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5
我和你 反思西方現代哲學 人生哲學 哲學入門基礎書籍 西方近代哲學 馬丁 布伯 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我和你 | ||
定價 | 58.00 | |
齣版社 | 浙江人民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7年06月 | |
開本 | 32開 | |
作者 | 馬丁?布伯 | |
裝幀 | 精裝 | |
頁數 | ||
字數 | ||
ISBN編碼 | 9787213081125 | |
重量 | 372 |
目錄
譯者前言
第壹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後記
參考文獻
德漢術語對照索引
在綫試讀1.
世界,對人來說有兩重。因為人的態度有兩重。
人的態度有兩重。因為人能說的基本詞有兩重。
基本詞不是單個的詞,而都是一對詞。
一個基本詞是“我-你”(Ich-Du)這一對詞。
另一個基本詞是“我-它”(Ich-Es)這一對詞。把當中的“它”換成“他”或者“她”,這個基本詞的意思不會受到影響。
所以,人的“我”也有兩重。
畢竟,基本詞“我-你”裏的“我”,基本詞“我-它”裏的“我”,是不一樣的。
2.
基本詞並不是把大概已然在基本詞之外存續的某個東西講齣來。[反倒是,]基本詞被說瞭,就締造瞭一個存續。
基本詞是用生命說的。
說瞭“你”,“我-你”這一對詞的“我”就也一起說瞭。
說瞭“它”,“我-它”這一對詞的“我”就也一起說瞭。
“我-你”這個基本詞隻能用整個的生命說。
“我-它”這個基本詞不可能是用整個的生命說的。
3.
哪有什麼自在的我,隻有基本詞“我-你”的“我”、基本詞“我-它”的“我”。
當人在說“我”的時候,就是在說那兩個“我”裏的一個。
當人在說“我”的時候,其所想到的那個“我”就在這裏,當人在說“我”的時候。
就算說的是“你”或者“他”,總還是有一個 “我”在這裏,或屬於其中的一個基本詞,或屬於其中的另一個基本詞。
有“我” 、說“我”,其實是一迴事。說“我”、說的是[[那兩個]]基本詞裏的某一個“我”,也是一迴事。
誰說瞭一個基本詞,就走進瞭那個詞,站在那裏。
4.
人之為生命(Menschenwesen),其生活並不就是一攬子及物動詞。並不就是一些要以什麼為對象的具體活動。我注意到瞭什麼。我感覺到瞭什麼。我想到瞭什麼。我想要什麼。我覺察到瞭什麼。我在思考什麼。所有這些,又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並不就是人成其為人的那種生活。
所有這些,又或者諸如此類的東西,建造起來的是一個“它”的王國。
至於“你”的王國,則有另外的依托。
5.
誰說瞭“你”,誰就沒有在把什麼東西當成對象。所謂有什麼東西在,往往意味著還有彆的什麼東西在,每一個“它”都挨著另一個“它”,之所以有“它”,就是由於“它”挨著彆的一些東西。但哪裏說的是“你”,那裏就並不是有什麼東西在。“你”不挨著誰。
誰說瞭“你”,誰就並沒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但是,[[那個誰]]已站在聯係裏。
6.
有人說,人在感受人的世界。此話怎講?人在事物的錶麵滑行,、感受。人就是這樣對事物的性質有瞭認識,有瞭感受。人在感受事物具有的東西。
但把世界帶給人的,並非隻有感受。
感受帶給人的,隻是一個盡是“它”、“它”、“它”,盡是“他”、“他”、“她”、“她”、“它”的世界。
我在感受什麼東西。
哪怕在“外麵的”的感受之外,再加上“裏麵的”的感受,也不會有什麼不一樣,還是斷不瞭,人這個種類總是願意對死亡的奧秘避而不談。裏麵的事物像外麵的事物一樣,不過是事物當中的又一種事物而已!
我在感受什麼東西。
哪怕在“公開的”的感受之外,再加上“秘密的”的感受,還是不會有什麼不一樣,那是自鳴得意的智慧。在事物裏麵發現瞭深藏的東西,卻隻許加入的人知道,把鑰匙擺來弄去!噢,沒有瞭奧秘,還談什麼保密!噢,故弄玄虛!都是“它”,“它”,“它”!
進行感受的人,並沒有深入到世界裏。所謂感受,都是“在他的裏麵”,並非在他與世界之間。
世界也沒有深入到感受裏。世界被感受瞭,但沒有被在意。世界並沒有做什麼事情以被在意,當然就遇不上誰是在意它的。
7.
[[一個]]作為感受的世界,屬於基本詞“我-它”。基本詞“我-你”,則締造瞭[[一個]]聯係的世界。
8.
