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字鬼纔”馬伯庸成名代錶作
2.齣版十年初心修訂,重新填寫曆史“可能性”
3.史書不會記錄這些事件,也不會留下他們的名字
4.暗流與洪流, 危機與逃亡,疑竇與謀殺
三國時代秘密情報戰綫上的生死角逐
暗流與洪流, 危機與逃亡,疑竇與謀殺
三國時代秘密情報戰綫上的生死角逐
諸葛亮北伐期間,一名強悍而狡猾的間諜潛入蜀漢腹心。
蜀漢靖安司聞訊而動,鋪下天羅地網。
一場驚心動魄的情報戰爭,
在不被曆史記錄的黑暗中拉開序幕……
作傢。人民文學奬、硃自清散文奬、銀河奬得主,有“文字鬼纔”之譽。
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曆史文學創作的譜係”,“文字風格充滿奇趣”。
代錶作:《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草原動物園》
序章_1
第一部
漢中十二天
第一章?潛伏與忠誠_006
第二章?忠誠與犧牲_014
第三章?犧牲與陰謀_024
第四章?陰謀與行動_036
第五章?行動與調研_047
第六章?調研與信仰_060
第七章?信仰與衝突_071
第八章?衝突與意外_085
第九章?意外與愛情_096
第十章?愛情與圈套_109
第十一章?圈套與對弈_120
第十二章?對弈與對決_132
第十三章?對決與結局_144
間 奏
一個益州人在武昌
第一章?結局與開始_160
第二章?開始與遠行_173
第三章?遠行與暗流_185
第四章?暗流與洪流_197
間奏?尾聲_208
第二部
秦嶺的忠誠
第一章?洪流與危機_214
第二章?危機與逃亡_227
第三章?逃亡與迴歸_238
第四章?迴歸與清理_251
第五章?清理與盤問_263
第六章?盤問與疑團_273
第七章?疑團與疑竇_287
第八章?疑竇與謀殺_293
第九章?謀殺與傢庭_302
第十章?傢庭與友情_310
第十一章?友情與仇恨_320
第十二章?仇恨與戒嚴_328
第十三章?戒嚴與追擊_338
第十四章?追擊與坦白_350
第十五章?坦白與真相_364
第二部?尾聲_372
後記_373
新後記_377
四月二十四日,荀詡到任武昌的第七日。
荀詡在太陽剛升至天頂的時候從敦睦館走齣來,朝著城裏繁華的硃雀區步行而去。他今天穿瞭一身不起眼的淺黃色短袍,並按照吳人的習慣將胸襟解開一半,兩邊朝襯裏各摺過去一寸;這是因為江東天氣已經轉暖,將胸襟解開保持風氣暢通,人不容易齣汗。他用一條束在腰間的布帶將袍子的下擺紮起來,這樣行走起來更加靈活。
從一齣門,荀詡就注意到敦睦館對麵的槐樹下有兩個農夫裝束的人從地上站瞭起來,遠遠地在他後麵跟著。他知道這兩個人是東吳派來監視自己的,所以心中毫不驚訝,麵色如常地繼續沿著大街緩步而行;針對敦睦館人員的監視早就是一個雙方心照不宣的秘密。張觀甚至告訴他萬一在武昌城裏迷瞭路,還可以找這些形影不離的跟蹤者問路。
