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點哲學 | ||
定價 | 39.80 | |
齣版社 | 人民日報齣版社 | |
印張 | 6.75 | |
上市時間 | 2017年4月 | |
開本 | 32 | |
作者 | 陳先達 | |
裝幀 | 精裝 | |
印刷工藝 | 膠訂 | |
CIP分類 | B | |
ISBN編碼 | 9787511545213 |
本可以聽的哲學書
聆聽大傢智慧 感悟平凡生活
特點分析:
1.哲學給人們的印象, 嚮是高深晦澀、枯燥難懂、望而卻步的。本書旨在消除這種偏見,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哲學原來並非高高在上,也不是知識分子獨享的專利,它是可親近的,可以融入世俗生活的。
2.在這個電子閱讀時代,人們已難以接受大部頭的著作,而偏愛輕鬆、精練的文字,於是微博體、說說體應運而生。本書的 大特色,就在於充分利用讀者的碎片化時間,用精煉、有力、優美的哲學短語,激發讀者去思考,去自省。
3.作者陳先達先生乃當代著名的哲學傢,也是 位睿智的長者。先生結閤對中外文化經典的精心研讀,加上八十多年生活經驗的積纍,筆下文字耐讀、雋永,具有開啓智慧、慰藉心靈的功效, 非當下流行的心靈雞湯體可比,因此齣版價值很高。
哲學
曆史
命運
人與人性
認識
社會
生活
思維
文化
信仰
1.(哲學部分2)
有人說哲學傢像小孩,或者說小孩像哲學傢。哲學傢與小孩子有個共同點,這就是提問,總是在問“為什麼?”小孩子zui喜歡問為什麼,為什麼星星會眨眼?為什麼地球動而我們不會跟著動?總之,領著孩子上街,要不斷地迴答他的提問。哲學也是提問。不同的是孩子沒有概念思維,他的提問都是針對具體對象的提問,碰見什麼問什麼。哲學傢的提問是對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的提問,屬於概念思維領域。影響的哲學傢,是能提齣前人沒有提齣過的新問題的哲學傢。
2.(哲學部分4)
哲學的妙用。它能為我們理解對象提供抽象的思維方法,即概念式的思維。 個人沒有概念,就不可能進行抽象思維。 個沒有數的概念、隻會用手指頭算數的人,是野蠻人。如果沒有運動、發展、變化等概念,就沒有辯證思維。隻就事論事,不進入概念的思維,是原始思維。
我們不可能從視覺中見到抽象,隻能見到具體的東西。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會否認,我們看到張三就是看到人。從邏輯上,不能說人是張三,但可以說張三是人。除非思辨哲學傢,沒有任何人會在具體的人之外去尋找“人”,正如不要吃桃子和蘋果,而隻要吃水果 樣。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瞭。對抽象的東西的把握,需要抽象思維。我們看不到物質,但我們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物體,從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陽到大江大河,到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男人女人。物質就是對具體實物本質的概括,是它們的總體。無論具體實物的存在多麼的多姿多態、色彩斑斕、各具特性,但有 個共同特性,即它們都具有客觀性,都是對象性存在。
3.(哲學部分10)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關於如何正確思維的學說。隻要是人,不管哪種人,不管哪種職業的人,不管哪個年齡階段的成年人,隻要活著,就會麵對人生的各種問題,麵對各種人生境遇;隻要是活人,就會思考問題,處理問題,要使思考正確、處理得當,
就要有思維方法。學習哲學可以不受年齡、專業的限製。
學習哲學不會嫌年齡太早,也不會嫌年齡太老。希臘有位哲學傢說過,任何人學習哲學都不會嫌年齡太晚。學習哲學,可以說是終生學習。在人生的不同年齡段,都會遇到不同人生問題,需要哲學思維。學好哲學,之所以終生受益,原因正在於此。
人到 定年齡可以放下專業,但不能沒有哲學思維。沒有專業知識,可以安享晚年;沒有哲學思維,心靈難以安穩。晚年的痛苦不是來自不能再從事專業,而是來自對晚年麵臨種種人生問題。越是生命的終點越需要哲學。如果沒有 種堅定的哲學素養,人到晚年,zui容易走進教堂,走進寺院。
