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 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

現貨 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晉 著
圖書標籤:
  • 燕園
  • 北京大學
  • 文物
  • 古跡
  • 曆史
  • 校園文化
  • 北京曆史
  • 文化遺産
  • 清華園
  • 燕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3621
商品编码:2752313450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一本北大校園的穿越指南手冊,一部常讀常新的燕園記憶留存。
定價:68元
作者:何晉 著 
裝幀:全書彩印,圓脊精裝
叢書名:沙發圖書館 
書號: 978-7-301-29362-1 
齣版日期:2018/5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開本:32開 
頁碼:280

內容簡介
北大校園——燕園,不僅僅是一塊聖地,這裏的文物、古跡及相關曆史,也常常讓人震撼。本書搜錄燕園內幾乎所有地上文物,穿插與之相關的園林、古建和景觀,鈎沉典故、探究曆史。作者在北大學習、工作三十載,文、圖相映中飽含對燕園的深入認知和深厚感情,使得此書既為讀者提供一個多姿多彩、空間分明有序的燕園立體指南,也可作為北大人憶念母校之寄托,為廣大校友們進一步瞭解這座園林乃至這所大學的淵源及曆史印痕提供有益參考。

作者簡介
何晉,1988 年進入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史專業學習,1997 年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副係主任,研究領域為先秦史、曆史文獻學。在北大開設“中國曆史文選”“圖說中國古代文明”和“文物藝術品收藏與鑒賞”等課程。

目錄
北大校園為何稱“燕園”?/ 7
淑春園?/ 19
西校門 28?/?西校門石獅 31?/?校友橋 34?/?華?錶 38?/?辦公樓 41?/?
丹陛石 45?/?石麒麟 47?/?外文樓 49?/?化學北樓 51?/?民主樓 52?/?
北大檔案館 54?/?鍾?亭 58?/?乾隆詩碑 60?/?蔡元培銅像 63?/?
未名湖 65?/?石供桌及五供 73?/?“植樹銘”碑 76?/?翻尾石魚 78?/?
西式平橋 80?/?島?亭 82?/?石?舫 85?/?石屏風 87?/?第一體育館 88?/?
博雅塔 90?/?慈濟寺山門 94?/?斯諾墓 97?/?賴樸吾、夏仁德二位教授墓 99?/?
臨湖軒 102?/?臨湖軒魚洗 105?/?梅石碑 108?/?俄文樓 112?/?
北閣、南閣 114?/?石香爐 116?/?李大釗銅像 118??
靜?園?/ 121
靜園六院 128?/?杭愛碑及石像生 130?/?北京大學革命烈士紀念碑 132?/?
振興中華碑 134?/?第二體育館 136
燕南園?/ 139
花神廟碑 149?/?三角地 151?/?民主科學DS雕塑 155
勺?園?/ 161
塞萬提斯像 169?/?“三一八”遇難烈士紀念碑 171?/?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紀念碑 173?/?葛利普教授墓碑 176?/?
旗杆座 178?/?海晏堂水槽 179?/?
鳴鶴園?/ 183
日?晷 190?/?石龍頭及石魚頭 192?/?乾隆半月詩碑 195?/?
校景亭 196?/?“柳浪聞鶯”石牌坊遺存 200
鏡春園?/ 205
蔣傢鬍同四閤院 216
朗潤園?/ 221
“斷橋殘雪”石牌坊 230
蔚秀園?/ 233
“紫琳浸月”石 239
暢春園?/ 241
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門 246
承澤園?/ 249
其他文物與文物保護?/ 257
參考文獻?/ 268

精彩文摘
在我剛進入北大還是一名新生時,有天一名高年級學長來我們宿捨交流經驗,聽他介紹北大校園時隨口就說齣勺園、朗潤園、鳴鶴園等一個個園子的名稱,我當時印象深刻,很是驚訝佩服。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一直都不太清楚北大校園裏到底有多少個園子,它們叫什麼名字,都多大範圍。那個學期期末去化學樓參加考試,同宿捨一位同學選擇從南門齣校去坐332路公共汽車,在西門下車後再進校去化學樓。那是1988年的鞦天。

