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學史概論(第3版)
:32.40元
作者:李文林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040312065
字數:
頁碼:442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數學史概論(第3版)》以重大數學思想的發展為主綫,闡述瞭從遠古到現代數學的曆史。書中對古代希臘和東方數學有精煉的介紹和恰當的分析;同時本著“厚今薄古”的原則,充分論述瞭文藝復興以來近現代數學的演進與變革,尤其是20世紀數學的概觀,內容新穎,第三版增添瞭“未來的挑戰”等反映數學新進展的章節。《數學史概論(第3版)》中西閤爐,將中國數學放在世界數學的背景中述說,具客觀性與啓發性。
第三版在內容上進行瞭必要的修訂,全書重點突齣,脈絡分明,並注意引用生動的史實和豐富的圖片,因而適閤於綜閤大學、師範院校各專業的學生作為數學史課程的教材以及研究生選修數學史的參考用書,同時也可供廣大數學工作者和一般科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目錄
0 數學史——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0.1 數學史的意義
0.2 什麼是數學——曆史的理解
0.3 關於數學史的分期
1 數學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1.1 數與形概念的産生
1.2 河榖文明與早期數學
1.2.1 埃及數學
1.2.2 美索不達米亞數學
2 古代希臘數學
2.1 論證數學的發端
2.1.1 泰勒斯與畢達哥拉斯
2.1.2 雅典時期的希臘數學
2.2 黃金時代——亞曆山大學派
2.2.1 歐幾裏得與《原本》
2.2.2 阿基米德的數學成就
2.2.3 阿波羅尼奧斯與圓錐麯綫論
2.3 亞曆山大後期和希臘數學的衰落
3 中世紀的中國數學
3.1 《周髀算經》與《九章算術》
3.1.1 古代背景
3.1.2 《周髀算經》
3.1.3 《九章算術》
3.2 從劉徽到祖衝之
3.2.1 劉徽的數學成就
3.2.2 祖衝之與祖咂
3.2.3 《算經十書》
3.3 宋元數學
3.3.1 從“賈憲三角”到“正負開方”術
3.3.2 中國剩餘定理
3.3.3 內插法與垛積術
3.3.4 “天元術”與“四元術”
4 印度與阿拉伯的數學
4.1 印度數學
4.1.1 古代《繩法經》
4.1.2 “巴剋沙利手稿”與零號
4.1.3 “悉檀多”時期的印度數學
4.2 阿拉伯數學
4.2.1 阿拉伯的代數
4.2.2 阿拉伯的三角學與幾何學
5 近代數學的興起
5.1 中世紀的歐洲
5.2 嚮近代數學的過渡
5.2.1 代數學
5.2.2 三角學
5.2.3 從透視學到射影幾何
5.2.4 計算技術與對數
5.3 解析幾何的誕生
6 微積分的創立
6.1 半個世紀的醞釀
6.2 牛頓的“流數術”
6.2.1 流數術的初建
6.2.2 流數術的發展
6.2.3 (原理》與微積分
6.3 萊布尼茨的微積分
6.3.1 特徵三角形
6.3.2 分析微積分的建立
6.3.3 萊布尼茨微積分的發錶
6.3.4 其他數學貢獻
6.4 牛頓與菜布尼茨
7 分析時代
7.1 微積分的發展
7.2 微積分的應用與新分支的形成
7.3 18世紀的幾何與代數
8 代數學的新生
8.1 代數方程的可解性與群的發現
8.2 從四元數到超復數
8.3 綫性代數
8.3.1 行列式理論
8.3.2 矩陣代數
8.4 布爾代數
8.5 代數數論
9 幾何學的變革
9.1 歐幾裏得平行公設
9.2 非歐幾何的誕生
9.3 非歐幾何的發展與確認
9.4 射影幾何的繁榮
9.5 幾何學的統一
10 分析的嚴格化
10.1 柯西與分析基礎
10.2 分析的算術化
10.2.1 魏爾斯特拉斯
10.2.2 實數理論
10.2.3 集閤論的誕生
10.3 分析的擴展
10.3.1 復分析的建立
10.3.2 解析數論的形成
10.3.3 數學物理與微分方程
11 20世紀數學概觀(Ⅰ)純粹數學的主要趨勢
11.1 新世紀的序幕
11.2 更高的抽象
11.2.1 勒貝格積分與實變函數論
11.2.2 泛函分析
11.2.3 抽象代數
11.2.4 拓撲學
11.2.5 公理化概率論
11.3 數學的統一化
11.4 對基礎的深入探討
11.4.1 集閤論悖論
11.4.2 三大學派
11.4.3 數理邏輯的發展
12 20世紀數學概觀(Ⅱ)空前發展的應用數學
13 20世紀數學概觀(Ⅲ)現代數學成果十例
14 數學與社會
15 中國現代數學的開拓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術語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0 數學史——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篇章
0.1 數學史的意義
0.2 什麼是數學——曆史的理解
0.3 關於數學史的分期
1 數學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1.1 數與形概念的産生
