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正版 人間舊事 汪曾祺/著 生活 是很好玩的 生活 是充希望的 中國現代當代小說集 博

現貨正版 人間舊事 汪曾祺/著 生活 是很好玩的 生活 是充希望的 中國現代當代小說集 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人間舊事
  • 現當代文學
  • 小說集
  • 中國文學
  • 生活
  • 希望
  • 散文
  • 經典
  • 現貨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清风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5611136506269
商品编码:2616548825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號:ISBN 978-7-201-12519-0

書號:9787201125190

齣版日期:2018年1月    叢書名: 

印刷日期:2018年1月    用紙:70g 輕型紙

版次:1    印次:1

開本:32K    定價:45.00

印張:11.75    裝幀:  精裝

封麵用紙:特種紙    內文用紙:70g 輕型紙

字數:300韆字    自然包:10本/小包

頁數:376    鐵路件:40本/箱

作者:汪曾祺 著    譯者(編者):

    齣版社:天津人民齣版社

建議上架     小說集-中國-當代

    CIP分類: Ⅳ.①I247.7

 

 

內容介紹

本書所收錄文章,都是汪曾祺中短篇小說與散文中的精品。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充溢著對傳統文化的摯愛。他的小說讓讀者重新發現瞭民族心靈、性靈以及傳統美德。他的散文更充滿瞭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

 

 

目錄

七裏茶坊001

老魯019

藝術傢038

戴車匠048

落魄060

雞鴨名傢074

草巷口093

陰城098

三聖庵100

牌坊—故鄉雜憶 103

看畫105

道士二題110

馬道士110

五壇112

和尚116

鐵橋116

靜融法師118

閻和尚120

一輩古人121

靳德齋121

張仲陶124

薛大娘126

吳大和尚和七拳半129

泡茶館133

跑警報142

觀音寺151

白馬廟156

王全159

看水176

風景189

一、堂倌189

二、人192

三、理發師193

198

黃開榜的一傢223

熟藕230

閤錦235

雞毛240

釣人的孩子251

釣人的孩子251

撿金子252

航空奬券253

日規257

抽象的杠杆定律267

星期天271

小說三篇288

求雨288

迷路291

賣蚯蚓的人296

八月驕陽303

安樂居313

撿爛紙的老頭326

祁茂順329

仁慧333

薛大娘338

禮俗大全344

擬故事兩篇352

螺螄姑娘352

倉老鼠和老鷹藉糧354

捕快張三—聊齋新義 358

 

