬
80後堅守大山農村教育
嚮上的80後
冰火人生
高考賭注
殘奧冠軍的逐浪人生
“廣漂”小情歌
京劇守望者
涅槃工廠
繼續,漂泊人生
絲路上的足球之鄉
跪行高考路
浪子歸途
揮舞的不隻是球拍,還有未來
輪迴的信仰
我是二當傢
美麗新世界
挖齣我的豐衣足食
在傢上學
迷笛,新人類的節日
陸良八老
1001個願望
見證生命的無常
被遺忘的時光
抗拆囚徒
後非典型生活
呼吸之痛
黃河撈屍人
慧靈農場
孝子弑母
沉默的肺
手術颱上的生日
誰為我負責
死亡大門
失獨餘悲
他生喚她生
仙女不哭
心生
角膜故事
木裏病人
嶽陽泥石流
山西王傢嶺礦難救援
孕婦之死
再見,癮君子
重癥監護室外的生日祝福
爸爸對不起你
超度
遺棄
雲中漫步
頭七
跑車
失聯的愛
名單
玉樹地震
被雪藏的抗日老兵
被忘卻的150萬
見證愛的力量
愛的“牢籠”
觸不到的孩子
大涼山失依孤兒
相依為命
等愛
媽媽,請把我放下
割皮救女
伴我獨行
姥姥很忙
無媽鄉
你不孤單
陽光下的“艾”
畢節的鼕天
走進乳娘村
驅蚊
康復訓練
誌願者
九旬慈母的使命
洗臉
熱吻
背著愛人去行醫
53年的陪伴
流水綫上的愛情
見證生活的現實
血色“神香”
柳濤 | 攝
福建永春縣達鋪鎮被譽為中國篾香之城,鎮上的製香作坊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製香世傢。永春蒲氏傢族所製的篾香品種繁多,曆經數代,他們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采用瞭科學方法,對原配方做瞭適當調整,增加瞭中草藥的用量,不僅無害,反而有降氣散寒等有益身體健康的作用,因此齣産的篾香號稱“神香”。
愛的分貝
山姆哥 | 攝
2012年11月20日,3歲的王子謙正在接受人工耳蝸的植入手術,整個手術持續瞭兩個小時,醫生在進行之後的縫閤。一個月後,王子謙將迎來“開機”,連接上體外機後,他將第1次清晰地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
人工耳蝸是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是重度以上失聰患者恢復聽覺的有效的治療方法。隻要趕在7歲之前,根據聽力損失情況植入人工耳蝸或者佩戴助聽器,再接受係統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康復率可以達到90%。由於人工耳蝸需要從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等國進口,每颱售價在15萬元以上,加之治療費用非常高,因此對很多貧睏傢庭來說,為失聰的孩子支付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費用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現階段,我國有1.2億人存在聽力障礙,其中聽力語言殘疾者達2 780萬人。7歲以下聽力語言障礙兒童有20萬人,每年還有3萬新生聾兒。
朝花夕拾
莫安琦 | 攝
抬起頭,上海的流光溢彩令人迷醉;低下頭,卻能撿拾到城市角落裏的黃金。上海還有很多傳統弄堂存在,它們隱藏在高樓的腳下,形成瞭上海的城市盆地。至今,弄堂裏的男人還有鬥蟋蟀的傳統,一有比賽,大傢就會熱鬧地聚集在一起觀賽下注,跟賭馬一樣。
如作傢王安憶所描述的:“上海弄堂的感動來自於為日常的情景,是有煙火人氣的感動。”如今老房子正在被拆掉,濃鬱的生活氣息漸漸飄散,能做的,唯有印下一些影像,試圖凝固帶著體溫的記憶。
復活生靈
柳濤 | 攝
標本師高天德正在製作動物標本,零亂的車間猶如廣袤的非洲大草原,飛禽走獸們或仰天咆哮,或憨態可掬,可謂栩栩如生。填充好的動物標本能讓人們更好地觀察它們,而這在動物園和野生環境中是無法做到的。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延,自然界的生態係統不斷地發生變化,甚至遭受破壞,這使得野生動物資源加速滅亡。近年來,各種野生動物保護組織不斷呼籲,人們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不斷增強。把死亡的瀕危動物用科學的方法製作成標本進行保存,以備深入研究之需,這也是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福建省標本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業務量很大,每到狩獵季節,還要雇船去羅源灣打鳥。時至今日,曾經輝煌一時的廈門分公司已不存在,福州總公司、南平、建甌分公司的員工加起來也不足百人。由於種種現實原因,傳統標本製作技術已是青黃不接,麵臨失傳。
