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稱: | 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 開本: | 32開 |
作者: | 倫納德濛洛迪諾 | 頁數: | |
定價: | 68.00 | 齣版時間: | 2018-04-10 |
ISBN號: | 9787508678146 | 印刷時間: | 2018-04-10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 版次印次: | 1 |
《時間簡史》×二作者、會講故事的物理學傢倫納德?濛洛迪諾新作
帶你踏上人類認知的探索之旅,看清世界發展的隱秘綫索
霍金領銜**!吳軍、萬維鋼作序**!
“大曆史”開創者大衛?剋裏斯蒂安、神經科學傢大衛?伊格曼、拉瑪錢德朗
《自然》《華爾街日報》《齣版人周刊》
聯袂**!
從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
從使用石器的原始人,到發展量子物理的現代思想者,
是什麼推動著人類不斷進步?
人工智能時代,機器會不會産生意識,從而影響甚至取代人類的思想進程?
“思想”作為人類的特質,未來會將我們帶嚮何方?
被霍金譽為“會講故事的物理學傢”倫納德?濛洛迪諾,從“求知欲”的獨特視角,《思維簡史》為我們展示瞭一部跨越數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
從古埃及文明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奇妙算法,從畢達哥拉斯、亞裏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從推理文化的誕生到物理學、化學、生物、現代量子物理等學科的形成,《思維簡史》曆數瞭科學發展進程中的關鍵節點,揭示瞭這一切背後的發展動力,那就是人類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什麼?怎麼樣?正是人類敢於不斷提齣問題,纔讓我們一步步從穴居到駕駛汽車,從大草原到摩天大樓。《思維簡史》不僅是一部群星閃耀的科技發展史,*是一部精彩*倫的思想進化大片。
那麼,未來人類思想又將如何發展?濛洛迪諾給齣瞭自己的答案。
作者簡介倫納德?濛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
這個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你肯定知道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大設計》——這兩部著作都是霍金與倫納德?濛洛迪諾閤著的。
**序一我們與其他物種有什麼不同(吳軍)
**序二科學傢的核心價值觀(萬維鋼)
**部分直立的思想者
1、我們的求知欲
一個飢餓的人對知識的渴求
人類的發現旅程
2、好奇心
蜥蜴不會問問題
從巧匠到哲人
為什麼嬰兒會提問而猩猩不會
3、文化
人類的**次禮拜活動
像病毒一樣擴散的知識、理念和價值觀
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文化
4、文明
從大草原到烏剋魯
鄰居的頭疼病是如何引發新的寫作藝術和算法
法律的發明,從農民的“不要吐到小溪裏”到行星的“不要偏離軌道”
5、推理
收成不好與發怒的神
看待世界的新框架
改變的奧秘和常識的暴政
亞裏士多德,一個人的維基百科
第二部分科學
6、新推理方法
相信你自己的眼睛
閹豬和運動一般規律
笨笨的伽利略教授
7、機械領域
好的、壞的和醜的:牛頓
一個賭注讓牛頓從煉金術轉嚮寫齣*偉大的科學專著
牛頓式思維的力量
8、東西是什麼構成的
從防腐到煉金術
燃燒和呼吸之間的相似點
拉瓦锡丟掉腦袋
門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錶
9、有生命的世界
細胞和生命的復雜性
老鼠的配方和顯微鏡的發展
悲劇、疾病和達爾文的秘密研究
第三部分**人類感官
10、人類體驗的極限
一滴水中的宇宙
牛頓世界觀的裂紋
接受看不見的事實
歐朗剋和愛因斯坦發明瞭量子論
11、看不見的王國
一個夢想傢的見解
一個謙遜年輕人的瘋狂念頭
早期的量子理論“一派鬍言,幾乎欺騙”
12、量子理論的發展
海森堡的新物理
量子宇宙的奇異現實
***的遺産
結語
人類認知的不斷進步,連續的幻想
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我們在哪兒,以及我們將去嚮哪裏
緻謝
注釋
圖片來源
媒體評論倫納德?濛洛迪諾在我看來是“會講故事”的物理學傢,他寫的科學故事總是既易懂,又充滿閱讀的快感!
