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寒廬學記

忍寒廬學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暉 編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代序:相识相知十五年/龙雅宜
——《忍寒庐学记》出版之际忆张晖
自传:苜蓿生涯过廿年/龙榆生
治学语要/龙榆生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一幕军事活动/许宝骙
悼念龙榆生先生/任睦宇
榆师在暨南大学及其后情况之零星回忆/章石承
龙榆生先生的音乐因缘/钱仁康
我的笔名/琦君
记先师龙榆生先生遗事/黄永年
我所了解的龙沐勋老师/严纪青
词人龙沐勋先生/张寿平
忆著名诗词专家龙榆生老师/许学受
“月上潮平,静爱幽花语”/钱鸿瑛
——怀念龙榆生先生
待漏传衣意未迟/徐培均
——忆龙榆生师在研究班的教学
龙榆生先生和我的白话诗词习作/沙叶新
“好教我留住芳华”/龙顺宜
——怀念我的父亲龙沐勋
记父亲的一篇佚文/龙厦材
记抗日战争中几名书生的一次军事行动/龙厦材
潜移默化的家教/龙英才
——忆父亲和家庭对我成长的影响
忆先君/龙雅宜
玫瑰三愿/龙雅宜、龙小七
——纪念父亲龙七诞辰一百周年
明暗之间:记石承先生/汪晖
徘徊在文化与政治之间/张晖
——汪伪时期词人龙榆生的活动
任抛心力作词人/薛冰
读《年谱》/散木
书香氤氲的凫鸭塘/刘经富
——龙榆生先生的家学渊源
论龙榆生的词学成就及其特色/张宏生、张晖
论龙榆生的词学研究贡献/曹辛华
《中国韵文史》导读/钱鸿瑛
《东坡乐府笺》导言/徐培均
论《近三百年名家词选》/沙先一
黄侃日记中的龙榆生
顾颉刚日记中的龙榆生
吴湖帆日记中的龙榆生
夏承焘日记中的龙榆生
龙榆生简谱/张晖
龙榆生著作目录/张晖
编后记/张晖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榆師(龍榆生)在詩詞上的貢獻,簡單說來有三點:詩學王荊公、楊誠齋,晚年寫的五言古詩尤其好,詞的功力更深,能融吳夢窗與蘇辛為一體;對詞麯的發展、詞麯的作法兩方麵作瞭比較係統科學的研究整理,這是過去的詞人以及當代講古典文史的人都沒有能做到的;試圖把傳統的詩詞用之於今日的音樂創作,早在三十年代便作此努力,這照我看應是符閤“古為今用”的原則的,至少在學習音樂的青年接受一點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上是起瞭積極作用的。

——黃永年

龍榆生先生給我留下瞭兩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他對學術虔誠的態度。龍榆生先生是一個天資很高的人,他在三四十歲撰寫的多篇詞學論文就展現瞭他把握宏觀問題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不僅僅依靠天資就可以獲得的,龍榆生為此付齣瞭極為艱苦的勞動。他每天三四點鍾起床工作,終身如此。第二個深刻印象是他尊師重道的品格。依靠自學成纔的龍榆生感激每一個給予他指點和幫助的師長前輩。所謂學術傳承,首先老師要“傳”。若無師長引路,後學終究不得其門而入。他畢生整理師長前輩的遺著,傾其所有為之校勘齣版,其原因或許就在於此。

——張 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四声,龙榆生认为由于四声的性质不同,关系到表达情感。“入声短促,没有含蓄的余地,所以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感情;上声舒徐,宜于表达清新绵邈的思想感情;去声劲厉,宜于表达高亢响亮的思想感情。但上、去两声与入声比较起来,总是要含蓄得多,所以上、去互叶,适宜表达悲壮郁勃的情趣。” 而平仄四声的错综使用与安排,是为了取得和谐与拗怒的矛盾和统一。龙榆生尤其重视去声在词中的运用,自清人万树在《词律·发凡》中强调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以后,吴梅在《词学通论》第二章《论平仄四声》中亦详述去声之重要。龙榆生本人则早在《论平仄四声》(一九三六年)一文中提出了去声在歌词上的特殊地位及在词中转折处之关系。及至晚年,见解益发老到。如论述“平仄平”之仄须用去声、“上去”或“去上”的连用等,都富有启发意义。

评分

##书名“龙榆生的生平与学术”,生平参看此本与《龙榆生先生年谱》,学术则需具体翻阅其词学论著。近有《龙榆生全集》出,不知其中收录其书信否?

评分

##初识龙榆生

评分

##词人与学人

评分

##老一代人快死完了,年轻的一代就更不能理解了~

评分

##对于火中取栗者,我永远持有敬意。

评分

##万载龙先生生逢乱世,自强不息勤学不缀,成为上世纪三大词宗之一,从逆失节一事,交给历史去评说,且先关注先生留下的词学遗产吧。

评分

##匆匆翻过。回忆文章芜杂不精,可看的没几篇。回忆的内容且多重复,也可见大家都念兹在兹。夏先生的日记真好。

评分

##体例有点不纯。龙榆生深陷政治与学术之间,毕竟一书生,自当有理解之同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