4.(哲學部分10)
學哲學可以開竅。人有七竅, 竅不通,人就不能活;思想也有竅,思想不開竅,就活不明白。我們常說,哲學是智慧學、是明白學,就是陳雲說的能使人開竅。人類如何認識、如何實踐,都有個竅門。這個竅門不是偷巧、走捷徑、賣弄小智慧,而是大智慧, 這個大智慧就是哲學道理。
說開竅,我 須說到沒有人願意聽卻又不得不聽的事,就是生命終結撒手人寰這件事。沒有任何 種知識能像哲學這樣伴隨人的 生。當大限已到,有 種正確哲學支撐,便可以坦然麵對死神,因為思想已經開竅,認識到死是 種自然規律,是人人不可避免的歸宿。
為什麼西方人死時會找個神父或牧師,這是臨終前靈魂的關懷,讓死者平靜地麵對死亡,把死視為上帝的召喚,迴到上帝的懷抱。無神論者難道就沒有靈魂的安慰嗎?有。這就是哲學。哲學關於生老病死的規律,關於死的 然性,同樣是 種安慰。不過這種安慰不是來自宗教、來自上帝的召喚,而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
真正認識瞭規律,同樣可泰然麵對死亡。人來自自然, 然迴歸自然,這是規律。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這個規律。對於共同的、普遍的、 然的事,理性的人是容易接受的。
5.(曆史部分7)
史學的重要性在於,它以曆史書寫和文字記載的方式告訴我們:從何而來,往哪裏去。觀今宜鑒古, 無古不成今。 個傢庭不應忘記自己的祖先, 個民族同樣不應忘記自己民族的曆史。
愛傢的人 然懷有對自己先人的敬意,愛國和愛自己民族的人 然懷有對自己民族和guo傢曆史的敬意。錢穆先生說得對:若 民族對其以往曆史無所瞭解, 此 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 無甚深之愛, 不能為其民族奮鬥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於並世之力量。
6.(命運部分1)
人的生命短暫。不用去博物館,隻要舉頭四望你就可以知道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它不如 棵樹,不如 塊岩石,不如 條河流,更不如 座小小的山丘。它也不如自己的創造物。
個木匠製造的傢具保存的時間,也許比他自己還要長久。故宮修建者現在無 仍然活著,但美輪美奐、建築精巧 倫的宮殿仍然存在。 個傢庭可以有祖傳的傢具、古董,但不會有永遠活著的祖先。盡管如此,萬物之中zui有價值的還是人的生命,而非物。
人的生命雖然短暫,卻是相對長久的物的創造者。人用zui短暫的生命創造瞭物的長久,創造瞭物的美麗,這就是人的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多少藝術傢去世瞭,他們的藝術品仍然成為世世代代的精神財富,思想傢的經典同樣如此。
7.(命運部分26)
年有四季,春夏鞦鼕,人有嬰少壯老。各有其時,各有其妙。明道先生詩 :“ 萬物靜觀皆自處,四時佳興與人同。”春天百花鬥艷,夏日樹涼蟬鳴,鞦天楓葉似火,鼕天銀色世界。人生也是如此,應該懂得欣賞。莊子深悟此理。《莊子·大宗師》中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生。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把死當作勞作 生後的安息,知生知死,過好人生的每個階段,這樣就不會懷有對死的恐懼。
8.(人與人性部分25)
太陽的光輝普照大地,月亮的清光舉頭可見。但即使如此,它們仍然有照不到之處。燈燭之光,無論如何都無法與太陽和月亮相比,但它可以照到太陽和月亮照不到的地方,例如桌子底下、地窖中或其他任何太陽和月亮照不到的角落。這就是說太陽和月亮無論怎樣普照大地,由於高高在上,都會有照不到的旮旯之處;燈燭無論怎樣微弱,都可以照到太陽和月亮照不到的地方。這就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道理。懂得這個道理,就懂人為什麼應該謙虛。
9.(社會部分 17)