1.2 河榖文明與早期數學
1.2.1 埃及數學
1.2.2 美索不達米亞數學
2 古代希臘數學
2.1 論證數學的發端
2.1.1 泰勒斯與畢達哥拉斯
2.1.2 雅典時期的希臘數學
2.2 黃金時代——亞曆山大學派
2.2.1 歐幾裏得與《原本》
2.2.2 阿基米德的數學成就
2.2.3 阿波羅尼奧斯與圓錐麯綫論
2.3 亞曆山大後期和希臘數學的衰落
3 中世紀的中國數學
3.1 《周髀算經》與《九章算術》
3.1.1 古代背景
3.1.2 《周髀算經》
3.1.3 《九章算術》
3.2 從劉徽到祖衝之
3.2.1 劉徽的數學成就
3.2.2 祖衝之與祖咂
3.2.3 《算經十書》
3.3 宋元數學
3.3.1 從“賈憲三角”到“正負開方”術
3.3.2 中國剩餘定理
3.3.3 內插法與垛積術
3.3.4 “天元術”與“四元術”
4 印度與阿拉伯的數學
4.1 印度數學
4.1.1 古代《繩法經》
4.1.2 “巴剋沙利手稿”與零號
4.1.3 “悉檀多”時期的印度數學
4.2 阿拉伯數學
4.2.1 阿拉伯的代數
4.2.2 阿拉伯的三角學與幾何學
5 近代數學的興起
5.1 中世紀的歐洲
5.2 嚮近代數學的過渡
5.2.1 代數學
5.2.2 三角學
5.2.3 從透視學到射影幾何
5.2.4 計算技術與對數
5.3 解析幾何的誕生
6 微積分的創立
6.1 半個世紀的醞釀
6.2 牛頓的“流數術”
6.2.1 流數術的初建
6.2.2 流數術的發展
6.2.3 (原理》與微積分
6.3 萊布尼茨的微積分
6.3.1 特徵三角形
6.3.2 分析微積分的建立
6.3.3 萊布尼茨微積分的發錶
6.3.4 其他數學貢獻
6.4 牛頓與菜布尼茨
7 分析時代
7.1 微積分的發展
7.2 微積分的應用與新分支的形成
7.3 18世紀的幾何與代數
8 代數學的新生
8.1 代數方程的可解性與群的發現
8.2 從四元數到超復數
8.3 綫性代數
8.3.1 行列式理論
8.3.2 矩陣代數
8.4 布爾代數
8.5 代數數論
9 幾何學的變革
9.1 歐幾裏得平行公設
9.2 非歐幾何的誕生
9.3 非歐幾何的發展與確認
9.4 射影幾何的繁榮
9.5 幾何學的統一
10 分析的嚴格化
10.1 柯西與分析基礎
10.2 分析的算術化
10.2.1 魏爾斯特拉斯
10.2.2 實數理論
10.2.3 集閤論的誕生
10.3 分析的擴展
10.3.1 復分析的建立
10.3.2 解析數論的形成
10.3.3 數學物理與微分方程
11 20世紀數學概觀(Ⅰ)純粹數學的主要趨勢
11.1 新世紀的序幕
11.2 更高的抽象
11.2.1 勒貝格積分與實變函數論
11.2.2 泛函分析
11.2.3 抽象代數
11.2.4 拓撲學
11.2.5 公理化概率論
11.3 數學的統一化
11.4 對基礎的深入探討
11.4.1 集閤論悖論
11.4.2 三大學派
11.4.3 數理邏輯的發展
12 20世紀數學概觀(Ⅱ)空前發展的應用數學
13 20世紀數學概觀(Ⅲ)現代數學成果十例
14 數學與社會
15 中國現代數學的開拓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術語索引
本書在案例分析和史實考證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並非簡單地陳述數學定理或公式,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個重要數學概念或理論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例如,在講述某個幾何學概念的演進時,書中會詳細介紹古希臘時期相關的哲學思想,以及當時社會對幾何知識的應用需求。這種由點及麵的論述方式,讓數學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而是與人類文明的方方麵麵緊密相連。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一些有爭議的數學史實的處理,作者會引用不同的學者的觀點,並進行深入的辨析,展現齣一種客觀公正的學術態度。此外,書中穿插的插圖和圖錶也極具啓發性,它們不僅是對文字內容的補充,更是幫助讀者理解復雜概念的重要工具。這些精心挑選的圖例,讓抽象的數學思想變得更加具象化,也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深度,更在於它所傳遞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學術精神。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數學的發展並非是綫性前進的,而是充滿瞭麯摺、反復和跨領域的交流。通過對數學史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瞭創新是如何在不斷質疑和突破中産生的,也理解瞭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對數學貢獻的重要性。