那時我有一輛自行車,有空時就騎車去校園北部和旁邊的圓明園閑逛,荒蕪的園林、破舊的院子和北方的藍天很讓我著迷。後來圓明園不讓騎自行車進入,我也慢慢習慣瞭校園生活環境,騎車閑逛的時候就少瞭。再後來畢業留校工作,因為就住在旁邊的暢春園,有時也喜歡拍點照片,所以凡四季景色宜人之時,又常到校園裏到處走走。慢慢我發現,自己在這裏讀書雖然近10年,但熟悉的僅僅是宿捨、教室和圖書館,其實對整個燕園所知並不全麵和透徹。這裏不僅僅是一塊聖地,燕園的文物、古跡及相關曆史,也常常讓人震撼。這些文物、古跡的興衰存亡,或曆時古今,或關涉華夷,時空往往有超越一所大學者。一方草木中的斷碑,一座不起眼的小橋,梁柱斑駁的亭樓,人跡罕至的墓塚,不要小瞧這些文物,睹之或令人駐足,聞之亦使人動容,它們都有自己的經曆和背後的故事。


《古韻流芳:中華文明的傳承與演變》 這是一部深入探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巨著。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時段或某一地域的斷代史,而是以宏大的視角,梳理瞭中華文明在漫長歲月中如何孕育、發展、演變,並最終形成其獨特而輝煌的體係。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勾勒齣中華文明的完整圖景。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奠基。 這一章節將讀者帶迴至遙遠的史前時代,追溯中華文明的萌芽。作者通過對考古發現的細緻解讀,展現瞭早期人類在黃河、長江等流域創造的燦爛文化。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到良渚文化的玉器,再到三星堆的神秘遺址,無不昭示著中華先民卓越的智慧與藝術創造力。這裏,我們不僅能看到早期社會組織的雛形,更能感受到他們對自然、對宇宙的初步認知與錶達。接著,本書將筆觸轉嚮夏商周三代,深入探討瞭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形成,禮樂製度的建立,以及青銅文明的巔峰。諸如甲骨文的發現,如何幫助我們窺探商朝的政治、宗教與日常生活;周公製禮作樂,又如何為後世奠定瞭重要的思想與文化基石。這一時期,中華文明的早期輪廓逐漸清晰,其核心價值觀與基本框架初步確立。 第二部分:思想的碰撞與製度的革新。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春鞦戰國時期迎來瞭中國曆史上一個思想大爆發的時代——百傢爭鳴。本書將詳細介紹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主要學派的起源、核心思想及其對後世中國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看到孔子如何倡導仁義禮智信,構建理想的社會秩序;老子如何追求“道法自然”,追求返璞歸真;法傢如何強調法治與君權,推動國傢統一。這一時期,不僅是思想的激蕩,更是政治製度的深刻變革。秦漢帝國的統一,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奠定瞭中國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本書將聚焦於秦朝的郡縣製、中央集權,以及漢朝的察舉製、郡國並行製等,分析這些製度是如何塑造瞭中國古代的權力結構與社會管理模式。同時,我們也會探討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深遠意義,以及它如何確立瞭儒傢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主導地位。 第三部分:多元的交融與文化的繁榮。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遷徙與文化大融閤成為時代的主鏇律。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一時期漢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佛教的傳入與發展,以及玄學、清談等思潮的興起。我們將看到,在動蕩不安的時代,中華文化展現齣驚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吸收外來元素,並不斷豐富自身。隋唐盛世,更是中華文明走嚮開放、自信與繁榮的巔峰。本書將細緻描繪唐朝發達的經濟、繁榮的商業、開放的對外政策,以及在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從唐詩的意境,到唐三彩的絢麗,再到印刷術的萌芽,無不展現齣那個時代的勃勃生機。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宋元時期。宋朝在科技、經濟、文化上達到瞭新的高度,市民文化的興起,理學的成熟,都標誌著中華文明的又一次飛躍。而元朝的建立,則帶來瞭更為廣泛的文化交流,促進瞭東西方文明的互鑒。 第四部分:近代的轉型與現代的復興。 曆史的車輪進入近代,中華文明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分析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轉型,以及西方列強的衝擊如何引發瞭深刻的社會危機。我們將審視中國人民在麵對內外壓力時所進行的各種探索與抗爭,從洋務運動的技術引進,到戊戌變法的政治改革,再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製,這些都體現瞭中華民族在轉型時期的艱難求索。最後,本書將聚焦於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文明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與蓬勃發展。我們將探討改革開放如何為中華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以及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傳承優秀傳統,融閤現代元素,走嚮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古韻流芳:中華文明的傳承與演變》並非一部枯燥的史書,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本書通過詳實的史料、生動的敘述和深刻的洞察,力求為讀者呈現中華文明的壯麗畫捲,讓讀者在感受曆史的厚重與輝煌的同時,更能理解中華文明為何能夠曆經數韆年而不衰,並在當代煥發齣新的光彩。這本書是對中華民族深厚底蘊的一次緻敬,也是對未來中華文明發展的一次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絕對是我的意外之喜!剛拿到書的時候,以為它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著作,畢竟“文物”、“古跡”這些詞聽起來就帶點距離感。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的文筆極其生動,仿佛我不是在閱讀文字,而是親身漫步在燕園之中,與那些沉默的古跡對話。他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實,而是將每一處建築、每一件文物都賦予瞭生命和故事。讀到關於未名湖畔那棵古樹的章節時,我甚至能想象齣它在四季輪迴中見證過的王朝更迭和風雲變幻,它根植於這片土地,承載瞭無數代學人的青春與夢想。書中的插圖更是點睛之筆,清晰而富有質感,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曆史的厚重。特彆是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更是將我拉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看著那些曾經活躍在燕園的身影,仿佛他們就在我眼前。這本書讓我對北京大學的校園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隻是一個現代化的學府,而是深藏著韆年的底蘊和無數動人的故事。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文化以及北京大學懷有好奇心的人們,它會是一次令人心曠神怡的精神之旅。

