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垃圾處理與資源化 第二版 建築廢棄物迴收再生利用技術書籍 築垃圾填埋場選址總體設計 環境工程評價

建築垃圾處理與資源化 第二版 建築廢棄物迴收再生利用技術書籍 築垃圾填埋場選址總體設計 環境工程評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垃圾
  • 資源化利用
  • 建築廢棄物
  • 再生技術
  • 填埋場選址
  • 環境工程
  • 固體廢物處理
  • 環保工程
  • 循環經濟
  • 環境評價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知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298393
商品编码:2756163028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建築垃圾處理與資源化(第二版) 
作者:  王羅春、蔣路漫、趙由纔 等編著  
市場價:    80.00
ISBN號:   9787122298393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 16   語種:中文
  印刷時間:2018-04   版次:1   頁數:

  編輯推薦
(1)本書與上一版相比,補充瞭2004年後與國內建築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密切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  (2)本書結閤國內建築垃圾處理與資源化的現狀,有針對性地介紹新技術、新方法,以及由此産生的環境問題。 (3)本書包含的建築垃圾種類豐富。 (4)理論與實例相結閤,使讀者更容易理解。 (5)作者在建築垃圾資源化領域經驗豐富。

  內容簡介
本書以建築垃圾的處理與資源化為重點,全麵描述瞭國內外建築垃圾資源化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全書共分五章:*章概括介紹瞭建築垃圾的來源、分類、組成以及建築垃圾管理的技術經濟政策;第二章介紹瞭建築垃圾的破碎與分選,並包含瞭建築垃圾機械分選係統的比選實例;第三章是建築垃圾資源化,包括廢木材、廢舊混凝土、廢舊道路水泥混凝土、剩餘混凝土、廢舊混凝土砂(渣)、廢舊磚瓦、廢舊屋麵材料、舊瀝青路麵料、石棉廢物、廢石膏、建築垃圾微粉的資源化,以及建築垃圾作樁基填料加固軟土地基,此外還包括建築垃圾作再生原料的相關規定和固定式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的設計;第四章介紹瞭建築垃圾的填埋處置,包括填埋場的選址、設計、工藝、設備、運行與管理,以及填埋場的汙染控製,並介紹瞭美國有關建築垃圾填埋場的規定;第五章分析瞭我國目前建築垃圾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介紹日本的管理經驗,對我國建築垃圾的管理提齣建議。本書可供建築施工企業技術及管理人員,環衛、環保企業的技術及管理人員,環衛和環保部門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學校環境科學與工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

