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精選心理學史上繞不過去的50個實驗,清晰地解析每一個實驗的背景、過程、結論和含義。如:巴甫洛夫垂涎的狗、小艾伯特實驗、米爾格拉姆服從研究、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等等。
★迴溯心理學的發展曆程,50個實驗按時間順序排列,像50個裏程碑,幫助讀者搭建起基本的心理學史體係。同時涵蓋麵廣泛,生理心理學、行為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均有涉及。
★這本書讓你知道心理學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的。如果你對記憶、抑鬱、臉盲、自閉癥、自由意誌、分離焦慮、偏見、從眾心理、服從quan威等相關問題感興趣,那麼在這本書中你將看到心理學傢對這些議題所做的各種假設和驗證。你將對自己與他人所做的決定和行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沒有術語,全部用通俗語言和故事將實驗精髓呈現齣來,非常適閤學生、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大眾閱讀。
★趣味性強。新穎的版式和帶有後現代主義、誇張、不拘一格的配圖,結閤活潑的文字,讓心理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見內頁展示)
內容介紹
本書從科學史的角度,依照時間序介紹瞭過去一百多年來突破性、改寫瞭心理學進程的50個重大心理學實驗,迴答瞭長久以來人類亟欲瞭解的許多問題,例如:收看暴力節目會不會讓人變得暴力?偏見是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性?思想是否真的能控製我們的行為?這些實驗本身和它們引發的討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至今影響著無數人。不論你感興趣的是行為學、神經心理學、腦科學、認知還是意識,這本書都能讓你找到許多有趣且深具啓發性的解答。
作者介紹
亞當·哈特-戴維斯,1943年生,英國科學傢、作傢、電視節目主持人,1990年代主持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地方英雄」和「羅馬人對我們有什麼貢獻?」等係列節目,成為知名的科普傳播人士。畢業於牛津大學莫爾頓學院化學係,於約剋大學取得有機金屬化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牛津大學齣版社擔任科學圖書編輯。目前仍為英國的廣播與電視節目協助幕前與幕後工作。2007年獲英國皇傢攝影學會授予榮譽會員資格。著作超過30本,包括《曆史:從文明之初到》《時間之書》《薛定諤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等。
目錄
引言 6
1. 開端:1848—1919 8
1881 蚯蚓有智力嗎?——達爾文 10
1896 人能在上下顛倒的世界裏生活嗎?——斯特拉頓 13
1898 你傢的貓有多聰明?——桑代剋 16
1901 巴甫洛夫按鈴瞭嗎?——巴甫洛夫 19
1910 你能想象齣派基番茄嗎?——瑪麗·切夫斯·維斯特·派基 22
2. 行為主義的挑戰:1920—1940 26
1920 小艾伯特怎麼瞭?——華生與雷納 28
1927 你擔心未完成的工作嗎?——布爾瑪·蔡格尼剋 31
1932 你擅長講故事嗎?——巴特萊特 34
1938 動物是怎樣學習的?——斯金納 37
1939 心理學能提高生産效率嗎?——羅斯利斯伯格與迪剋森 40
1939 如何民主管理?——勒溫等人 43
3. 研究領域的擴展:1941—1961 46
1948 老鼠可以繪製認知地圖嗎?——托爾曼 48
1952 孩子,你在想什麼?——皮亞傑 51
1953 那是什麼聲音?——海勒與柏格曼 54
1956 末日已近?——費斯廷格等人 57
1956 你會嚮同輩壓力屈服嗎?——阿希 60
1959 嬰兒如何發展齣依戀?——哈洛與齊默爾曼 64
1960 視覺短時記憶有多短?——斯珀林 67
1961 攻擊行為是習得的嗎?——班杜拉等人 70
1961 要加入我們“幫派”嗎?——謝裏夫等人 73
4. 思維、大腦與他人:1962—1970 76
1963 你何時會停手?——米爾格拉姆 78
1963 盲人可以重見光明嗎?——格裏高利和華萊士 81
1965 眼睛真的是心靈的窗戶嗎?——赫斯 84
1966 醫生,你確定嗎?——霍夫林等人 87
1966 你是空間侵略者嗎?——費利佩和索默 90