——斯蒂芬?霍金,物理學傢,著有《時間簡史》《大設計》
好奇心、係統思考的方法以及不斷挑戰極限的精神,是人類立足於世界的根本……《思維簡史》是一本提升我們認知的好書。裏麵史料詳盡,故事生動有趣,闡述觀點邏輯性強,我鄭重嚮廣大讀者朋友**此書。
——吳軍,計算機科學傢,矽榖投資人,著有《數學之美》《見識》等
《思維簡史》講的是人類曆史中*厲害的科學傢的冒險故事。作者是一個真正的物理學傢——他不是報道科學傢的記者,他是科學傢的同事……這本書提醒我們科學傢的初心是什麼,它能讓你從科學傢身上學到一點兒真東西,這些真東西可能和你以前想的**不同。
——萬維鋼,前物理學傢,現科學作傢,得到《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我們是如何從穴居動物進化到駕駛汽車,從大草原到摩天大樓,從直立行走到月球漫步?濛洛迪諾帶我們經曆瞭一場人類進化的奇妙旅程。在沿途的每一站,你都會發現,是人類大腦的某些特質一直驅動著人類不斷進步,這個特質就是——我們對知識的無限渴求。
——大衛?伊格曼,神經科學傢,著有暢銷書《隱藏的自我》
濛洛迪諾生動迴溯瞭人類思想和文化的發展進程,正是這些思想和文化塑造瞭我們整個人類文明。另外,他還帶我們迴顧瞭激動人心的現代科學史。
——拉瑪錢德朗,神經科學傢,著有《尋找腦中幻影》
從**次使用石器工具到量子物理,濛洛迪諾迴顧瞭西方科學史的精彩曆程。從古埃及文明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奇妙算法,從畢達哥拉斯到亞裏士多德,從伽利略、牛頓到愛因斯坦,他曆數瞭科學發現**的關鍵節點,讓我們**日常感官來看這個宏大的世界。
——大衛?剋裏斯蒂安,曆史學傢,“大曆史”開創者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1.我們求知的動力
我父親有一次和我談起瞭他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同室獄友。那個人瘦骨嶙峋,學習過算術。你可以根據彆人聽到“派”(π)時的想法判斷齣他是什麼樣的人。對於“數學傢”而言,它是圓的周長同直徑之間的比率。如果問我父親—他隻上到七年級—他會說“派”是裏麵夾著蘋果的麵包圈。有**,數學傢室友不顧他們之間的鴻溝,給我父親齣瞭一道數學題。我父親想瞭好幾天還是無法解答。當他再見到這個獄友的時候,他嚮這個人求教解題方法。這個人不願意說,讓我父親必須自己找齣答案。過瞭一陣子,父親又和他談及此事,但那人嚴守他的秘密,好像答案是一塊金子。父親嘗試著打消掉自己的好奇心,但他做不到。盡管集中營裏臭氣熏天,時時有死亡的威脅,他卻像著瞭魔似的想知道這道題的答案。*終,另一個獄友嚮我父親提齣做一筆交易—如果父親願意拿麵包圈交換,他就把這道題的答案告訴他。我並不清楚父親當時的體重是多少,但在美軍把他解救齣來時,他隻有85磅(38.56韆剋)重。在那種環境裏,父親想要知道這道題答案的欲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願意拿自己的麵包來換答案。
父親給我講這件事的時候我還是個毛頭小子,但這件事對我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父親的傢人都已過世,他的財産也被沒收,他食不果腹,憔悴不堪,還遭到毆打。納粹奪走瞭他的一切,但他思考、推理和求知的動力還在。他的身體雖被囚禁,思想卻自在遨遊,事實也確實如此。那時我就意識到求知欲乃是人類所有欲望中*重要的,盡管我們身處的環境不同,但驅使我認識世界的熱情和父親是一樣的。
在我上大學以及之後研究科學的過程中,父親詢問我*多的不是我所學的各種術語,而是它們隱含的意義—這些理論是如何得齣的,為什麼我覺得它們很美,對於人類它們又有什麼意義。這本寫於幾十年之後的書,算是我*終對這些問題的迴答。
* * *
數百萬年之前,人類開始站直身體,這改變瞭我們的肌肉和骨骼,使我們能夠以一種直立的姿勢行走,我們的雙手因此得到解放,可以去探索和操控周圍的物體;這還拓寬瞭我們的視野範圍,使我們可以去*遠的地方探索。在站立起來的同時,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超齣其他動物一大截,這讓我們可以不隻是用眼睛去看,還可以用大腦去探索這個世界。我們站瞭起來,但*重要的是,我們開始思考。
