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輛動力學理論與應用(原書第2版)(上冊) | ||
| 定價 | 168.00 |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1-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4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0 | |
| 字數 | 0 | |
| ISBN編碼 | 9787111582557 | |
汽車動力學主要研究汽車在各種力的作用下的動態特性,並討論這些動態特性及其對汽車使用性能的影響。汽車通過車輪與地麵相接觸,由於汽車和地麵的相對運動而使車輪受到來自地麵的力,這個力就是使汽車運動的力。汽車的各項性能,即汽車的動力性、製動性、操縱穩定性及平順性等,就是汽車對所受各種力的響應。因此,汽車動力學就是要研究這些力的産生機理及其性質。
譯者序
第2 版前言
前 言
本書說明
1 輪胎和輪輞基礎1
1. 1 輪胎和輪胎側壁信息1
1. 2 輪胎組成7
1. 3 子午綫輪胎和非子午綫輪胎10
1. 4 胎麵12
1. 5 輪胎接地印跡13
1. 6 車輪和輪輞14
1. 7 車輛分類16
1. 7. 1 ISO 和FHWA 分類16
1. 7. 2 乘用車分類18
1. 8 小結19
1. 9 主要符號20
習題20
Ⅰ 車輛驅動
2 正嚮車輛動力學25
2. 1 水平路麵上停放的汽車25
2. 2 傾斜路麵上停放的汽車30
2. 3 水平路麵上加速的汽車34
2. 4 傾斜路麵上加速的汽車38
2. 5 側傾路麵上停放的汽車46
2. 6★ *優驅動力和製動力分配50
2. 7★ 多於兩個車軸的車輛54
2. 8★ 在外弧形道路和內弧形道
路上的車輛57
2. 8. 1★ 外弧形道路上的車輛57
2. 8. 2★ 內弧形道路上的車輛60
2. 9 小結63
2. 10 主要符號63
習題64 3 輪胎動力學68
3. 1 輪胎坐標係和輪胎力係68
3. 2 輪胎剛度70
3. 3 有效半徑74
3. 4★ 靜止輪胎的接地印跡力85
3. 4. 1★ 靜止輪胎, 法嚮應力85
3. 4. 2★ 靜止輪胎, 切嚮應力87
3. 5 滾動阻力88
3. 5. 1 速度對滾動摩擦係數的影響91
3. 5. 2 充氣壓力和載荷對滾動摩擦
係數的影響93
3. 5. 3★ 側偏角對滾動阻力的影響95
3. 5. 4★ 外傾角對滾動阻力的影響96
3. 6 縱嚮力96
3. 7 側嚮力102
3. 8 外傾力110
3. 9 輪胎力114
3. 10 小結117
3. 11 主要符號118
習題120 4 動力傳動係統動力學122
4. 1 發動機動力學122
4. 2 動力傳動係統及其效率128
4. 3 變速器和離閤器動力學131
4. 4 變速器設計137
4. 4. 1 等比級數傳動比變速器設計138
4. 4. 2★ 遞增傳動比變速器設計149
4. 5 小結151
4. 6 主要符號152
習題153
Ⅱ 車輛運動學
5 應用運動學161
5. 1 繞全域笛卡兒坐標軸的鏇轉161
5. 2 繞全域笛卡兒坐標軸的連續鏇轉164
5. 3 繞局部笛卡兒坐標軸的鏇轉166
5. 4 繞局部笛卡兒坐標軸的連續鏇轉169
5. 5 通用轉換175
5. 6 局部鏇轉和全域鏇轉181
5. 7 軸- 角鏇轉182
5. 8 剛體運動186
5. 9 角速度188
5. 10★ 時間導數與坐標係194
5. 11 剛體的速度201
5. 12 角加速度204
5. 13 剛體的加速度208
5. 14★ 螺鏇運動210
5. 15 小結220
5. 16 主要符號222
習題222 6 應用機構學226
6. 1 鉸鏈四杆機構226
6. 2 滑塊- 麯柄機構241
6. 3 反嚮滑塊- 麯柄機構247
6. 4 瞬時鏇轉中心252
6. 5 連杆點麯綫260
6. 5. 1 鉸鏈四杆機構的連杆點麯綫261
6. 5. 2 滑塊- 麯柄機構的連杆點麯綫262
6. 5. 3 反嚮滑塊- 麯柄機構的連
杆點麯綫264
6. 6★ 萬嚮節265
6. 7 小結271
6. 8 主要符號271
習題272 7 轉嚮動力學275
7. 1 運動學轉嚮275
7. 2 多於兩個車軸的車輛288
7. 3★ 帶拖車的車輛290
7. 4 轉嚮機構293
7. 5★ 四輪轉嚮297
7. 6★ 道路設計310
7. 7★ 轉嚮機構優化330
7. 8★ 拖車- 貨車運動學337
這本書的排版,我得吐槽一下。雖然我知道學術書籍通常不以“美觀”著稱,但這本實在是……太樸素瞭,甚至可以說有些簡陋。字號偏小,行距也比較緊湊,再加上大量使用黑色和白色的綫條圖,有時候看久瞭眼睛會特彆疲勞。我最期待的部分,就是那些關於“操縱穩定”、“平順性”等實際應用場景的講解,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詳細的圖示,比如不同轉嚮角度下車輛的軌跡變化,或者在顛簸路麵上懸架係統的具體反饋。然而,書中的圖例,雖然標注清晰,但大部分都過於概念化,很少有那種能夠直觀展現車輛實際運動狀態的圖片。我反復翻看瞭幾遍,試圖找到一些能夠讓我産生“哦,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時刻,但大部分時候,我都隻是對著那些抽象的幾何圖形和函數麯綫發呆。尤其是在討論製動性的時候,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ABS、EBD等輔助製動係統工作原理的詳細圖解,或者不同路麵條件下製動距離的對比分析。但書中提供的,大多是關於製動力分配、製動響應時間等理論上的公式推導,雖然嚴謹,卻缺乏那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感受。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在連接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似乎存在著一道鴻溝。作為一名對汽車性能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希望能夠更輕鬆地理解這些復雜的概念,而不是被晦澀的文字和抽象的圖錶所睏擾。如果能夠增加一些實際的車輛測試數據、模擬仿真截圖,或者多一些不同工況下的案例分析,我想這本書的易讀性會大大提高。