在綫試讀

去年夏天我們過的那一段日子實在很好玩。我想不起彆的恰當的詞兒,隻有說它好玩。學校四個月發不齣薪水,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地吃。—這個學校是一個私立中學,是西南聯大的同學辦的。校長、教務主任、訓育主任、事務主任、教員,全部都是聯大的同學。有那麼幾個有“事業心”的好事人物,不知怎麼心血來潮,說是咱們辦個中學吧,居然就辦起來瞭。基金是靠暑假中演瞭一暑期話劇賣票籌集起來的。校址是資源委員會的一個廢棄的倉庫,有那麼幾排土墼牆的房子。教員都是熟人。到這裏來教書,隻是因為找不到,或懶得找彆的工作。這也算是一個可以棲身吃飯的去處。上這兒來,也無須通過什麼關係,說一句話,就來瞭。也還有一張聘書,聘書上寫明每月敬奉薪金若乾。薪金的來源,是靠從學生那裏收來的學雜費。物價飛漲,那幾個學雜費早就教那位當校長的同學搗騰得精光瞭,於是教員們隻好枵腹從教。校長天天在外麵跑,通過各種關係想法挪藉。起先迴來還發發空頭支票,說是有瞭辦法,哪兒哪兒能弄到多少,什麼時候能發一點錢。說瞭多次,總未兌現。大傢不免發牢騷,齣怨言。然而生氣的是他說謊,至於發不發薪水本身倒還其次。我們已經窮到瞭極限,再窮下去也不過如此。薪水發下來原也無濟於事,頂多能約幾個人到城裏吃一頓。這個情形,沒有在昆明,在我們那個中學教過書的人,大概無法明白。好容易學校挨到暑假,沒有中途關門。可是一到暑假,我們的日子就更特彆瞭。錢,不用說,毫無指望。我們已好像把這件事忘瞭。校長能做到的事是給我們零零碎碎的弄一餐兩餐米,買二三十斤柴。有時弄不到,就隻有斷炊。菜呢,對不起,校長實在想不齣辦法。可是我們不能吃白齋呀!有瞭,有人在學校荒草之間發現瞭很多野生的莧菜(這個學校雖有土築的圍牆,牆內照例是不除庭草,跟野地也差不多)。這個菜雲南人叫做小米菜,人不吃,大都是摘來喂豬,或是在鬍蘿蔔田的堆錦積綉的叢綠之中留一兩棵,到深鞦時,在夕陽光中紅晶晶的,看著好玩。—昆明的鬍蘿蔔田裏幾乎都有一兩棵通紅的莧菜,這是種菜人的超乎功利,純為觀賞的有意安排。學校裏的莧菜多肥大而嫩,自己動手去摘,半天可得一大口袋。藉一二百元買點油,多加大蒜,爆炒一下,連鍋子掇上桌,味道實在極好。能賒得到,有時還能到學校附近小酒店裏賒半斤土製燒酒來,大傢就著碗輪流大口大口地喝!小米菜雖多,經不起十幾個正在盛年的為人師者每天食用,漸漸地,被我們吃光瞭。於是有人又認齣一種野菜,說也可以吃的。這種菜,或不如說這種草更恰當些,枝葉深綠色,如貓耳大小而有缺刻,有小毛如粉,放在舌頭上拉拉的。這玩意兒北方也有,叫做“灰藋菜”,也有叫訛瞭叫成“迴迴菜”的。按即莊子所說“逃蓬藋者聞人足音則跫然喜”之“藋”也。據一個山東同學說,如果裹瞭麵,和以蔥汁蒜泥,蒸瞭吃,也怪好吃的。可是我們買不起麵粉,隻有少施油鹽如炒莧菜辦法炒瞭吃。味道比起莧菜,可是差遠瞭。還有一種菜,獨莖直生,周附柳葉狀而較為綿軟的葉子,長在牆角陰濕處,如一根脫瞭毛的雞毛撣子,也能吃。不知為什麼沒有嘗試過。大概這種很古雅的灰藋菜還足夠我們吃一氣。學校所在地名觀音寺,是一荒村,也沒有什麼地方可去。時在暑假,我們的眠起居食,皆無定時。早上起來,各在屋裏看書,或到山上四處走走,看看時間差不多瞭,就相互招呼去“采薇”瞭。下午常在校門外不遠處一傢可以欠賬的小茶棚中喝茶,看遠山近草,車馬行人,看一陣大風捲起一股極細的黃土,映在太陽光中如輕霞薄綺,看黃土後麵藍得好像要流下來的天空。到太陽一偏西,例當想法尋找晚飯菜瞭。晚上無燈—交不齣電燈費教電燈公司把綫給鉸瞭,大傢把口袋裏的存款倒齣來,集資買一根蠟燭,會聚在一個未來的學者、教授的屋裏,在淩亂的衣物書籍之間各自找一塊空間,躺下或坐好,天南地北,亂聊一氣。或迴憶故鄉風物,或臧否一代名流,行雲流水,不知所從來,也不知嚮何處去,高談闊論,聊起來沒完,而以一燭為度,燭盡則散。生活過成這樣,卻也無憂無慮,興緻不淺,而且還讀瞭那麼多書!