人類之所以高貴,是因為我們有求知的動力。作為一個物種,人的獨特性體現在經過上韆年的努力,我們成功地破解瞭自然的密碼。假若給古代的人一颱微波爐去加熱野牛肉,他或許會認為這個盒子裏有一群辛苦工作、像豌豆那麼大的神仙,他們在食物下麵生起小小的篝火,在盒子打開的一瞬間又會神奇地消失。但事實就是如此神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遵循一組簡單卻不可違背的抽象法則,從微波爐的工作原理到我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奇觀皆是如此。
隨著對自然世界的認知不斷演進,我們從過去將潮漲潮落視為女神的旨意,發展到後來認識到這隻是月球引力的結果而已。我們不再把星星看成是天上的諸神,而是看成原子反應堆在嚮我們投射光子。**,我們清楚距離我們1億英裏的太陽a的內部情況,也知道相當於我們10億分之一的原子的結構。我們能夠破解這些以及其他自然現象的密碼不僅僅是個奇跡。它同時也是一個扣人心弦的神話,一部史詩。
前一陣子,我為熱播的電視劇《星際迷航:下一代》寫瞭一季劇本。**次開劇本討論會的時候,在座的都是這部戲的其他編劇和製片人,我為其中一集想到瞭一個點子,為此我激動不已,因為這個點子涉及太陽風真正的天體物理學原理。當我**四溢地描繪著我的觀點及其背後的科學依據時,大傢都看著我這個新來的傢夥—他們中間的物理學傢。當我說完後—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鍾—我心滿意足,驕傲地看著我的老闆。他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中年製片人,曾經是紐約市警察局刑事犯罪科的偵探。他直勾勾地瞪瞭我一會兒,臉上的錶情不可捉摸,然後大聲說:“閉嘴,你這該死的書呆子!”
當我從尷尬中恢復過來,我明白他想告訴我的是,他們之所以雇我,是因為我講述故事的能力,而不是要我給他們上一堂關於星星的物理學拓展課。我**接受他的觀點,從那之後我就照此方法進行寫作。(他另一個讓人記憶猶新的建議是:如果你感覺自己快被炒魷魚瞭,科學在錯的人手裏會**枯燥,但關於我們知道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知道的的故事卻一點兒也不乏味。這將會是**令人振奮的。人類探索的過程就如同一部電視劇,它和《星際迷航》或者人類**次登上月球一樣引人入勝,劇中有**四溢、怪異有趣的角色—就像我們在藝術、音樂以及文學作品中見到的一樣,也有永遠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正是他們的好奇心將人類這個起源於非洲大草原上的物種帶到瞭**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
他們是怎樣做到的?我們又是怎樣從一個幾乎不會直立行走,隻能通過雙手采集堅果、漿果以及植物根莖來果腹的物種,發展成為**能駕駛飛機、**實時發送信息、在巨大的實驗室裏再造宇宙初期條件的現代人類的?這就是我想要講述的故事,瞭解瞭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作為人你究竟繼承瞭怎樣的遺産。
* * *
“世界是平的”這句話在**已經成為陳詞濫調。但如果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和差異可以有效地縮小,那**和明天之間的差彆就會增大。人類在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建造瞭**批城市,長途旅行*快的方式就是靠駝隊,可這平均每小時也隻能走上幾英裏而已。大約在1 000或2 000年之後,人類發明瞭馬車1,*快速度提高到瞭每小時20英裏(32.19韆米)。直到19世紀,蒸汽動力機車的齣現纔使快速旅行成為現實,到19世紀末*高時速達到瞭100英裏(160.93韆米)。從學會以每小時10英裏(16.09韆米)的速度奔跑,到以每小時100英裏的速度疾馳,人類用瞭200萬年。但一種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1 000英裏(1 609.34韆米)的飛機的發明,使人類隻花費瞭50年的時間就給這個數字後麵加上一個零。到20世紀80年代,人類可以乘坐宇宙飛船以超過每小時17 000英裏(27 358.85韆米)的速度旅行。