張觀還告訴荀詡一件趣事:曾經有一次館內的一名書吏外齣辦事,辦事地點與其中一名跟蹤者的傢相鄰。那名不幸的跟蹤者在監視途中正好見到自己的老婆與彆的男人偷情,一時沒控製住情緒衝進去捉奸,兩個人撕打起來,反而被那名書吏勸解並報瞭官。這件事讓吳國情報機構一直麵上無光。
從宣陽門附近的敦睦館嚮南走到武昌內河的硃雀門一共有五裏路,這段街道被稱為禦苑路。這條路兩側多為東吳官署與駐軍營地;當禦苑路到達硃雀門以後,依著內河的走勢左右伸齣兩個分支,形成長貞與衢塘兩個商業區與居民區。那裏是武昌繁華的地區。
荀詡順著禦苑路不緊不慢地走著,越靠近硃雀門街上就越繁華,行人商販以及過往的車馬也越來越多。那兩名跟蹤者仍舊不遠不近地跟在後麵,每次荀詡迴頭,他們就立刻轉過臉裝作朝兩側的店鋪看去的樣子。
“很拙劣。”荀詡暗自評價,同時覺得有些不耐煩,決定把這兩個討厭的傢夥甩掉。於是他加快瞭腳步,這讓跟蹤者有些驚慌,不由得也緊跟瞭上去,這一下讓他們的跟蹤徹底暴露。荀詡迴過頭去,笑眯眯地衝他們揮瞭揮手,飛快地在前麵路口嚮右轉去。
兩名追蹤者大吃一驚,連忙也緊跟上去。他們看到荀詡的背影在一傢織錦鋪前晾著的錦衣之間閃瞭一下就消失瞭,急忙粗暴地推開身邊的行人,邁開大步窮追不捨。恰好這時候一名吳國官員的隊伍從街道的另外一頭馳道開瞭過來,整個隊伍長約六十步,兩名高舉五色木棍的儀式兵走在前頭,兩側手持皮鞭的騎兵喝令行人讓開,官員的大轎子則在隊伍中間。
武昌的禦苑路中央為青磚鋪就,是皇帝與官員齣行時專用的馳道。道路兩旁種有槐樹,還有深兩三尺寬兩尺的兩排禦溝以分隔兩側平民通道與馳道。荀詡算準時機,趕在官員隊伍通過街口之前的一瞬間飛快躍過禦溝,衝到瞭街道對麵,他靈活的裝束幫瞭大忙。跟蹤者發現瞭他,但是已經晚瞭,儀仗隊伍恰好開到瞭他們與荀詡之間。他們企圖也跳過禦溝順著馳道衝過去,但立刻就被護衛的騎兵用鞭子抽瞭迴來,疼得齜牙咧嘴。
等官員的隊伍走過馳道以後,街道對麵的荀詡已經消失瞭。兩個跟蹤者麵麵相覷,站在原地愣瞭一陣,然後悻悻地轉身離開。
“這不太正常……”
躲藏在對麵酒傢二樓的荀詡居高臨下地望著他們離去,覺得不可思議。在雙方都瞭解彼此存在的前提下,跟蹤者的目的不再是秘密追蹤目標,而是明白無誤地緊貼著目標,阻止目標進行任何情報交易或者秘密活動。換句話說,這類跟蹤者不會在意自己被發現與否,他們工作的重點就是緊跟目標,時刻給予其壓力。
而眼前這兩名跟蹤者卻在短暫的失利後就撤退瞭,這實在不正常。按照常理,他們應該立刻嚮街道的兩頭跑去以確認目標沒有跟丟,或者呼喚後援小組進入這一側街邊的店鋪尋找目標蹤跡。
是他們不夠專業,還是……
荀詡一邊想著一邊走下酒樓,從後門溜瞭齣去。他看看周圍沒有可疑的人,輕車熟路地繼續朝前走去。在過去的幾天裏,他已經將武昌的地圖記得滾瓜爛熟,自己也實地蹚過幾次,現在根本無須嚮導就可以行動自如。
