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職業理念 第一節教育觀/2 高頻考點提要/2 高頻考點速記/2 一、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2 二、國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5 三、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8 四、素質教育觀的運用/11 第二節學生觀/13 高頻考點提要/13 高頻考點速記/13 一、“人的全麵發展”的思想/13 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15 三、教育公正——“以人為本”的實現準則/21 第三節教師觀/24 高頻考點提要/24 高頻考點速記/24 一、中學教師職業的認識/24 二、中學教師專業發展/34 三、中學教師的專業素養/49 考點強化練習/54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規 高頻考點提要/62 高頻考點速記/62 一、原則方針類/62 二、承擔責任類/75 三、負責部門類/77 四、特殊要求類/80 五、財政投入類/87 六、案例分析類/89 七、權利義務類/94 考點強化練習/99 第三章教師職業道德 第一節中學教師職業道德/106 高頻考點提要/106 高頻考點速記/106 一、教師職業道德/106 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108 第二節教師職業行為/112 高頻考點提要/112 高頻考點速記/112 一、教師職業行為規範解讀/112 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處理好的幾大關係/115 考點強化練習/120 第四章文化素養 第一節教師的曆史與傳統文化素養/126 高頻考點提要/126 高頻考點速記/126 一、中國古代曆史/126 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137 三、世界曆史/147 四、中國傳統文化知識/154 第二節教師的科學素養/173 高頻考點提要/173 高頻考點速記/173 一、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173 二、我國近現代科技成就/178 | 三、外國主要科技成就/180 第三節教師的文學素養/185 高頻考點提要/185 高頻考點速記/185 一、外國文學/185 二、中國古代文學名傢名著/209 三、中國現代文學名傢名著/225 第四節教師的藝術鑒賞素養/232 高頻考點提要/232 高頻考點速記/232 一、繪畫/232 二、文字和書法/238 三、雕塑/241 四、手工藝/243 五、建築/246 六、園林藝術/248 七、音樂/250 八、中國戲麯/256 考點強化練習/260 第五章教師基本能力 第一節信息處理能力/266 高頻考點提要/266 高頻考點速記/266 一、Word文字處理軟件/266 二、Excel電子錶格/271 三、PowerPoint演示文稿/277 第二節邏輯思維能力/282 高頻考點提要/282 高頻考點速記/282 一、概念與命題/282 二、直言命題的對當關係/287 三、復言命題及其推理/290 四、智力推理/293 五、類比推理/301 六、圖形推理/305 七、數字推理/307 第三節閱讀理解能力/311 高頻考點提要/311 高頻考點速記/311 一、閱讀材料分析題題型介紹/311 二、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義/312 三、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14 四、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320 五、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24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325 七、根據上下文閤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327 第四節寫作能力/334 高頻考點提要/334 高頻考點速記/334 一、教育寫作概述/334 二、議論文寫作/337 三、記敘文、散文寫作/343 四、素材積纍/344 五、曆年真題及範文/349 考點強化練習/356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370 |
《2018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綜閤素質教材高頻考點速記教材中學》本書濃縮瞭綜閤素質(中學)的常考知識點,幫助考生抓住考試重點和難點,直擊核心考點。具體來說本書有如下特色:
本書特色一:緊扣大綱,突齣重點。本書立足於考試大綱,緊密結閤真題題型和考點,符閤考情,有針對性。
本書特色二:體例科學,直擊考點。為瞭方便考生學習、鞏固知識點,正文中設置考題再現,章節後更有考點強化練習方便考生自我檢測。
本書特色三:精巧實用,攜帶方便。本書小開本設計方便考生利用零碎時間隨時記憶,用彩色標注重點內容,方便考生有針對性記憶。
《2018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綜閤素質教材高頻考點速記教材中學》依照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大綱,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發團隊認真分析和研究瞭綜閤素質(中學)的考試內容和考查趨勢,編寫瞭這本有針對性的高頻考點速記教材。
本書濃縮瞭綜閤素質(中學)的高頻考點,內容包括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文化素養、教師基本能力五章知識。在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中附有考題再現,在重要章節後設置瞭考點強化練習題,幫助考生直接瞭解真題考點並能隨時進行自檢自測。第一章?職業理念
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觀、學生觀及教師觀,要求考生能依據國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評判教育現象,能夠針對我國中學教育職業理念中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內容主要以客觀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需重點掌握在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理解“以人為本”的含義,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以學生的全麵發展為本。
節?教育觀
高頻考點提要
1.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2.國傢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高頻考點速記
一、素質教育觀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觀
教育觀是人們對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體地說,教育觀就是人們對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屬性和相互關係的認識,還有人們對教育與其他事物相互關係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齣的對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麵的看法。
(二)素質教育觀
1.定義
素質教育觀是與應試教育觀相對的一種教育觀,是把教育活動目的指嚮“素質”——人的全麵素質的教育觀。素質教育觀認為,教育活動應當指嚮人的整體的、全麵的素質發展,使人的整體品質、全麵素質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質及後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全麵發展。
2.內涵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公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麵嚮全體學生的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教育
全麵發展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的有機結閤,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麵的全麵發展。
【2015年上半年中學真題】班主任馬老師常對學生說:“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社會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隻會死讀書的‘呆子’。”這錶明馬老師具有()。
A.開拓創新的理念
B.素質教育的理念
C.自主發展的意識
D.因材施教的意識
【答案】B。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立足於人的個性的教育。它在承認人與人在個性上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從差異齣發,以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實質上是一種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人纔,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
3.外延
素質教育是連貫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教育活動。素質教育不是對特定階段、特定學校提齣的要求,而是對各級各類學校提齣的要求。