生態環境修復相對容易,因為隻要節能環保科技進 步發展和利用,就可以使環境逐步得到有效治理。zui突齣的代價是人的代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失衡造成的畸形發展,物質生産力和社會物質産品的成倍增長、幾十倍的增長,與人的道德、信仰、價值觀念的滑坡並存。在經濟發展轉變為新常態的同時, 道德、信仰等方麵的重建是當代中國思想領域麵臨的重大問題。中國近四十年來的經濟發展,總體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但幸福感、安全感、快樂感、人際關係的親近感反而下降,這是個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種現象, 在 定程度上是這種情況的麯摺反映。
10. (文化部分 26)
看書不難,讀書為難,亦為知味之言。看書,可以是消遣,可以是隨便翻翻,可以漫不經心,可以無所得;讀書,則 須認真思考,做筆記,寫心得。根據我的經驗,看書宜多,讀書宜精。看書多,增加知識、擴大視野,而讀書則可以深入研究,舉 反三, 碰撞齣自己的思想火花。當然讀書不能是單純喜歡讀, 書癡並非讀書,而是對書的 種癖好。如果讀書無助於做人與行事,與未讀無異。能記並非zui重要的,重要的還是用。能記,可以引經據典,頭頭是道,終無實際本領。文人談兵終為紙上談兵,不能實戰,如趙括,熟讀兵書,zui終卻全軍覆沒,此為能讀書而不能用書之韆年鏡鑒。
11. (信仰部分 1)
社會主義作為理想是完美的,因為它是圖景;而作為現實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因此,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是需要建設的,而不是 盤既成的美餐,端上來就可以吃的。貪汙腐敗需要反腐、道德需要教化、人的素質需要提高,社會主義就是在剋服種種“汙泥濁水”中跋涉前行。立誌改變這種不閤理的現實就是理想,相信它 定能改變就是信仰。
馬剋思主義的共産主義理想並不是像宗教那樣, 約許天堂。約許是空頭支票,永遠無法兌現。馬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是 種科學學說,是指導人們為社會理想而鬥爭的學說。這種鬥爭是艱難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在革命者的鮮血和白骨基礎上建立的,當然也包括革命的反對者在內。曆史進步的車輪是無情的。我們不能因此就譴責革命,而應把這 切看成曆史進步的代價,是在為子孫後代造福。
12. (信仰部分 5)
人死後是迴歸自然。不管唯心主義如何心軟,不管有神論如何給人以死後的樂趣,如何給人提供 個美妙的天堂,終究隻是個“故事”,從來沒有人能成為這個“故事”的主角。它是世世代代害怕死亡的人永遠做不完的夢。
把人們從夢中喚醒,你們說是硬心腸。如果人人變為軟心腸,期望有天堂、有陰間、有來世,人人可以相見於九泉,難道世界就會因此變得更好嗎?不會。你看看宗教信仰盛行、人人祈禱、個個虔誠的國度, 照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兩個不同宗教教派的鬥爭,相互往死裏整,心腸 點都不軟。
宗教有其社會文化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可如果宗教政治化就是社會的大災難。我們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反對宗教政治化。
精選陳先達老師已有著作中的佳句,並添加新作,匯集成《哲學閑談》。其中,充滿哲學智慧和思想火花。哲學從課堂走嚮生活,讓普通大眾瞭解哲學、愛上哲學!
陳先達,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30年生於江西鄱陽,195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195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並留校任教。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人們大學哲學係係主任, 三屆國務院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哲學組組長,中國曆史唯物主義學會名譽會長等職。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社科委員。著有《陳先達文集》(14捲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