其他科技的發展也顯示瞭類似的加速過程。以通信為例,19世紀初期,路透社還在使用信鴿在城市之間傳遞股票市場的消息。2到瞭19世紀中期,電報獲得瞭廣泛的應用,到瞭20世紀,電話齣現瞭。固定電話花費瞭81年纔獲得75%的市場份額,手機達到這一市場份額卻隻用瞭28年,而智能手機則隻用瞭13年。近些年,手機作為一種通信的工具,其功能先是被電子郵件取代,接著被短信取代,同時手機越來越被當作能裝進口袋裏的電腦,而不是為瞭打電話。
“**這個世界,”經濟學傢肯尼思·博爾丁說道,“跟我齣生時的那個世界之間的不同就像我的世界和尤利烏斯·愷撒時代的世界不同一樣。”3博爾丁齣生於1910年,於1993年逝世。他所目睹的變化—和隨後發生的其他變化—是科學以及由此衍生齣來的技術的産物。這些變化在人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我們要想在工作和社會上獲得成功,也越來越依靠我們接受創新和開拓創新的能力。**,即使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和科學技術沒多大關係,我們也要麵臨依靠創新來保持競爭力的壓力。所以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探索的本質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要想對我們**所處的位置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也為瞭讓我們有望理解我們將走嚮何方,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從何處而來。人類智力發展曆**的偉大勝利—書寫、計算、自然哲學以及其他各個學科—通常都是孤立的,就好像它們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一樣,但這種看法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它忽略瞭人類知識的整體性,而這纔是它*本質的特性。現代科學的發展—比如通常被認為是像伽利略和牛頓這樣“孤立的天纔”的作品—並不是從一個真空的社會或者文化中齣現的。它深深紮根於古希臘人對知識的求索過程中;它成長於宗教提齣的重大問題中;它與藝術創作的新手法一同發展;煉金術賦予瞭它斑斕的色彩;如果沒有社會的進步,諸如歐洲那些偉大的大學的繁榮發展,或者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郵政係統的世俗發明,就不可能實現。同樣,希臘的啓濛運動,也是源自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這些土地上的早期先民那讓人嘆為觀止的智慧發明。
正是因為這些影響和關聯,人類對宇宙的理解纔不會是一個個孤立的片斷。就如同一本**的科幻小說,它有內在的敘事結構,形成瞭統一的整體,內部綫索盤根錯節,相互勾連,故事從人類起源的初期開始講起。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選擇性地帶領大傢瞭解這個艱難的探索之旅。
我們的旅行從現代人類大腦的發展開始,並重點突齣那些人類大腦掌握認識世界新方法的重要時代以及轉摺點。同時,我還將描繪那些讓人著迷的人物,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他們的思維模式在那些創新領域發揮瞭重要的作用。
像許多神話故事一樣,這部大戲由三部分構成。**部分,我們將跨越數百萬年的時間,去追尋人類大腦的進化,以及它愛問“為什麼”的傾嚮。這些疑問推動著人類初期的精神求索,並*終催生瞭書寫和計算,以及定律的概念—科學不可或缺的工具。*終,這些疑問促成瞭哲學的誕生,其洞察力讓我們瞭解到物質世界是依據某種規律和原因運行的。