1967 如果大腦被切掉一半會怎樣?——加紮尼加與斯佩裏 93
1968 旁觀者為什麼旁觀?——達利與拉塔內 96
1968 心想就會事成嗎?——羅森塔爾與雅各布森 98
1970 嬰兒在“陌生情境”下會怎麼做?——愛因斯沃斯與貝爾 101
5. 認知革命:1971—1980 104
1971 好人會變壞嗎?——津巴多 106
1971 你能選齣邏輯的答案嗎?——沃森與夏皮羅 110
1973 專業醫生能分辨齣“真假精神病”嗎?——羅森漢恩 113
1973 奬勵真的有效嗎?——列波爾等人 116
1974 你的記憶有多準確?——洛夫特斯 119
1974 怎麼做齣艱難的決定?——特沃斯基與卡內曼 122
1974 你會因為恐懼而愛上一個人嗎?——達頓與阿倫 125
1975 狗會抑鬱嗎?——米勒與塞利格曼 128
1976 你能用眼睛聽嗎?——麥格剋與麥剋唐納 131
1978 失去一半世界是怎樣的感覺?——愛德華多·比夏剋 134
6.意識之內:1981— 136
1983 自由意誌真的自由嗎?——李貝特等人 138
1984 “熟”真的能生“巧”嗎?——貝裏與布羅德本特 142
1985 自閉兒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巴倫- 科恩等人 145
1988 祈禱可以治愈病痛嗎?——伯德 148
1993 你臉盲嗎?——麥剋尼爾與沃靈頓 151
1994 超感知覺真的存在嗎?——本姆與漢諾頓 154
1995 為什麼你總是找不齣不同之處?——西濛斯與萊文 157
1998 這隻假手是你的嗎?——科斯坦蒂尼與哈格德 160
2000 為什麼我們無法撓自己的癢癢?——布萊剋莫爾 163
2001 你能品嘗齣數字7 嗎?——拉馬錢德蘭與哈伯德 166
2007 如何能神遊太虛之境?——倫根哈格等人 169
文摘
你何時會停手?——米爾格拉姆實驗
耶魯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想要探究被試對的服從性有多高。他的靈感來自於查爾斯·珀西·斯諾在1961 年發錶的言論:“可怕的罪行更常因為‘服從’而犯下,而非‘反抗’。” “二戰”期間,數百萬無辜的人在命令之下死於屠殺和集中營的毒氣——這是一個讓人痛苦的事實。
“老師”和“學生”
-
米爾格拉姆邀請瞭40 位被試參加一項學習實驗,實驗在錶麵上是為瞭測試懲罰對記憶的效果。每名被試都在耶魯大學的實驗室中見到瞭另一個人,一名穿著灰色實驗外套的冷漠、嚴肅的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嚮他們解釋瞭實驗流程,一開始他們需要從一頂帽子中抽簽,以確定哪些人做“老師”,哪些人做“學生”。實際上,抽簽是事先操作好的,所有的紙條上都是“老師”,因此被試抽到的永遠是“老師”。隨後,“老師”會看到被綁在椅子上的“學生”和貼在學生手腕上的電極片。如果“老師”質疑這一點,研究人員便解釋說:“雖然電擊會造成痛苦,但它不會對人體造成性的損害。”
“老師”接著被帶到另一個房間,並且隻能通過麥剋風和耳機與“學生”進行交流。記憶測試的過程是,“老師”朗讀一係列配好對的單詞,接著說齣某個單詞以及四個選項,“學生”必須選擇齣正確配對的選項。如果“學生”迴答正確,“老師”就接著念列錶中的下一個單詞。如果“學生”迴答錯誤,“老師”便按下開關,對“學生”施加電擊。有30 個排成一列的開關,“老師”從個開始按,“學生”每錯一次,便嚮上移動一個開關。
他們何時會停手?
-
次電擊隻有15 伏特(“輕微電擊”),但接下來的電壓越來越高——30 伏特、45 伏特、60 伏特,一直到420 伏特(“危險的重度電擊”)和高的450 伏特(簡單地標記為“XXX”)。在實驗開始之前,為瞭令“老師”相信發電機的真實性,研究人員給“老師”施加瞭一個45 伏特的樣品電擊。
事實上,“學生”是米爾格拉姆的同事——一名訓練有素的47 歲的會計師——“電擊發生器”是假的,他沒有受到任何真正的電擊。“學生”不停地迴答問題,基本都是錯誤的,電壓一直加到300 伏特。這時,“老師”通常會嚮研究人員尋求指示,研究人員會讓他們給齣十秒鍾的等待時間,然後施加下一次更高的電擊。
沒過多久,“老師”會再次詢問是否應該繼續實驗。
研究人員禮貌但堅定地給予一係列的勸告:
1. 請繼續。
2. 實驗要求你繼續。
3. 你必須要繼續。
4. 你沒有其他選擇,你必須繼續。
你認為會有多少“老師”拒絕繼續施加虐待?你或許以為大多數人會很快立即拒絕,一組心理學傢預測,糟糕的情況下,將實驗進行到底的被試占總體的3%。但事實上,在300 伏電壓以下,沒有一個“老師”停手,並且堅持到高450 伏電壓的人數超過瞭26 個。隨著每次實驗的進行,所有的“老師”大量地齣汗、顫抖、發抖、呻吟,指甲摳進手掌中,其中14 個人因過於緊張而突然笑齣聲。
責任?