書中對數學傢們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他們的學術成就上,更著重於展現他們麵對睏難時的堅持、他們對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們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這種人文關懷的注入,使得數學史的研究更加立體和深刻。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科學研究的敬畏之心和對人類智慧的贊嘆。它激勵著我去思考,去探索,去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评分這本書在內容編排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性和係統性。作者顯然花瞭很多心思來構建一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理論和曆史發展脈絡,整個過程過渡自然,沒有跳躍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各個數學分支的起源和演變過程的梳理,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的曆史背景、社會需求以及數學傢們的思維方式,使得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變得鮮活起來。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這些生動有趣的細節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也讓我對那些偉大的數學傢們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非常嚴謹,參考文獻的標注也十分詳盡,這對於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價值。整體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學習框架,為理解數學的整體發展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是瞭解數學如何從古至今一步步演進的絕佳讀物。
评分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實在令人驚喜。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是紙張厚實,觸感溫潤,不像有些教材那樣紙質單薄,甚至泛著廉價的光澤。封麵設計也相當大氣,色彩搭配和字體選擇都顯得非常專業,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打開書頁,排版布局清晰明瞭,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讀起來一點也不費眼。即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一提的是,裝訂非常牢固,每一頁都縫閤得嚴絲閤縫,翻頁時沒有任何鬆動感,這對於經常翻閱的學術書籍來說至關重要,能保證其長久的保存價值。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之處的處理,比如頁碼的標注清晰可見,章節的劃分和標題的設置也都非常閤理,讓人一目瞭然。書本的尺寸也恰到好處,既不會太大以至於不方便攜帶,也不會太小而影響閱讀體驗。總而言之,從這本書的物質呈現來看,齣版社在印刷、裝幀和設計上的投入是實實在在的,足以體現其對學術著作的尊重,也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作者的敘述流暢自然,用詞精準,避免瞭空泛的套話和艱澀的術語堆砌。即使是對於一些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作者也能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類比來解釋,讓普通讀者也能領會其精髓。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數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時所采用的敘事方式,仿佛將我帶迴瞭曆史現場,親眼見證瞭那些劃時代的思想是如何誕生和傳播的。書中的一些段落寫得非常有文采,讀起來如同品味一篇優美的散文,讓人在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美的享受。這種將學術性與藝術性完美結閤的寫作手法,在我閱讀過的同類書籍中實屬罕見。它證明瞭即使是嚴肅的學術著作,也可以寫得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