啊呀,題目是《老魯》,我一開頭就哩哩拉拉扯瞭這麼些閑話乾什麼?我還沒有說得盡興,但隻得打住瞭。再說多瞭,不但喧賓奪主,文章不成格局(現在勢必如此,已經如此),且亦是不知趣瞭。

但這些事與老魯實有些關係,老魯就是那時候來的。學校弄成那樣,大傢紛紛求去,真為校長擔心,下學期不但請不到教員,即工役校警亦將無人敢來,而老魯偏在這時候來瞭。沒事在空空落落的學校各處走走,有,似乎看見校警們所住的房間熱鬧起來。看看,似乎多瞭兩個人。想,大概是哪個來瞭從前隊伍上的朋友瞭(學校校警多是退伍的兵)。到吃晚飯時常聽到那邊有歡笑的聲音。這聲音一聽即知道是燒酒所翻攪齣來的。嗷,這些校警有辦法,還招待得起朋友啊?要不,是朋友自己花錢請客,翻作主人?走過門前,有人說:“汪老師,來喝一杯”,我隻說:“你們喝,你們喝”,就過去瞭,是哪幾個人也沒有看清。再過幾天,我們在挑菜時看見一個光頭瘦長個子穿半舊草綠軍服的人也在那裏低著頭掐灰藋菜的嫩頭。走過去,他歪瞭頭似笑不笑地笑瞭一下。這是一種世故,也不失其淳樸。這個“校警的朋友”有五十歲瞭,額上一抬眉有細而密的皺紋,看他摘菜,極其內行,既迅速且準確。我們之中有一位至今對摘菜還未入門,摘莧菜摘瞭些野茉莉葉子,摘灰藋菜則更不知道什麼麻啦薊啦的都來瞭,總要彆人再給鑒定一番。有時揀不勝揀,覺得麻煩,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嘩啦一起倒下鍋。這樣,在摘菜時每天見麵,即心儀神往起來,有點熟瞭。他不時給我們指點指點,說哪些菜吃得,哪些吃不得。照他說,可吃的簡直太多瞭,這人是一部活的《救荒本草》!他打著一嘴山東話,說話神情和所用字眼都很有趣。

後來不但是蔬菜,即葷菜亦能隨地找得到瞭。這大概可以說是老魯的發明。“發明”,不對,該說什麼呢?在我看,那簡直就是發明:是一種甲蟲,形狀略似金龜子,略長微扁,有一粒蠶豆大,村裏人即叫它為蠶豆蟲或豆殼蟲。這東西自首夏至鞦初從土裏鑽齣來,黃昏時候,漫天飛,地下留下一個一個小圓洞。飛時鼓翅作聲,聲如黃蜂而微細,如蜜蜂而稍粗。走齣門散步,滿耳是這種營營的單調而溫和的音樂。它們這樣營營的,忙碌地飛,是擇配。這東西一齣土即迫切地去完成它的生物的義務。等到一找到對象,便在籬落枝頭息下。或前或後於交閤的是吃,極其起勁地吃。所吃的東西卻隻有一種:柏樹的葉子。也許它並不太挑嘴,不過愛吃柏葉,是可以斷言的。學校後麵小山上有一片柏林,嚮晚時這種昆蟲成韆上萬。老魯上山挑水,老魯到朋友處閑住,但不能整天抄手坐著,總得找點事做做,挑水就成瞭他的義務勞動,迴來說,這種蟲子可吃。當晚他就捉瞭好多。這一點不費事,帶一個可以封蓋的瓶罐,走到哪裏,隨便在一個柏枝上一捋,即可有三五七八個不等。這東西是既不掙紮也不逃避的,也不咬人蜇人。老魯笑嘻嘻地拿迴來,掐瞭頭,撕去甲翅,動作非常熟練。熱鍋裏下一點油,煸炸一下,三顛齣鍋,上盤之後,撒上重重的花椒鹽,這就是菜。老魯舉起酒杯,一連吃瞭幾個。我們在一旁看著,對這種沒有見過的甲蟲能否佐餐下酒,錶示懷疑。老魯用筷子敲敲盤邊,說:“老師,請兩個嘛!”有一個膽大的,當真嘗瞭兩個,閉著眼睛嚼瞭下去:“唔,好吃!”我們都是“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闆凳”的,於是飯桌上就多瞭一道菜,而學校外麵的小鋪的酒債就日漸其多起來瞭。這酒賬是到下學期快要開學時纔由校長弄瞭一筆錢一總代付瞭的。豆殼蟲味道有點像蝦,還有點柏葉的香味。因為它隻吃柏葉,不但乾淨,而且很“雅”。這和果子狸,鬆花雞一樣,顧名思義即可知道一定是彆具風味的山珍。不過,盡管它的味道有點像蝦,我若是有一盤油爆蝦,就決不吃它。以後,即使在沒有蝦的時候也不會有吃這玩意兒的時候瞭。老魯呢,則不可知瞭。不管以後吃不吃吧,他大概還會念及觀音寺這地方,會跟人說:“俺們那時候吃過一種東西,叫豆殼蟲……”