-
上述係列實驗的驚人結果發人深省。在21 世紀,當年納粹集中營的許多監獄看守仍舊因戰爭罪被逮捕和受審,但他們當時是否隻是服從命令而已?各國的眾多士兵因可怕的暴行被起訴——包括強奸和殺害無辜的平民——他們是否隻是服從瞭來自上級的指令?如果是,這是否可以減輕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的責任?這個問題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爭議性。
這本《現貨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 知識體係 趣》真的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究,但光是看到目錄和一些介紹,就足以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奧秘感到好奇,而心理學無疑是解開這些謎團的金鑰匙。這本書以“巴甫洛夫的狗”這個經典實驗開篇,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興趣。我知道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研究在心理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解釋瞭許多行為的形成機製,也為後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奠定瞭基礎。我特彆想知道,除瞭這一個廣為人知的實驗,書中還會介紹哪些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心理學實驗?這些實驗是如何一步步揭示人類思維和情感的復雜性的?書名中提到的“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聽起來就內容豐富,涵蓋麵廣。我期待它能像一個精密的地圖,引導我穿越心理學發展的叢林,瞭解那些關鍵性的突破和發現。而且,“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的提法,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實驗的羅列,更是一部濃縮的心理學史。從早期的一些哲學思辨,到後來科學方法的引入,再到各個學派的興衰更迭,我想從中能看到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演變過程。作為一名非專業人士,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但“知識體係”和“趣”這兩個詞,給瞭我很大的信心,希望這本書能以一種易於理解,甚至有趣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呈現齣來,讓我能夠真正地吸收和內化。
评分翻開這本《現貨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 知識體係 趣》,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探索的衝動。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理解源於對事物的本質和發展過程的把握。心理學這門學科,其發展曆程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智慧的火花。本書以“巴甫洛夫的狗”這一標誌性的實驗作為起點,這讓我覺得非常契閤。我非常好奇,接下來的49個實驗又會帶來怎樣的驚喜?它們是否會覆蓋從早期精神分析的隱喻,到行為主義的客觀觀察,再到認知科學的內部機製探索,甚至是更現代的神經心理學和演化心理學等各個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大曆史”的視角,讓我看到心理學這門科學是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受到哲學、生理學、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不斷演變和發展的。“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的提法,讓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零散實驗的羅列,而是在講述一個宏大敘事,一個關於人類如何認識自身過程的史詩。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不僅瞭解那些改變瞭心理學走嚮的偉大實驗,更能理解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思想碰撞和科學探索的精神。
评分我剛拿到這本《現貨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 知識體係 趣》,還沒來得及細讀,但整體感覺相當不錯。作為一名對科學史和思想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尤其看重那些能夠“改變”一個領域認知的裏程碑式事件。心理學發展至今,必然經曆瞭不少這樣的“大爆炸”時刻,而本書將這50個實驗拎齣來,無疑是對這些關鍵節點的一次梳理。我很好奇,除瞭巴甫洛夫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書中還會涉及到哪些可能不那麼齣名,但同樣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實驗?比如,關於認知偏差的那些經典研究,或者揭示人類社會行為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實驗,都會在其中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原來如此”的驚喜,讓我看到不同心理學流派是如何在這些實驗的驅動下,不斷突破邊界,形成各自理論體係的。而且,“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這個副標題,讓我對這本書的宏觀視角充滿瞭期待。150年,說長不長,但足以讓一個學科從無到有,從朦朧到清晰,從爭論不休到趨於成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實驗,是如何串聯起來,共同推動瞭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演進,它是如何從哲學中獨立齣來,又如何與其他學科,比如神經科學、社會學等,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構建一個清晰的心理學發展時間綫,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心理學研究的背景和方嚮。
评分收到這本《現貨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 知識體係 趣》後,我第一眼就被它豐富的內涵所吸引。作為一個曾經在大學裏接觸過一些心理學基礎課程的讀者,我對一些核心的理論和實驗都有一定的瞭解,但總覺得這些知識點過於零散,缺乏一個整體性的框架。而本書標題中“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和“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的組閤,恰恰滿足瞭我對係統性知識的需求。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安排這50個實驗的順序?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按照實驗所涉及的心理學分支來分類?例如,它是否會將行為主義的經典實驗,如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華生的“小艾伯特”實驗等放在一起,然後是認知革命時期的實驗,如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阿希的從眾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等,再到後來的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領域的代錶性研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展示這些實驗是如何相互關聯,相互辯駁,從而推動心理學理論不斷演進的。同時,“知識體係”的承諾,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注重知識的結構化和內在邏輯。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梳理齣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理論模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形成一個更加紮實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
评分看到《現貨正版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 知識體係 趣》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所蘊含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結閤。我不是心理學專業齣身,但一直對人類行為的解釋和預測抱有濃厚的興趣。市麵上有很多心理學讀物,有些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有些則過於通俗,缺乏嚴謹性。而這本書以“50個實驗”為載體,通過具體案例來展現抽象理論,這在我看來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我特彆期待書中對這些實驗的呈現方式。它們是否會詳細介紹實驗的設計、過程、結果以及結論?更重要的是,這些實驗是如何“改變”瞭我們對心理學的認知?比如,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闡釋那些揭示瞭人類非理性行為、潛意識影響,甚至是社會群體動力學的實驗。而“縱覽心理學150年發展脈絡”的副標題,則讓我看到瞭本書的宏觀價值。我希望它能像一條清晰的河流,將心理學從誕生之初的涓涓細流,一直引領到如今的百川歸海。我期待能看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哪些重大的思想轉變和理論創新,是如何在這些實驗的推動下發生的。這本書的“知識體係”承諾,讓我相信它能夠為我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心理學知識框架,而“趣”字則保證瞭閱讀過程不會枯燥乏味,而是充滿啓迪和樂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