……
用鏡頭烙下心痕(作者序)
開辦《活著》欄目的初衷,就是為瞭嚮讀者證明:在新媒體平颱不斷進步的今天,門戶網絡媒體具有自己獨立的思維體係與價值觀,也可以生産高品質的作品。從復製粘貼的荒原,進入精耕細作的沃土。2010年5月1日,欄目第1期“勞動者篇”在騰訊網新聞中心上綫,開紀實影像網絡原創之先河,口號是“用影像衝擊心靈,感受事實的力量”,力圖引導紀實攝影更多地融入普通網友的精神生活。
從第1期開始,我便擔任欄目責任編輯,一直到今天,已經將近4年時間。如今,《活著》欄目纍計推齣378期圖片故事,發錶近萬張圖片、80餘萬文字。
欄目調性本身是偏嚴肅的,集中反映當下民生事件、社會熱點,覆蓋中國各階層人群,宗旨為“專業品質,人本情懷,洞見中國”。要把這個精神力量明白無誤地傳遞給普通網友,並博得他們的廣泛認可和喜愛,唯有在形式和內容處理上下功夫,讓硬邦邦的紀實題材變得有溫度、更親切,甚至通俗易懂。
因此在欄目成立之初就定下“圖片故事”的呈現形式,即每期一組圖片,配翔實的圖片說明,以及一篇攝影師親筆撰寫的拍攝手記,以此來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圖片編排上,以電影剪輯的思路來排列順序、精編圖說,具有起承轉閤之節奏,閱讀起來一氣嗬成。
在題材上,欄目注重選擇貼閤熱點話題,追蹤當下中國人的視覺焦點;在內容上,從宏大背景下的個體切入,深度挖掘人物內心;在品質上,始終堅持優中選精,以媒體業內的高標準要求自己,“無專業不欄目”。
《活著》的主人公可能平凡微小,但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能夠以管窺豹,看到整個大時代的映像,展示人性當中的精神內核,有冰冷,也有溫暖。這種真摯的情感互通能夠勾起讀者共鳴,進而收獲傳播力和影響力。
正義、冷靜、細膩、坦誠——我在心中寫下這四個詞語,描述《活著》欄目的性格。
通俗易讀的形式+觸動人心的內容+專業精良的品質,這三點集閤起來,使得《活著》欄目一經麵世便博得瞭廣大網友的喜愛,創立至今平均每期讀者達數百萬人。
編輯《活著》的過程中,我與上百位攝影師深入閤作,包括投稿、約拍、業務交流等,並與其中很多人成為摯友。我們互相達成瞭一種自然的信任,彼此依賴。網絡平颱的優勢在於受眾麵廣、交互性好,攝影師精心創作的作品可以通過《活著》被上百萬人欣賞並二次傳播,同時通過網友評論等形式看到反饋。所以《活著》欄目是一場百人大戲,凡介入者都在此獲得滿足。
但我大的職業成就感來自於讀者的認同。
很多讀者通過網上評論、微博等形式錶達他們對欄目的看法。曾有讀者發錶評論說:“《活著》欄目是當代社會人心靈的陳述者,能把人們內心深處的感動寫在影像裏,留在記憶中。感謝有你,我很感動!”也有讀者說:“現代人匆忙的步伐常常讓那些寓意深刻的文字行走在消逝中,但影像的力量就在於如閃電般馳騁而過卻烙下心痕的震撼力。”
這從側麵印證瞭《活著》欄目的意義,打破不同人群之間的屏障,給他們看到從未體驗過的真相,這等於開瞭一扇觀察現實的窗。
2013年7月,由中國國傢地理聯閤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網新聞中心齣版的《活著》係列圖書第1冊麵嚮全國發行,在京東等網上書店獲得五星評價,登上攝影類書籍暢銷榜。
幾年的成績證明,《活著》這樣的網絡紀實圖片故事欄目,是有持久生命力的。以後,欄目的風格和價值觀會持續下去,用不加修飾的鏡頭拍攝普通人的故事,關注大時代背景下的微觀個體,摺射這個復雜無比、充滿爭議,卻又具備獨特魅力的當代中國。如果說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影像品質會越來越好,欄目自身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隻有這樣纔能對得起廣大讀者的厚愛,博得專業領域的認可。
接地氣,近民生,替無聲者發聲,助無力者有力。我們努力嘗試,藉助網絡平颱的傳播,反映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活著》欄目大的使命:與您共同見證一個真實的中國。
騰訊《活著》欄目責任編輯王崴
2014年5月13日落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