不久,老魯即由一個姓劉的舊校警領著見瞭校長,在校警隊補瞭一個名字。校長說:“餉是一兩個月發不齣來的哩”,老劉自然知道,說不要緊的,他隻想清清靜靜地住下,在隊伍上時間久瞭,不想乾瞭,能吃一口這樣的飯就行(他說到“這樣的飯”時,在場的人都笑瞭)。他姓魯,叫魯庭勝(究竟該怎麼寫,不知道,他有個領餉用的小木頭戳子,上頭刻的是這三個字),我們都叫他老魯,隻有事務主任一個人叫他的姓名(似乎這樣連名帶姓地叫他的下屬,這纔像個主任)。濟南府人氏。何縣,不詳。和他同時來的一個,也“補上”瞭,姓吳,河北人。

什麼叫“校警”,這恐怕得解釋一下,免得過瞭一二十年,讀者無從索解。“校警”者,學校之警衛也。學校何需警衛?因為那時昆明的許多學校都在鄉下,地方荒僻,恐有匪盜驚擾也。那時多數學校都有校警。其實隻是有幾個穿軍服的人(也算一個隊),弄幾枝舊槍,壯壯膽子。無非是告訴宵小之徒:這裏有兵,你們彆來!年長日久,一嚮又沒有發生過什麼事情,這個隊近於有名無實瞭。他們也上下班。上班時抱著一根老捷剋式,搬一條長凳,坐在門口曬太陽,或看學生打籃球。沒事時就到處走來走去,嘴裏咬著一根狗尾巴草,“朵朵來米西”,唱著不成腔調的無字麯。這地方沒有什麼熱鬧好瞧。附近有一個很奇怪的機關,叫做“滅虱站”,是專給國民黨軍隊消滅虱子的。他們就常常去看一隊瘦得脖子挺長的弟兄開進門去,大概在裏麵洗瞭一通,噴瞭什麼藥粉,又開齣來,走瞭。附近還有個難童收容所。有二三十也是餓得脖子挺長的孩子,還有個所長。這所長還教難童唱歌,唱的是“一馬離瞭西涼界,不由人一陣陣淚灑胸懷”,而且每天都唱這個。大概是該所長隻會唱這一段。這些校警也願意趴在破牆上去欣賞這些瘦孩子童聲齊唱《武傢坡》。他們和賣花生的老頭搭訕,幫趕馬車的半大孩子釘馬掌,去看鬍蘿蔔,看蝌蚪,看青苔,看屎剋螂,日子過得極其從容。有的住上一陣,耐不住瞭,就說一聲“沒意思”,告假走瞭。學校負責人也覺這樣一個隻有六班學生的學校,設置校警大可不必,這兩枝老槍還是收起來吧,就一並捆起來靠在校長宿捨的牆角上銹生灰去瞭。校警呢,願去則去,願留的,全都屈纔做瞭本來是工友所做的事瞭。人各有誌,留下來的都是喜愛這裏的生活方式的。這裏的生活方式,就是:隨便。你彆說,原來有一件製服在身上,多少有點拘束,現在脫下瞭二尺半,想穿什麼就穿什麼,就更添瞭一分自在。可是他們過於喜愛這種方式,對我們就不大方便。他們每天必做的事是挑水。當教員的,水多重要!上瞭兩節課,唇乾舌燥。到茶爐間去看看,水缸是空的。挑水的呢?他正在軟草淺沙之中躺著,眯著眼在看天上的雲哩。毫無辦法,這學校上上下下都透著一股相當濃厚的老莊哲學的味道:適性自然。自從老吳和老魯來瞭,氣象纔不同起來。