评分這本書的“理論”部分,實在是太“理論”瞭,以至於我感覺它離我有點遙遠。我買這本書,是想知道“汽車是怎麼跑的”,是怎麼做到“動力十足”,是怎麼做到“穩如磐石”,又是怎麼做到“絲滑舒適”的。我原本設想,它應該會像一本深入淺齣的科普讀物,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圖解,來解釋這些汽車背後的奧秘。然而,當我翻開書頁,迎麵而來的卻是一片由公式、符號和專業術語組成的“學術海洋”。比如在“車輛動力性”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關於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或者不同駕駛模式下動力輸齣的差異。但書中深入探討的,是關於瞬態響應、動態特性等更深層次的理論,這些內容對我來說,就像是在解一道我完全沒有思路的數學題。對於“製動性”的描述,我也抱有同樣的期待,希望能瞭解到一些關於刹車係統的維護保養知識,或者在不同路況下的製動技巧。但書中分析的,是關於製動力的分配、製動係統的工作效率等,這些內容雖然是汽車設計的基石,但對我一個普通用戶而言,顯得過於專業和抽象。我嘗試著去理解“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的章節,希望能夠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感受和評價車輛操控的綫索,或者在日常駕駛中如何體驗到更舒適的乘坐感受。但書中更多的是關於車輛的動態響應模型、懸架係統的設計參數等。這些內容,就像是在拆解一個精密的鍾錶,我看到瞭所有的齒輪和彈簧,但我卻不知道如何將它們組裝成一個能夠報時的裝置。
评分坦白講,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下“車輛動力學”這個概念,它究竟是怎麼一迴事,以及它在日常駕駛中是如何體現的。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能夠用大白話解釋清楚汽車為何能夠靈活操控,為何在高速行駛時依然能夠保持穩定,以及為何在經過不平路麵時能夠帶給我們相對舒適的體驗。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看到裏麵撲麵而來的專業術語、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深奧的理論推導時,我感覺自己好像一腳踏空,掉進瞭一個我完全不熟悉的領域。書中的內容,感覺更像是為汽車工程專業的學生量身定做的教材,每一個概念的提齣,每一個理論的闡述,都建立在紮實的數學和物理學基礎上。我試圖去理解關於“動力性”的部分,比如發動機輸齣的功率如何轉化為車輛的加速性能,但書中關於發動機特性麯綫、傳動係統效率的論述,讓我感覺信息量過載,我很難從中提煉齣我想要的那種“直觀”的理解。同樣,在“製動性”章節,我期待能瞭解到更多關於刹車係統的實際工作原理,比如不同類型刹車片的效果差異,或者在濕滑路麵如何有效製動等。但書中充斥的,是關於製動力、製動壓力、輪胎抓地力等理論公式的推導。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在“應用”層麵,似乎留白過多,雖然理論足夠紮實,但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讀者能夠理解和感受到的實際體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评分這本書的“原書第2版”標簽,讓我以為它會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案例。然而,我翻閱瞭“製動性”和“操縱穩定性”的章節,雖然理論上非常紮實,但總感覺缺乏一些與時俱進的、讓人眼前一亮的實際應用。比如,在討論製動性時,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高級駕駛輔助係統(ADAS)中製動輔助功能的工作原理和實際效果分析,或者不同路況下,電子穩定控製係統(ESC)是如何介入並發揮作用的。但是,書中對於這些前沿技術的提及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對基礎理論的深入挖掘。同樣,在“平順性”方麵,我希望能夠瞭解到一些關於主動懸架係統,或者能夠自適應路麵情況的懸架技術是如何工作的。但書中的內容,更多的是基於傳統的懸架係統模型進行分析,雖然嚴謹,但似乎忽略瞭一些當前汽車行業正在蓬勃發展的創新技術。我嘗試著在“動力性”部分尋找一些關於新能源汽車動力係統的分析,比如電動汽車的能量迴收、電機控製策略等。但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似乎仍然聚焦於傳統內燃機汽車的動力學原理。這讓我感到有些失望,因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全麵地覆蓋當前汽車技術的發展趨勢,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經典的理論框架內。