他穿過兩條小巷,迴到瞭苑路主街之上,並嚮右邊的衢塘區轉去,和許多平民擠在一堆。一路上各式各樣的店鋪很多,荀詡饒有興緻地不時駐足觀望,有時候還與賣東西的小商販交談幾句,看起來他似乎真的隻是來逛街罷瞭。他路過一傢銅鏡鋪,鋪子老闆為瞭招徠生意,用絲綫將幾麵有三尺多寬的銅鏡懸在鋪子外麵當幌子,明晃晃的,格外醒目。荀詡似乎對這些銅鏡十分有興趣,他停下腳步湊近這幾麵銅鏡看瞭一陣,忽然笑瞭
新 後 記
距離《風起隴西》的寫作和齣版已經過去十年瞭。
我至今還記得當初動筆寫這部小說的情景。那是一個夏天,當時我住在廣州花都,正在過暑假。我的床邊攤放著陳壽的《三國誌》和福賽斯的幾本小說。那時候我雖然已經嘗試著寫點東西,但是都很短,正經的長篇小說還從來沒碰過。
我百無聊賴,幾本書輪番著看,有點睏。在迷迷糊糊中,這些書交疊到瞭一起,我的腦子一個激靈:如果把陳壽和福賽斯閤而為一呢?在一開始,我覺得這是個荒唐的念頭,可從來沒人這麼乾過。但立刻轉念一想,正是因為沒人乾過,這件事纔有意義呀。
於是我簡單地構思瞭一個故事,試著寫瞭幾段,發現很酷,然後興高采烈地寫瞭下去。前幾章一氣嗬成,茶飯不思。那種瘋狂而愉悅的體驗,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風起隴西》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不過它是真正屬於我的開山之作,從那時候起,我發現在曆史縫隙中,有許許多多可能性可以挖掘,這些猜想未必是真的,但值得用想象去填補——我把它稱為“曆史可能性”寫作,即在不改變曆史的前提下,以一個全新的現代視角去詮釋。戴著鐐銬跳舞,而且是戴著老式鐐銬跳現代舞。
在接下來的寫作生涯裏,我一直朝著這個方嚮努力,把“曆史可能性”小說這個概念發揚下去。究其濫觴,可以說就是源自這本不太成熟的作品。
這次修訂,我在結構上並沒有做調整,主要是改動一些錯誤和文字風格。比如我在初版裏故意使用瞭翻譯體的文風以及大量現代詞匯,故意造成一種強烈的違和感。這是當年的惡趣味,我決定保留它的原汁原味,但是對一些特彆中二且毫無必要的詞句,都做瞭調整,讓它看起來更正常一些。
除瞭風格之外,還有一些史實方麵的錯誤。初版裏我把漢中寫成陝北那樣的黃土高原,後來我實地去考察瞭一圈,纔知道那裏分明山清水秀;還有,我原來以為諸葛亮在漢中的治所是南鄭,後來纔知道他大部分時間是待在沔縣。
我在書中屢屢提及喝茶這個動作,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漢代可沒有泡茶的喝法。我還在書裏讓角色們張口閉口稱“×大人”,其實這種尊稱,要到宋元纔見到雛形。Z可笑的是,我還讓書中角色吃到瞭地瓜,那分明是明代纔引進的作物。
重新修訂是個有趣的過程,就像是重新麵對那個年輕的自己。除瞭感懷之外,我還要努力壓抑怒火,用現在的標準來看,當年的自己就是一個標準的熊孩子,文字信馬由繮,肆意妄為,真想給他一拳吼一句:“給我好好寫東西,不要鬍鬧啊!”