【2013年下半年中學真題】下列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麵性的是(??)。
A.促進學生專業發展B.尊重學生個性發展
C.教育麵嚮全體學生D.引導學生協調發展
【答案】A。解析:素質教育觀的內涵要求素質教育是麵嚮全體學生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促進學生專業發展”隻強調瞭某一方麵的發展,存在片麵性。
二、國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1.麵嚮全體
我們國傢實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方針,就是麵嚮全體適齡學生,讓每一個適齡的學生都能進到學校裏來,進到班級中來。麵嚮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在天賦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展。
2.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麵全麵發展,這是我們黨和國傢的教育方針。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把這個方針貫徹好、落實好,在這方麵不能有任何放鬆。
【2016年下半年中學真題】某校的校訓是“卓越立於全麵,廣博産生精專”。這體現的教育理念是()。
A.開拓創新B.全麵發展
C.自主發展D.因材施教
【答案】B。
3.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國的基礎教育在能力培養上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知識是重要的,但是知識不能限製人們的思維空間,而應該成為人們進一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發展能力的基礎。我們應該把知識融入人的認知結構中。因此,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對素質教育來說尤為重要。
【2017年上半年中學真題】為瞭改變學生從課本中找“標準答案”的習慣,劉老師經常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自由討論,探索答案。同事馬老師對劉老師說:“你這樣做會使學生思維太發散,也浪費時間,將來考試肯定會吃虧的。我從不這樣做!”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馬老師的說法閤理,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B.劉老師的做法得當,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C.馬老師的說法欠妥,不利於維持課堂教學秩序
D.劉老師的做法欠妥,不利於保證正常教學進度
【答案】B。
4.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要想有所創新,必須以主動性的發揮為前提,真正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弘揚主動精神。這就要求教師要進行啓發式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思考,鼓勵學生存疑、求疑,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5.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教是為瞭不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不僅給學生知識,更要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的基礎教育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為實施素質教育創造條件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基礎。樹立素質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條件。
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麵的係統工程。隻有政府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體,纔能綜閤各方麵的社會力量,統籌各種資源,為推進素質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課程改革提齣瞭六項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嚮,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閤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閤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閤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閤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彆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傢、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優化結構,建設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要提高教師的綜閤素質,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①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②提高教師的師德素養;
③強化教師在職進修製度,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待遇,優化學校管理。
(三)將教育目的落實到教學之中
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zui基本要求是把教學目的的實現落實到每一堂課,乃至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四)教學內容要與生活實際緊密結閤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五)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提齣“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閤作的能力”。
除此之外,還要加強領導,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開創素質教育的新局麵。必須切實加強黨和政府的領導,根本上要靠法治、靠製度保障,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大教育投入等。
四、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區彆
受升學考試的影響,當前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阻礙瞭素質教育的推進。素質教育觀與應試教育觀存在著巨大差彆。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差彆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
教育對象主要麵嚮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麵嚮所有學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産勞動教育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産勞動教育全麵進行
能力培養隻重視技能訓練,忽視能力培養重視各種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復訓練為主,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啓發式、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學生評價篩選性評價,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唯一標準發展性評價,評價方式多元,評價主體多元
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較難,過於偏重學科體係,忽視綜閤性及應用性內容,存在著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忽視實踐等問題降低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弱化學科體係,重視綜閤,教學內容結閤學生經驗、聯係實際
教育著眼點局限於學校注重發展性,終身教育,終身學習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障礙
素質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素質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誤區二:素質教育就是要學生什麼都學、什麼都學好;
誤區三:素質教育強調減負,就是不給學生留作業;
誤區四:素質教育就是不要考試,特彆是百分製考試;
誤區五:素質教育會影響升學率。
第二節?學生觀
高頻考點提要
1.“以人為本”的學生觀;2.有差異學生的共同發展;3.構建良好師生關係。
高頻考點速記
一、“人的全麵發展”的思想
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思想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
(一)人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