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珍藏版資治通鑒/(插盒)
原價:498.00元
作者:
齣版社:遼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45132656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
目錄
資治通鑒第一捲
周紀一
資治通鑒第二捲
周紀二
資治通鑒第三捲
周紀三
資治通鑒第四捲
周紀四
資治通鑒第五捲
周紀五
資治通鑒第六捲
秦紀一
資治通鑒第七捲
秦紀二
資治通鑒第八捲 資治通鑒第一捲
周紀一
資治通鑒第二捲
周紀二
資治通鑒第三捲
周紀三
資治通鑒第四捲
周紀四
資治通鑒第五捲
周紀五
資治通鑒第六捲
秦紀一
資治通鑒第七捲
秦紀二
資治通鑒第八捲
秦紀三
資治通鑒第九捲
漢紀一
資治通鑒第十捲
漢紀二
資治通鑒第十一捲
漢紀三
資治通鑒第十二捲
漢紀四
資治通鑒第十三捲
漢紀五
資治通鑒第十四捲
漢紀六
資治通鑒第十五捲
漢紀七
資治通鑒第十六捲
漢紀八
資治通鑒第十七捲
漢紀九
資治通鑒第十八捲
漢紀十
資治通鑒第十九捲
漢紀十一
資治通鑒第二十捲
漢紀十二
資治通鑒第二十一捲
漢紀十三
資治通鑒第二十二捲
漢紀十四
資治通鑒第二十三捲
漢紀十五
資治通鑒第二十四捲
漢紀十六
資治通鑒第二十五捲
漢紀十七
資治通鑒第二十六捲
漢紀十八
資治通鑒第二十七捲
漢紀十九
資治通鑒第二十八捲
漢紀二十
資治通鑒第二十九捲
漢紀二十一
資治通鑒第三十捲
內容提要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捲本編年體史書,共294捲,曆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曆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傢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傢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錶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錶現。
《資治通鑒》全書共294捲,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淮南為止。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齣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曆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占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
《資治通鑒》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史,是一部曆代王朝的興衰史,是一部發人深省的社會史和思想史。資治,資治,資乎治道,關乎民生。不讀《資治通鑒》你就不懂中國政治。
文摘
宋神宗熙寜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寜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禦史颱,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瞭294捲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瞭16個朝代1362年的曆史,曆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錶》中說:“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鏇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齣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曆史著作,曆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瞭國傢統一,恢復和發展瞭社會經濟,繁榮瞭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禦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誌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齣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誌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睏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彆是曆史學傢,如歐陽修、司馬光、範祖禹等,往往麵對現實而迴顧曆史,企圖總結曆史經驗教訓,藉鑒曆史,為瞭有資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齣,最具代錶性。它是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作者介紹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傢,史學傢,文學傢。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齣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後改君實,原號迂夫,後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鞦左氏傳》。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宋英宗(趙曙,1032-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熙寜(1068-1077)初拜翰林學士、禦史中丞。
北宋熙寜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齣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禦史颱,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後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我國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捲,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傢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韆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麵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