時光是追不迴來的,但是文字可以。這次修訂,權當是一次返老還童吧。對我是這樣,希望對你們也是
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古代哲思與科技交織的科幻小說,簡直是腦洞大開的一次奇妙旅程。它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虛擬世界,其邏輯嚴謹到令人發指,每一個技術設定的鋪陳都像是嚴謹的數學推導,而不是憑空想象。更精彩的是,作者並未將重點放在炫酷的特效和簡單的正邪對決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存在”的本質和“自由意誌”的邊界。主角們在一次次代碼重構和信息洪流中掙紮,試圖找迴遺失的人性火種。那種在冰冷的數據流中尋找溫暖的渴望,深深地觸動瞭我。我常常停下來,思考書中所提齣的那些尖銳問題:當機器可以完美模仿情感時,我們如何定義“真實”?這種探索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齣瞭普通賽博朋剋作品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哲學思辨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信息時代”的理解都被重新校準瞭,那種智力上的愉悅感是無與倫比的。
评分那套關於戰國時期謀士群像的非虛構作品,實在令人嘆服。作者顯然做瞭極其紮實的考據工作,大量的史料引用和旁證分析,讓原本模糊不清的曆史細節變得清晰可見。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諸子百傢的言論,而是將這些思想傢置於具體的政治博弈和權力更迭的大背景下進行剖析。讀來最大的感受是“真實感”——沒有美化,沒有煽情,隻有赤裸裸的利益計算和生存法則。尤其是對幾位以“智”著稱的謀士,如何周鏇於不同君主之間,如何用言語和策略撬動國傢命運,描寫的入木三分。我特彆喜歡作者敘述中那種冷靜剋製的筆調,它使得那些驚心動魄的權謀鬥爭更顯其深刻與殘酷。這本書適閤那些對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有深度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的視角,遠比中學曆史課本要豐富和立體得多。看完後,對那個時代“士”的生存狀態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评分剛讀完那部講述大唐風雲的史詩巨著,掩捲長思,心中波瀾壯闊。作者筆下的長安,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呼吸著的古都。從初唐的雄心勃勃,到盛唐的烈火烹油,再到後期的暗流湧動,每一個轉摺都處理得細膩而富有張力。尤其對幾位關鍵人物的刻畫,簡直入木三分,他們的決策、掙紮與最終的宿命,如同曆史的洪流裹挾著個體命運,讓人讀來唏噓不已。書中對於官場傾軋、權謀鬥爭的描摹,遠非一般通俗小說所能比擬,那種層層剝開的智慧與深沉,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曆史功底和對人性的洞察。讀完後,我仿佛親自踏足瞭那個黃金時代,感受到瞭盛世之下的隱憂,也品味到瞭曆史的厚重與蒼涼。這本書不僅僅是講故事,更像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辯論課,引人深思,迴味無窮。我願意給它最高的贊譽,因為它成功地讓曆史活瞭過來,讓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最真實、最復雜的麵貌。
评分這是一部令人不安,但又無法釋捲的黑暗奇幻小說。作者構建瞭一個充滿蒸汽、腐敗與超自然力量交織的世界,那氛圍感營造得極其到位,彌漫著一種工業革命初期的壓抑與怪誕。故事圍繞著一場被禁錮的儀式和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異類”展開。不同於傳統的魔法設定,這裏的力量來源於古老的契約和無序的獻祭,每一次施法都伴隨著巨大的道德代價。最引人注目的是角色的復雜性——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灰色地帶掙紮求生。我對主角團如何在那種腐朽的體製下,試圖燃起一絲反抗的火苗的過程深感著迷。那種在絕望中爆發齣的微小希望,被作者寫得既沉重又充滿瞭宿命感。讀完後,我需要時間來清理思緒,因為它帶來的衝擊力太強,成功地將我帶入瞭一個完全陌生的、充滿魅力又極其危險的想象空間。
评分我剛剛看完的一本現代都市情感小說,風格極其清新自然,像是夏日午後一杯冰鎮檸檬水,解渴又帶著一絲微酸的驚喜。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對“日常”的捕捉。沒有宏大的陰謀,沒有跌宕起伏的意外,主角們的生活瑣事——一次失敗的約會、一次與室友的爭執、一份得來不易的工作機會——都被細膩地描繪齣來。作者的文字很有畫麵感,你幾乎能聞到咖啡館裏飄齣的烘焙香氣,感受到深夜寫字樓裏疲憊的疲憊。那些關於成長、關於迷茫、關於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保持本真的探討,都融入在看似平淡的對話和內心獨白裏。它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陪伴讀者一起經曆這段“摸索期”,這種陪伴感是很多大製作作品難以給予的。對於身處相似人生階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會帶來強烈的共鳴,讓人在笑中帶淚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