我們旅途的第二部分將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這是一個關於創新者的故事,他們擁有非同一般的認識世界的天賦,他們耐心、堅韌、聰明,即使有時候需要花費數年,甚至是數十年去完善他們的理論,他們也會奮勇嚮前。這些先驅—像伽利略、牛頓、拉瓦锡,以及達爾文—同他們所處時代已經確立的教條進行瞭長久的、卓*的鬥爭,他們的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個人抗爭的故事,付齣的代價甚至包括他們的生命。
*後,就像許多**的故事一樣,當主人公有理由相信自己已經接近旅程的尾聲時,劇情又發生瞭意想不到的轉摺。正當人類認為已經破譯瞭自然的各種法則,劇情又發生瞭奇怪的轉摺,愛因斯坦、波爾以及海森堡發現瞭一個全新的存在領域,這是一個不可見的領域,它的法則還不曾為人類所熟知。“那個”世界—以及它不同尋常的法則—由於太小以至於很難被直接理解:這是一個被量子物理學統治的原子的微縮宇宙。正是這些法則導緻瞭我們經曆的那些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仍在加劇。正因為我們理解瞭量子理論,我們纔能夠發明電腦、手機、電視、激光、互聯網、醫學成像、基因圖譜,以及大部分讓現代生活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新技術。
本書**部分跨越瞭數百萬年的曆史,而第二部分卻隻涵蓋瞭數百年,第三部分的時間跨度則隻有數十年,這反映齣人類知識的纍積在以指數速度加快—以及我們認知這個陌生新世界的渴望。
* * *
人類艱苦的探索之旅延續瞭多個世紀,但是我們認知世界的特點卻始終如一,因為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其中一個特點對於那些在創新和探索領域工作的人來說應該**熟悉—構想一個不同於已知世界或概念的新世界或新概念是有難度的。
在20世紀50年代,艾薩剋·阿西莫夫,這個*偉大、*有創新能力的科幻小說作傢寫齣瞭基地三部麯,這部係列小說描繪瞭未來數韆年的故事。在這些書裏,男人每天去辦公室上班,女人則留在傢裏。沒過多少年,這種對遙遠未來的幻想就已經成為過去的事情瞭。我之所以提起這個,是因為它展示瞭人類思維*普遍的局限性:我們的創新能力受到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這些束縛深植於我們的信仰之中,無法擺脫,甚至讓我們不敢去質疑。
構想變革的難度的另一麵是接受變革的難度,這也是我們故事的另一個繞不開的特點。人類發現難以接受變革。變革對我們的頭腦提齣新要求,迫使我們走齣舒適區,打破瞭我們的思維定式。它讓人睏惑和不知所措。它要求我們放棄舊有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放棄不是我們的自主選擇,是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重要的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變革經常會終結我們的信仰體係,而*大多數人—或許他們的職業和生計—全都要仰仗於此。其結果就是科學領域的新概念常常會遭到抵製、怒斥以及嘲諷。
科學是現代技術之魂,現代文明之根。它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政治、宗教和道德問題息息相關,它所隱含的觀念正在以***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社會。但正如科學會影響人類的思考方式一樣,人類的思考方式也在科學理論的構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無可置疑。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如同人類其他努力一樣主觀和充滿心理暗示”。4這本書試圖本著這種精神去描繪科學的發展—把它當成一項思想上以及文化上決*的事業,隻有通過對塑造它的個人的、心理的、曆史的以及社會的條件的全麵審視,我們纔能*好地理解這項事業的理念。以這種方式看待科學,不僅能讓我們認識這項事業本身,也能瞭解創造力和創新的本質,以及*普遍的人類的現狀。
听万维刚介绍的
评分估计很经典
评分很好。
评分听万维刚介绍的
评分听万维刚介绍的
评分不错的
评分不错的
评分一部思维的历史
评分好书,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