评分

《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這本書,可以說是給我打開瞭一扇瞭解北京大學另一麵扇的窗戶。我一直對北大充滿嚮往,但更多的是從現代的角度去理解它。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它的“前世今生”,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建築和文物,它們不僅僅是磚瓦石木,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作者對每一處古跡的介紹都充滿瞭情感,他不僅僅是描述其外觀,更重要的是講述瞭它們所經曆的故事,那些曾經在這裏發生過的曆史事件,那些曾經在這裏生活過的名人。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博雅塔”和“未名湖”的章節,這些標誌性的建築在作者的筆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仿佛它們擁有自己的靈魂,在默默地訴說著北大百年的滄桑。書中的一些史料引用和考證也做得非常紮實,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古跡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意義。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的厚重感,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瞭燕園的獨特魅力。

评分

《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寜靜而深刻的閱讀體驗。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他不是在書寫,而是在描繪一幅幅古老而優美的畫捲。他用詩意的語言,將燕園中那些承載著曆史的古跡,那些靜默無語的文物,重新賦予瞭生命。我尤其喜歡他描述未名湖畔景色時所用的詞語,那種意境,那種氛圍,讓我仿佛能聽到湖水拍打岸邊的聲音,看到夕陽灑落在湖麵上的金光。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敘述,也並非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情味,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感受到瞭時代的變遷。這本書讓我覺得,燕園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場所,更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寶庫,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一段曆史,每一個建築都訴說著一段傳奇。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時常會閤上書本,靜靜地迴味,那種感覺就像是品味一杯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它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理解,對文化有瞭更深的感悟,是一本真正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讀瞭《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非常奇妙,有點像是在參加一場精心策劃的尋寶遊戲。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種枯燥的介紹,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們一步步深入燕園的“秘密花園”。每當我讀到一個關於某處古跡的細節,比如一座不起眼的石碑、一扇古老的門扉,作者都能挖掘齣其背後隱藏的深厚曆史和人文故事。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靜園”的描寫,那種寜靜緻遠的氛圍,仿佛能感受到民國時期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賦的場景。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考證也頗為嚴謹,讀來讓人信服,也讓我對一些曆史傳聞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細膩,他善於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述。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會停下來,去想象書中所描繪的場景,那種沉浸感非常強。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建築的介紹,更是關於一群人,一群曆史,一段時光的濃縮。它讓我看到瞭燕園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讓我對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奮鬥過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最近有幸拜讀瞭《燕園文物、古跡與曆史》這本書,不得不說,它帶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作者的知識儲備之淵博,讓我嘆為觀止。他將燕園內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跡娓娓道來,從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到不起眼的小徑,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故事。我之前對北大校園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現代的建築和設施,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更加古老、更加深邃的燕園。他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尤其是那些與燕園相關的曆史人物的逸聞趣事,更是引人入勝,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場景之中。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比如他對某塊石碑上模糊字跡的考證,或是對某個建築風格演變的追溯,都展現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古跡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燕園發展變遷、人文精神傳承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對北京大學這座百年學府有瞭更加全麵、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中國古代建築和曆史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