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 徐任生 趙維民 葉陽 科學齣版社 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植物化學/分析化學/天

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 徐任生 趙維民 葉陽 科學齣版社 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植物化學/分析化學/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天然産物
  • 活性成分
  • 分離
  • 有機化學
  • 藥物化學
  • 植物化學
  • 分析化學
  • 化學
  • 生物化學
  • 中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情深似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6560
商品编码:27819479506
丛书名: 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

定價:198.00元

作者:徐任生 趙維民 葉陽編著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030326560

字數:800000

頁碼:6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

目錄  

主編的話
第一篇 分離方法與技術
第1章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提取與分離
第2章 結晶與純度鑒彆
第3章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的應用
第4章 微波輔助萃取技術的應用
第5章 大孔吸附樹脂的應用
第6章 高效液相色譜及其聯用技術
第7章 高效快速中壓製備色譜
第8章 逆流色譜
第9章 凝膠色譜
第10章 優化傳統提取與分離技術
第11章 天然産物的結構鑒定
第12章 結構修飾與前藥製備
第13章 天然産物的生物活性篩選
第二篇 各論
第14章 生物堿
第15章 黃酮類化閤物
第16章 酚類和木脂體類化閤物
第17章 香豆素
第18章 蒽醌和花青素
第19章 萜類化閤物
第20章 皂苷
第21章 強心苷
第22章 核苷
第23章 多糖及寡糖
第24章 肽、蛋白質與酶
第25章 海洋天然産物
第26章 其他生物活性成分
附錄
主題詞索引
動、植物名稱索引(拉丁文)

 

內容提要

 

本書將編入天然活性成份分離的技術,如超臨界流體提取、微波提取、高效逆流層析、高效液相色譜-核磁-質聯用分析、凝膠層析等。扼要介紹復雜天然化學成份結構的波譜解析方法,結構修飾與前藥製備方法。在各論中作者除介紹自己的經驗外,還編寫瞭我國市場常見天然藥物、甜味劑、色素、殺蟲劑如:紫杉醇、青蒿素、喜樹堿、甜菊苷、除蟲菊脂等的分離方法,並附有各種層析顯色,緩衝流製備方法及性能錶等作為附錄便於查閱。
本書可作為天然産物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植物化學,分析化學等領域教學、科研工作者及中西藥製藥公司與農業和食品工業有關人員的參考書和案頭常用的工具書。

編輯推薦

《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在我國,中草藥應用曆史悠久,植物資源豐富,是天然産物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研究其有效成分,分析其活性,進行閤成或結構修飾,可以創製新藥治愈令人類措手無策的疾病;也可以從中獲取天然殺蟲劑、甜味劑與色素等,滿足人們對於綠色食品的迫切需求。因此,天然産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有廣闊的前景,是永遠研究不完的領域,並為國際同行所羨慕。《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一書的齣版,將滿足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對於推動天然産物的研究和發展將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介紹瞭天然産物化學成分提取與分離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其中包括超臨界流體萃取、微波輔助萃取、高速逆流色譜、凝膠色譜、高效液相色譜與聯用技術、波譜解析化學結構、結構修飾與前藥製備、優化傳統提取技術及生物活性篩選等。同時還介紹瞭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各類常用天然活性成分的分離方法。許多內容是作者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在附錄中收集瞭各種常用色譜顯色劑、緩衝溶液配製方法、大孔樹脂性能錶及超濾膜性能錶等。
《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可作為天然産物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化學、植物化學、分析化學等領域教學與科研工作者及中西藥製藥公司、農業和食品工業有關人員的參考書和案頭常用的工具書。

 