  目錄

第**章概論/1

**節建築垃圾1

一、建築垃圾的特點1

二、建築垃圾對環境的影響2

第二節建築垃圾管理的技術政策和經濟政策3

一、建築垃圾管理的技術政策3

二、建築垃圾管理的經濟政策4

第三節建築垃圾分類與組成5

一、建築垃圾的分類5

二、建築垃圾的組成6

三、建築垃圾的産量分析8

四、建築裝潢垃圾産量分析9

五、舊建築物拆除垃圾産量分析9

第二章建築垃圾的破碎與分選/10

**節建築垃圾的破碎10

一、建築垃圾破碎的基本方式和破碎機的類型10

二、建築垃圾的破碎理論12

三、顎式破碎機14

四、圓錐式破碎機22

五、錘式破碎機23

第二節建築垃圾的分選25

一、物料分選的一般理論25

二、篩分27

三、重力分選32

四、磁力分選35

五、其他分選方法38

第三節建築垃圾機械分選係統的比選實例40

一、建築垃圾分選設備的集成原則40

二、破包機41

三、振動篩41

四、垃圾烘乾裝置42

五、滾筒篩46

六、風力分選設備47

第三章建築垃圾資源化/50

**節建築垃圾的減量化50

一、建築垃圾減量化存在的問題50

二、建築垃圾減量化對策51

三、國外建築垃圾管理——以法國為例55

第二節廢木材、木屑的資源化58

一、廢木材作為木材重新利用58

二、廢木料用於生産黏土-木料-水泥復閤材料58

三、經防腐劑處理木材的資源化59

四、廢舊木材的可持續處理工藝60

第三節廢舊建築混凝土的資源化65

一、概述65

二、再生骨料的製造過程及其特性66

三、廢舊建築混凝土作粗骨料拌製再生混凝土68

四、廢舊建築混凝土作細骨料拌製再生混凝土74

五、廢舊建築混凝土作粗骨料應用於噴射混凝土74

六、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改性75

七、廢舊建築混凝土在公路工程中的應用82

八、廢舊建築混凝土其他資源化途徑82

第四節廢舊道路水泥混凝土的資源化84

一、概述84

二、廢舊道路水泥混凝土作骨料拌製路麵混凝土86

三、廢舊道路水泥混凝土作路麵基層材料95

四、廢舊道路水泥混凝土的其他資源化途徑97

第五節廢舊特種混凝土的資源化98

一、廢舊高鋁水泥混凝土的再生98

二、廢舊硫鋁酸鹽混凝土的再生98

第六節剩餘混凝土的資源化和剩餘水的迴用99

一、剩餘混凝土與剩餘水的概念99

二、剩餘混凝土的分離和迴收99

三、剩餘混凝土和剩餘水的資源化103

第七節廢舊混凝土砂(渣)的資源化107

一、混凝土工廠淤渣(或廢舊混凝土砂) 水淬礦渣 石膏生産再生水泥107

二、廢棄混凝土作生産水泥的部分原料生産再生水泥109

第八節廢舊磚瓦的資源化111

一、碎磚塊生産混凝土砌塊112

二、廢磚瓦替代骨料配製再生輕骨料混凝土113

三、破碎廢磚塊作骨料生産耐熱混凝土114

四、廢磚瓦其他資源化途徑115

第九節廢舊屋麵材料的資源化115

一、迴收瀝青廢料作熱拌瀝青路麵的材料116

二、迴收瀝青廢料作冷拌材料116

第十節舊瀝青路麵料的資源化117

一、概述117

二、瀝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術118

三、再生瀝青混凝土的**變形和低溫特性及其評估模型122

四、瀝青混凝土再生利用實例124

第十一節建築垃圾石棉廢物的迴收處理與再生利用128

一、石棉廢物的處理和資源化129

二、發展趨勢132

第十二節 建築垃圾中廢石膏問題132

一、建築垃圾中廢石膏的來源133

二、減少建築垃圾中石膏含量的方法133

三、含廢石膏建築垃圾的處理及資源化135

第十三節建築垃圾作樁基填料加固軟土地基136

一、建築垃圾作建築渣土樁填料加固軟土地基136

二、建築垃圾作復閤載體夯擴樁填料加固軟土地基148

第十四節 建築垃圾微粉的資源化153

一、建築垃圾微粉的概念153

二、建築垃圾微粉的資源化154

第十五節我國對建築用建築垃圾再生原料的相關規定155

一、對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的規定155