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大量的篇幅都集中在“理論”的闡述上,這讓我有點意外。我本以為“應用”會占據更大的比重,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指導性的建議。比如,在“車輛動力性”方麵,我期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通過調整駕駛模式來優化加速性能,或者如何理解發動機的“紅綫區”等實際駕駛中的概念。但這本書更多的是在探討發動機的功率輸齣特性麯綫,以及傳動係統的效率模型。這些內容雖然是動力性理論的基礎,但對我來說,就像是學習數學公式的證明過程,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運用這些公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在“製動性”章節,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不同刹車係統的工作原理,或者在雨天、雪地等惡劣路況下,如何安全製動的指導。但是,書中深入分析的是製動力的分配算法,以及輪胎在製動過程中的抓地力極限。這些內容對於工程師來說非常有價值,但對於普通駕駛者而言,可能過於抽象。我嘗試著去理解“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通過車輛的反饋來判斷其行駛狀態的綫索。例如,我希望瞭解在高速轉彎時,車輛的重心是如何變化的,以及懸架係統是如何支撐車輪的。但書中更多的是關於車輛的質心、轉動慣量等概念的定義和計算。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學術論文集”,每一章節都像是一篇獨立的、深入的理論研究,雖然內容嚴謹,但缺乏一種連貫的、能夠引導讀者逐步深入理解的綫索。
评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學習車輛駕駛的科學原理”的心態。我希望通過它,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汽車的“動力性”是如何實現的,為什麼我的車在加速時會有那種推背感;“製動性”是如何保證安全的,為什麼緊急刹車時車輛能保持穩定;“操縱穩定性”又是如何讓我在過彎時充滿信心的;以及“平順性”是如何讓我長途駕駛而不覺疲憊的。然而,當我打開書本,看到的卻是一連串讓我望而生畏的數學公式和物理定律。我本以為會有一些生動的圖例,比如用動畫模擬展示車輛在不同工況下的運動軌跡,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受力分析。但書中大部分的圖示,都是一些抽象的幾何圖形和參數化的示意圖,雖然標注得很清晰,但對我來說,就像是在看一張復雜的電路圖,雖然知道裏麵有什麼元器件,但卻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特彆是關於“車輛動力學理論”的部分,裏麵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推導過程,我嘗試著去理解,但每次都會被新的公式和定義弄得暈頭轉嚮。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教科書”,而不是一本“說明書”。它提供瞭關於“汽車為什麼會這樣”的深層原因,但卻沒有告訴我“我應該怎樣做”的具體指導。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優化駕駛技巧,或者如何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車輛的反饋的實用建議,但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從工程設計的角度去解釋這些問題。
评分這本書的“區域包郵”和“正版現貨”的描述,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可靠且易於獲取的學術資源。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在汽車動力學領域的“啓濛讀物”。我原本設想,它會在“車輛動力學理論”的章節,為我勾勒齣整個車輛動力學研究的宏觀框架,然後逐一深入講解“動力性”、“製動性”、“操縱穩定性”和“平順性”這幾個核心模塊。我特彆希望在“動力性”的部分,能看到關於不同發動機類型(例如渦輪增壓、自然吸氣)在動力輸齣特性上的對比分析,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車輛的加速性能。然而,書中給我的感覺是,它直接跳過瞭“宏觀框架”的介紹,而是直接深入到各個模塊的“微觀理論”分析。例如,在“動力性”章節,我看到的是關於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參數之間的復雜計算模型,而不是關於不同發動機工作原理的直觀解釋。在“製動性”方麵,我期待能瞭解到一些關於不同製動係統(如盤式刹車、鼓式刹車)的優劣勢,以及它們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錶現。但書中更多的是關於製動力的傳遞效率、製動盤的散熱模型等理論推導。我嘗試在“操縱穩定性”中尋找一些關於駕駛者如何通過方嚮盤感知車輛極限的技巧,但書中更多的是關於車輛的轉嚮比、側傾中心等工程參數的定義和計算。這本書的內容,更像是給我提供瞭一份“零件清單”和“設計藍圖”,但卻沒有告訴我如何“組裝”一輛車,或者如何“駕駛”一輛車。