 

作者介紹 

汪曾祺(1920—1997),瀋從文先生的高徒,現當代有名的小說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小說的傳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他在中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其散文《端午的鴨蛋》和《鬍同文化》皆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人間舊事》:汪曾祺筆下的溫情與煙火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常常在追逐遠方的星辰大海時,忽略瞭腳下那一寸寸生長的草木,忽略瞭身邊那一抹抹尋常的溫情。而汪曾祺先生,這位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卻以他那獨有的細膩筆觸,為我們一一捕捉瞭那些被時光悄悄掩埋,卻又永遠閃爍著光芒的“人間舊事”。 《人間舊事》並非是一部宏大的敘事史詩,也不是一部深刻的思想剖析,它更像是一本溫潤如玉的相冊,裏麵珍藏著作者生命旅途中那些閃亮的瞬間。在這裏,沒有驚心動魄的陰謀詭計,沒有跌宕起伏的愛恨情仇,隻有尋常巷陌裏的故事,田間地頭裏的風景,以及餐桌上那份樸實而又充滿儀式感的味道。汪曾祺先生用他那看似平淡實則韻味無窮的文字,描繪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段段真摯的情感,一段段充滿生活氣息的片段,讓我們在閱讀中,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年代,親曆那些美好的往昔。 一、 一草一木,皆有靈性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最讓人稱道的便是他對自然萬物的熱愛與體察。他筆下的草木,不再是沉默無聲的背景,而是擁有瞭生命與靈魂的個體。《故鄉的野菜》裏,他對那蓬蓬的、帶著泥土芬芳的野菜,有著近乎孩童般的熱情。他會詳細描述野菜的形狀、氣味,以及它們在不同季節的生長姿態,更重要的是,他會告訴你這些野菜如何被巧妙地烹飪,成為餐桌上的美味。“野菜,是故鄉的味道,是童年的記憶,是泥土的饋贈。”他不僅僅是在介紹一種食物,更是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故鄉、對自然的眷戀。 他筆下的花,也絕非隻是簡單的點綴。那怒放的月季,那散發著幽香的茉莉,那倔強的迎春,都在他的筆下活瞭起來。它們或是象徵著生命的熱烈,或是寄托著淡淡的相思,或是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他觀察事物的細緻入微,常常能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細節,比如一朵花的凋零,一片葉子的飄落,都能在他筆下生齣無盡的意趣。這些對自然的描繪,並非是為瞭抒發什麼宏大的情感,而是源於他對生活最本真的熱愛。他讓我們明白,生命的美,往往就藏匿於這些最細微之處。 二、 食光慢煮,煙火人間 “吃”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汪曾祺先生筆下不可或缺的風景。他關於食物的描寫,與其說是寫食物本身,不如說是寫食物所承載的生活情感與人文氣息。他筆下的美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繁復的製作過程,隻有最樸實、最傢常的味道。《泡茶》、《端午的鴨蛋》、《烤紅薯》……這些篇目,讀來就像是聞到瞭食物的香氣,嘗到瞭食物的味道,也仿佛迴到瞭與親人朋友圍坐一起,共享美食的溫暖時光。 他寫端午的鴨蛋,不僅僅是寫鴨蛋的鹹香,更是寫齣那種對節日的儀式感,對傢人的思念。他寫泡茶,講究的是水溫、茶葉,更講究的是泡茶時的心境,那份悠閑與自在。他寫過年吃餃子,寫齣那種一傢人團聚,共慶佳節的熱鬧與溫馨。在他的筆下,食物不再是簡單的果腹之物,而是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是承載歲月記憶的載體。 他常常提到“傢常菜”,但他的“傢常菜”卻一點也不普通。那是因為他懂得,最簡單的食材,通過用心烹飪,也能煥發齣迷人的光彩。他用文字,將這些食物的滋味,人情味,都一一呈現齣來,讓讀者在品嘗文字的同時,也仿佛在品嘗著那份久違的傢常的溫馨。這種對食物的描寫,不單單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慰藉,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與食物的關係,以及食物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情感。 三、 人情練達,世事洞明 汪曾祺先生筆下的人物,都是尋常百姓,沒有偉岸的身軀,也沒有驚人的功業,但他們卻有著各自獨特的個性和鮮活的生命力。他以一種溫和而又深刻的眼光,去觀察和描繪這些人,看到瞭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也理解瞭他們身上的局限。 他寫“祖父的園子”,那是充滿童年迴憶的樂園,也是他祖父生活態度的縮影。祖父那種悠閑自在,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對年幼的汪曾祺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他筆下的“老頭兒”,或是辛勤的農民,或是淡泊名利的文人,或是樂天知命的街頭藝人,他們身上都有一種不被世俗所染的清雅。 他對人情世故的描繪,不是尖銳的諷刺,也不是刻意的拔高,而是帶著一種善意的理解和包容。他看到瞭人性的復雜,但更多的是看到瞭人性的美好。他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是那麼樸實而又真誠,沒有虛僞的客套,也沒有刻意的逢迎。他相信,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往往就藏匿於日常的點滴之中。 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你會發現,他總是能在最普通的人身上,發現最不平凡的閃光點。他用他那飽含溫情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去關懷生活,去體味人生。他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因為一顆懂得欣賞的心,而變得充滿詩意和情趣。 四、 語言的精煉與韻味 汪曾祺先生的語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股清流。他的文字,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字字珠璣。他極力追求語言的精煉和準確,摒棄瞭冗餘的修飾和華而不實的辭藻。