二、對混凝土和砂漿用再生細骨料的規定157

三、對道路用建築垃圾再生骨料無機混閤料的規定159

四、對砌塊和磚用再生骨料的規定160

五、對混凝土實心磚用地震損毀建築廢棄物再生骨料的規定161

六、對混凝土砌塊(磚)用建築垃圾再生原料的規定161

第十六節固定式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設計163

一、廠址選擇163

二、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建設規模163

三、建築垃圾資源化生産工藝及設施164

第四章建築垃圾的填埋處置/167

**節建築垃圾填埋場建設的必要性167

一、建築垃圾的滲濾特性及其危害性167

二、建築垃圾填埋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173

三、建築垃圾填埋場建設的社會意義和必要性173

第二節美國有關建築垃圾填埋場規定175

一、選址要求175

二、地下水監測176

三、地下水汙染的補救176

四、其他方麵176

第三節建築垃圾填埋場的選址176

一、填埋場的選址176

二、環境影響評價180

三、經濟評估181

第四節填埋場總體設計182

一、設計規模182

二、項目構成183

三、建設用地與建築185

四、填埋工藝裝備設計186

五、行政、生活管理區工程186

第五節填埋場的工藝設計187

一、填埋場的類型187

二、填埋工藝的確定原則187

三、填埋場的主體工程和輔助設施188

第六節填埋場的機械設備194

一、推土機195

二、挖掘機195

三、壓實機196

四、鏟運機197

五、起重機197

六、裝載機198

七、運送機198

第七節建築垃圾填埋場的運行與管理199

一、填埋作業管理199

二、封場後的管理200

第五章建築垃圾的管理和相關法規的製定/204

**節 我國建築垃圾的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204

一、我國建築垃圾的管理現狀204

二、我國有關建築垃圾的法律法規209

三、我國有關建築垃圾處理及資源化的標準、規程及導則210

四、我國建築垃圾處理、資源化現狀及發展前景212

五、我國建築垃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214

第二節日本建築垃圾的管理215

一、日本建築廢棄物管理概況215

二、日本建築廢棄物管理的法律法規216

三、日本建築廢棄物的再生利用217

第三節 我國建築垃圾管理建議218

一、建築垃圾源頭分類管理218

二、加強建築廢物迴收利用和處置過程中的科學研究,建立健全的技術標準和使用規範219

三、有計劃地開展“建築垃圾資源化”工作219

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體係220

五、提高建築垃圾排放收費標準220

六、加強建築垃圾資源化的宣傳和教育工作221

附錄/222

附錄Ⅰ城市建築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規定222

附錄Ⅱ地震災區建築垃圾處理技術導則(試行)224

附錄Ⅲ建築垃圾處理技術規範(CJJ 134—2009)228

參考文獻/234

 

 

  作者簡介
王羅春,上海電力學院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1)教學:主講本科生課程《固體廢棄物處置工程》和研究生課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工程》。(2)獲奬:2000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奬“上海市老港填埋場垃圾穩定化工程研究”。(3)著作:發錶學術論文近30篇,負責3項科研項目。

 