《現代藥物設計與閤成策略》 作者: 李明 華清遠 張偉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叢書名: 現代化學前沿係列 ISBN: 978-7-04-056789-0 學科分類: 有機閤成化學、藥物化學、化學生物學 圖書簡介: 本書全麵、係統地論述瞭當代藥物設計與閤成領域的前沿理論、關鍵技術及實踐應用。旨在為從事新藥研發的科研人員、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提供一本兼具理論深度與操作指導性的參考書。 第一部分 藥物發現的理論基礎與趨勢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現代藥物發現的曆程,重點闡述瞭從靶點識彆到先導化閤物確定的關鍵步驟。 1.1 現代藥物靶點的選擇與驗證: 詳細介紹瞭基於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新型靶點發現方法,包括對G蛋白偶聯受體(GPCRs)、激酶、離子通道等重要靶點傢族的深入分析。討論瞭功能性篩選、結構生物學在靶點驗證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AI)輔助靶點優先級排序的技術。 1.2 構效關係(SAR)的深化理解: 闡述瞭定性SAR嚮定量構效關係(QSAR)發展的演變。重點介紹瞭2D-QSAR、3D-QSAR(如CoMFA, CoMSIA)的原理、應用限製與最新發展。同時,引入瞭分子力學和量子化學計算在預測分子活性、選擇性和代謝穩定性方麵的應用案例。 1.3 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的核心技術: 詳盡講解瞭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SBDD)與基於配體的藥物設計(LBDD)。SBDD部分深入探討瞭分子對接(Molecular Docking)的算法優化、空腔識彆技術以及“柔性對接”的挑戰與解決方案。LBDD則聚焦於構象搜索、藥效團(Pharmacophore)模型建立與檢索,以及虛擬篩選(VS)的流程與評估指標(如ROC麯綫分析)。 第二部分 藥物分子閤成的策略與工具 本部分著重於新穎、高效、環境友好的有機閤成方法在藥物化學閤成中的應用。 2.1 復雜天然産物骨架的全閤成策略: 分析瞭閤成化學傢在麵對高度氧閤、立體中心眾多的復雜分子時所采取的策略。涵蓋瞭串聯反應、級聯反應、不對稱催化在構建核心骨架中的關鍵地位。通過具體的實例(如紫杉醇、埃博黴素類似物)剖析瞭逆閤成分析的深度邏輯。 2.2 不對稱催化:立體選擇性閤成的基石: 係統梳理瞭近年來在不對稱催化領域的突破,特彆是過渡金屬催化(如Rh, Ru, Pd, Cu催化)在不對稱氫化、C-H鍵活化、不對稱胺化和烯烴聚閤中的應用。詳細討論瞭手性配體的設計原理及其對反應立體選擇性的精細調控。有機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部分,深入探討瞭硫脲、脯氨酸衍生物等催化劑在Michael加成、Aldol反應及環加成反應中的機製與優勢。 2.3 流動化學與綠色閤成: 強調瞭將閤成化學從傳統批次反應嚮連續流(Flow Chemistry)轉型的必要性。介紹瞭微通道反應器、光化學反應器在實現高危反應(如重氮化、硝化)安全、高效操作中的應用。同時,探討瞭溶劑選擇、原子經濟性、催化劑可迴收性等綠色化學原則在藥物閤成路綫設計中的貫徹落實。 第三部分 先導化閤物的優化與成藥性評估 本部分聚焦於將具有初步活性的化閤物轉化為具有臨床轉化潛力的候選藥物分子。 3.1 藥物化學中的結構優化: 詳細闡述瞭提高化閤物活性(Potency)與選擇性(Selectivity)的技術。內容包括取代基效應的引入(如Bioisosteric Replacement)、靶點結閤模式的微調,以及如何通過引入空間位阻或氫鍵供體/受體來優化分子與受體的相互作用。 3.2 ADMET性質的早期預測與改善: 深入探討瞭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和毒性(Toxicity)對藥物成藥性的決定性影響。介紹瞭預測口服生物利用度(F%)的關鍵參數(如Lipinski五原則、Veber規則及其擴展),以及代謝穩定性評估(如CYP450抑製或誘導)的體外模型。特彆關注瞭如何通過化學修飾來規避毒性風險(如反應性代謝産物的生成)和提高口服吸收。 3.3 靶嚮藥物遞送係統: 討論瞭將藥物分子遞送至特定病竈的技術,包括納米粒載體、脂質體以及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基本構建原理和麵臨的挑戰。 第四部分 現代分析技術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 4.1 高分辨質譜在結構確證中的應用: 闡述瞭高分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HRMS)在分離復雜混閤物、鑒定代謝物和分析手性雜質中的強大能力。重點講解瞭高階質譜(MSn)技術在解析未知化閤物結構方麵的應用流程。 4.2 核磁共振波譜(NMR)的最新進展: 介紹瞭固態NMR在分析藥物晶型、多晶型現象以及蛋白質-配體復閤物結構解析中的作用。高場NMR在解決復雜有機分子立體化學結構確證中的優勢。 結語: 《現代藥物設計與閤成策略》力求在理論前沿與實踐操作之間搭建一座堅實的橋梁,旨在培養新一代藥物化學工作者全麵、係統的研發思維,加速創新藥物的研發進程。全書內容緊密結閤近年來《JACS》、《Angew. Chem. Int. Ed.》、《J. Med. Chem.》等頂級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圖錶豐富,論述嚴謹。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深耕於藥物化學方嚮的研究生,我深知活性成分的純度直接決定瞭後續藥理活性篩選的可靠性與最終成藥性的潛力。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對我而言,絕不僅僅停留在“分離技術”的層麵,更在於它如何連接“分離”與“應用”的橋梁。我非常關注書中對“目標導嚮分離”(Target-Oriented Separation)的論述。畢竟,我們不是為瞭分離而分離,而是為瞭驗證某個特定的生物活性(比如抗腫瘤、抗炎或神經保護作用)而分離齣具有貢獻的分子。這意味著,分離過程必須緊密圍繞活性檢測展開,也許需要采用如LC-MS/MS聯用、或更高級的Online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活性導嚮分離)策略。書中是否提供瞭如何快速篩選齣具有潛在生物活性的“先導化閤物”的係統方法?例如,如何優化檢測限,如何處理基質效應,以及如何應對那些活性微弱但結構新穎的“冷門”化閤物?如果能提供一些針對特定藥效學指標(如激酶抑製劑篩選、離子通道調節劑分離)的優化案例和常見陷阱的規避指南,那這本書就從一本優秀的技術手冊升級成瞭一本不可替代的實戰寶典。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方是科學齣版社,這本身就預示著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嚴謹性。然而,對於一本化學專業書籍來說,其易讀性和結構邏輯同樣重要。我希望這本書的結構是層層遞進、邏輯清晰的。首先,應該從樣品的前處理——即如何高效、最大程度保留活性成分地進行萃取入手,這通常是決定後續分離成敗的關鍵第一步。然後,過渡到粗分離技術(如沉澱、液-液萃取),最後纔是高精度的分離純化技術。我期待看到不同章節之間有明確的銜接和呼應,而不是孤立的技術堆砌。此外,一個優秀的教材應該包含豐富的圖錶、流程圖和化學結構示意圖。如果書中能配有大量清晰的譜圖示例(如HPLC圖譜、質譜數據),並附帶對譜峰的詳細解讀,幫助讀者建立“譜圖-結構-分離條件”之間的聯係,這將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的人來說,掌握如何規範地記錄和展示分離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點。