他的句子,短小而又生動,如同顆顆飽滿的珍珠,串聯在一起,便是一串閃耀著智慧光芒的項鏈。 他的語言,充滿瞭南方水鄉的溫婉與細膩,又帶著一絲北方的爽朗與豁達。他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將無形的事物形象化,讓讀者身臨其境。例如,他形容鞦天的風,“像一把鈍刀子,一下下地磨著樹葉,直到把它們磨得枯黃,纔心滿意足地吹落。”這樣的比喻,生動而又形象,寥寥幾筆,便勾勒齣一幅鞦意漸濃的畫麵。 更重要的是,他的語言充滿瞭“味道”。這種味道,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生活的情味,人情的味道,以及歲月的味道。他用最簡潔的語言,傳遞齣最豐富的情感,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字的溫度和生命力。這種語言的魅力,是無法被復製的,是汪曾祺先生獨有的印記。 結語:生活,是很好玩的 《人間舊事》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享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啓迪。汪曾祺先生用他的筆,嚮我們證明瞭“生活,是很好玩的”。他沒有刻意去追求所謂的“意義”和“深度”,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最普通的生活,最尋常的人,最細微的感悟。 在他的筆下,生活不是沉重的負擔,也不是無休止的奮鬥,而是一場充滿驚喜和樂趣的旅程。我們可以從一株草,一朵花,一碗飯,一次談話中,品味齣生活的真諦,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他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去發現生命中隱藏的詩意。 當我們讀完《人間舊事》,或許我們會發現,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那些曾經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原來都蘊含著如此動人的力量。我們會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珍視身邊的親人朋友,會更加熱愛這片生養我們的土地。 《人間舊事》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發現。它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在輕聲訴說著那些被遺忘的美好,讓我們在喧囂的塵世中,尋找到一片寜靜的心靈之地,重新體會“生活,是很好玩的”這份簡單而又深刻的真理。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人間舊事》,或許會覺得它過於平淡,甚至有些“瑣碎”。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漸漸發現,正是這些“瑣碎”,構成瞭我們真實的生活,構成瞭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根基。書中所描寫的那些人物,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蕩氣迴腸的愛情,他們隻是普普通通的人,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卻在平凡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比如,他筆下的那些老輩人,他們身上帶著一種樸實無華的智慧,一種對生活的淡然與從容。他們或許不懂什麼高深的道理,但他們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麵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我尤其喜歡他描寫美食的部分,那些簡單的傢常菜,在文字裏卻被賦予瞭非凡的生命力,仿佛能夠勾起人內心深處最溫暖的記憶。不僅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那些食物背後承載的情感,是親情,是友情,是對生活的樸素的眷戀。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他溫和的語言,引導我們去發現生活中的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體會那些被我們常常遺忘的溫暖。它讓我們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總有希望的光芒在閃爍。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種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又能讓我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文字。《人間舊事》做到瞭,而且是以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方式。它沒有說教,沒有激勵,隻是將那些真實的生活片段,以一種極其自然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麵前。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喜悅,一種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力量?或許是因為他始終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去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他寫人,不帶偏見,寫事,不加評判,隻是客觀地呈現,卻能在細微之處,展現齣人性的美好與復雜。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它沒有給你明確的答案,卻能引發你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思考。它讓我們明白,即使生活充滿瞭挑戰和睏難,也總有微小而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追求,去珍視。那些散落在書頁間的點點滴滴,就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雖然微小,卻匯聚成一片璀璨的星空,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被注入瞭一股溫暖的能量,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堅信,生活,永遠是充滿希望的。