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有意思的,那個銀灰色的背景,搭配上黑色的標題文字,顯得格外低調又不失專業感。翻開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錶,這瞬間就擊中瞭我的“軟肋”。我本來是抱著一種“隨便看看,大概瞭解一下”的心態來選這本書的,畢竟“動力學”這個詞聽起來就有點唬人,再加上“原書第2版”的標簽,我本以為會有一些更直觀、更貼近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我怎麼說呢,感覺更像是為那些正在攻讀汽車工程相關專業的學生或者已經在該領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師準備的。裏麵的推導過程嚴謹到讓人頭皮發麻,每一個變量的引入,每一個公式的推導,都好像經過瞭韆錘百煉,嚴絲閤縫,不留一絲“模糊”的餘地。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關於輪胎接地力、懸架係統響應以及車輛在不同工況下的動態錶現的論述,但很多時候,我都會被突然齣現的微積分、微分方程或者綫性代數公式打斷思路。這讓我感到有些挫敗,因為我原本是想找到一些能夠幫助我理解“汽車為什麼能跑,怎麼跑得更穩,怎麼跑得更順暢”的通俗易懂的解釋,而不是在這裏苦苦鑽研那些抽象的數學模型。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對於理論深度有極緻追求的讀者來說,它無疑是一座寶藏,但對於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它更像是一本我無法翻越的高山,雖然知道上麵風光無限,卻苦於沒有攀登的工具和技巧。我隻能從那些寥寥無幾的、相對容易理解的文字描述中,拼湊齣一些零散的知識點,而那些核心的、貫穿全書的理論體係,我卻始終難以完全掌握。
评分這本《車輛動力學理論與應用》在我手中,更像是一件我不太會使用的精密儀器。我被它的“原書第2版”和“應用”兩個詞吸引,以為它會是一本集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於一體的佳作。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我發現它更偏嚮於“理論”。書中的公式符號像密集的雨點,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著公式反復琢磨,纔能勉強理解其背後的含義。我本以為在“操縱穩定性”這一章,會看到很多關於車輛轉嚮不足、轉嚮過度現象的圖示和詳細解釋,比如通過方嚮盤輸入,車輛會如何響應,底盤是如何工作的。但書中更多的是關於車輛的側偏角、穩定性因子等抽象的數學參數的討論,這些參數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來說,實在是太過遙遠,無法與我在駕駛中感受到的“車感”直接關聯起來。我對“平順性”的部分也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能夠瞭解車輛如何過濾路麵顛簸,懸架係統是如何工作的。但我看到的,是關於簧載質量、非簧載質量、阻尼係數等一係列專業術語,以及它們之間復雜的關係。這些內容雖然可能對工程師來說至關重要,但對於我來說,就像是在看一本關於烹飪的絕世秘籍,裏麵有最精準的配方和最復雜的烹飪技巧,但卻沒有一道我能親手做齣來的、簡單的菜肴。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在講述一種“語言”,而我,卻還沒學會這門語言的“字母”。
评分從內容上看,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份“高階菜單”。我本來是想學習一些基礎的“烹飪技巧”,能夠自己動手做齣一些簡單的“菜品”,比如瞭解汽車是如何保持平衡的,或者在急轉彎時為什麼不會側翻。但這本書提供的,是關於食材的化學成分分析,以及烹飪過程中發生的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的深度剖析。關於“車輛動力性”,我期待能瞭解到更具體的加速技巧,或者如何通過優化駕駛習慣來提升燃油經濟性。然而,書中詳細闡述的是發動機的功率麯綫、扭矩輸齣,以及傳動係統與車輪的動力傳遞效率。這些內容,對於我理解“車為什麼跑得快”的理論根源很有幫助,但卻很難直接轉化為我能夠運用到實際駕駛中的具體方法。同樣,在“製動性”章節,我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不同製動方式的優劣對比,或者在緊急情況下的製動技巧。但書中更多的是關於製動力的計算、製動蹄片的磨損模型等非常深入的理論。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應用”部分,更多的是指理論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而不是指導普通駕駛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操控車輛。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關於“操縱穩定性”的描述,比如什麼是“俯仰角”,什麼是“側傾角”,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車輛的操控。但書中充斥的,是復雜的數學公式和圖錶,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學習一門新的科學,而不是在學習如何更好地駕駛我的汽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