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從文,生於1902年,逝於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奬的最有力的候選人。”不少人喜歡這樣的說法,以此來加重對瀋從文的崇仰和錶達遺憾。《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認為,這固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不過實在說來,獲奬與否並沒有多麼重要。重要的是,對瀋從文的認識,能走到多遠多深。1988年,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重新發現”瀋從文的工作仍將繼續……
從1948年始,瀋從文在時代大轉摺關口的精神危機和從崩潰中的恢復,成為他後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業的起點。《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著作由此起筆,沿著他生命的坎坷曆程,翔實敘述他的社會遭遇、個人選擇和內心生活,敘述他為始終不肯放棄的物質文化史和雜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齣。
《瀋從文的後半生:1948—1988》這部傳記,特彆著力於呈現瀋從文後半生漫長而未曾間斷的精神活動。在時代的劇烈變動中,這種連續、細密、復雜的個人精神活動,清晰見證瞭一個弱小個人的全力掙紮,一個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顯現的強大勇氣和信心,一個“有情”的知識者對曆史文化長河的深沉而莊嚴的愛——一如他愛傢鄉的那條長河,曾經不知疲倦地抒寫那條河的故事,他的後半生甘受屈辱和艱難,不知疲倦地抒寫曆史文化長河的故事。
##引用资料多,主观评述少,十分克制,其实反而是通透之体现;对材料的串接与使用也变成另一种写作。沈将生命与境遇尽力隔绝开来,以沉浸与专注,来抵抗时代的荒谬与虚无,难得并且有效。
评分作者总是在叙述了一长段狂风暴雨式摧折之后,细细罗列当年海外学界对传主的研究进展,天渊之间,动静对照,好不虐心。
评分##看完文革时被下放到湖北的时候入睡困难。一两小时后终于入睡就做了个充满各种迫害的可怕的梦。梦中惊醒才半夜,迷糊睡去起来之后-----就光荣生病了。。。或许足以说明此书之好吧。P.S:赞一下封面和硬皮书壳上的题字。P.P.S:张老师或许是太喜欢沈从文了,通篇木有一句坏话啊啊啊。
评分##用文本材料串联起的沈从文后半生传记,从文先生的“临深履薄,深怀忧惧”,在时代和历史的洪涛巨流中的完全孤立,后半生遭受的凌辱与苦难,以及通过文物研究工作来对抗消极和绝望,从精神上克服时代和现实困境的方式。可惜多是材料的堆砌,而缺乏作者自身的创见。
评分##依旧是新颖师的风格,用精简的语言勾连起大段引文,不做过度阐释,但筛选、编排自有尺度。与着重前半生的《沈从文精读》一起构成了张氏的沈从文形象(发现自己是豆瓣第999个读过本书的人
评分##我们欠历史一个歉意 那些沦陷的尊严与鲜活的生命 选择坚持
评分##起初的几章还不错,有自己的东西在,到后来就越写越年谱味了,感觉是过多地堆砌了史料而缺乏作者声音的呈现,自然也就难以完成个性化的贯连,以至于兴味大为不足,这实在是很可惜的。要想读明白此书,还非对照张新颖老师以前出的《沈从文精读》(去年再版了)不可,否则你很难弄明白他想表达的是什么。不过如果是以前对沈从文基本没有了解的读者,一下子从这本书上手了解沈从文的晚年倒也很好,对于大众读者而言,我的苛刻未免多余。
评分##一本越读越慢的书,写得质朴而动人。虽说多年前读过从文先生的边城,只觉得写得很好,唯美干净,不过对先生本人没有太深切的感受。一切自有机缘,多年后让我碰到这本书,掩卷后我最强烈的感觉只有四个字“悲喜交集”。在那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很多人来不及不适应变化成为了古人,有些人进入了老庄逍遥,恕我孤陋寡闻,从文先生是我现在知道的唯一一人,做出了“健康的选择”。不信芳春厌老人,谢谢三十年后他有了一位知音,让我有机会走进他的世界。
评分##一颗心从来没有冷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