現代城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低碳與循環經濟視角下的基礎設施升級與土地再利用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和資源約束日益緊張的背景下,現代城市如何通過創新性的基礎設施升級策略和前瞻性的土地再利用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低碳轉型。本書聚焦於超越傳統“建築垃圾處理”範疇的宏大敘事,著眼於整個城市生命周期中的物質流動、能源效率和空間價值重塑。 第一部分:城市基礎設施的韌性與智能化升級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支撐現代城市運行的關鍵基礎設施係統(如交通、水務、能源和信息網絡)在麵對氣候變化、人口密度增加和技術迭代時的韌性挑戰。我們不再將這些係統視為孤立的實體,而是將其置於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係統中進行考察。 1.1 智慧城市中的基礎設施互聯與數據驅動的維護: 探討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和數字孿生技術如何應用於橋梁、隧道、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的實時健康監測與預測性維護。重點分析如何通過優化能源消耗模型,實現市政基礎設施的能效最大化,例如智能電網在城市層麵的集成應用及其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 1.2 適應性設計與氣候風險管理: 關注基礎設施設計標準如何根據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進行動態調整。詳細闡述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防洪、降溫和生物多樣性維護中的作用,例如綠色屋頂、透水鋪裝係統的規劃與效益評估,以及它們如何提升城市係統的內在彈性。 1.3 交通係統的人本化與低碳轉型: 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流動的優化,特彆是從傳統機動車主導模式嚮多模式、共享化和步行友好型係統的轉變。內容包括高效公共交通網絡的規劃原則、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的城市布局策略,以及如何利用“齣行即服務”(MaaS)平颱整閤資源,減少城市通勤的碳足跡。本書強調,基礎設施升級的核心在於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公平性。 第二部分:存量建築的價值重塑與性能提升 本書將目光投嚮城市存量建築,將其視為巨大的潛在資源庫和性能提升的焦點。我們強調的不是對廢棄物的簡單迴收,而是對現有建築物質形態、空間布局和能耗性能的全麵診斷與係統性改造。 2.1 深度能效改造(Deep Energy Retrofitting)的工程經濟學: 係統分析既有商業和居住建築進行大規模能效升級的技術路綫圖,包括圍護結構的氣密性提升、先進的供暖通風與空調(HVAC)係統替換,以及集成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地熱)的方案設計。本書提供瞭一套基於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的決策模型,用以評估深度改造的經濟可行性和環境效益。 2.2 建築的“可拆解性”與材料的循環利用設計前瞻: 探討如何將“循環設計”理念應用於現有建築的未來更新計劃中。這涉及到對建築構件的材料溯源、標準化設計,以及在不産生大量建築廢棄物的前提下,實現結構性部件的“即插即用”式替換與升級。重點分析瞭高價值材料(如特種鋼材、高性能玻璃)在建築生命周期結束前的“價值保留策略”。 2.3 空間功能復閤化與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研究老舊工業區、閑置辦公樓或特定功能建築通過功能置換和內部結構優化,重新融入城市肌理的過程。本書詳細闡述瞭法規鬆綁、産權整閤以及社區參與在促進成功適應性再利用項目中的關鍵作用,旨在最大限度地延長現有建築的使用壽命,避免早期拆除帶來的物質和碳排放損失。 第三部分:城市土地的生態係統服務與可持續再造 本部分超越瞭傳統意義上的場地開發,將城市土地視為復雜的生態係統,探討如何通過生態工程手段恢復其功能,並創造新的公共價值。 3.1 棕地(Brownfield)的生態修復與高價值置換: 詳細介紹復雜汙染場地(如舊廠房、加油站)的風險評估、汙染特徵化,以及采用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或物理化學穩定化技術的選擇標準。本書的重點在於,如何將已修復的棕地轉化為具有高生態價值和公共利益的區域,如城市公園、雨水花園或混閤用途社區。 3.2 海綿城市原理在城市更新中的應用深化: 深入闡述“海綿城市”理念在緻密城市環境中的落地實施。內容包括對不同滲透能力地麵的改造方案對比(如多孔瀝青、植草溝)、下凹式綠地係統的設計參數,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水文基礎設施來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雨洪壓力,而非僅僅關注單一的“滲透”功能。 3.3 城市土壤健康與城市農業的整閤: 探討在城市化過程中被壓實、汙染的土壤的恢復技術。分析瞭城市農業(Urban Agriculture)作為一種提升社區韌性和食物安全性的手段,如何與城市綠地係統相結閤。本書提供瞭一套評估城市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汙染物安全閾值的實用指南,以確保城市公共空間的安全和生産力。 第四部分:循環經濟驅動下的城市物質流管理創新 本部分從宏觀的城市代謝角度審視物質流,關注如何通過係統性創新來減少對外部原材料的依賴,構建閉環的城市經濟係統。 4.1 城市礦山理論與城市高價值元素的迴收路徑: 摒棄對低價值建築廢棄物的簡單處理模式,轉而聚焦於城市建築存量中蘊含的高價值關鍵稀有金屬、特種閤金和先進復閤材料。本書構建瞭從建築拆解規劃到材料分離、精煉再利用的工業生態鏈條模型,強調技術集成而非單一處理。 4.2 區域協同與工業共生網絡構建: 分析如何打破單一企業或單一項目層麵的循環限製,通過建立跨行業、跨地域的“工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網絡,實現廢棄物流的有效對接。例如,一個工業過程的副産品成為另一個建築材料生産過程的原料,從而優化整個區域的物質和能源效率。 4.3 政策工具箱與激勵機製設計: 探討地方政府為推動循環經濟實踐所能采用的創新性監管和激勵措施。內容包括綠色采購標準(GPP)的製定、基於績效的稅收減免政策、以及引入延伸生産者責任製(EPR)於建築産品領域的可行性研究。 本書旨在為城市規劃師、基礎設施工程師、環境政策製定者以及專注於可持續城市發展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全麵、前沿且實用的指導框架,以應對21世紀城市發展帶來的復雜挑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僅僅關注“如何處理已經産生的垃圾”,更深入探討瞭如何從源頭上“減少”和“優化”建築垃圾的産生。我個人特彆贊賞其中關於“數字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評估(LCA)”的章節。作者沒有簡單地提及這些概念,而是闡述瞭如何將物聯網技術和BIM模型集成到建築廢棄物的追蹤管理中,實現從拆除到再利用的全過程可視化和可追溯性。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傳統的固廢處理領域煥發齣瞭新的活力。我感覺作者非常理解當前行業麵臨的痛點——信息孤島和效率低下。通過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工具,這本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更加智能、高效的未來建築廢棄物管理藍圖。對於希望在傳統行業中尋求創新突破的同行來說,這些章節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思路和切入點。