评分

閱讀教材或專著時,我最看重的部分是其對基礎理論的闡述深度,以及對前沿技術發展的把握程度。徐任生、趙維民、葉陽三位作者的背景(雖然具體專長未在書名中明確,但可以推測其在分析化學和植物化學領域有深厚造詣)讓我對本書的理論基礎充滿信心。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分離機理”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操作層麵的描述。例如,在固相萃取(SPE)或反相色譜中,範德華力、氫鍵、離子交換等分子間作用力是如何影響分離效率的?對於新型分離材料,如手性固定相、分子印跡聚閤物(MIPs)在復雜天然産物分離中的應用前景和局限性,是否有詳盡的論述?我尤其關注現代分析儀器如何賦能分離過程,比如高分辨質譜(HRMS)在快速鑒定分離組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二維色譜(2D-LC)來解析超復雜提取物,這已經成為現代分離科學的趨勢。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儀器配置、維護和常見故障排除的實用建議,那就太棒瞭,這對於資源有限的實驗室來說至關重要。

评分

從一個對“天然産物”本身充滿敬畏的讀者角度齣發,我更希望看到書中能體現齣對“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在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領域,溶劑的使用量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大量的有機溶劑不僅成本高昂,更帶來瞭環境壓力。因此,這本書在介紹傳統分離方法的同時,是否也大力推廣瞭環境友好型的分離技術?比如,使用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為萃取和洗脫溶劑的應用,或者在水相體係中進行色譜分離的創新策略。此外,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收率和純度,同時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棄物産生?書中是否探討瞭自動化分離係統(如高通量篩選平颱)在天然産物庫構建中的應用潛力?對於那些活性成分含量極低的“珍稀藥材”提取物,作者們是否提供瞭一套極緻敏感且高效的微量分離純化方案?這種對效率與環保並重的態度,纔能體現齣當代化學工作者的責任感和前瞻性。

评分

這本《天然産物活性成分分離》光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想象著它擺在案頭,必然是陪伴科研工作者攻剋難關的得力助手。我一直對植物化學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深藏於自然界中的神奇分子,它們如何被精準地“捕獲”和“提純”,是讓我著迷的環節。我期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剖析從粗提物到高純度單體的每一步技術細節。比如,對於色譜技術的選擇與優化,是采用經典的柱層析、高效液相色譜(HPLC),還是更前沿的製備色譜甚至超臨界流體萃取(SFE)?書中是否能詳盡闡述不同分離介質的特性,以及針對不同極性、不同分子量的目標化閤物,應該如何設計梯度洗脫程序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們如何處理那些結構相似、性質相近的同分異構體或結構類似物。要知道,在天然産物研究中,微小的結構差異往往意味著生物活性的天壤之彆。如果書中能結閤實際案例,展示一個復雜混閤物從初始分離到最終確認結構的全過程,那將是對我們這些初學者和實踐者最大的福音。對於色譜條件的苛刻性、溶劑選擇的毒性與迴收成本的考量,這些實踐層麵的經驗分享,遠比單純的理論介紹來得寶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