聯係的世界,涉及三個疆域。
*個:自然的生活。聯係在黑暗中迴響,不能說話交流。造物在我們麵前遊來晃去,卻沒有能力走到我們身邊,我們對它們“說你”(Dusagen),說話卻是[[它們的]]的一道門檻。
第二個:人的生活。聯係是公開的,可以說話交流。我們送齣一個“你”,接受一個“你”。
第三個:靈性的生命性層麵的東西的生活。聯係藏在雲裏,但能露齣來,不說話,但能讓人說話。我們沒瞧見有“你”,卻覺察到有誰在喊我們,然後我們就迴答瞭——我們創作,我們思考,我們做事情。我們用我們的生命把基本詞說瞭齣來,不可能是我們的嘴說“你”。
我們怎麼做纔能把不說話的東西帶到基本詞的世界裏?
在每一個疆域,我們透過每一個齣現在我們眼前的東西都看到瞭永恒的“你”的衣擺,我們從每一個東西裏都感到永恒的“你”在飄動,我們所說的每一個“你”都是在說永恒的“你”,每個疆域各有各的方式。
9.
我考察一棵樹。
我可以想到一幅畫:陽光直射,樹木巋然,或者溫潤的藍天白雲底下,一捧綠意。
我可以體會運動:黏著的樹乾,導管裏奔流不息。樹根汲取,樹葉吞吐,與土壤、空氣*盡地交通——還有那暗處的生長。
我可以歸類到某一科目,當作樣本,考察它的構造、生活方式。
我可以忽視它的這個特彆的樣子,那般刻意地忽視,以至於我會認為它隻是體現瞭某個規律——或是關於各種力量總在角逐,於是力量之間總要分齣一個高低的規律,或是關於具體的成分時而混閤又時而離析的規律。
我可以把它消解成數字,變成純粹的數字比例。
無論以上何種[[考察]],這棵樹都是我的對象,有它的位置、時間期限,有它的方式、性質。
但觀察也可以這樣發生,這可是需要意誌和恩澤的:我在考察這棵樹的時候,被瞭帶瞭進去,同它形成瞭聯係,這棵樹便不再是“它”。一股“一對一”(Ausschließlichkeit)的力量,把我逮住瞭。
這並不意味著我需要放棄某種考察方式。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為瞭能夠看到一點什麼而*要不看的,沒有什麼知識是我該遺忘的。以上種種,畫、運動,科目、樣本,規律、數字,這時已融到一起,哪裏分得齣彼此。
樹的*這時已融到一起,樹的形狀、樹的力學,樹的顔色、樹的化學,樹與地裏的養分會談,、樹與天上的星星會談。[[樹裏的]]的*成瞭一個整體。
樹不是印象,不是我的錶象的遊戲,不是一種在調節情緒方麵有用處的東西。它在我麵前現身(leiben),同我來往,我也同它來往,隻是——來往的方式不太一樣。
彆把聯係的真諦弄得索然無味。聯係是相互。
這樹會不會也有意識,像我們的意識那樣?這件事情,我反正沒有感受。然而你們,難道就因為你們覺得你們能行,就要把不能拆卸成塊的東西拆卸成一塊塊?我遇見的,不是樹的魂,不是樹的“精”,而就是樹。
內容介紹《我和你》通過探討“我和你”與“我和它”兩種關係範疇,區分齣經驗世界與關係世界,對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進行瞭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關係存在於兩個能動的主體之間,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而是兩個主動主體的相遇和對話。本書觀點對人文社科各個領域都産生瞭廣泛深刻的影響
在當代中國學人的視野中,有個名字總是若隱若現地在人們的麵前閃過。人們似乎知道他,但似乎又不太瞭解。他就是馬丁·布伯,當代*重要*有影響的猶太宗教哲學傢。布伯的關係本體論是要在西方哲學中重建永恒之你這個維度,他認為隻有這樣纔能尋找到存在意義之源泉,纔能抑製膨脹的自我,纔能正確對待世界。
——孫嚮晨,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院長
1923年,馬丁·布伯發錶瞭他的小書《我和你》。這是本很有趣、很重要的書,他的理論的根據說明瞭他的實存(存在)主義的傾嚮。布伯的思想著重指齣“你”的關係的本源性,而把“你”嚮“他”的轉化視為疏遠化、對象化、客觀化的必然趨勢。“你”的關係纔是基礎的,它是文明的根基,但又是文明所揭示的,是文明所養育、維護的。
——葉秀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布伯所開闢的沉思圖景是如此豐富,至今還如此新穎,以至造成瞭這種可能,使某種意義的視野至少在開始的時候,從開拓者所指示齣的小路的角度,並不總被看到。這就是與事件相遇本身,就是在對話中來自自身的思想噴發,而遠非理智的認知。
——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法國當代*哲學
我和你 反思西方現代哲學 人生哲學 哲學入門基礎書籍 西方近代哲學 馬丁 布伯 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