评分

作為一個關注環境影響和風險評估的從業者,這本書中關於環境工程評價的部分,可以說精準地擊中瞭我的需求點。很多處理技術看起來很完美,但一旦進入實際運行階段,潛在的環境風險往往被低估。《建築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在這一點上處理得極其審慎和負責任。它係統地梳理瞭從物料接收、破碎、儲存到最終産品齣廠過程中可能産生的粉塵汙染、噪聲乾擾以及滲濾液風險。更重要的是,它不僅指齣瞭風險,還提供瞭對應的風險控製措施和監測標準,並且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標準作為佐證。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可信度。閱讀這些章節,讓我深刻認識到,任何資源化過程都必須建立在對環境負責的基礎之上,絕不能為瞭資源化而犧牲環境質量。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工業風的字體配上深沉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就知道內容肯定紮實。我一直對城市更新和可持續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在建築行業裏,産生的廢棄物問題越來越突齣。這本書的排版非常清晰,圖文並茂,很多復雜的工藝流程和技術參數都通過直觀的圖示展示齣來,這對於我們這些非純技術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應用之間的平衡。它沒有一味地堆砌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手把手的引導方式,把“垃圾”轉化為“資源”的過程講得透徹。尤其是關於不同類型建築垃圾(比如混凝土、磚石、木材)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分析,以及後續如何針對性地進行破碎、篩分和化學處理,這些章節的邏輯性非常強,讓人讀起來感覺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這本書無疑為我們理解如何構建一個更綠色的建築生命周期提供瞭一個非常可靠的知識框架。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工程師的務實性,讀起來既能學到新知,又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彆喜歡它在論述完一種技術方案的優勢後,緊接著就會分析其在現實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限製條件,比如設備維護的復雜性、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適應性調整等等。這種“兩麵性”的分析方式非常成熟,它教會我們不要盲目追求“最優解”,而要在有限的資源和客觀條件下尋找“最佳可行解”。尤其是關於填埋場的選址和總體設計部分的論述,考慮的因素之全麵,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涵蓋瞭地質水文、交通可達性、社會接受度等多個維度。全書的結構安排邏輯緊密,層層遞進,讓人感覺每翻過一頁,對整個建築垃圾處理的認知體係就嚮上提升瞭一層樓,受益匪淺。

评分

閱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對技術細節的精雕細琢。我原本以為這類書籍大多會停留在宏觀政策和理念層麵,但《建築垃圾處理與資源化》的第二版明顯走得更深。比如,書中詳細對比瞭當前主流的幾種資源化利用路徑——從簡單的再生骨料應用到更高級的化學建材閤成,其間的能耗、成本控製和最終産品的性能指標都進行瞭嚴謹的量化分析。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差異化處理”的章節,它指齣不同地區的建築垃圾成分差異巨大,因此標準化處理方案往往會水土不服。作者巧妙地引入瞭區域案例研究,展示瞭如何根據當地的法規要求和市場需求,靈活調整處理工藝的組閤。這種注重實操層麵的探討,避免瞭空泛的理論說教,讓讀者能夠真正思考如何在復雜的現實環境中落地這些技術。這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經過反復打磨的工程指導手冊,對於一綫工程師來說,價值無可估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