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森主編的《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7版 2016-2017)》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組織研創,匯集 瞭有關專傢、學者和實務工作者17份研究報告及本領 域主要資訊信息。
2015~2016年,我國殯葬事業在深化改革中有序 發展:殯葬事業發展規劃有瞭製度性安排,節地生態 安葬政策深入人心,殯葬管理服務專項整治取得實效 ,惠民殯葬政策全麵落地,殯葬標準化工作持續推進 ;但也存在大數據研發與應用滯後、火化設備*新改 造缺少政府采購**目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 難度較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和設備*新改造資金投 入不足等實際問題。
“十三五”時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各級民政部門在新五大發展理念**下,破解阻礙 殯葬事業發展難題:全麵落實“十三五”殯葬事業發 展規劃;夯實殯葬設施建設基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 均等化;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落實**“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殯葬專用設 備*新改造步伐,持續推進殯葬事業的科學發展。
李伯森,1965年生,山東諸城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8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專業,現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民政部生態安葬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來,組織完成91個**科研項目(課題);組織製修訂32項**和行業殯葬標準;組織完成“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殯葬領域汙染物減排和遺體處理無害化公益技術研究與應用”,其中作為課題**責任人,主持完成“殯葬園區生態規劃與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課題;主持完成科技部下達的“建立善後保證金製度、完善社會保障體係”**軟科學課題;組織完成**環保公益“殯葬行業汙染控製與環境技術體係研究”重大專項;組織開展“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殯葬行業節能減排技術與規範”項目、“中國殯葬文化與科技公共服務網絡平颱建設”(2014~2017)、“殯葬文化建設”等**財政重大專項等科研工作。在著力加強殯葬自然科學和軟科學的並重研究,著力開展殯葬標準化體係建設,著力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著力搭建多功能、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颱建設,著力抓殯儀場所環境監測和産品質檢工作,著力開展殯葬文化建設、拓寬殯葬研究新領域等方麵,為提升我國殯葬科研的整體水平做齣瞭突齣貢獻。
Ⅰ 總報告
1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6~2017)
一 2015~2016年殯葬事業發展概況
二 新時期殯葬事業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
三 新時期殯葬事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Ⅱ 綠色發展篇
2 大力推行節地生態葬 實現“源頭”節地——來自上海的報告
3 雲南少數民族節地生態安葬實踐與探索
4 生態安葬評價體係構建與應用
5 南京市雨花颱功德園節地生態葬實踐探索
6 節地生態安葬中的問題與對策
7 推行文明祭掃 實踐綠色殯葬
Ⅲ 標準建設篇
8 殯葬標準化體係工程的創建及實施
9 《火葬場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GB 13801—2015)解讀
10 殯儀場所消毒衛生現狀與標準體係創建
11 廣東省殯葬服務標準化建設示範
12 標準化 信息化 人文化 眉山市殯葬管理和服務質量提升的具體實踐
Ⅳ 互聯網篇
13 殯葬業物聯網監管綜閤服務平颱研究
14 互聯網模式下的殯葬管理與服務
15 山東省“互聯網+殯葬”開發與應用
16 “互聯網+殯葬”的實踐與應用
17 “互聯網+殯葬服務”的構建與展望
Ⅴ 附錄
18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大事記 (2015~2016)
19 奬勵與評定(2015~2016)
20 部分省市區“十三五”殯葬事業發展規劃製定和節地生態安葬政策落實情況
Abstract
Contents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有政策研究的深度,又不失對社會大眾關切的溫度。不同章節的作者似乎采用瞭迥異的筆法,有的段落如同老教授的慢闆論述,邏輯縝密,層層遞進,充滿瞭學術的思辨性;而另一些篇章則更接近於深度新聞報道的筆觸,生動地描繪瞭實際操作層麵的挑戰與創新。這種風格上的多元化,使得閱讀過程中的疲勞感大大降低,仿佛在和不同領域的專傢進行對話。它成功地避免瞭純粹的“官樣文章”的枯燥,而是將嚴肅的研究成果,用一種貼近現實的語言進行瞭有效的轉譯和傳達,讓人感覺內容既專業又可親近。
评分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時間膠囊”視角,讓我得以一窺過去一年間某個重要行業在社會轉型期所經曆的陣痛與蛻變。它記錄的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減,更是社會認知和觀念的微妙演變。很多問題並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觀察和積纍,而這本報告恰恰提供瞭一個時間截點上的快照,使得我們可以清晰地比對“過去”與“現在”的差異。它強迫讀者跳齣日常的瑣碎,用一種更具曆史縱深感的目光來審視這些深刻影響民生福祉的議題。可以說,這是一份紮根於現實土壤,卻又麵嚮未來圖景的綜閤性觀察手記。
评分我花瞭很長時間來消化這本報告集中的數據分析部分,其嚴謹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報告似乎采用瞭跨年度的對比分析模型,將近年來我國社會各個層麵的變化量化並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尤其是在論及特定社會現象時,引用瞭大量的統計數據和圖錶,這些圖錶的設計直觀易懂,將復雜的趨勢清晰地展現齣來,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研究的人也能快速把握要點。我特彆欣賞報告中那種不偏不倚的敘事口吻,所有觀點都建立在堅實的數據基礎之上,很少齣現主觀臆斷或情緒化的錶達,這對於一份具有行業指導意義的參考資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它提供瞭一個審視宏觀趨勢的可靠框架。
评分從結構布局上來看,這本報告的組織架構極其清晰閤理,體現瞭編輯團隊高超的統籌能力。它不是簡單地將零散的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瞭從宏觀背景到微觀實踐,再到未來展望的邏輯主綫。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閱讀時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們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多維度的圖景。特彆是其中的專題研究部分,聚焦瞭幾個具有前瞻性的議題,並給齣瞭多角度的剖析,這不僅滿足瞭專業人士對細分領域的需求,也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可操作性的參考意見。這種全局觀和細節兼顧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信息的吸收率。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質感,硬殼精裝,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瞭功夫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以深色調為主,配以燙金的書名,透露齣一種嚴肅而厚重的氣息。我特彆喜歡內頁的紙張選擇,摸起來非常光滑細膩,印刷的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小字體的部分也毫無模糊感,閱讀體驗一流。這本冊子在細節處理上看得齣是用心的,比如書脊的裝訂非常牢固,翻閱時完全不用擔心鬆脫。而且,側麵的切邊處理得非常整齊,整體呈現齣一種典雅的學術書籍的風格,讓人在捧讀時就對其中內容的權威性有瞭初步的信賴。這樣的外在包裝,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報告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集,非常適閤放在書架上作為一種嚴肅的學術象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