评分

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在於它能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或者,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熟悉的世界。而《人間舊事》,恰恰做到瞭後者,而且是那樣不動聲色,卻又令人迴味無窮。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隻是將那些散落在時光裏的細微之處,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一一鋪陳開來。讀的時候,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因為那些描寫的場景,那些人物的對話,仿佛就是從我自己的生命裏剪輯下來的片段。例如,他寫到集市上的煙火氣,寫到尋常百姓傢的粗茶淡飯,寫到那些略顯笨拙卻充滿真誠的情感交流,都讓我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不是簡單的“感同身受”,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是對生命本質的某種領悟。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它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找到一種簡單而純粹的美。他就像一個老友,在你疲憊的時候,靜靜地坐在你身邊,不說什麼大道理,隻是和你聊聊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你卻能從中感受到一份力量,一份溫暖,一份對生活的熱愛。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讓你在不經意間,被他的文字所打動,所治愈。

评分

我一直覺得,閱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個有趣的人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人間舊事》給予我的,正是這樣的體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它既有中國傳統文人的雅緻,又帶著現代人的豁達。他寫故鄉,寫過往,寫那些鮮活的人物,都帶著一種淡淡的幽默感,讓人忍俊不禁。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能精準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質,以及人物的內心。讀他的文字,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相似的場景,相似的人物,仿佛他寫的就是我曾經經曆過的,或者即將經曆的。這種強烈的共鳴,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親切。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小說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教科書,一本關於“人情”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們明白,生活,就是由這些點點滴滴的“舊事”組成的,而正是這些“舊事”,構成瞭我們獨特而珍貴的人生。它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告訴我們,生活,是可以很好玩的,生活,永遠是充滿希望的。

评分

拿到這本《人間舊事》的時候,腦海裏最先浮現的,竟是那段陳年的舊時光,仿佛一本泛黃的老照片集,靜靜地陳列著那些被歲月打磨得溫潤的片段。我常常想,那些被我們稱為“舊事”的東西,究竟藏著怎樣的魔力?它們或許是兒時巷口熟悉的吆喝聲,或許是奶奶手中溫熱的蒸糕,又或許是某個夏日午後,獨自坐在老槐樹下,看螞蟻搬傢時的那份寜靜。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溫柔的手術刀,剖開瞭那些看似尋常的生活細節,卻又不動聲色地觸及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讀他的文字,我總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疏離感,不是冷漠,而是一種看透世事人情後的超然。他寫人,寫物,寫風土,都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洞察,好像他早已站在時間之外,靜靜地觀察著人間的悲歡離閤。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是在喚醒我們沉睡在記憶深處的那些細碎的情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場與過去的對話,帶著一絲鄉愁,一絲感慨,更有一絲對生命本身那份純粹的喜悅。那些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對人性的溫情體諒,以及對時光流逝的坦然接受。仿佛他一直在告訴我們:“生活,本來就是很好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